字词 | 昭君出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昭君出塞典源出处 《汉书 ·匈奴传下》:“竟宁元年,(呼韩邪) 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清·葛洪 《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按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宋·王观国《学林》 引 《西京杂记》 末作“帝怒,杀画工毛延寿。”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张时起作。《录鬼簿》、《太和正音簿》著录。昭君出塞事,见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及晋葛洪《西京杂记》等。剧本已佚,具体关目不详。 ☚ 秋千记 别虞姬 ☛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陈与郊作。有《盛明杂剧》本。写王昭君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画像被玷污,得不到汉元帝宠幸,后奉命和番事。剧本着重刻画昭君出塞途中哀怨凄楚的心情,写到出玉门关即结束。焦循《剧说》谓此剧“一本《西京杂记》,不言其死,亦不言其嫁,写至出玉门关即止,最为高妙”。昭君和番事,见于《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后汉书· 南匈奴传》等史籍。毛延寿则出自《西京杂记》。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吴昌龄《夜月走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明传奇《和戎记》皆演此事。 ☚ 文姬入塞 义犬记 ☛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子弟书。清代民间讲唱文学。清无名氏撰。根据元代马致远杂剧《汉宫秋》、明代无名氏传奇《和戎记》编写而成。写汉宫女王嫱出塞和亲远嫁,表现了一个弱女子爱国忠君的思想。 ☚ 品荣栊翠庵 追信 ☛ 昭君出塞典源出处 《汉书 ·匈奴传下》:“竟宁元年,(呼韩邪) 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清·葛洪 《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按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宋·王观国《学林》 引 《西京杂记》 末作“帝怒,杀画工毛延寿。” 释义用法 王昭君,名嫱( 《汉书》作“墙”),字昭君 (晋代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称明妃),汉元帝宫人。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辈,使其画像未画出其美貌。匈奴呼韩邪单于求亲时,元帝将她配与单于,于是王昭君戎服乘马,携琵琶出塞,后卒葬于匈奴。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有昭君墓,世称青冢。后用此典表现由于小人欺蒙不得恩宠,远离故土的哀怨之情。 用典形式 【出塞】 宋·辛弃疾:“记出塞, 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 【青冢】 唐·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唐·柳中庸:“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宋·周密:“君恩厚,空怜命薄,青冢远,几番花落?” 【马上曲】 南朝陈·后主:“啼妆寒叶下,愁眉塞月生。只余马上曲,犹作别时声。” 【王明君】 金·元好问:“生女莫作王明君,一去紫台空佩环。” 【王嫱怨】 宋·汪元量:“雪深沙碛王嫱怨,月满关山蔡琰悲。” 【丹青责】 明·杜浚:“毛生谩负丹青责,炎季空论祸水波。” 【杀画师】 清·刘献廷:“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蚩?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枉图画】 唐·李白:“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斩画师】 唐·崔国辅:“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明妃怨】 唐·顾况:“明妃怨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清·王崇简:“西风欲诉明妃怨,千载空歌易水寒。” 【泣胡沙】 唐·王偃:“北望单于日半斜,明君马上泣胡沙。” 【恨丹青】 唐·白居易:“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羞改画】 唐·虞世南:“掖庭羞改画,长门不惜金。” 【琵琶泣】 元·赵孟頫:“苜蓿总 肥宛騕, 琵琶曾泣汉婵娟。” 【嫁呼韩】 宋·汪元量:“若议和亲休练卒,婵娟剩遣嫁呼韩。” 【马上琵琶】 宋·辛弃疾:“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王嫱青冢】 元·李冶:“霜魂苦,算犹胜王嫱青冢真娘墓。” 【云埋青冢】 元·耶律楚材:“烟琐居延苏子恨,云埋青冢汉家羞。” 【毛延寿画】 唐·李商隐:“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汉国明妃】 唐·杨凌:“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 【出塞琵琶】 金·吴激:“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 【延寿丹青】 元·耶律楚材:“延寿丹青本诳君,和亲犹未敛胡尘。” 【青冢埋魂】 宋·欧阳修:“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明妃出塞】 宋·汪元量:“宫人清夜按瑶琴,不识明妃出塞心。” 【明妃远嫁】 唐·胡曾:“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图形汉宫】 南朝陈·后王:“图形汉宫里,远聘单于庭。狼山聚云暗,龙沙飞雪轻。” 【昭君怨曲】 元·刘天迪:“蔡琰悲笳,昭君怨曲,何预当日悲欢?” 【琵琶马上】 明·魏偁:“琵琶马上断愁肠,汉日回看泪如注。” 【天边青作冢】 唐·李益:“不见天边青作冢,古来愁杀汉昭君。” 【无金买图画】 明 ·李濂:“边雪损铅华,胡风卷白沙。无金买图画,有泪湿琵琶。” 【无情是画师】 唐·沈佺期:“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不肯用黄金】 宋·曾巩:“自信无由污白玉,向人不肯用黄金。” 【不惯胡沙远】 宋·姜夔:“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丹青怨延寿】 金 ·元好问:“总把丹青怨延寿,不知犹有竹枝盐。” 【却似画图中】 唐·白居易:“满面胡沙满面风,眉销殊黛脸销红。愁苦卒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重货洛阳师】 南朝梁 ·沈满愿:“早信丹青巧,重货洛阳师。千金买蝉鬓,百万写蛾眉。” 【粉绘能相负】 唐·刘长卿:“谁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黄金买画工】 清 ·吴雯:“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琵琶万里行】 清·南潜:“已抛团扇三秋怨,却胜琵琶万里行。” 【辞君嫁骄虏】 唐·刘长卿:“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 语。” 【黄金不买汉宫貌】 唐 ·僧皎然:“黄金不买汉宫貌,青冢空埋胡地魂。” 昭君出塞【北双调·新水令】 征袍生改汉宫妆,看昭君可是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迤逗春光,旆旌下塞垣上。 【南步步娇】 (众)翠拥珠围雕鞍傍,遮莫骊驹唱。齐纨汉苑香,吹落龙沙,草回花放。娘娘,何必闷膻乡,比着先前孤另呵,便绮罗宫里同惆怅。 (旦) 中常侍,我不为别的。 【北折桂令】 听了些鼓角笙簧,气结愁云,泪洒明琅。守宫砂点臂犹红,衬阶苔履痕空绿,辟寒金照腕徒黄。关几重,山几叠,遮拦仙掌。云一携,雨一握,奚落巫阳。(外、末)那单于也是一国之主。(旦)道甚君王,想甚风光。单则为名下阏氏,耽误了纸上王嫱。将琵琶上来。(作弹介) 【南江儿水】 (二贴) 灯下茱萸帐,车前苜蓿乡。常言道,言语传情不如手。伤情并入琵琶唱,那更这灞桥流水伤来往,渭城新柳添凄怆。娘娘,着甚支吾鞅掌。女儿每呵,转向长门,两地一般情况。 【北雁儿落带得胜令】 (旦)宫人,那里是哭虞姬别了楚霸王,端的是送娇娃替了山西将。保亲的像李左车,送女的一似萧丞相。止不过汉戟凛胡霜,则待出红儿扰白狼。压翻他杀气三千丈,那里管啼痕一万行。(贴)娘娘,你怨着官家,可想着宫中来么?(旦) 苍黄,今日个盼宫中,忘鞍上。参商,来日个望天山,疑帝乡。望天山,疑帝乡。 明杂剧《昭君出塞》在内容上与元杂剧《汉宫秋》相近,而侧重点则集中在女主人公王昭君的情绪心理刻划上。身为宫女的王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画像遭到点污,未能得君之宠。适逢匈奴与汉和亲,汉皇按照画像选定昭君下嫁匈奴单于。待昭君上殿时,汉皇方知她天姿国色,与画像迥然有别,欲留下昭君,又恐失信于匈奴,不得已仍令昭君远嫁塞外,同时斩杀欺君的佞臣毛延寿。昭君乘马远行,一路上愁肠百结,弹起琵琶以倾诉心中的哀怨。这里所选的几支曲便是用来表现昭君远嫁途中悲怆之情的。 【北双调·新水令】 一曲的前数句系取元代马致远 《汉宫秋》 杂剧第三折的部分曲辞重新熔铸而成,全曲以无限憾恨的语气抒发了昭君被迫远嫁匈奴的怨怅心绪。她改换征袍,踏上途程,感觉自己此时已不复是汉宫画图中那个美丽动人、对未来抱着无限希望的多情少女了。“旧恩金勒短”两句即景生情,巧妙设喻,昭君自道汉皇的旧恩于她只如驾驭马的金勒般短,未多承受已自到头; 而远嫁的新恨却似玉鞭那样长,缭绕心间,久久不去。马勒与丝鞭的长短原是可以计数的,人的意绪情感则难以具体衡量。这里以长、短二字绾合两者,借有形写无形,由客观见主观,通过戏剧场面上的眼前景凸显出人物的心中事,因难见巧,言简意赅,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最后的 “迤逗春光,旆旌下塞垣上” 两句点明时地,将令人留恋的大好春光与远行的旌旗、广漠的边塞联系在一起,委婉地表现出昭君对汉土的留恋和对远方边地的厌憎。 紧接着的 【南步步娇】 一曲是随行汉官、宫女的劝慰之辞。“翠拥珠围” 和“雕鞍” 都用以形容昭君陪嫁的丰盛讲究,仪仗的华美整齐; “遮莫” 有任凭之意;“骊驹唱” 一语典出 《汉书·王式传》,指告别时唱出的分离之曲; “齐纨” 句借用汉代班婕好 《怨歌行》 中 “新裂齐纨素” 的诗意,以纨扇秋天遭弃的景况来比喻宫中人难以久承恩宠的必然命运; “龙沙” 典出 《后汉书·班超传赞》,原指西域的白龙堆沙漠,后转用来泛称塞外沙漠之地,与下面的 “膻乡” 一样,在这里均指昭君前往的匈奴部落所在地。随从者安慰昭君说,能够风风光光地出塞,比之在汉宫中受冷落总是要好得多了,又何必闷闷不乐呢。这一曲是从上一曲到下面 【北折桂令】 的过渡,反面着笔,故作宽心之语,为以下昭君的酸痛言辞作了铺垫与陪衬。 由众人的劝慰引出昭君的苦闷倾诉,【北折桂令】 进一步发抒昭君自伤沦落的抑郁情怀。“听了些鼓角笙簧,气结愁云,泪洒明琅” 三句中的 “鼓角笙簧” 与上文的 “骊驹唱” 相应,昭君闻听送行之乐,愁思凝结,热泪抛坠。这里的 “明琅”是翠竹的代称,相传远古之君舜出巡时,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未及追随,后舜死于苍梧之野,二女泪洒竹上,此后遂有了斑竹。这里昭君用此典表示自己与娥皇、女英一样薄命。一说 “泪洒明琅” 是形容昭君泪落如珠的样子,因 “珠” 字不趁韵才以同为玉属的 “琅” 字替代,亦可通。“守宫” 为壁虎的代称,“守宫砂” 据晋张华 《博物志》 记载及 《汉书·东方朔传》 颜师古注,是以壁虎研磨制成的一种红粉。旧时风俗,养壁虎于器中,食以朱砂,使其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捣成红粉,点于处子肢体,终身不灭。处子一旦失身,所点红砂便即褪去。“辟寒金” 据传是乌鸦口中吐出的金块,可以御寒,宫廷中用它制成饰品,供妇女佩戴。这里以显现昭君处子身份与宫人身份的臂上守宫砂和腕间辟寒金,同留下以往履痕的宫道青苔相映照,含蓄地写出昭君抚今思昔、惘惘不甘的失落情绪。“守宫砂” 三句是曲中特有的鼎足对,通过彼此映衬,互相比照,将人物的内心开掘得更加深刻也更加充分。“关几重,山几叠,遮拦仙掌” 数语同 “云一携,雨一握,奚落巫阳” 构成对仗,意谓此去关山重重遮挡,再也望不见汉家宫阙,而成为异族的爱宠则构成对多情的昭君缠绵之意的一种讽刺和亵渎。因西汉长安建章宫内设有仙人伸掌捧托的承露盘,故这里以 “仙掌” 作为汉宫的代称。“云一携” 数语典出宋玉 《高唐赋》,赋中叙述楚襄王与神女在巫山欢会事,神女自称在巫山之阳行云布雨,后世因以“巫山”、“云雨”、“巫阳” 等指代男女之事。曲中用 “巫阳” 而不用常见的 “巫山”,主要是出于押韵的需要。针对随行汉官 “那单于也是一国之主” 的规劝,昭君直摅胸臆,毫不掩饰自己的怨愤,以 “单则为名下阏氏,耽误了纸上王嫱” 之辞作答。“阏氏” 为匈奴王后的称号,“王嫱” 则是昭君的本名。这两句优愤懊恼之情溢于言表,充分表现出昭君对远嫁匈奴的强烈不满。 接下来剧作以一段陪侍宫女的曲辞来渲染衬托昭君琵琶中流露出的无尽忧伤。“茱萸帐” 是茱萸锦制成的床帐; 苜蓿传自西域,故这里以 “苜蓿乡” 作为塞外的代称。此时此刻 “灯下茱萸帐” 的凄清与即将奔赴的 “车前苜蓿乡” 的荒凉,更增添了出塞者的惶恐与幽怨,因此一腔离恨也就毫无顾忌地尽情发泄在琵琶的弹奏之中。下面两句别生机调,不说是远行者见到流水与柳色感觉伤心,而说是 “灞桥流水伤来往,渭城新柳添凄怆”,将人的情感心理投射到外物上去,用移情手法抒写离愁别恨,意思更深也更耐人寻味。宫女们所谓的 “着甚支吾鞅掌”,意思是劝昭君不必窘急惶乱,因为留在汉宫忍受孤寂,如失宠后幽闭长门的汉武帝皇后陈阿娇一般,与满怀失意远嫁匈奴,两者并无多大区别。这里暗用宋代王安石 《明妃曲》中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的句意,将作品的意旨从悲叹个人命运上升到揭露男权专制的高度,表明在男性社会中,女性无论在何时何处,想要追求一己的幸福总是不可能的,最后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到下一曲 【北雁儿落带得胜令】 中,讽刺和批判的意味更其浓厚了。昭君毫不留情地指出,汉皇不得已令她远嫁同楚汉相争时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被迫与虞姬哭别的情况截然相反,并非沙场失利,而是 “汉戟凛胡霜”,汉军慑于匈奴的强悍,未战先怯,于是 “出红儿扰白狼”,“送娇娃替了山西将”,让弱女子充当牺牲品,出塞和亲。“红儿” 和 “娇娃” 在这里都是红颜的代名词; “白狼” 原系古代部族名,转用来指代匈奴等异族; 古代山西多出将才,故以 “山西将” 指称朝中将军。李左车及丞相萧何都是西汉初年的开国功臣,“保亲的像李左车,送女的一似萧丞相” 两句别有深意,实际上是说现世的朝中大臣空有李、萧等人的名位,却不能为国建功立业,危急关头全仗弱质女流来抵挡异族入侵,藉和亲手段“压翻他杀气三千丈”。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跑前跑后地“保亲”、“送女”,至于被迫出塞和亲者思乡念亲、忧恨交并以至于“啼痕一万行” 的苦楚,他们就完全不管了。马致远《汉宫秋》 中原有“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 之句,系出自汉元帝之口,这里改由昭君将这个意思说出来,对不知御敌、惟以和亲为能事的朝中大臣的嘲讽更见辛辣。曲文的最后几句重新回到伤别离的情感基调上,以当下 “盼宫中,忘鞍上” 的惶乱情状与设想中“望天山,疑帝乡” 的来日景况相对比,突出了昭君愁苦无依的绝望心境。句中的 “苍黄” 义同 “仓皇”,有匆促、慌乱之意; “参商” 指人分离不得相见; “天山” 为西域山名,用以指代边地景物,而“帝乡” 则系指汉都长安而言。“盼” 字与 “忘” 字将昭君临去的痴迷眷恋之态刻画得极为传神,“望” 字与“疑” 字则将她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抉发得淋漓尽致。 这数段曲文,南曲与北曲交错,以柔和宛转的南曲演述随行人众的慰藉之辞,而以清峻峭拔的北曲抒写昭君的怨望之语,相映相衬间将昭君忧郁愤懑的戏剧形象凸显得格外鲜明。明代戏剧理论家祁彪佳在其《远山堂剧品·雅品》 中评价《昭君出塞》说: “此剧仅一出,便觉无限低回。” 一语便道尽作品的特色与魅力之所在。正是这种“无限低回” 的戏剧情绪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刻意铺排的清辞丽句和苦心营造的感伤氛围,使人们深切体味到一个遭受命运播弄的柔弱女性内心独有的细腻感受,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西汉末年汉与匈奴和亲的重大事件。汉匈战争,汉朝损失士卒数万,马10余万匹,匈奴也损失惨重。汉昭帝时,匈奴发生了五单于争立事件,互相攻杀,接着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的郅支单于被迫西迁,后被汉朝西域都护府所杀。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勿得相诈相攻”,并3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南迁于长城一带,要求与汉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又到长安朝贺,提出和汉室通婚结为亲戚,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她被称为“宁胡阏氏”,赞美她使匈奴得以安宁。昭君出塞加强了汉匈关系,促进了汉匈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了汉匈友好联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汉匈友好相处。王昭君在中原的兄弟,在匈奴生的子女及其后裔,有三代人在为汉与匈奴的和平友好而努力。汉、匈在40多间年没发生战争,一直维持到东汉王朝初年,王昭君的弟弟还以和亲侯身份代表东汉政府出使匈奴。 昭君出塞【出处】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yan zhi),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同日弃市。”《归州图经》:“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 昭君出塞〈隐〉四川东部地区中药行指妇用药王不留行。 昭君出塞王昭君离开汉朝到边塞之外。用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典故。也作“昭君怨”。齐国美女王昭君献到宫中五六年,没有被汉元帝幸纳,心有怨旷,整日疏于穿衣打扮。后来单于派使者来汉朝贺,元帝安排女乐,并让后宫妃嫔盛妆而出,昭君也精心修饰了一番。使者向元帝为单于求亲,元帝令后宫中愿嫁给单于的站出来。昭君上前自请,元帝这才惊异地发现昭君竟然是后宫第一美女,但又不能失言,只好将昭君嫁到塞外。昭君出塞后,心思不乐,曾作《怨旷思惟歌》。(见《艺文类聚》卷三十引《琴操》) 昭君出塞戏曲。明陈与郊(1544—1611)撰。一卷。与郊有《袁氏义犬》已著录。是剧以西汉王嫱出嫁匈奴史实撰成。约二千四百字。一折。通过昭君深宫哀怨,和亲面君、毛延寿伏诛、离宫入塞等情节,表现由于画工舞弊,致使美女怀恨远嫁,汉皇遗恨千秋之不平。词语凄婉动人,然过于典雅,不适于舞台演出。有《盛明杂剧》本。 昭君出塞即西汉元帝时昭君与匈奴和亲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团结的事件。昭君名王嫱,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汉元帝时被选入宫中,在后宫等待皇帝的召见,据说因拒绝向画工毛延寿行贿,毛在画像时作了手脚,给昭君面部画上疵斑,故一直埋没掖庭,得不到皇帝的召见。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昭君主动请求嫁给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相当于汉朝的皇后。呼韩邪死后,昭君照胡俗,嫁给继承单于之位的呼韩邪前妻的儿子。昭君在匈奴度过了她的后半生,死后就葬在匈奴。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南有昭君墓,相传墓上草色常青,故称为“青冢”。昭君出塞和亲,对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和好关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她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艺术形式的流行题材。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明陈与郊的杂剧剧本。此剧亦作《王昭君》,一折,南北曲合用,取材于葛洪的《西京杂记》。剧情是:汉元帝宫女王嫱(昭君),由于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被有意画丑,所以被元帝遣嫁匈奴。真情大白后,元帝深为后悔,怒斩毛延寿,但又不可失信于单于,只能送昭君出嫁。昭君换妆上马,怀抱琵琶,一路悲歌怨曲,来到玉门关下。全剧到此为止,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余地,发人深思。 ☚ 青衫记 再生缘 ☛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明陈与郊的杂剧剧本。此剧亦作《王昭君》,一折,南北曲合用,取材于葛洪的《西京杂记》。剧情是:汉元帝宫女王嫱(昭君),由于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被有意画丑,所以被元帝遣嫁匈奴。真情大白后,元帝深为后悔,怒斩毛延寿,但又不可失信于单于,只能送昭君出嫁。昭君换妆上马,怀抱琵琶,一路悲歌怨曲,来到玉门关下。全剧到此为止,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余地,发人深思。 ☚ 青衫记 再生缘 ☛ 昭君出塞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单于入朝求和亲,汉元帝宫女王昭君自愿出嫁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死后葬于匈奴,并建有“昭君墓”,称青冢。昭君出塞,使得汉朝与匈奴的和好关系得到加强,昭君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背井离乡和亲之举,一直为后人称颂。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匈奴因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了五个单于。其中呼韩邪单于最先归附汉朝。他于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来到长安,要求和亲。汉元帝应允后,即在宫女图中挑选了一位名叫王嫱字昭君的嫁给他。呼韩邪和王昭君在长安成婚后,即穿过千山万水,北出塞外,来到匈奴住地,被封为宁胡阏氏(yan zhi音烟支),汉元帝亦改年号为“竟宁”。后来,王昭君为促进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作出了巨大贡献。 ☚ 武帝托孤 王莽改制 ☛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祁剧高腔传统小型剧目。周宪、朱奇平整理。祁剧原有高、弹两种演出本,高腔本由名艺人一枝梅传授。1955年由邵阳祁剧团首演,随即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剧本一等奖、演出一等奖。1956年、1958年、1960年三次赴北京汇报演出,影响很大,评价甚高。1956年《剧本》月刊发表整理本,旋即收入《湖南地方戏曲丛刊》第二集。1959年编入《戏曲选》。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戏艺》卷立目。 ☚ 祭头巾 破窑记 ☛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祁剧传统折子戏。周宪、朱奇平整理。何少连导演。用高腔演唱。写西汉王昭君 (谢美仙饰) 在被迫和番途中,留恋故国,思念家乡,怀念父母,后愤而投黑水河以身殉国的故事。唱腔委婉而激越,表演深沉,悲剧色彩浓厚。1955年由邵阳祁剧团首演,随即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剧本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导演奖。1956年、1958年、1960年三次赴北京汇报演出,影响很大,评价甚高。1956年《剧本》月刊发表整理本,旋即收入《湖南地方戏曲丛刊》第二集。1959年编入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戏曲选》。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立目介绍。 ☚ 清风亭 祭头巾 ☛ 《昭君出塞》zhao jun chu saiZhaojun Crossing the Border→陈与郊(Chen Yujiao) 昭君出塞指汉元帝时宫人王昭君出嫁匈奴以结和亲的事件。昭君,即王嫱,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求亲,元帝勅以王嫱嫁之,并改元“竟宁”。呼韩邪封以“宁胡阏氏”。至此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恢复了旧日的和亲关系。史称“昭君出塞”。后呼韩邪死,昭君依匈奴习俗,复嫁继立的乌珠累单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