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贺春
传统节令习俗,流行于湘中、湘南、湘北、怀化等地区。清时,县衙用木为架做成牛形,于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土牛”,牛身画四时八节三百六十日十二时辰图纹。立春先一日举行 “鞭春” 仪式,抬土牛和芒神游行于街市,或于先农坛祭之。然后抬回县衙,县令率僚属迎至衙门前,官民以彩鞭鞭打,直至打碎。乡村则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用篾扎纸糊牛形,由村长行香主礼以迎春。湘中地区有人扮春牛贺春者,一人穿青衣,带牛头,扮春牛,一人执鞭扮牧童。每到一户,扮牛者 “哞哞”做牛叫声,以求赏赐。湘南瑶胞正月初一至十五舞春牛。春牛的头用篾扎成,糊上纸,画上眼鼻,牛身用灰布或黑布缝制。舞时,两人钻到布制的牛身中,一人撑牛头,一人弯腰拱背做牛身,另一人扮农夫,做犁田的样子和引牛舞蹈,还有歌手、锣鼓伴奏。或于村寨坪中表演,或挨户贺春,主人往往热情款待和给予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