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晓 春晓唐诗篇名。五绝。孟浩然作。见《孟浩然集》卷四。题一作《春晓绝句》。此诗犹如一曲春晨之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两句用实叙之笔,写春眠的香甜和初醒后所闻啼鸟之声,后两句以虚拟之辞,想象夜来风雨打落春花情景。全诗精妙入微地写出作者对春晨的心灵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重的春的气息。意境清迥,韵致醇厚,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宋人刘辰翁评此诗云:“风流闲美,正不在多。”(《唐诗品汇》卷三九引)是广传人口,蜚声中外的名诗。 ☚ 过故人庄 宿建德江 ☛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宋本题作《春晚绝句》。诗中用“闻啼鸟”写春晓天晴,从夜晚“风雨声”想到花落,抒发惜春之情。语言自然平易,意境曲折深远。“风流闲美,正不在多”(刘辰翁评语),此诗历来流传人口。 【注释】 ①二句意谓春眠不易睡醒,直到耳边听到鸟啼声才知道天又亮,而且知道是天晴了。②二句回想昨夜一场风雨,不知使多少春花零落。 春晓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名诗,文字明白畅晓,不必多作诠释。但对此名诗,到底“名”在何处?恐怕不一定都有认识。这里,着重说说这一点。 据著名学者周振甫的分析,认为《春晓》之所以好,就“好”在:它是一种即兴之作,以画面取胜,从画面中表现出一种境界来。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曾称赞孟浩然诗歌的特色是—— 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 这个评语,当然也适用《春晓》一诗。“气象清远,出语洒落,洗脱凡近”,正是此诗所具有的,它不同于一般的写风雨落花诗,确实达到了“浑然省净”。它只描述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多余的话,也不说别的什么意义和感怀。同时,也不依仗什么丽辞巧语来点染。它虽无艳色,但有“真彩”;它不用外饰,而且自然形成,正所谓全由于“内映”,即从诗歌深处流溢了出来。只要我们好好地领略全诗所营造的意境,就会有一种画面呈现于眼前:风雨落花,鸟鸣春晓。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诱人的色彩,即此诗所具有的“真彩”。 在这里,不妨明白一点说,《春晓》的妙处有四: 一是,写出一种境界。它写“无我之境”,是即兴之作,有浓厚的“画意”。可以悟到,诗人的诗意与诗情都是从“画意”中流露出来的,而且在不经意中自然而然地显映于人们的眼帘上。 二是,诗意在言外。读了诗,人们深知诗人关心花开而望天晴,担心花落而夜不成眠。这些,在诗之字面上是没有说出的,但可以从已说出的话中意会到,并将深深铭刻在你的心田中。这就是常说的“意在诗外”。 三是,真彩内映。全诗看不到华丽的词藻,也未引人什么古色古香的典实,但蕴含的诗意深邃,诗情醇浓。这些都是从展现的“画景”中自然呈现的。这种不加粉饰的色彩,大概就是清人所说的“真彩内映”吧。 四是,语言省净自然。诗篇造语如同口出,洒脱而不事雕琢,浑然天成,朴实而又诗味隽永。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诗写春晓者多矣,如孟浩然此诗可谓清妙而别致。关键在于诗人抓住清早刚刚睡醒的刹那的感受,提供给读者的主要是听觉的形象,春鸟的啼声,和回忆中夜里的风雨声,正如“荷风动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可谓找准了感觉。 春天的鸟语花香,微风细雨,是大自然的音乐,和大自然对人的一种抚慰,它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境界。据说有人尝试用带有雨声的枕头,或鸟语啁啾的录音来治疗神经衰弱等由文明带来的病症,实际上也就是让病人在啼鸟声、风雨声中复返自然,放下精神上的负担,得到心理上的解脱。所以《春晓》一类诗具有永恒的魅力。 但诗中表现的是否就是对社会人生漠不关心的疏淡心情呢?恐未必然,诗中至少含有惜花的意思。“知多少”不是说“管它落了多少”,而是说“不知落了多少”。这种惜花的感情分量很轻,被淹没在对春意的审美感受之中,所以还算不得感伤。 《春晓》《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夜来:昨夜。“来”是助词,无义。 【诗大意】 春睡正酣不觉已经拂晓,处处都有鸣声啁啾的啼鸟。听到昨夜的风声雨声,被打伤吹落的花朵不知有多少? 【赏析】 孟浩然有些写景抒情的小诗,风格闲淡清远,含蓄爽丽,耐人玩味。他的五绝《春晓》就流传极广,也最为脍炙人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春眠不觉晓”是说,人们已经习惯了冬季的生活,对春天的到来,一时还不大适应,所以多为春气所困,酣眠而忘晓。这是人们几乎都有的但未能以诗的语言道及的经历和感受,一经诗人道出,即能心领神会,感到异常亲切自然。这是一层意思。再者,由于夜间风雨,诗人担心春花被摧残、打落,或者为这场 “随风潜入夜” 的 “好雨” 的降临而欣喜,一直未能安枕,直到雨止天晴才朦胧入睡,所以酣眠而不知晓。从中可以见出诗人的雅兴和清致。有的注本将“不觉晓”解释成“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则兴味萧然矣。 “处处闻啼鸟”。“啼鸟”是承首句的 “春”字而来,并紧扣了 “春晓”的题面。窗外啼鸟争喧,还能“处处闻”之,一方面表明诗人的春宵酣梦已经被繁密细碎的鸟声所唤醒,一方面也意味着天晓和晴朗。诗人用这得以“处处闻”的鸟啼声把读者从诗人的芝兰雅室引向广阔的大自然: 春天雨后清晨充满无限生机,这里是花鸟的世界。花有迷人的色彩和醉人的芳香,鸟有宛转的歌喉和翩飞的形象。旖旎的春光,烂熳的春色,渗透着诗人欢畅喜悦之情。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意至此忽来一个转折,但仍有诗人思维的轨迹可寻: 由 “闻啼鸟”而联想到天已放晴,再由天已放晴联想到睡前的夜雨,于是发出 “花落知多少”的叹问。这种叹问,或是问人,如同词人李清照浓睡后的“试问卷帘人”,也可能是不经意的自问。因为此时尚在初晓,诗人醒而未起,未及往观,故用问句。在这问句中,流露出一种惜春的情意。 近人王文濡评此诗时说:“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唐诗评注读本》卷三)此话讲得不错,既惜落花,也惜韶光。不过,这种感情表现得比较淡薄,是不关世事的隐逸诗人的感情。清代诗评家认为“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岘佣说诗》),主张“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氏《蓼园词评》)。本诗就有这样的艺术特色。此外,语言清新自然,诗体玲珑剔透,可谓佳作天成,妙手偶得。 春晓孟浩然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这首小诗写春日景物以及作者酣睡初醒时的瞬间感受。全诗语言虽明白如话,但却情韵悠长,含蕴无尽。 “春眠不觉晓”,首句破题,写出诗人从长夜酣睡状态中初醒时朦胧惺忪的感觉。古代贵族之家讲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既昏便息,关锁门户”,但我们的诗人却睡到大天亮仍未起床。也许他昨天晚上与友人痛饮狂欢,秉烛夜游;也许他挑灯展卷,读书至快意会心处,于是欣然忘睡。所以直到天大亮了,窗外的鸟声聒耳,才慵懒地醒过来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落拓洒脱、不拘小节的逸士。 第二、三句写侵晨的啁啾鸟鸣和夜来恍惚之中的潇潇风雨,“处处闻”是此时此刻所感知到的,是实境,“夜来”是想象之词,是对昨夜的追想和回顾,是虚景。虚实相生,远近相和,构成了一个美妙而又缥缈的音乐世界。“花落知多少”一句,则是诗人对花开花落变动不居的动悟。世人多按“惜春” 索解此句及全篇,殊不知这只是字面意,未获作品主旨。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全诗的语气,可以发现,作者说“知多少”,并非困惑的疑问,也不是故作伤感的矫揉造作,而是对宇宙自然的一种审美解悟,是一种无所关心的关心,无所满足的满足。若作“惜春”解,则不过是十八岁少年女儿赋诗强说愁的一种“移情作用”,未免浅薄。且前面既赞美万紫千红、莺歌燕语的烂漫春色,而此句又写风吹雨打、百花零落,似乎也不合情理。知春之不能久驻,花开花落正是自然运行更替的生命情感节奏,这才是诗人的主旨。 这首诗题为 “春晓”,但全篇并没有正面去渲染描绘春天的青山绿水红花,而是抓住了酣睡初醒时朦胧惺忪的感觉,由听觉引发想象,通篇猜境。诗人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大自然的律动里,领略户外活泼跳跃的机趣,在人世烦扰之余,获得片刻的满足和解脱。寥寥二十字,不仅带出了春雨、春风、春花、春鸟,而且直摄春之魂魄。明人唐汝询说:“如此等语,非妙悟不能道。”(《唐诗解》)正点破此诗的主旨。 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本篇选自《孟浩然集》。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已明亮。 〔分析〕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五言绝句,也是唐诗中的名篇。那么,这首用词平易、总共又只有二十个字的小诗到底好在哪里呢? 也许当我们读过无数首笔调华美、用词艳丽的咏春诗作后,再来读这首《春晓》时,首先喜欢的,还是它的平易。春天是个懒洋洋的季节,你偶尔睡了个懒觉,醒时不觉天早已放明。这时屋外传来各处的鸟叫,唧唧喳喳,好似催你快起。而你却还想着昨夜那场不大不小的风雨,惦记着院子里的春花又被吹落了多少。还有什么比这种生活化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描写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呢? 但是,要是让一位诗歌评论家来分析这首诗,或许他还会告诉你,这首诗之所以好,还因为它平中有奇。写春眠而用“不觉”二字来表现天色渐明,不是很有回味吗? 而啼鸟唤起,除了其本身字面的意义外,还孕含着一层呼唤、迎接春天到来的意思。后两句是用了一种转折的笔法,它写出了一觉醒来之后的主人公由落花而伤春、惜春的心情:那是一种淡淡的忧愁,是一丝不易被人觉察的感伤。这首诗之所以好,也就在于它用平易而又平静的语句,深刻地描写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感受和情绪,既不夸张过火,也非淡而无味。 至于诗的平仄运用恰当,读来琅琅上口,那是无须赘言的——只要你开口朗诵一遍就明白了。 〔评说〕 唐汝询《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吴瑞荣《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春晓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孟浩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宿建德江 → 诗词简介: 此诗首句破题,点晨光之美。写春睡甜美,不知不觉中醒来,对春日透射的 晨光尤为喜爱。次句写春声之美。言鸟之众多,此起彼伏,远近相和,合奏春曲,婉转 悦耳动听。也交代了醒来的缘由。第三句回忆写夜来春雨之美。那春雨淅淅沥沥,纷 纷飘洒,如烟如梦,滋润万物,大自然必焕然一新,春意更浓。末句回归眼前,由喜春而 转为惜春,怎么只想到鸟啼花香,春光烂漫,而未能想到风雨摧残,花落多少呢?此诗 用语平淡,自然流畅,无雕琢之痕迹;写昼夜、阴晴的更替和感情喜忧的变化,微妙而富 有情趣;景真情真,如清泉汩汩流出,晶莹透彻,不仅让人感受到造化的神髓真趣,而且 使人仿佛触摸到诗人生命跳动的脉搏,真是天然之妙音也。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气候宜人的春季,美美地入睡,一觉醒来,发现已是天光大亮,多么惬意!“不觉”二字,便透出对春的喜爱,这是春给人的生理的快感,也是春给人的心理愉悦;而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更给它凭增了十分的热闹。这里,“处处”二字,为我们点画出一幅开阔的生机盎然的春晓图,由处处的鸟鸣,可以想见一片片葱绿的树木,一阵阵清新的气息,这就把听觉形象化为视觉形象,扩大了诗的表现力。 应该说,首二句集中表现了喜春的感情。由喜春而惜春,诗突然想起昨天夜里隐隐约约听到窗外春雨“刷刷”,春风袭袭,满园盛开的花朵,不知打落了几枝?一句“花落知多少”,有猜测,有希冀,有婉惜,把诗人希望留住春光慨叹春日匆匆的复杂心情全部包涵其中了。 这首诗就是这样捕捉了春晓醒来一瞬间的所闻所想,写鸟用“闻”,写风雨用“声”,写花也是用的揣度的语气。然而,虽是一瞬间,却写出了诗人曲折、复杂、流动的心理过程,虽是所闻所想,却展示了一幅绿树轻风、鸟语花香的春意图。这得力于诗人真实细腻的感受,也得力于诗人善于选择富于表现力的角度和巧妙精心的构思,也许正因为此,这首仅有二十字的小诗,才成为脍灸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吧?! 天亮时 天亮时旦日 旦明 平旦 素朝 晓来天明时 ☚ 早晨 各种早晨 ☛ 春晓中国画。李光春 (朝鲜族)作。作品通过描绘两位朝鲜族妇女,一位大嫂帮助青年姑娘把准备好的早饭顶在头上的情景,表现北方农村春来早,人们在田里辛勤劳作的主题。取材巧妙,小中见大,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画面构图为立轴,两位人物呈长三角形占据画面正中,中年妇女向上伸的手和大盆破开三角形的顶端,构图稳定、沉着而不呆板,画面效果明快单纯,意味深长。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 《春晓》chun xiaoDaybreak in Spring→孟浩然 (Meng Haor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