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怨 春怨唐诗篇名。五绝。金昌绪作。见《全唐诗》卷七六八。题一作《伊州歌》。此诗写女子对远征不归丈夫的思念:“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全诗构思新颖,视角独特,采用层层倒叙,设置悬念的手法,最后才点明题旨,又不自说破。通篇写怨,然不着一“怨”字,婉转含蓄,馀意不尽。结构环环相扣,始终不懈。明王世贞评曰:“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艺苑巵言》卷四)。清沈德潜亦云:“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唐诗别裁》卷一九)语言信手信口,生动活泼,富有民歌风味。 ☚ 秦妇吟 村行 ☛ 春怨
金昌绪只有《春怨》这一首小诗保存了下来,它只二十个字,且写得通俗流畅,乍看似无甚惊人之笔,却为何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诗的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动作,她赶走了晓唱的黄莺,不让它在窗前枝头上啼叫;诗的后两句是女主人公的独白,她说:黄莺啼叫会惊醒了我的梦境(“妾”是古代女子自谦之称),让我不能在梦中直奔辽西。 叙事、独白,内容多么简净、明白,女主人公形象又是多么天真、灵俏。然而在这简净、明白、天真、灵俏的表象之下,蓄含的却是巨大而深厚的社会内容、曲折而丰富的心理流波。 女主人公思念的“辽西”即辽河以西,当时唐代的边境,可见她的爱人当是一位驻守边防久戍不归的征夫。由此,晚唐边境的不宁,服役轮换制的破产,强征民夫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破坏……已尽在不言之中了。女主人公尽管天真,她真能天真到不知梦境为虚幻的程度吗? 只是现实中的欢聚早已成为泡影,不得不寻求梦境中虚幻的慰藉罢了,这尽管如水中月、镜中花,但毕竟还是月与花呀! 片刻的时间虽短暂,但对于女主人公来讲,不也非常珍贵吗? 追求虚幻的梦境来慰藉现实中的孤寂凄凉,这女子真可说是“情痴”了,我们似乎已听到了她那思夫心弦的颤响。然而这可怜的愿望竟也难以得到满足。她能怨谁呢? 怨朝廷、怨兵制么? 恐怕她还不可能有这胆识;怨天、怨地、怨命运么?恐怕她还不至如此迂腐;于是一腔哀怨泄之于无辜的黄莺,“打起黄莺”,祈求得到一个好梦。 诗歌单纯的内容背后是严酷的社会现实,明快的情调背后是沉重的感情磨难,天真的形象背后是凄楚的泪水,“打起黄莺”这偶然情节背后是一对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人生经历。只不过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言,而把一个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了后人。以单纯写严酷,以明快写沉重,以天真写凄楚,以偶然情节写必然的人生惨剧,总之是用辩证的艺术手段,以清新隽永的喜剧形式来表现血泪斑斑的悲剧内容,外在表象与内在意蕴形成巨大的感情逆差,从而造就了一个幅短情长、语浅意深、不尽之意设于言外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春怨》所独擅的艺术特征。这首小诗恐怕也正是因此而传诵不衰;金昌绪有了这一首小诗也足以使他立于唐代诗林而不朽了。 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中有一首:“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春怨》的主题虽与此全不相同,但在艺术构思上显然受到这首民歌的启示。 至于古人论此诗“篇法圆紧”(见明王世贞《艺苑巵言》),今人论此诗在梦境处理上有新颖的构思(见《唐诗小札》),用“扫处还生”、“层层倒叙”的艺术手法而“篇外见深度”(见《唐诗鉴赏辞典》)……都是极其精到的见解,此处就无庸续貂了。 春怨金昌绪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此诗标题“春怨”,看了这个题目,我们自然要产生一种愿望,想要知道这怨者是何等样人?为什么当春而怨?怨什么事? 当我们读了第一句诗以后,就不禁惊怪起来。春天来了,黄莺飞鸣,其鸣交交,多么好听啊! 可是,诗人却说“打起黄莺儿”。主人为什么那么讨厌黄莺,偏要把它轰走不可?噢,主人有怨哪。可是主人究竟有什么愁怨,以至把一腔怨气都发泄到黄莺身上? “莫教枝上啼” ,原来主人要把黄莺 “打起” ,正是讨厌它那交交喈喈的啼声。这更叫人纳闷。照一般人来说,到了春天,最爱赏花鸟,最喜欢枝头的喧闹,而主人却非得把黄莺 “打起” 不可,而且绝对不让它啼叫,这主人的愁怨着实不浅。 “啼时惊妾梦”,从“妾”字我们知道,原来这个主人是一位新婚少妇。她其所以打起黄莺,讨厌它的啼鸣,是因为怕它惊扰了她的好梦。她想做一个什么好梦?以至于感情上竟那么脆弱,那么敏感,就几声莺啼,都禁奈不住! “不得到辽西”。噢,原来她是盼望在梦境中赶到辽西,去与在那里戍守的丈夫相会。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与丈夫相会,所以只有寄托于梦中相见;如果梦中的短暂会见也被无端地惊扰打断,那会是多么大的失望! 这就难怪她有 “打起”、“莫教”的种种行为了。“辽西”,辽河西岸,今辽宁省西南地区。这是大唐帝国防御契丹的边防地带,经常要征调内地的士卒去防守。“到辽西”的字面,在我们看来,似乎还有点生疏,但在主人的口中,却是极明白的。 这首《春怨》诗,从第一句起,给我们制造了疑团,然后层层加码,使我们疑惑不解,直到最末一句,才把事情的原委吐露出来。我们读到最后,自然兴起对战争的极端厌恶之情,“春怨”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是相当成功的。 在绝句一体中,这首诗是一意直下。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云: “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意思是: 《春怨》诗四句,上句勾带下句,下句紧承上句;上下句或在行为上衔接,或在因果上相生,并且四句连属成为一个整体;在这种体式上,《春怨》是一个法式。这话说得有理。因为绝句的作法,最常见的是上下两截的章法,即一二两句起承,到第三句转接,前后两层意思。还有一种是一句一截,一句一意的章法,杜甫最擅长此种布局,如他的《绝句四首》之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首,便最为典型。最后一种,就是一意直下的这种体式。这最后一种体式,不容易做好,所以沈德潜特别指出: “以此为法。” 春怨
《春怨》是一个乐府题目,这个题目多写男女之间的离愁别恨,本诗就是如此;这种离愁别恨多从女方抒写,用女子口吻唱出,本诗也是如此。这种题材的诗称为“思妇诗”,即思念丈夫的妇女的诗。在古代,或者因为兵役,或者因为徭役,或者因为游宦四方,立功万里,男子常常远走他乡,造成夫妇的离别;加以交通不便,归乡不易,数年不见,音信不通,而女子多情,思心尤切;因此,“思妇”也是一种常见的主题。这首诗说“君去在榆关”,榆关的故址在今河北省山海关,是古代的征战之地,可见女子的丈夫是边塞从军的。伤春悲秋,人之常情,何况一个独守空闺的女子,那明媚的春光更容易触发她对于夫妻情爱的回忆,对于犹似这春光一样美好的青春年华徒然消逝的伤感。于是,她就唱出了满腔的离别哀怨。 全诗可分四个层次。前六句是第一个层次,紧紧扣住一个“春”字,写年复一年的离别。岁月象湍急的流水一样流逝,一年四季回环往复,又到了满园春色的时节。对于这位敏感多情的妇女,春天带给她的不是喜悦,而是触目皆是的离愁。那嘤嘤啼唱的夜鸟,那煜煜闪耀的朝霞,向她提示着:夜变为朝,晨变为夕,一个个美好的春日都在无望的翘盼中逝去了。她不愿看见那一朵朵花儿结成一个个果实,不愿看见那一棵棵笋芽长成一枝枝竹子,因为这同样向她提示:这个美好的春天也即将在无望的翘盼中逝去了;春天里的一切都留下了它们的成果,而她的青春却是不结果实的空花。“万里断音书”以下四句是第二个层次,写她对丈夫焦首煎心般的思念。“万里”形容离别之远,“十年”形容离别之久。这么远,这么久,更何况音信全无,各宿一方!他还在世吗?残酷无情的战争没有夺去他的生命?她既为青春的虚度伤情,又为丈夫的安危揪心。“积愁落芳鬓”一句十分形象生动,暗示长久的思虑和忧愁已经使她的双鬓过早地生出白发,是呀,十年了,她的青春已接近尾声;“长啼坏美目”,长久的哭泣也使她流盼生辉的眼波黯淡起来。“君去在榆关”以下六句是第三个层次,极写她闺中的寂寞与孤独。屋顶,长满了乌韭;屋角,结满了蛛网。一个没有男子的家,一切都显得多么荒凉!当然,她并不是不能亲自去清理,她实在没有心思去管,一任它们生长。她与丈夫大约新婚不久就离开了,还未曾有一男半女,家中更无其他的人。应答着她的,只有她自言自语所引出的回声;伴随着她的,只有自己长长的身影罢了。这种冷清与孤独,进一步衬托了她对丈夫的想念。最后四句是第四个层次,呼应了第一个层次,并表达了她虽独守空房而坚贞不渝的爱情。本诗开头已写了流光如驶,四季递邅,这里又说“象床易毡簟,罗衣变单复”,床上铺的,毡子换成凉席,凉席又换成毡子;身上穿的,单衣改成夹衣,夹衣又改成单衣;所表达的寒来暑往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把感情升华一步,引出结尾两句:“几过度风霜,犹能保茕独”。风霜,当然是指自然界的风霜,她在期待中已经度过多少个春秋了;但在这里也未必不暗示人世的风霜,那也许是有人对独居弱女子的欺凌,也许是有人劝诱她改辙另嫁。但她都挺过来了。她要安守孤独,洁身自好,坚贞不渝,等待着丈夫归来。曹丕《燕歌行》一诗有云:“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从前面的诗句可以看出,她同丈夫也是一往深情,无时无刻不能忘的。就这样,全诗塑造了一个真挚深情的女性形象。 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可取之处。它题为“春怨”,却没有正面写到一个“怨”字,但又通篇皆怨,句句皆怨。怨什么呢?怨别。而在这背后,怨的却是那无休无止的战争,那可诅咒的战争造成多少家庭的生离死别,摧残了多少恩爱夫妻的青春欢乐! 它善于用景物描写暗示与指代时光流逝,如“夜鸟”、“朝光”、“花成子”、“笋为竹”、“易毡簟”、“变单复”,都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这就比抽象枯躁的直陈生动多了。它还善于描写环境,用以衬托女主人公的心情,如“昔邪房”、“蜘蛛屋”、“响”、“影”等,意境孤凄清冷,显示出女主人公心境的孤凄清冷。当然,这首诗与唐代表现“思妇”“闺怨”的同样题材的作品相比,无疑逊色多了。这一来是因为过分追求对偶,全诗除开头与结尾两联外,中间各联一律是对偶的,甚至为了对偶,不惜用两句诗表达同一层意思,造成作品的冗长繁复,缺少精警之美。二是与此相联系的铺张过甚,从各方面极力形容,力求说尽,使人一览无余,没有丰富的想象余地。这样,它就远不如唐诗的兴象玲珑,情思蕴藉,而又意境深远开阔。这是当时的文学风气使然,也是诗歌发展的历程使然。 《春怨》《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①,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②。 【注释】 ①打起:赶走。儿:因叶韵的缘故,旧读ni(音泥)。②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指诗中女子的丈夫戍守之地。 【诗大意】 请把窗外的黄莺赶走,不要让它在树上啼叫;因为黄莺的叫声惊扰了我的好梦,使我无法在睡梦中与辽西的丈夫欢晤。 【赏析】 王相注《千家诗》,将此诗题为《伊州歌》,说是盖嘉运作,后来有的唐诗注本也沿用此说。但《唐诗纪事》在金昌绪名下载此诗,题作《春怨》。按,《乐府诗集》 引 《乐苑》说:“《伊州》,商调曲,西京节度盖嘉运所进也。”据此,则盖嘉运所进乃是伊州乐曲,并没有盖氏自作歌词的记载。因此,这首诗的诗题、作者仍从《唐诗纪事》。 这是一首闺情诗,用少妇的第一人称口吻写成。生活气息很浓,又颇具民歌色彩。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黄莺是报道春光来临的信使,它的百啭千啼可以唤醒春睡的人们去领略户外的烂漫春色。为何诗中的少妇还拥衾于床榻之上,指使婢女去赶走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啼叫呢?这两句诗给读者造成了悬念。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道破了原因。原来是担心黄莺的啼鸣会惊断自己到辽西与丈夫会面的好梦。“辽西”,是唐代征东官军的驻地,这就画龙点睛地表明了题旨——怀念从军在外的征人。明乎此,则可知此诗题材虽属闺情一类,但内容却更有社会性;明乎此,也可知所谓“春怨”,实际上并非怨黄莺惊破好梦,而是怨当时的兵役制和边境的战事拆散了美满的家庭,破坏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少妇欲寻好梦,但好梦总是要醒的,她醒后的凄凉滋味、寂寞情怀又将如何消除和排遣呢?这就留待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去想象、去思索了。清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上说:“辽西唯一梦往来,托意更苦。”可谓体会深切。 这首小诗深得明、清两代诗评家的好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美此诗“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这两则确切的评语,是就本诗的章法而言的。 近人王文濡则从本诗的表现内容和人物形象着眼,他的评语是: “善写闺情,娇痴之状如画。” (《唐诗评注读本》) 也颇有艺术见地。 “短篇贵词简味长,言不可尽”(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短篇宜纡折,不然则味薄” (清人刘熙载《诗概》)。《春怨》一诗既 “词简” 又“纡折”,因而诗味深长,堪称佳作;金昌绪的诗名也仅仅由于有了这首20字的小诗,才得以留传于世。 春怨
这是一首闺怨诗,其内容是写一位妇女因丈夫远征未归、独守空闺而产生的愁怨情绪。 起句“白马金羁辽海东”,先写征夫。白马金羁,引用的是卢思道《从军行》中的诗句:“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犀渠,是用犀牛皮制成的盾。羁,马络头。侠,侠义。偃月、鱼丽,均为作战阵形。左贤,即匈奴左贤王。这六句诗大意是说,北方战争的烽火,已照耀着甘泉宫,边境告警,将士们整装从长安出发,出了祁连山,胜利向前,逐赶匈奴统帅。李 白此处借用“白马金羁”是企图表明思妇之夫是位英武的侠义少年,他为国远赴边疆,奋勇杀敌。辽海,为古辽东郡地,方圆千余里,因南临大海,故古人多称为辽海。此指代遥远的边疆。开头这句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全诗的关键,它是思妇产生怨恨的根源。 次句“罗帷绣被卧春风”,暗写少妇。罗帷绣被,为卧室用品。“卧春风”的主人公应是这位少妇。“春风” 二字,一是为扣题,点明是春怨,二是表明正是春风拂煦的好季节。照理说,这位少妇生活在充满春光的室内,躺卧在罗帷绣被之中,心情应该是愉快的。然而,事实却不如此。春风,有时熟悉人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有时,却故意惹人烦恼:“春风不相识,何事人罗帏”(《春思》)。因夫婿离家远征,少妇面对温暖的阳光、和畅的春风,只能增添悲愁。 紧承上句的“卧”字,第三句写少妇夜间久久不能入睡的情状。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落月”及下句中的“飞花”以人的感情。落月低轩,是说西落的月亮低低地照进窗户,表明夜已深。这就是苏轼《水调歌头》中所说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诗虽没有写“照无眠”,但月亮照着难以入眠的思妇,是可以想见到的,因为落月一直窥视着室内的蜡烛,直到它燃尽为止。少妇思念征夫,因愁苦而不能入睡,故一直燃烛而卧。“灯火无情照独眠”(江总《闺怨篇》),落月就成了思妇不能入眠的唯一见证者。 末句“飞花入户笑床空”,是化用萧子范《春望古意诗》:“落花徒入户,何解妾床空”句意。萧诗是说,落花徒然飞入窗户,它不理解宫女独守空床的愁苦心情,而李白反用其意,说飞花进入窗户,见到少妇空床独守而感到可笑。上句写夜间,这句写白天。无论黑夜还是白昼,思妇都寂寞独处,只有“落月”和“飞花”与她为伴。但它们不同情她,相反,还窥探她,笑话她,可见她孤寂之甚、愁苦之深。 全诗无一字言“独”、言“怨”,可是孤单、幽怨之意隐然见于言外。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说诗晬语》)而李白此诗就具有这种特色,能就眼前景、口头语,写出弦外音味外味,浅中见深,风调悠扬。试与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相比,对这个特色就能体味得更深。金诗也是闺怨诗的名作,采用倒叙手法表现思妇对征夫的怀念之情。两诗比较,虽都写得言短意长,然而,金诗明白直露,李诗蕴藉含蓄。 春怨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其他 ←上一篇:马嵬坡 下一篇:宫词 →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金昌绪 (生卒年不详) 作。这是一首抒写闺中少妇怀念从军辽西的丈夫的诗。 诗的首句:“打起黄莺儿”。大好春光中,黄莺在婉转歌唱,这位少妇却要打走黄莺。为什么她要打走这讨人喜欢的春鸟? 原来是“莫教枝上啼”。黄莺的啼声那么清脆动听,为什么她不让莺啼呢? 于是第三句说明她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最后一句答复说,因为黄莺吵断她的好梦,使她“不得到辽西”去会见丈夫。 全诗只写少妇打走黄莺一个动作,其余三句,层次曲折地写这个动作的心理原因。宛如剥笋,一层层剥出,最后才露出中心。但也不说尽,留给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诗中把少妇的娇憨之态,对丈夫的思念之深,表达得淋漓尽致。构思巧妙,层层倒叙,意境鲜妍、含蓄,以及具有民歌风味,都是此诗的特色。
春怨
这是古代爱情诗的名篇,写一个少妇对远在辽西戍边的丈夫的思念。起首一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少妇的一个动作:“打起黄莺儿。”黄莺有美丽金黄的翎羽,歌喉婉转动听,令人喜爱。这个少妇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这一句不仅用“黄莺”照应题中“春”字,而且提出了一个“悬念”,读者自然会产生疑问,并急于寻求答案。次句即揭示这个少妇的内心愿望,对第一句作出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她把黄莺儿赶跑,为的是不让它在树枝上叫。这一句点明了题中的“怨”字。人们不禁仍要追问: 为什么怕它枝上叫呢?第三句说明原因是“啼时惊妾梦”,怕它的叫声会惊醒自己的梦。但这个解释还会使人继续引起疑惑。因为黄莺啼鸣,天已破晓,本该是梦醒起床的时候了。这个少妇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不得到辽西”答复说,她是怕黄莺儿惊破了自己去辽西的梦。然而,她为什么要梦辽西?诗人还是没有明说。不过,读者可以想象到: 她是想与远征辽西的丈夫梦中相会。诗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了。 这首小诗运用活泼流畅的语言,通过捕捉少妇一个极平凡的动作和揭示她的内心活动,个性化地含蓄地抒写了她对远戍不归的丈夫的刻骨思念,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当时唐朝为了应付频繁战争不断抽丁服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唐诗中,写思念远人而梦中相会,或欲梦而不成的诗不少。这首诗却别出新意,构思巧妙。首先,诗人成功地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少妇怀念征人,积思成梦,被啼莺惊醒,所以要赶走它,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谜底,说出了答案。但又没有说尽,把少妇梦辽西的原因、梦醒后的孤寂凄凉等等,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思索。这就显得言少意丰,耐人咀嚼。其次,作者写少妇刻骨相思,不从正面而从侧面落笔,以怨嗔黄莺惊梦出之,除诗题中着一“怨”字外,诗中并未用“思念”之类的字眼,反而更显出少妇怀念丈夫的痴情深意。 这首诗章法圆紧。虽分四句,实咏一事,悬念叠出,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南朝乐府《吴声歌·读曲歌》云: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写女子恨天亮鸟啼惊破好梦,希望一夜能有一年那么长。《春怨》诗就取《读曲歌》 意,因而富于南朝民歌清新婉转风韵,但更精炼、有余味,音节更清脆可爱。作者金昌绪仅存此诗一首,却成为传世名作,可谓孤诗名家。 春怨
刘方平一生隐居不仕。他的诗在当时不很出名,但却有几首咏物写景之作,写得清新、自然、深邃、隽永,独具 一格,颇受读者的欢迎。《春怨》就是其中的 一首。 《春怨》是写深居宫院的少女,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悲凉、凄苦的生活及由此所产生的怨情。 “纱窗日落渐黄昏”一句,是写时间之晚。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室内的光线越来越暗淡了。诗人从日落渐黄昏写起,使整个环境笼罩在暮色的气氛之中,给人增添了凄凉的感觉。接着,诗人摇出特写镜头,由室外写到室内,引出室内独居之人:“金屋无人见泪痕”。这一句是写怨人之苦,是全诗的中心句。句中的“金屋”,典故出自旧题汉·班固《汉武故事》:“后长公主还宫,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 ’胶东王曰:‘欲得妇’。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问曰: ‘阿娇好否? ’对曰: ‘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原为汉武帝宠爱陈后主的故事,后指娶妾谓之“金屋藏娇”。此句中的金屋,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自然是幽闭深宫中的少女。 少女面对幽闭的深宫,在日落纱窗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自然要悲伤、落泪了。“泪痕”二字,点明其垂泪之久,悲伤之深。少女为什么满脸泪痕,诗人未有交待,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少女悲伤、怨情的缘由:是怀念远方的情侣,还是失宠之怨情? 这里,诗人仅用“泪痕”二字,便把少女悲切之程度刻画得入木三分。 以上两句从时间之晚,深宫之静寂,交待了日落后环境幽暗、凄凉之特点。如果诗人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何高明。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在以下二句中,为我们所展示的另一番天地。 “寂寞空庭春欲晚”一句,是写季节之晚。由上句的时间之晚,引伸到季节之晚,从时间布局看,诗人进一步深化和开拓了诗的意境,使悲凉、凄惨的环境又增添了更加浓重的色彩。本来,少女在日暮渐黄昏的时刻,独处深宫大院之中,孤寂一人,是够伤心的了,而庭院之中杳无一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再加上花事已到晚春时节,所以,少女就更加伤心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的构思不落俗套,非常巧妙。它既是上句“春欲晚”的补充和引申,又是少女所处环境寂寞、凄凉至极的真实写照。时令到了 暮春,自然是满地落花,诗人没有写少女面对满地梨花如何伤感,而是选取孤寂而散发着凄凉的晚春为背景,进 一步烘托了环境,从孤寂中反讨少女的悲伤、忧怨的情绪。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和创新,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洞察能力,这也正是诗之感人所在。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烘托环境,深化诗的意境。诗中,既写了日落,又写了黄昏,使所写环境笼罩在更加昏暗之中;写了春晚,又写了落花,使春色荡然无存;写了金屋无人,又写了庭院空寂,重门深掩,把昏暗、寂寞的客观环境层层渲染、反复勾勒,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诗中少女的怨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①,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②,不得到辽西③。 【作者小传】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馀杭(今属浙江)人。大中年间以前在世。见《唐诗纪事》卷十五。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唐时曾收入顾陶编《唐诗类选》。题一作《伊州歌》,《乐府诗集》卷七九引《乐苑》云:“《伊州》商调曲,西凉节度盖嘉运所进也。”诗中用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层层倒叙的手法,怕惊梦不得到辽西与征人相会,因此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把莺打起,则其怨的内容可不言而喻。全诗颇具民歌风味,自然平易,曲折含蓄。谢榛《四溟诗话》卷一称此诗“摘一句不成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云:“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然中自舒缓,无馀法而有馀味。”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注释】 ①打起:打走。②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③辽西:今辽宁省西部,唐时为边塞之地,此处代指丈夫征戍之地。 春怨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刘方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月夜/夜月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咏叹深宫内被弃嫔妃寂寞凄凉的诗。此诗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前二句用“金屋”的典故。言受宠遭弃的嫔妃,被幽拘于深宫,与世隔绝,孤独无依。“无 人见泪痕”五字,可作双重理解:一是她独处一室,面对黄昏日落,无人陪伴,只能以泪 洗面;二是她处于孤寂环境中,纵然落泪,也无人看见,无人同情。此二句写被弃嫔妃 的生活,寂寞凄凉,多么可悲! 后二句由室内转写庭院,室内已见孤独,而晚春季节,庭 中更为空寂,更见悲凉。“梨花满地”,颇有象征意味,象征人的命运,是遭弃嫔妃的影 子。此言暮色中又见花事阑珊,能不伤春而悲痛潸然?诗人写暗室,写落日,写黄昏; 又写空庭,写春晚,写落花,这样反复渲染,层层烘托,使人深深体会到一种女性复杂的 心理和细腻的感受。此诗写景清丽,笔致纤柔,触感细腻,处处散发着女性的气息。结 句描写的花落景象更是深宫弃妇黯淡心境的观照,使人感到尤为凄清悲凉。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晨,一位少妇,刚刚做上难得的好梦,飞越千里万里,与久别而又远在军中的丈夫相会。就在这关键时刻,窗外传来一连串莺啼,把少妇从美梦中惊醒。诗是用少妇对莺嗔怨的口吻写成的。 一句先将梦醒后打鸟的情状表出,起得很突兀。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写法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悬念”,又符合气急、恼怒时语无次第的实际情况,口角逼肖。二句解释打鸟的原因——“莫教枝上啼”。春莺的歌喉原是美妙的,但少妇听来,却烦心死了。不准它在树枝上叫,这为什么呢?“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辽西”是唐代征东部队的驻地。由于少妇的丈夫从军在外,无由相会,这里点出“春怨”的题旨,“悬念”释然。枕上片时春梦,可以行尽千里,在梦中会见亲人,对少妇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梦境到底难续,既已惊梦,打鸟何益?但还是要打,这不但把少妇气恼而又单纯得近乎痴稚的情态活现纸上,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中常有的幽默情趣。 在写作布局上,《春怨》采用倒叙手法,一浪追一浪,后句说明前句,篇法圆紧,语气蝉联,增添了全诗活泼的情趣。试想一下,要将篇法结构改作“离别——入梦——惊梦——打鸟”,即使内容完全一样,不免平板枯索,化神奇为平庸了。 愁怨 愁怨愁恨 忧怨 忧恨 ☚ 恼恨 哀怨 ☛ 《春怨》chun yuanGrieving in the Spring→刘方平 (Liu Fangpi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