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春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春怨

春怨

唐诗篇名。五绝。金昌绪作。见《全唐诗》卷七六八。题一作《伊州歌》。此诗写女子对远征不归丈夫的思念:“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全诗构思新颖,视角独特,采用层层倒叙,设置悬念的手法,最后才点明题旨,又不自说破。通篇写怨,然不着一“怨”字,婉转含蓄,馀意不尽。结构环环相扣,始终不懈。明王世贞评曰:“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艺苑巵言》卷四)。清沈德潜亦云:“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唐诗别裁》卷一九)语言信手信口,生动活泼,富有民歌风味。

☚ 秦妇吟   村行 ☛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只有《春怨》这一首小诗保存了下来,它只二十个字,且写得通俗流畅,乍看似无甚惊人之笔,却为何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诗的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动作,她赶走了晓唱的黄莺,不让它在窗前枝头上啼叫;诗的后两句是女主人公的独白,她说:黄莺啼叫会惊醒了我的梦境(“妾”是古代女子自谦之称),让我不能在梦中直奔辽西。
 叙事、独白,内容多么简净、明白,女主人公形象又是多么天真、灵俏。然而在这简净、明白、天真、灵俏的表象之下,蓄含的却是巨大而深厚的社会内容、曲折而丰富的心理流波。
 女主人公思念的“辽西”即辽河以西,当时唐代的边境,可见她的爱人当是一位驻守边防久戍不归的征夫。由此,晚唐边境的不宁,服役轮换制的破产,强征民夫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破坏……已尽在不言之中了。女主人公尽管天真,她真能天真到不知梦境为虚幻的程度吗? 只是现实中的欢聚早已成为泡影,不得不寻求梦境中虚幻的慰藉罢了,这尽管如水中月、镜中花,但毕竟还是月与花呀! 片刻的时间虽短暂,但对于女主人公来讲,不也非常珍贵吗? 追求虚幻的梦境来慰藉现实中的孤寂凄凉,这女子真可说是“情痴”了,我们似乎已听到了她那思夫心弦的颤响。然而这可怜的愿望竟也难以得到满足。她能怨谁呢? 怨朝廷、怨兵制么? 恐怕她还不可能有这胆识;怨天、怨地、怨命运么?恐怕她还不至如此迂腐;于是一腔哀怨泄之于无辜的黄莺,“打起黄莺”,祈求得到一个好梦。
 诗歌单纯的内容背后是严酷的社会现实,明快的情调背后是沉重的感情磨难,天真的形象背后是凄楚的泪水,“打起黄莺”这偶然情节背后是一对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人生经历。只不过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言,而把一个巨大的艺术空白留给了后人。以单纯写严酷,以明快写沉重,以天真写凄楚,以偶然情节写必然的人生惨剧,总之是用辩证的艺术手段,以清新隽永的喜剧形式来表现血泪斑斑的悲剧内容,外在表象与内在意蕴形成巨大的感情逆差,从而造就了一个幅短情长、语浅意深、不尽之意设于言外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春怨》所独擅的艺术特征。这首小诗恐怕也正是因此而传诵不衰;金昌绪有了这一首小诗也足以使他立于唐代诗林而不朽了。
 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中有一首:“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春怨》的主题虽与此全不相同,但在艺术构思上显然受到这首民歌的启示。
 至于古人论此诗“篇法圆紧”(见明王世贞《艺苑巵言》),今人论此诗在梦境处理上有新颖的构思(见《唐诗小札》),用“扫处还生”、“层层倒叙”的艺术手法而“篇外见深度”(见《唐诗鉴赏辞典》)……都是极其精到的见解,此处就无庸续貂了。

诗词《春怨》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原诗今译】


 快快把树上的黄莺儿赶跑,
 不要让它在枝上频频啼叫。
 那啼叫声会惊走我的好梦,
 思念的人呵,就无法见到。


 【鉴赏提示】
 此诗标题“春怨”,看了这个题目,我们自然要产生一种愿望,想要知道这怨者是何等样人?为什么当春而怨?怨什么事?
 当我们读了第一句诗以后,就不禁惊怪起来。春天来了,黄莺飞鸣,其鸣交交,多么好听啊! 可是,诗人却说“打起黄莺儿”。主人为什么那么讨厌黄莺,偏要把它轰走不可?噢,主人有怨哪。可是主人究竟有什么愁怨,以至把一腔怨气都发泄到黄莺身上?
 “莫教枝上啼” ,原来主人要把黄莺 “打起” ,正是讨厌它那交交喈喈的啼声。这更叫人纳闷。照一般人来说,到了春天,最爱赏花鸟,最喜欢枝头的喧闹,而主人却非得把黄莺 “打起” 不可,而且绝对不让它啼叫,这主人的愁怨着实不浅。
 “啼时惊妾梦”,从“妾”字我们知道,原来这个主人是一位新婚少妇。她其所以打起黄莺,讨厌它的啼鸣,是因为怕它惊扰了她的好梦。她想做一个什么好梦?以至于感情上竟那么脆弱,那么敏感,就几声莺啼,都禁奈不住!
 “不得到辽西”。噢,原来她是盼望在梦境中赶到辽西,去与在那里戍守的丈夫相会。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与丈夫相会,所以只有寄托于梦中相见;如果梦中的短暂会见也被无端地惊扰打断,那会是多么大的失望! 这就难怪她有 “打起”、“莫教”的种种行为了。“辽西”,辽河西岸,今辽宁省西南地区。这是大唐帝国防御契丹的边防地带,经常要征调内地的士卒去防守。“到辽西”的字面,在我们看来,似乎还有点生疏,但在主人的口中,却是极明白的。
 这首《春怨》诗,从第一句起,给我们制造了疑团,然后层层加码,使我们疑惑不解,直到最末一句,才把事情的原委吐露出来。我们读到最后,自然兴起对战争的极端厌恶之情,“春怨”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是相当成功的。
 在绝句一体中,这首诗是一意直下。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云: “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意思是: 《春怨》诗四句,上句勾带下句,下句紧承上句;上下句或在行为上衔接,或在因果上相生,并且四句连属成为一个整体;在这种体式上,《春怨》是一个法式。这话说得有理。因为绝句的作法,最常见的是上下两截的章法,即一二两句起承,到第三句转接,前后两层意思。还有一种是一句一截,一句一意的章法,杜甫最擅长此种布局,如他的《绝句四首》之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首,便最为典型。最后一种,就是一意直下的这种体式。这最后一种体式,不容易做好,所以沈德潜特别指出: “以此为法。”

古代爱情诗词《》春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春怨

 

 四时如湍水,飞奔竞回复。
 夜鸟响嘤嘤,朝光照煜煜
 >厌见花成子,多看笋为竹。
 万里断音书,十载异栖宿。
 积愁落芳鬓,长啼坏美目。
 君去在榆关,妾留住函谷
 唯对昔邪房,如见蜘蛛屋。
 独与响相酬,还将影自逐。
 象床易毡簟,罗衣变单复。
 几过度风霜,犹能保茕独。


 《春怨》是一个乐府题目,这个题目多写男女之间的离愁别恨,本诗就是如此;这种离愁别恨多从女方抒写,用女子口吻唱出,本诗也是如此。这种题材的诗称为“思妇诗”,即思念丈夫的妇女的诗。在古代,或者因为兵役,或者因为徭役,或者因为游宦四方,立功万里,男子常常远走他乡,造成夫妇的离别;加以交通不便,归乡不易,数年不见,音信不通,而女子多情,思心尤切;因此,“思妇”也是一种常见的主题。这首诗说“君去在榆关”,榆关的故址在今河北省山海关,是古代的征战之地,可见女子的丈夫是边塞从军的。伤春悲秋,人之常情,何况一个独守空闺的女子,那明媚的春光更容易触发她对于夫妻情爱的回忆,对于犹似这春光一样美好的青春年华徒然消逝的伤感。于是,她就唱出了满腔的离别哀怨。
 全诗可分四个层次。前六句是第一个层次,紧紧扣住一个“春”字,写年复一年的离别。岁月象湍急的流水一样流逝,一年四季回环往复,又到了满园春色的时节。对于这位敏感多情的妇女,春天带给她的不是喜悦,而是触目皆是的离愁。那嘤嘤啼唱的夜鸟,那煜煜闪耀的朝霞,向她提示着:夜变为朝,晨变为夕,一个个美好的春日都在无望的翘盼中逝去了。她不愿看见那一朵朵花儿结成一个个果实,不愿看见那一棵棵笋芽长成一枝枝竹子,因为这同样向她提示:这个美好的春天也即将在无望的翘盼中逝去了;春天里的一切都留下了它们的成果,而她的青春却是不结果实的空花。“万里断音书”以下四句是第二个层次,写她对丈夫焦首煎心般的思念。“万里”形容离别之远,“十年”形容离别之久。这么远,这么久,更何况音信全无,各宿一方!他还在世吗?残酷无情的战争没有夺去他的生命?她既为青春的虚度伤情,又为丈夫的安危揪心。“积愁落芳鬓”一句十分形象生动,暗示长久的思虑和忧愁已经使她的双鬓过早地生出白发,是呀,十年了,她的青春已接近尾声;“长啼坏美目”,长久的哭泣也使她流盼生辉的眼波黯淡起来。“君去在榆关”以下六句是第三个层次,极写她闺中的寂寞与孤独。屋顶,长满了乌韭;屋角,结满了蛛网。一个没有男子的家,一切都显得多么荒凉!当然,她并不是不能亲自去清理,她实在没有心思去管,一任它们生长。她与丈夫大约新婚不久就离开了,还未曾有一男半女,家中更无其他的人。应答着她的,只有她自言自语所引出的回声;伴随着她的,只有自己长长的身影罢了。这种冷清与孤独,进一步衬托了她对丈夫的想念。最后四句是第四个层次,呼应了第一个层次,并表达了她虽独守空房而坚贞不渝的爱情。本诗开头已写了流光如驶,四季递邅,这里又说“象床易毡簟,罗衣变单复”,床上铺的,毡子换成凉席,凉席又换成毡子;身上穿的,单衣改成夹衣,夹衣又改成单衣;所表达的寒来暑往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把感情升华一步,引出结尾两句:“几过度风霜,犹能保茕独”。风霜,当然是指自然界的风霜,她在期待中已经度过多少个春秋了;但在这里也未必不暗示人世的风霜,那也许是有人对独居弱女子的欺凌,也许是有人劝诱她改辙另嫁。但她都挺过来了。她要安守孤独,洁身自好,坚贞不渝,等待着丈夫归来。曹丕《燕歌行》一诗有云:“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从前面的诗句可以看出,她同丈夫也是一往深情,无时无刻不能忘的。就这样,全诗塑造了一个真挚深情的女性形象。
 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可取之处。它题为“春怨”,却没有正面写到一个“怨”字,但又通篇皆怨,句句皆怨。怨什么呢?怨别。而在这背后,怨的却是那无休无止的战争,那可诅咒的战争造成多少家庭的生离死别,摧残了多少恩爱夫妻的青春欢乐! 它善于用景物描写暗示与指代时光流逝,如“夜鸟”、“朝光”、“花成子”、“笋为竹”、“易毡簟”、“变单复”,都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这就比抽象枯躁的直陈生动多了。它还善于描写环境,用以衬托女主人公的心情,如“昔邪房”、“蜘蛛屋”、“响”、“影”等,意境孤凄清冷,显示出女主人公心境的孤凄清冷。当然,这首诗与唐代表现“思妇”“闺怨”的同样题材的作品相比,无疑逊色多了。这一来是因为过分追求对偶,全诗除开头与结尾两联外,中间各联一律是对偶的,甚至为了对偶,不惜用两句诗表达同一层意思,造成作品的冗长繁复,缺少精警之美。二是与此相联系的铺张过甚,从各方面极力形容,力求说尽,使人一览无余,没有丰富的想象余地。这样,它就远不如唐诗的兴象玲珑,情思蕴藉,而又意境深远开阔。这是当时的文学风气使然,也是诗歌发展的历程使然。

名诗《春怨》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春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①打起:赶走。儿:因叶韵的缘故,旧读ni(音泥)。②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指诗中女子的丈夫戍守之地。

【诗大意】 请把窗外的黄莺赶走,不要让它在树上啼叫;因为黄莺的叫声惊扰了我的好梦,使我无法在睡梦中与辽西的丈夫欢晤。

【赏析】 王相注《千家诗》,将此诗题为《伊州歌》,说是盖嘉运作,后来有的唐诗注本也沿用此说。但《唐诗纪事》在金昌绪名下载此诗,题作《春怨》。按,《乐府诗集》 引 《乐苑》说:“《伊州》,商调曲,西京节度盖嘉运所进也。”据此,则盖嘉运所进乃是伊州乐曲,并没有盖氏自作歌词的记载。因此,这首诗的诗题、作者仍从《唐诗纪事》。

这是一首闺情诗,用少妇的第一人称口吻写成。生活气息很浓,又颇具民歌色彩。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黄莺是报道春光来临的信使,它的百啭千啼可以唤醒春睡的人们去领略户外的烂漫春色。为何诗中的少妇还拥衾于床榻之上,指使婢女去赶走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啼叫呢?这两句诗给读者造成了悬念。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道破了原因。原来是担心黄莺的啼鸣会惊断自己到辽西与丈夫会面的好梦。“辽西”,是唐代征东官军的驻地,这就画龙点睛地表明了题旨——怀念从军在外的征人。明乎此,则可知此诗题材虽属闺情一类,但内容却更有社会性;明乎此,也可知所谓“春怨”,实际上并非怨黄莺惊破好梦,而是怨当时的兵役制和边境的战事拆散了美满的家庭,破坏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少妇欲寻好梦,但好梦总是要醒的,她醒后的凄凉滋味、寂寞情怀又将如何消除和排遣呢?这就留待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去想象、去思索了。清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上说:“辽西唯一梦往来,托意更苦。”可谓体会深切。

这首小诗深得明、清两代诗评家的好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美此诗“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这两则确切的评语,是就本诗的章法而言的。

近人王文濡则从本诗的表现内容和人物形象着眼,他的评语是: “善写闺情,娇痴之状如画。” (《唐诗评注读本》) 也颇有艺术见地。

“短篇贵词简味长,言不可尽”(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短篇宜纡折,不然则味薄” (清人刘熙载《诗概》)。《春怨》一诗既 “词简” 又“纡折”,因而诗味深长,堪称佳作;金昌绪的诗名也仅仅由于有了这首20字的小诗,才得以留传于世。


古代爱情诗词《》春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春怨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这是一首闺怨诗,其内容是写一位妇女因丈夫远征未归、独守空闺而产生的愁怨情绪。
 起句“白马金羁辽海东”,先写征夫。白马金羁,引用的是卢思道《从军行》中的诗句:“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犀渠,是用犀牛皮制成的盾。羁,马络头。侠,侠义。偃月、鱼丽,均为作战阵形。左贤,即匈奴左贤王。这六句诗大意是说,北方战争的烽火,已照耀着甘泉宫,边境告警,将士们整装从长安出发,出了祁连山,胜利向前,逐赶匈奴统帅。李 白此处借用“白马金羁”是企图表明思妇之夫是位英武的侠义少年,他为国远赴边疆,奋勇杀敌。辽海,为古辽东郡地,方圆千余里,因南临大海,故古人多称为辽海。此指代遥远的边疆。开头这句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全诗的关键,它是思妇产生怨恨的根源。
 次句“罗帷绣被卧春风”,暗写少妇。罗帷绣被,为卧室用品。“卧春风”的主人公应是这位少妇。“春风” 二字,一是为扣题,点明是春怨,二是表明正是春风拂煦的好季节。照理说,这位少妇生活在充满春光的室内,躺卧在罗帷绣被之中,心情应该是愉快的。然而,事实却不如此。春风,有时熟悉人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有时,却故意惹人烦恼:“春风不相识,何事人罗帏”(《春思》)。因夫婿离家远征,少妇面对温暖的阳光、和畅的春风,只能增添悲愁。
 紧承上句的“卧”字,第三句写少妇夜间久久不能入睡的情状。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落月”及下句中的“飞花”以人的感情。落月低轩,是说西落的月亮低低地照进窗户,表明夜已深。这就是苏轼《水调歌头》中所说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诗虽没有写“照无眠”,但月亮照着难以入眠的思妇,是可以想见到的,因为落月一直窥视着室内的蜡烛,直到它燃尽为止。少妇思念征夫,因愁苦而不能入睡,故一直燃烛而卧。“灯火无情照独眠”(江总《闺怨篇》),落月就成了思妇不能入眠的唯一见证者。
 末句“飞花入户笑床空”,是化用萧子范《春望古意诗》:“落花徒入户,何解妾床空”句意。萧诗是说,落花徒然飞入窗户,它不理解宫女独守空床的愁苦心情,而李白反用其意,说飞花进入窗户,见到少妇空床独守而感到可笑。上句写夜间,这句写白天。无论黑夜还是白昼,思妇都寂寞独处,只有“落月”和“飞花”与她为伴。但它们不同情她,相反,还窥探她,笑话她,可见她孤寂之甚、愁苦之深。
 全诗无一字言“独”、言“怨”,可是孤单、幽怨之意隐然见于言外。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说诗晬语》)而李白此诗就具有这种特色,能就眼前景、口头语,写出弦外音味外味,浅中见深,风调悠扬。试与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相比,对这个特色就能体味得更深。金诗也是闺怨诗的名作,采用倒叙手法表现思妇对征夫的怀念之情。两诗比较,虽都写得言短意长,然而,金诗明白直露,李诗蕴藉含蓄。

金昌绪《春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春怨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其他
←上一篇:马嵬坡 下一篇:宫词 →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金昌绪 (生卒年不详) 作。这是一首抒写闺中少妇怀念从军辽西的丈夫的诗。

 诗的首句:“打起黄莺儿”。大好春光中,黄莺在婉转歌唱,这位少妇却要打走黄莺。为什么她要打走这讨人喜欢的春鸟? 原来是“莫教枝上啼”。黄莺的啼声那么清脆动听,为什么她不让莺啼呢? 于是第三句说明她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最后一句答复说,因为黄莺吵断她的好梦,使她“不得到辽西”去会见丈夫。
 
全诗只写少妇打走黄莺一个动作,其余三句,层次曲折地写这个动作的心理原因。宛如剥笋,一层层剥出,最后才露出中心。但也不说尽,留给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诗中把少妇的娇憨之态,对丈夫的思念之深,表达得淋漓尽致。构思巧妙,层层倒叙,意境鲜妍、含蓄,以及具有民歌风味,都是此诗的特色。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 chūn yuàn 》 
    《 春 怨 》 
    .[ tánɡ ]. jīn chānɡ xù.
    .[ 唐 ]. 金 昌 绪.
    dǎ qǐ huánɡ yīnɡ ér , mò jiāo zhī shànɡ tí 。 
    打 起 黄 莺 儿 , 莫 教 枝 上 啼 。 
    tí shí jīnɡ qiè mènɡ , bù dé dào liáo xī 。 
    啼 时 惊 妾 梦 , 不 得 到 辽 西 。 
     
  • 《春怨》
    .[唐].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打走了黄莺儿,不教它在枝上鸣啼。它的啼叫哟!惊破了我的好梦,那梦中我正在辽西。
     
  •  
    【注释】 ①妾:诗中女主人公自称。辽西,唐之辽西有二,一在今北京怀柔县南,一在今锦州以北,辽河西岸,为隋辽西郡所在。按本诗又题作《伊州歌》,伊州在唐亦有二,一在今东北,一在今新疆。或者辽西为边地之泛称,无须斤斤于具体地名之考释。
     
  • 【集评】 明·王世贞:“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一法,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然中自舒缓,无余法而有余味。” (《艺苑卮言》卷四)
     
    明·谢榛: “杜子美诗: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此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也。盖嘉运(按:应作金昌绪)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此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矣。” ( 《四溟诗话》卷一)
     
    清·方南堂:“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赏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岑嘉州则脱而为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至家三拜先生 (指方干) 则又从岑诗翻出云: ‘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影生形,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辍锻录》,《清诗话续编》1938页)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子怀念从军辽西的丈夫的心情,反映了当时社会无情的兵役制度,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深深的怨恨。
     
    首句让常人茫然,让常人生疑。女主人公为何不喜欢黄莺,要驱赶黄莺,让它离开? 而黄莺本是讨人喜欢的鸟。
     
    第二句解释了 “打起黄莺儿” 的原因是:“莫教枝上啼”。鸟语花香本是象征春天的美好,而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尤其清脆动听。那么,女主人公又为什么不想让树枝上的黄莺鸣叫呢?一疑刚解又生一疑。
     
     第三句又及时地回答了“莫教啼”的原因是:你在树上啼叫会惊醒我的梦。至此,人们不禁又生疑问,女主人公为什么怕自己的梦被惊醒,她梦到了什么呢?
     
    最后一句又作答: “啼时”使得我不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从军的丈夫相见。女主人公的梦确实不是一般的梦! 谜底才真正被揭穿,让人深深地理解女主人公的所为; 同时也间接地点“春怨”之题,女主人公所“怨”,不是诗文中的黄莺,不是黄莺的啼叫,而是丈夫离乡背井与之分离,那么丈夫离乡背井与之分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时社会无情的兵役制度带给人们的痛苦。一首抒写儿女情长的小诗,却表达了深刻的时代内容。
     
    本诗一事一意,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诗采用倒叙手法,凸现曲折之妙,犹如抽丝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每一句都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下句答疑,又生疑问,扣人心弦,令人深思。
     
  • 这是一首传统的闺怨诗,但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很有特色。
     
     “打起黄莺儿”,首句奇峰陡起,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思绪,读者不禁疑 问: 黄莺作为春天的信使,到处受人欢迎,它既非老鹰之类的猛禽,又非鸱 鸮之类的恶鸟,何罪之有,诗中主人公却要“打起”它呢?于是急于知道原 因。接着第二句作了解答: 其所以要“打起”,是“莫教枝上啼”。读这一 句,读者仍然不解: 鸟语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鸟语之中,又数黄莺 的啼声最为清脆悦耳,诗人韦应物有一首《听莺曲》,描写莺声娇婉好听, 变化极多,最宜于春天的气氛,能使懒妇惊晓早起,旅客减少愁思,人人听 来愉快。诗中女主人却不教莺啼,岂非无理?于是仍要继续追问下去。接着 第三句回答了因第二句产生的疑问:“啼时惊妾梦”,因为怕黄莺啼叫惊醒了 诗中人的“梦”。但读者仍然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鸣,说明本 该是梦醒的时候了。如果不是《听莺曲》中说的怕惊残梦的懒妇(谁家懒妇 惊残梦),那么她为什么还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惊破她的梦又有多大关系 呢?最后一句诗的答案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到辽西的 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辽西即辽河以西,为当时东北边防重地。 诗中用以指其夫征戍之地。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原来良人远戍边关,夫妻 会面无因,闺中人只能寄希望于梦中见上一面。但梦中未必即到辽西,何况 连梦还作不安生。由此看来,“打起黄莺儿”竟是合情合理的了。
     
    借莺啼惊梦这一生活细节,写怀念征人的重大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忆 辽西怨恩无奈,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章,无可移易一字” (黄叔 灿《唐诗笺注》)。四句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打起黄莺的构思可能受 南朝民歌《读曲歌》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的启发,但语意更为高 妙。令狐楚“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闺 人赠远》),张仲素“袅袅边城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 阳” (《春闺思》),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 (贺裳 《载酒园诗 话》),苏轼《水龙吟》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亦用 此诗典故,说明它自唐代以来一直受到欢迎。
     
  • 诗贵质高, 不在数多。固然有的诗人一生诗作众多,其中不乏佳作,也有的人一生苦吟,终不成大家。开元时诗人金昌绪《全唐诗》中仅录存其诗一首。就这么一首,便使它留传至今,得到诗评家的交口赞誉,和广大读者的由衷喜爱。
     
    首先,此诗语意高妙。闺中妇女思念在外征战的丈夫,梦萦魂牵,属于常情,而此诗却以制止莺啼的特定情节来抒写,别出心裁。贺裳说:“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云云,令狐楚则曰: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张仲素更曰: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载酒园诗话》)令狐楚写梦醒之后,梦中情景依稀在目前,张仲素则写白天劳动时,还在追忆着梦中景象,都是曾经入梦,追怀着梦,回味着梦。金昌绪所写,则是写梦前,心想入梦,身不得到辽西,“唯梦中得到辽西,则相见无期可知”,“不怨在辽西者之不得归,而但怨黄莺之惊梦,乃深于怨者。”(李锳《诗法易简录》)这正是此诗语意高妙处。
     
    其次,句法圆紧。此诗意连句圆,众口一辞。张端义说:“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 ‘打起黄莺儿’云云, 一句一接,未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贵耳集》)王世贞也说:“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艺苑巵言》)宋宗元也说:“真情发为天籁,一句一意,仍一首如一句。”(《网师园唐诗笺》)此诗之所以能如此句法圆紧,全在于意念上蝉联不辍,语句上勾连环扣。莺与啼互应,“打起”与“莫教”连续因果,莺啼,又是不得入梦,不得到辽西的因,则使莺莫啼,想梦入辽西之意深蕴其中。两个“啼”字,紧紧衔接,更使前后粘贴无罅。这样,全诗便浑然一体,骨连脉通,一气贯注了。
     
    从这首诗可见,诗贵情真,又重语明。全篇天然白描,毫无矫饰之态,亦乏浓墨重彩,可是真情流露,沁人肺腑,确是唐诗中不可多得之作,无怪乎诗人仅赖此一诗,即得千古流传。
     



古诗《春怨》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古代爱情诗的名篇,写一个少妇对远在辽西戍边的丈夫的思念。起首一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少妇的一个动作:“打起黄莺儿。”黄莺有美丽金黄的翎羽,歌喉婉转动听,令人喜爱。这个少妇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这一句不仅用“黄莺”照应题中“春”字,而且提出了一个“悬念”,读者自然会产生疑问,并急于寻求答案。次句即揭示这个少妇的内心愿望,对第一句作出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她把黄莺儿赶跑,为的是不让它在树枝上叫。这一句点明了题中的“怨”字。人们不禁仍要追问: 为什么怕它枝上叫呢?第三句说明原因是“啼时惊妾梦”,怕它的叫声会惊醒自己的梦。但这个解释还会使人继续引起疑惑。因为黄莺啼鸣,天已破晓,本该是梦醒起床的时候了。这个少妇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不得到辽西”答复说,她是怕黄莺儿惊破了自己去辽西的梦。然而,她为什么要梦辽西?诗人还是没有明说。不过,读者可以想象到: 她是想与远征辽西的丈夫梦中相会。诗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了。
 这首小诗运用活泼流畅的语言,通过捕捉少妇一个极平凡的动作和揭示她的内心活动,个性化地含蓄地抒写了她对远戍不归的丈夫的刻骨思念,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当时唐朝为了应付频繁战争不断抽丁服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唐诗中,写思念远人而梦中相会,或欲梦而不成的诗不少。这首诗却别出新意,构思巧妙。首先,诗人成功地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少妇怀念征人,积思成梦,被啼莺惊醒,所以要赶走它,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谜底,说出了答案。但又没有说尽,把少妇梦辽西的原因、梦醒后的孤寂凄凉等等,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思索。这就显得言少意丰,耐人咀嚼。其次,作者写少妇刻骨相思,不从正面而从侧面落笔,以怨嗔黄莺惊梦出之,除诗题中着一“怨”字外,诗中并未用“思念”之类的字眼,反而更显出少妇怀念丈夫的痴情深意。
 这首诗章法圆紧。虽分四句,实咏一事,悬念叠出,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南朝乐府《吴声歌·读曲歌》云: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写女子恨天亮鸟啼惊破好梦,希望一夜能有一年那么长。《春怨》诗就取《读曲歌》 意,因而富于南朝民歌清新婉转风韵,但更精炼、有余味,音节更清脆可爱。作者金昌绪仅存此诗一首,却成为传世名作,可谓孤诗名家。

古代爱情诗词《》春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一生隐居不仕。他的诗在当时不很出名,但却有几首咏物写景之作,写得清新、自然、深邃、隽永,独具 一格,颇受读者的欢迎。《春怨》就是其中的 一首。
 《春怨》是写深居宫院的少女,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悲凉、凄苦的生活及由此所产生的怨情。
 “纱窗日落渐黄昏”一句,是写时间之晚。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室内的光线越来越暗淡了。诗人从日落渐黄昏写起,使整个环境笼罩在暮色的气氛之中,给人增添了凄凉的感觉。接着,诗人摇出特写镜头,由室外写到室内,引出室内独居之人:“金屋无人见泪痕”。这一句是写怨人之苦,是全诗的中心句。句中的“金屋”,典故出自旧题汉·班固《汉武故事》:“后长公主还宫,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 ’胶东王曰:‘欲得妇’。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问曰: ‘阿娇好否? ’对曰: ‘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原为汉武帝宠爱陈后主的故事,后指娶妾谓之“金屋藏娇”。此句中的金屋,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自然是幽闭深宫中的少女。
 少女面对幽闭的深宫,在日落纱窗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自然要悲伤、落泪了。“泪痕”二字,点明其垂泪之久,悲伤之深。少女为什么满脸泪痕,诗人未有交待,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少女悲伤、怨情的缘由:是怀念远方的情侣,还是失宠之怨情? 这里,诗人仅用“泪痕”二字,便把少女悲切之程度刻画得入木三分。
 以上两句从时间之晚,深宫之静寂,交待了日落后环境幽暗、凄凉之特点。如果诗人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何高明。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在以下二句中,为我们所展示的另一番天地。
 “寂寞空庭春欲晚”一句,是写季节之晚。由上句的时间之晚,引伸到季节之晚,从时间布局看,诗人进一步深化和开拓了诗的意境,使悲凉、凄惨的环境又增添了更加浓重的色彩。本来,少女在日暮渐黄昏的时刻,独处深宫大院之中,孤寂一人,是够伤心的了,而庭院之中杳无一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再加上花事已到晚春时节,所以,少女就更加伤心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的构思不落俗套,非常巧妙。它既是上句“春欲晚”的补充和引申,又是少女所处环境寂寞、凄凉至极的真实写照。时令到了
 暮春,自然是满地落花,诗人没有写少女面对满地梨花如何伤感,而是选取孤寂而散发着凄凉的晚春为背景,进 一步烘托了环境,从孤寂中反讨少女的悲伤、忧怨的情绪。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和创新,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洞察能力,这也正是诗之感人所在。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烘托环境,深化诗的意境。诗中,既写了日落,又写了黄昏,使所写环境笼罩在更加昏暗之中;写了春晚,又写了落花,使春色荡然无存;写了金屋无人,又写了庭院空寂,重门深掩,把昏暗、寂寞的客观环境层层渲染、反复勾勒,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诗中少女的怨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春怨》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作者小传】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馀杭(今属浙江)人。大中年间以前在世。见《唐诗纪事》卷十五。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唐时曾收入顾陶编《唐诗类选》。题一作《伊州歌》,《乐府诗集》卷七九引《乐苑》云:“《伊州》商调曲,西凉节度盖嘉运所进也。”诗中用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层层倒叙的手法,怕惊梦不得到辽西与征人相会,因此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把莺打起,则其怨的内容可不言而喻。全诗颇具民歌风味,自然平易,曲折含蓄。谢榛《四溟诗话》卷一称此诗“摘一句不成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云:“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然中自舒缓,无馀法而有馀味。”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注释】
 ①打起:打走。②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③辽西:今辽宁省西部,唐时为边塞之地,此处代指丈夫征戍之地。

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春怨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刘方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月夜/夜月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咏叹深宫内被弃嫔妃寂寞凄凉的诗。此诗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前二句用“金屋”的典故。言受宠遭弃的嫔妃,被幽拘于深宫,与世隔绝,孤独无依。“无 人见泪痕”五字,可作双重理解:一是她独处一室,面对黄昏日落,无人陪伴,只能以泪 洗面;二是她处于孤寂环境中,纵然落泪,也无人看见,无人同情。此二句写被弃嫔妃 的生活,寂寞凄凉,多么可悲! 后二句由室内转写庭院,室内已见孤独,而晚春季节,庭 中更为空寂,更见悲凉。“梨花满地”,颇有象征意味,象征人的命运,是遭弃嫔妃的影 子。此言暮色中又见花事阑珊,能不伤春而悲痛潸然?诗人写暗室,写落日,写黄昏; 又写空庭,写春晚,写落花,这样反复渲染,层层烘托,使人深深体会到一种女性复杂的 心理和细腻的感受。此诗写景清丽,笔致纤柔,触感细腻,处处散发着女性的气息。结 句描写的花落景象更是深宫弃妇黯淡心境的观照,使人感到尤为凄清悲凉。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 《 chūn yuàn 》 
    《 春 怨 》 
    .[ tánɡ ]. liú fānɡ pínɡ.
    .[ 唐 ]. 刘 方 平 .
    shā chuānɡ rì luò jiàn huánɡ hūn , jīn wū wú rén jiàn lèi hén 。 
    纱 窗 日 落 渐 黄 昏 , 金 屋 无 人 见 泪 痕 。 
    jì mò kōnɡ tínɡ chūn yù wǎn , lí huā mǎn dì bù kāi mén 。 
    寂 寞 空 庭 春 欲 晚 , 梨 花 满 地 不 开 门 。 
  • 《春怨》
    .[唐].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纱窗日暮渐黄昏,纱窗外红日西沉渐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金屋内无人见她满面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庭院空寂黯淡春色已渐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只见梨花满地紧闭着宫门。
  • ①金屋:极言宫殿的华丽。汉班固《汉武故事》载:汉武帝为太子时,长公主 欲以女配帝,问曰:“阿娇好否?”帝曰:“好!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阿娇失 宠,被幽拘长门宫。

    ②不开门:因无心观赏那快要消逝的春光,而房门紧掩。
  • 回观全诗,紧紧围绕“怨”情展开,首句先渲染气氛,二句直陈怨意,由 于有了前句铺垫,所以二句的直陈毫不突兀且更显可怜。三、四句用暗合 呼应写景,层层加深加重怨情,又能出之以温婉,应该算是宫怨诗中的“正 格”(即“温柔敦厚”的要求)。
     
    有的学者认为:“此等诗往往是诗人借以自抒牢骚,有所讽示。此诗 大概是刘方平不遇时之叹。”(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宫怨、闺意一类 题材确实常被诗人用来“自抒牢骚,有所讽示”,非常出名的一例是唐人朱 庆馀所作《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本是投帖行卷以期援引之诗,却全用 儿女事。既然唐诗有此风,论者以为这首《春怨》也是自我感怀的作品亦 有其合理性。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刘方平,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天宝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他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留下的几首小诗却写得独具一格,颇有功力。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
     
    一首诗如同一首乐曲,必须要有调子。列宁说过:“没有调子算什么诗呢?它们达不到人的心灵”(转引自1961年1月21日《文汇报》)。所谓调子,是指作品的内在声音,即灌注于作品中的能够触动读者心弦,引起共鸣的感情。这关系到艺术感染力的问题。诗贵情,情贵真,没有真情,哪有诗意,也就不可能走进读者的心灵。刘方平的《春怨》,写得言言深切,字字沉痛,情喷满纸,确是动人肺腑的。
     
    诗人从怨春的角度来写宫怨,哀婉凄绝。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就给人以夕阳西下,夜幕将垂的精神重压。“纱窗”,把入目的视野,缩小到室内,能使人预感到在这里有什么文章要做了。“渐”,有时间在过去的动觉,似乎天色越来越暗。紧接着, 一读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以泪洗面的宫人。“金屋”,用汉武帝初宠陈皇后(小名阿娇)的典故。汉武帝小时,姑母抱置膝上,问:“儿欲得妇否?”汉武帝指着姑母的女儿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陈皇后后被弃长门,过着幽禁的凄凉生活。“金屋”,住这里是冷宫的借代。失宠的宫人,没有了宠幸之盛,没有了宴歌之娱,她囚居孤室,无人作伴,伤心落泪却没谁看见, 也就是说,连同情怜悯她的人也找不到。“泪”而有“痕”,暗指哭的时日久了,她陷入在天地长久有时尽,此怨绵绵无绝期的万分悲痛之中。室内沉寂得象与世隔绝似的,那室外又是怎样呢?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第二句意思的铺延,是说整个的庭院空荡荡地不见一个人影,没有一点儿活气,加上是暮春季节,没有绽开的繁花,没有生命的欢乐,这是什么地方啊!“春欲晚”的“欲”字下得好,说明春将消逝,包含着宫人有怨春归去的愁怅之情。她挽不住春天移动的脚步,叹恨不已。人们总是把春季比作人的青少年时代。“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她会由花事已尽,想到自己年华的流逝,这就为她的泪水之所以无语倾泻, 乃至久而留痕,提供了具体的心理印证。
     
     结句“梨花满地不开门”,进一步衬托了失宠宫人的怨春情绪。已不是春风一吹,“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了。辞春的梨花,四散飘零,遍地皆是,这会引起种种的恼人情怀。诗人将人物的感情与自然景象联系起来,意兴萧索,透露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宫人缠回的凄苦。
     
    全诗色调灰冷,富有象征意蕴,以“日落”推出“黄昏”,以“春欲晚”示现“梨花遍地”,作为女主人公身世命运的形象写照,使景情化, 又使情景化,递邅交迭而不见迹象,颇为难得。另外,“泪痕”的“无人见”,庭空门掩,应合了女主人公的心境,写尽了她的衷曲与酸楚,象弹琴有弦外之音, 如吃橄榄有回甘之味。
     
  •  
    刘方平一生隐居不仕。他的诗在当时不很出名,但却有几首咏物写景之作,写得清新、自然、深邃、隽永,独具 一格,颇受读者的欢迎。《春怨》就是其中的 一首。
     
     《春怨》是写深居宫院的少女,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悲凉、凄苦的生活及由此所产生的怨情。
     
    “纱窗日落渐黄昏”一句,是写时间之晚。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室内的光线越来越暗淡了。诗人从日落渐黄昏写起,使整个环境笼罩在暮色的气氛之中,给人增添了凄凉的感觉。接着,诗人摇出特写镜头,由室外写到室内,引出室内独居之人:“金屋无人见泪痕”。这一句是写怨人之苦,是全诗的中心句。句中的“金屋”,典故出自旧题汉·班固《汉武故事》:“后长公主还宫,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 ’胶东王曰:‘欲得妇’。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问曰: ‘阿娇好否? ’对曰: ‘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原为汉武帝宠爱陈后主的故事,后指娶妾谓之“金屋藏娇”。此句中的金屋,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自然是幽闭深宫中的少女。
     
    少女面对幽闭的深宫,在日落纱窗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自然要悲伤、落泪了。“泪痕”二字,点明其垂泪之久,悲伤之深。少女为什么满脸泪痕,诗人未有交待,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少女悲伤、怨情的缘由:是怀念远方的情侣,还是失宠之怨情? 这里,诗人仅用“泪痕”二字,便把少女悲切之程度刻画得入木三分。
     
    以上两句从时间之晚,深宫之静寂,交待了日落后环境幽暗、凄凉之特点。如果诗人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何高明。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在以下二句中,为我们所展示的另一番天地。
     
    “寂寞空庭春欲晚”一句,是写季节之晚。由上句的时间之晚,引伸到季节之晚,从时间布局看,诗人进一步深化和开拓了诗的意境,使悲凉、凄惨的环境又增添了更加浓重的色彩。本来,少女在日暮渐黄昏的时刻,独处深宫大院之中,孤寂一人,是够伤心的了,而庭院之中杳无一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再加上花事已到晚春时节,所以,少女就更加伤心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的构思不落俗套,非常巧妙。它既是上句“春欲晚”的补充和引申,又是少女所处环境寂寞、凄凉至极的真实写照。时令到了
     
    暮春,自然是满地落花,诗人没有写少女面对满地梨花如何伤感,而是选取孤寂而散发着凄凉的晚春为背景,进 一步烘托了环境,从孤寂中反讨少女的悲伤、忧怨的情绪。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和创新,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洞察能力,这也正是诗之感人所在。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取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烘托环境,深化诗的意境。诗中,既写了日落,又写了黄昏,使所写环境笼罩在更加昏暗之中;写了春晚,又写了落花,使春色荡然无存;写了金屋无人,又写了庭院空寂,重门深掩,把昏暗、寂寞的客观环境层层渲染、反复勾勒,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诗中少女的怨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  这首春怨诗并非写 一般人之春怨,因二句有“金屋” 一词,一般唐诗用“金屋”,不是 用来形容天宫之富丽,就是借用 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来指代 皇帝的深宫。此诗显然写的是 人间事,所以显然是一首宫 怨诗。
     
     唐人宫怨诗不乏佳篇,如元 稹的《行宫》诗:“寥落古行宫,宫 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像这样一类宫怨诗,除了表现宫女 的寂寥外,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女子美好青春孤独流逝的同情。就主题 而言,刘方平这首诗并无特出之处,其长处还是在取景遣词以造意上,而 这也正是诗人所擅长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并未点出女主角,仿佛一间空屋,任斜阳洒 落在窗纱上。从日落到黄昏,其实时间不长,但这里用“渐”字串联,仿佛 中间经过漫长的时光一样,这就不是物理时间而是心理上的时间了。所 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却写出了人内心的活动,还是暗点出主角来,这 正是不写而写之妙。
     
     二句才点到人,但也没有正面写。本来是主人公独坐垂泪,却要写 “金屋无人见泪痕”,又是曲笔。且佳人之寂寞,连一见泪痕之人都不得, 这是“进一层”的写法。而金屋佳人为何流泪,前二句还看不出来,到了 三、四句才有交代。原来是因为空庭寂寞,不仅如此,又一个春天即将过 去,韶华易逝,容颜易老,却又无计留春,怎不叫人伤悲?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同时对前句“寂寞空庭春又晚”和二句“金屋 无人见泪痕”形成呼应,使主人公悲凄的心情得到进一层渲染。因为晚 春,所以梨花会落,又因为是空庭,所以才会满地花瓣,无人踏乱,这是与 第三句相呼应;无人前来,所以不必开门,这是呼应第二句,同时梨花满地 的意象又容易让人联想起“泪痕”斑斑的场景,虽然不是直接以梨花比喻 泪水,但因为形成对应,产生了联想暗示,便带来充分的美感。把梨花与 泪联系起来,在此前的诗歌中还不多见,刘方平创造性地将二者用作对照 呼应,直接启发了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 枝春带雨”。
     
     
     



历代诗词精品之《春怨》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晨,一位少妇,刚刚做上难得的好梦,飞越千里万里,与久别而又远在军中的丈夫相会。就在这关键时刻,窗外传来一连串莺啼,把少妇从美梦中惊醒。诗是用少妇对莺嗔怨的口吻写成的。
 一句先将梦醒后打鸟的情状表出,起得很突兀。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写法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悬念”,又符合气急、恼怒时语无次第的实际情况,口角逼肖。二句解释打鸟的原因——“莫教枝上啼”。春莺的歌喉原是美妙的,但少妇听来,却烦心死了。不准它在树枝上叫,这为什么呢?“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辽西”是唐代征东部队的驻地。由于少妇的丈夫从军在外,无由相会,这里点出“春怨”的题旨,“悬念”释然。枕上片时春梦,可以行尽千里,在梦中会见亲人,对少妇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梦境到底难续,既已惊梦,打鸟何益?但还是要打,这不但把少妇气恼而又单纯得近乎痴稚的情态活现纸上,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中常有的幽默情趣。
 在写作布局上,《春怨》采用倒叙手法,一浪追一浪,后句说明前句,篇法圆紧,语气蝉联,增添了全诗活泼的情趣。试想一下,要将篇法结构改作“离别——入梦——惊梦——打鸟”,即使内容完全一样,不免平板枯索,化神奇为平庸了。
愁怨

愁怨

愁恨 忧怨 忧恨
愁苦怨恨:愁毒
春日的愁怨:春怨 春恨
夫妻间因思念而生的愁怨:凤愁鸾怨
亡国的忧愁怨恨:梁愁陏恨
郁结于心的愁恨:幽怨
幽怨深沉:阴深
极深的忧愁怨恨:愁山怨海 怨海愁山忧愁、怨恨的情绪;愁云怨雨 恨雨愁云 怨云愁雨 怨雨愁风 怨雨愁云
极大的忧愁、怨恨的情绪:愁山恨海 恨海愁山
无比的深愁大恨:愁天恨海 恨海愁天
(忧愁怨恨:愁怨)

☚ 恼恨   哀怨 ☛

《春怨》chun yuan

Grieving in the Spring→刘方平 (Liu Fangp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