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思 春思唐诗篇名。五古。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六。全诗共六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运用比兴手法,描写女主人对远人的思念。情与景妙合无间,刻摹思妇心态生动入微,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民歌特色。“春风”二句脱胎于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春歌》中“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的句子,抒写思妇对远人不归,独宿孤眠的哀怨,凄婉动人,亦可如萧士赟所说,“末句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六),解为比喻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 静夜思 子夜吴歌四首 ☛ 春思
这是一首热烈而又温柔的古相思曲。 诗歌开始即以燕草、秦桑起兴,通过对燕、秦两地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描绘,表现思妇天涯此时浓厚的相思之情。“燕草如碧丝”是思妇对丈夫服役地境况的虚想; 这一虚想本身就包含着思妇的一片深情。试想,在古代,交通、气象均不发达,如果没有一千次、一万次对燕地冷暖的密切关注,没有 “万户捣衣声”的秋夜唤起的刻骨相思,没有 “一夜絮征袍”的针眼织进的绵密深情,何以有燕草状如碧丝的准确推想? 紧承首句,作者的笔触突然又从远到近,从 “燕草”转到 “秦桑”,不仅突出了所思的遥遥不可期突出了思妇春思的凄苦, 而且 “燕草”、 “秦桑”的场景转换,也使这首叙写春愁闺怨的诗作铅华去尽,走出了闺房、庭院的狭小天地,在空间上拓宽了诗歌抒情的深度厚度,显示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独特风格。另外,选取 “秦桑”这一与古代妇女劳作密切相关的典型景物,也显得别具匠心。时当暮春或初夏,这时候绿肥红瘦,正是落花季节,桑叶肥硕,已使绿枝不胜重负。由此我们不难想起 《诗经·氓》 中以桑之荣枯比弃妇容颜、际遇变迁,浮沉的著名比喻。杜牧有一首 《叹花诗》云: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当然,这是写一位晚归者的追悔与懊恼,而 “秦桑低绿枝”则是望归者的自况与感伤,暗寓着备受冷落的思妇的深切期盼。两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 有了前面比兴句的铺垫,第三、四句的抒情便显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谓痛极之语。天涯同时,而景物两异,正是“天长路远思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煎熬,使少妇颇尝 “摧心肝”的痛苦,于是情不自禁,作哀怨语。绝少温柔敦厚,言情大胆率直。 五、六句是前面所抒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少妇思夫,肝肠寸断,于是眼前的一切都为之黯然失色。“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在古典诗词中常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然而少妇对此却颇不领情,反而怨其多事,撩人情思。春风化雨,复苏万物,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使少妇嫉妒不已,懊恼不已,而且,长期的空闺独守生活,使少妇不愿面对这姹紫嫣红的季节,孤寂、幽黯的心灵无法承认、接受眼前世界的大红大绿,故而发出 “春风不相识”的慨叹。敦煌曲子词 《鹊踏技》 “叵耐灵鹊多漫语,送喜何曾有凭据”,与此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人痴语,无理而妙,表现了思妇的失望和哀伤情绪。 李白曾作诗 《寄内》 :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颇能体察、理解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在李白集中,这种描写 “太常妻”们寂寞生活的作品占有不少分量,显示了一代诗人既豪放不羁又儿女情长的丰富精神世界。 春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皇甫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这是一首思妇怀念出征丈夫的诗。诗中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与渲染,更显示了其思念之切。
春思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长相思二首之二 下一篇:关山月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闺情诗,写一位秦中少妇春日怀念戍守在燕地的丈夫。诗借春景抒情,把“燕草”、“秦桑”作为少妇怀春的依托和沟通两地相思的纽带,表现了少妇感情的真挚丰富、曲折动人。最后以女子怨斥春风入罗帷的奇思妙想收结,突出了少妇不得相见丈夫的怨情和她的忠贞纯洁,这是对“春思” 主题的升华,艺术上也显得格外新巧。这两句和略早于李白的开元诗人薛维翰《春女怨》:“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入得来!”诗意相近,然而比薛诗更富于奇想和浪漫色彩。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①。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②。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诗从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描摹思妇心理,尤为深切。元萧士赟云:“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桑低枝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心,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枝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末二句怨春风乱吹,即怨伊人不归。亦可解为此心贞洁自守非外物(春风)所能动摇。无理而妙,激赏人口。清王夫之评云:“字字欲飞,不以情不以景。”“一切可群可怨也。”(《唐诗评选》卷二) 【注释】 ①二句写春景,燕地绿草如丝时,秦地已柔桑满枝。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诗中指丈夫所在之地。秦:今陕西一带,指思妇所在地。②二句为流水对,意谓当你见碧草思家之日,正是妾见桑断肠之时。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③二句谓所怀之人不至,则似与春风不相识,然不相识之春风又何以吹入罗帐? 言外自有无限哀怨。罗帏:丝织的帘帐。 春思 题解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①。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②。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释 ①燕草二句:意谓我心如秦桑,思君日久;君心若燕草,相思才萌。燕北地气寒冷,生草迟,当秦地桑绿枝低的时候,燕草方生。此处是借眼前景物作兴。燕,丈夫戍边处。秦,妻子居处。 ②断肠:这里指喜极而泣。 赏读 诗的开头两句以燕草和秦桑起兴,把思妇臆想的远景——燕草和目睹的近景——秦桑联系在一起。虽然是从思妇的角度写,但是在思妇的想象中,远在燕地戍边的丈夫也定会从碧丝般的春草上想念自己,产生思归的心情,这两句诗表现出夫妻二人“人居异地,情同一心”的相知相爱。接着两句写相思之苦,因为两人感情真挚,心心相印,因为思念时日太久,女子承受的相思之苦太深,所以诗中女子说丈夫在边关想家的时候,正是自己在家中相思得肝肠寸断的时候。正因为爱恋之深,她忠贞不渝地等待丈夫的归来,就连春风也不让吹入自己的罗帏。体现了少妇忠于所爱的高尚情操。 这首诗以景寄情,春景成为二人相思的引线,别具一格。结尾明志自警,委婉动人,真实可信,运用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女子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春思
这是一首春日怀人的爱情诗篇。题目曰《春思》,既有春日相思之意,又含女子思春之情。这两方面情绪均在诗中含蓄地表现出来。 诗的开头两句点染春日的景色:心上人远居的燕地春草初绿,而自己所居的秦地则已桑叶繁茂。燕、秦两地的不同景物既点明情思的缘由——远别,同时又勾绘出撩人心绪的晚春气氛。两地的春意,引出下文两地的情思。“春”字既已点明,“思”字亦暗含其中。 诗的三、四两句分别承一、二两句,从两面来写春日相思之情。当此春光来临之时,远戍边塞的心上人不可能不触景而生怀归之情,基于平时双方的情意,女主人公对这一点不仅是毫不怀疑的,甚至她心中首先想到的便是心上人的思归。“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怀归却不能归,其痛苦可以想见。而料想对方的痛苦,就不能不使女主人公肝肠寸断。这种描写的巧妙之处在于,作品并不是直接地从女主人公自身方面去表现她的内心的痛苦,而是让她去替对方设想,去设想双方的相思之苦,从而引发出自己的相思之苦,更突出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情爱的深挚。 诗的最后两句是女主人公春思的进一步深化。一年一度的春光是如此地撩动人的心绪。秦地已是桑叶繁郁,春光即将过去。心上人却久别不归,这当然既不能不激起女主人公对春光的无比留恋,同时也不能不激发对自己如春年华的珍惜。此时此刻,春风又阵阵吹来,这种痛苦是难耐的。然而女主人公却自有自己的态度:“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阵阵春风啊,我们并不相识,你何必吹入罗帏来撩动我的心绪? 要知道,我的心早已交给远在燕地的心上人了! 这最后两句,完全是从女主人公内心情绪方面着笔去写,其中有对行人不归的哀怨,有对春光流逝的叹息,更有对纯贞心迹的申述,这一切都基于对心上人的思念,对心上人的挚爱,这就使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对此诗有一段较为中肯的评述:“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绿也。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从表现上说,本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颇具民歌的风调。如萧士赟所言,诗歌开头采用民歌习用的比兴手法,双扇起兴,那富有地方特征的两处春日景物,既点染春日气氛,又象征男女情思。其次,作品采用了南朝民歌常用的双关谐韵手法,以“丝”谐“思”;以“枝”谐“知”,显得自然而又柔婉。而全篇又完全采取思妇自述口吻,以倾诉内心坚贞深挚的情爱的方式娓娓写来。其口气,其情调更具有民歌风味,读来使人感到朴素自然而又十分亲切。 《春思》![]()
方 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 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 才吹小雨又须晴。 首句就把春风拟人化,说她总太忙,使人有亲切之感。是全诗的纲领,用以提起后面三句。多可,即“多所许可”,有宽容、随和的意思。“太忙生”的“生”字,是语助词,如杨万里《过五里径》诗:“野水奔来不小停,知渠何事太忙生”,方岳《雨中有感》诗:“山蛰惊尘已发声,移花移竹正忙生。”这一句是说春风很随和,什么事都肯干。作者不只是说春风“忙”,而且说“太忙”,何以见得呢?以下三句作了说明。 “长共花边柳外行。”长,长久的意思。共,喻形迹密迩。“长共”二字,一从时间,一从空间,写出了东风与花柳关系之密切。“立春之日,东风解冻。”(《礼记·月令》)“东风暗换年华”(秦观《望海潮》)。东风似一位携着一枝神奇彩笔的出色画家,一路行来,一路给花柳着上颜色。他“密添宫柳翠,暗泄路(一作‘露’)桃红”(杨衡《咏春色》)。由于他的爱抚,春花由疏而密: 开始时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题惠崇春江晓景》),转眼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随后又变为“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至于柳树,先是“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不久变为“轻条未全绿”(沈约《伤春》),进而化作“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终至于:“李白桃红杨柳绿,天涯无处不春风”(刘秉忠《三月》),“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个月中,春风一刻不停,真是“太忙”了。 “与燕作泥蜂酿蜜。”替燕子造出春泥,帮蜜蜂酿成蜜糖。句中的“与”字,是“替”、“帮”的意思。所谓“与燕作泥”,是说春风解冻,给燕子准备了做窝的春泥;“(与)蜂酿蜜”,是说春风吹开了花朵,为蜜蜂酿蜜创造了条件。一句说着二事,“燕作泥”、“蜂酿蜜”,共用一个“与”字,造成促迫的语势,不说“太忙”而愈见其忙了。 末句说天时,“才吹小雨又须晴”。春风带来春雨,春雨过后,天又转晴。一个“才”字,接以一个“又”字,相承而下,语调急促。加上一个“须”字,就更有意味。大地回春,自然界的一切,都要仰仗春风照应,万物生长,需要细雨滋润,但下得太久,也要转为祸害。所以雨下不久,就得赶快放晴。须,必须之意。这句把春风忙碌之状写得更足。 此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春思
献岁发春,大地一片生机; 物有其容,兴感无限情思。题名 “春思”之作,顾名思义,即写目睹春景的感物之思。这首古绝句,写的是闺中女子在初春时节睹春色、感物候而萌发的相思之情。寥寥二十个字,既无夸饰之繁,又无用典之奥,辞浅意明,纯为口语,但反复吟咏之,细细品味之,便会觉得它的底蕴深厚、余香满口。 飞雪飘过,春气萌动,枝头立即吐出嫩嫩的青芽; 寒冰消融,春光明媚,河中于是露出湛湛的绿水; 好一个春意盎然、春色浓郁的良辰美景啊。不仅如此,在这美好春景中,还传来了春禽之鸣、黄莺之唱。黄鸟即黄莺,又名黄鹂、鸧鹒,其鸣一声一啭,悦耳愉神。眼见这春日迟迟、卉木青青、鸧鹒喈喈的早春美景,人们自然会感到悦豫之情畅的,然而,诗中主人公睹此而兴发出的春情,竟非乐而悲,非喜而愁。青枝绿水,竟带给人以惆怅莫名的哀怨; 鸟语花香,竟促发了人绵绵无绝的相思。究竟是谁在听到那婉啭动听的黄鸟啼唱后,竟然觉得它全变作了摧人心肝的相思之曲呢?这一定是个孤寂不可耐、茕茕守空房的深闺女子。可是,她又因何而思,所思者谁呢?她或许是一个正在日夜思念着梦寐以求的如意郎君、焦急地盼望着自己能够早日出嫁、以托终身的少女,因赏春景而兴起了怀春之情; 她更可能是一个正在日夜思念着远去他乡的丈夫、焦急地盼望着丈夫能够早日还归、以便团聚的少妇,因见春色而生发出春怨之哀; ……这一切在诗中皆未明言,全为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但读者正是可以从诗中所咏之言、所写之象中,如此去联想无穷,遐思深远,因而感到味之无极。 全诗借写春景而写闺人春情,通过将春情融入到对春景的描绘之中,尤其是通过炼字而写意的手法,从而把闺人睹春色、感物候而兴发的复杂深婉的心理感受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加倍强烈地反衬出来。诗的前两句是景语,亦是情语,正所谓景中含情,情景相生,它们既概括地写出了早春景色,而且又在句中分别用“即”和 便”字,写出了闺人睹春色来临之速、感物候变化之快的复杂心理。闺人长年守空房,相思无终极,从不问昏晓之变化,浑不觉时节之嬗递,偶尔倚楼远眺,乍见冬去春来,大地新绿,不禁伤己又度冰雪,茕独依旧,又有感青春易老,韶华难留,故神情黯然,愁绪满怀。第三句仍是寄情于景的描写,并且有着承上启下,渲染铺垫的作用。句中写黄鸟啼唱,进一步渲染了春景之美,但用一“复”字,却深一层地表达出闺人在感物伤己的心境下,更难以忍受徒见春光新、不见春归人的一腔哀思。末句于是就势直接抒写闺人的春思之情。春来万物生,何人无春思?而寂寞孤独的闺人,春思自然尤多。诗中写闺人竟感到眼前无限春光,托出的全是自己心中那无终无极的相思之苦,这正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现。而末句中着一“全”字,乃使诗的境界全出,充分而强烈地表述出闺人思悠悠、恨悠悠的深沉情感。诗中并无一字描写闺人形象,但读者在吟咏品味之中,那深闺女子粉黛不施、云鬓散乱、独自倚楼凝望,见青枝而结愁,观绿水而溅泪,闻鸟语而惊心的形象,仿佛历历可见。 齐梁之时,诗风浮艳,写闺情之作甚多,但少有像这首诗一样写得清新自然、含蓄蕴藉的佳什。这首诗在写景抒情及立意造境上,可以说都不亚于唐诗之高致。 思绪2 思绪2端 另见:思想1 情绪 构思 思路 头绪次序 ☚ 思绪2 愁思 ☛ 各种情怀 各种情怀内心的情怀:胸情 衷襟 衷臆 ☚ 情怀 客旅的情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