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春宫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春宫怨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荀鹤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有名的宫怨诗,诗人借描写宫女幽寂苦闷的生活,寄托自己不遇知音的怨怅。婵娟,形容容貌美好。慵,懒。承恩,获得宠爱。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越溪女,西施在越溪浣纱时的女伴。王维《西施咏》: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这里借指宫女当年采芙蓉的旧伴。诗的首联二句说貌美害得自己入选宫女;既知貌美误人便懒得梳妆。于平淡中寓有自然、深婉的情致。一个“早”字突出被误之久。二联两句,说既然得宠并不在乎容貌,再打扮又有什么用呢?文意如流 水直泻,一气贯注,深意则另在言外。三联忽然荡开,围绕着宫女的所感、所闻、所见转写室外春景:春风和煦,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进一步反衬出宫女心境的凄寂,是饮誉诗坛的名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载: “谚云: ‘杜诗三百首,唯在一联中。’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眼前的“风暖”、“鸟声碎”、“花影重”一派浓艳绮丽的景象,使宫女回忆起入宫前每年一起欢乐采莲的女伴来。宫女那隐微而又极其伤痛的泣啜之声,充溢于字里行间,将宫女的怨情推向了高潮。诗人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二者妙合无间,天然浑成。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春宫怨》
    .[唐].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 《 chūn ɡōnɡ yuàn 》 
    《 春 宫 怨 》 
    .[ tánɡ ]. dù xún hè.
    .[ 唐 ]. 杜 荀 鹤.
    zǎo bèi chán juān wù , yù zhuānɡ lín jìnɡ yōnɡ 。 
    早 被 婵 娟 误 , 欲 妆 临 镜 慵 。 
    chénɡ ēn bú zài mào , jiāo qiè ruò wéi rónɡ 。 
    承 恩 不 在 貌 , 教 妾 若 为 容 。 
    fēnɡ nuǎn niǎo shēnɡ suì , rì ɡāo huā yǐnɡ zhònɡ 。 
    风 暖 鸟 声 碎 , 日 高 花 影 重 。 
    nián nián yuè xī nǚ , xiānɡ yì cǎi fú rónɡ 。 
    年 年 越 溪 女 , 相 忆 采 芙 蓉 。 
     
  • 《春宮怨》
    .[唐].杜荀鶴.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逐句翻译】

    早被婵娟误①,年少时被美好的容态所耽误,

    欲妆临镜慵。面对菱镜欲梳妆又心懒意慵。
     
    承恩不在貌②,承受皇帝的恩宠不全在美貌,
     
    教妾若为容? 教妾如何为自己而精心美容?
     
    风暖鸟声碎,煦暖的春风里鸟儿唧喳细碎,
     
    日高花影重。午日高照使花影浓密而深重。
     
    年年越溪女③,相忆往昔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相忆采芙蓉。驾扁舟欢快地穿行采摘芙蓉。
  • ①二句意谓早年因貌美被选人宫中,却未得到皇帝宠爱,耽误了终身,所以想要妆扮,可对着镜子,又懒得梳妆。婵娟(chan juan):姿容美好貌。慵(yong):懒。

    ②二句意谓入宫之后才知道得到皇帝宠爱并不是单凭容貌,既然如此,叫我怎样妆扮?承恩:蒙受恩惠,得到皇帝宠爱。教:使。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若为容:如何打扮。

    ③二句写宫中鸟声花影,显示春光美好,反衬宫女心境凄寂。碎:细碎。重(chong):重叠。

    ④二句意谓年年都在回忆当年采芙蓉的生活。越溪女: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曾为溪边浣纱女,后人吴宫受到恩宠。王维《西施咏》:“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而此诗中宫女则与此相反,故常想念入宫前的自由生活。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诗的立意很独特。诗中的女主人公在宫中寂寞孤苦,却埋怨自己缘于容貌美丽而被选入宫中,反不如容貌平凡做一个平常百姓,能夫妻百年偕老幸福一生。从而揭示出宫中的黑暗现实:勾心斗角、争媚邀宠,使自己落下悲惨一生。也许诗人之意还不仅在此,朝野中不也是勾心斗角、争媚邀宠者得势,有才者被埋没吗?
     
    前两句中,“婵娟”是说女子容貌美好,可入宫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她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下,可一想到美貌误人,不觉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写得委婉细腻,在平淡之中自有深婉的情致。
     
    “承恩不在貌”,说明人臣得宠主要不是凭仗学识,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不免使人憧憬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不仅是宫女的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第五、六句,似在绘景,鸟儿轻鸣,丽日高照,花影层叠。实际上诗人是以乐景写哀情,景色的瑰丽,更显出女子心境的悲苦。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无意中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
     
     眼前的景色交相辉映,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最后两句以过去对比现在,以采莲女伴的友善、无猜,反衬宫中寂寞、勾心斗角,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
     
     这首诗以“风暖”一联饮誉诗坛,明代钟惺曰:“‘鸟声碎’三字,开诗余思路。”就全篇而论,这也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好诗。
     
     

  • 这是一首反映宫廷妇女不幸命运的诗篇。一般宫怨诗都是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其幽怨,此诗则表现得较为激愤。
     
    起句非常突兀,似违背情理。“早被婵娟误”,“婵娟”说明其容貌姣好。正是因其年轻貌美,故能以姿容入选后宫。这位宫女为何却说她被自己的美貌所误呢?“欲妆临镜慵”是写宫女的举动,本想好好地梳妆打扮一番,但面对铜镜中美好的姣容又不免迟疑起来,心意慵懒了。这两句写出了宫女深深的哀怨。被选入宫本应“承恩”,而自己一旦入宫后,过的却是形同幽囚的生活,在寂寞苦闷中消磨着青春和生命。自己虽是明艳惊人,但想来正是美貌误人,使自己被选进宫来,失去自由幸福的生活。
     
    颔联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承上进一步写出宫女欲妆又止的怨情:既然容貌的姣好并不能获得皇上的恩宠,那么自己再精心修饰打扮又有什么用呢?在嫔妃成群的后宫里,佳丽如云,竞争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但最主要的是在于能否献媚邀宠,阿谀奉承,这是“承恩不在貌”的言外之意。
     
     颈联则又宕开,从室内转到室外、从人转到物。窗外,暖风吹拂着大地,送来处处鸟声繁碎,丽日高悬于中天,花影重叠中弥漫着阵阵的香气。春光是多么烂漫,这是宫女的所见与所闻。环境的寂寞,精神的空虚使得宫女痛苦不堪、愁怨之极。蓦然面对这春光的感召,更唤起了宫女在长期宫禁中的沉忧积郁,自己的春天在哪里呢?真是“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天宝宫人《杏叶诗》)。这一联设色浓艳,正反衬其怨情,历来被人传诵,被誉为“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
     
     尾联“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是写眼前旖旎的风光,使宫女沉入到对往日的回忆中:那入宫前的自由生活,也是这样的季节,在风光明媚的家乡,女伴们三五成群,活泼愉快地在溪水边采摘芙蓉。那种快乐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这两句是今昔对比,表面上写的是入宫前的乐事,其实表现的是入宫后的怨情,对过去生活的向往,正是对今日宫廷生活的否定,而不说怨却愈觉可怨,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全诗代宫女抒怨,写得深刻而有力,意境浑成。有人以为诗人是借宫女自白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杜荀鹤在科举道路上,苦斗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尝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
     

  •  杜荀鹤少有壮志,据《嘉靖池州府志》卷七《人物篇·贤哲》记 载:“杜荀鹤字彦之,甫七岁,资颖豪迈,志存经史。忽家人令向东作,怒 曰:吾岂耕夫耶! 尔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另据史书载,杜氏一家三代近 百口人聚居在一起,而他和弟侄都有自己的读书堂,可见家庭条件比较优 越。正因为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又兼从小就萌生的雄心壮志,所以奠定了 其日后“致君尧舜”之志。然大唐末世,仕途偃蹇,直到46岁那年,才以第 八名的成绩登第。这之前,他曾遍游各地投谒,但都湮没无闻。这首《春 宫怨》即是其借宫怨而抒发抑郁苦闷之作。
     
    “婵娟”形容貌美。首联写出宫女悔恨自己因为貌美而被选进了宫, 从而辜负了大好青春。如此,则懒于梳妆打扮了。一个“慵”字,满含了悔 恨、无聊、怨怼等诸多情绪。
     
     颔联继续由“慵”的情绪写出。“承恩不在貌”是说蒙受主上的宠爱并 非因为美好的容颜,所以让我如何打扮呢?“教妾若为容”,再一次为“慵” 字做注脚。而这两句又都满含怨怼。
     
     颈联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鸟雀呼晴的美好光景。“碎”字写出了鸟 的欢快,“重”字则写出了竞相开放的花的烂漫,而却反衬出宫女内心的死 寂。窗外阳光明媚,窗内却冷冷清清。正因为这种死寂、冷清,才想起了 以前的伙伴。
     
    尾联把宫女比做“越溪女”西施,又将笔触由此延及彼。说那些采莲 女每年都会想念入宫的西施,想象曾经和她一起采莲的嬉戏场面。而其 实却是写自己怀念当年与自己一起采莲的伙伴。所谓“于对面落笔,便有 多少微婉”(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整首诗都在述说宫女的悔恨、怨怼、惆怅,但却无一“怨”字或“恨”字。 清吴瑞荣评曰:“宫怨诗,能为律诗,难矣。终首不露‘怨’字痕迹,可谓和 平。”杜荀鹤写诗十分注重风雅传统,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唐末现实的腐弊; 又其践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准则,从而使得他的诗虽多怨怼、讽刺, 但终归于“和平”。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杜荀鹤体”,足见其之于诗 史的地位。
     



王昌龄《春宫怨》(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王昌龄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春宫怨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昌龄
←上一篇:长信怨 下一篇:闺怨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明写未央宫前殿之欢乐、暗写被弃宫人之幽怨的诗。即借汉喻 唐,以汉武帝之宠幸卫子夫,遗弃陈皇后阿娇之故事,讽刺唐玄宗之纳宠杨玉环也。但 此诗虽写宫怨,却不见怨意,只着力描写新人被宠之情状。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只 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此诗通篇以失宠者的口吻追述“昨夜”之事。前 二句言春风融融,露桃花开,未央前殿,月轮高悬。此二句兼用比兴,暗言歌女卫子夫 承恩受宠,如桃花之沾雨露而盛开,亦透露出武帝夜深之高乐也。第三句明点平阳公 主进献之歌女,因艳美善舞,深受武帝宠幸。结句选取皇帝特意“赐锦袍”这一细节,写 新人受宠之深,亦可知矣。而失宠旧人,夜寒薄袖,月下悬望,岂不黯然神伤?其孤寂、 愁惨、怨悱之情状,更是可想而知也。此诗的旨意,是借失宠宫人的怨思,讽刺帝王喜 新厌旧、沉溺声色的行为,也是不可置疑的。这里显然采用了借此言彼、说近指远的手 法,也正体现了“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沈德潜 《说诗晬语》)的艺术特色。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春宫怨》
    .[唐].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 《 chūn ɡōnɡ yuàn 》 
    《 春 宫 怨 》 
    .[ tánɡ ]. wánɡ chānɡ línɡ.
    .[ 唐 ]. 王 昌 龄 .
    zuó yè fēnɡ kāi lù jǐnɡ táo , wèi yānɡ qián diàn yuè lún ɡāo 。 
    昨 夜 风 开 露 井 桃 , 未 央 前 殿 月 轮 高 。 
    pínɡ yánɡ ɡē wǔ xīn chénɡ chǒnɡ , lián wài chūn hán cì jǐn páo 。 
    平 阳 歌 舞 新 承 宠 , 帘 外 春 寒 赐 锦 袍 。 
  • 《春宮怨》
    .[唐].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昨夜春风吹开露井上夭夭碧桃,未央前殿陪欢侍宴不觉夜深月轮高。轻歌曼舞新承恩宠无人可比拟,真堪羡慕帘外春寒赏赐华丽一锦袍。

    【译文】
    昨夜风开露井桃,昨夜春风催开露井的桃花苞,
    未央前殿月轮高。未央宫的前殿明月悬挂得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平阳公主的歌女善舞新受宠,
    帘外春寒赐锦袍。珠帘外春夜寒皇帝恩赐锦袍。
     
  • ①殿前曲:一作春宫曲。
     
    ②露井: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③未央:西汉宫殿 名,由萧何主持建造。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西南角。
     
    ④“平阳”句:汉 武帝姊封阳信长公主,为平阳侯曹寿妻,时称平阳公主,后嫁卫青。公主有歌女卫子夫, 妙丽善舞,被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备受宠信。(见《汉书·孝武卫皇后传》)
     
  •  
    【集评】 明·钟惺:“就事写情写景,合来无痕;意在言外,不曾说破。”(《唐诗合选笺注》卷七)
    明·唐汝询:“此失宠者欣慕得宠者之辞。言当宫中侍宴之夜,而风开井桃,春既暖矣。乃饮至月高之际,其乘宠之歌舞,反以为春寒,而蒙赐袍之恩,则其得君何如哉。”(《唐诗解《卷二十六)
    清·沈德潜:“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昨夜风开露井桃’一章,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思。此求响于弦指外也。”(《说诗晬语》卷上)
    请·黄生:“‘昨夜’二字,直贯到底。首二句比君恩之偏渥;结句言外云‘帘外’,春寒不独一人受之,锦袍之赐,独及平阳新宠。前二句又比中之比也。著‘昨夜’二字,便知出望幸者之口。语脉深婉,不露怨意。”(《唐诗摘抄》卷四)
    清·吴瑞荣,“蓄意悲凉,真丽真悲。官家用人,不次承恩类如此。长才赍志者,恰好写照。”(《唐诗笺要》续编卷七)
    清·王尧衢:“桃生露井上,得春风之披拂始开;以兴宫人之承恩宠者。桃开则夜暖,月高则夜深;春宫夜宴而被泽者,何人哉?恩宠已极,即夜宴未寒,而忽指以为帘外春寒,遂以锦袍赐之。夫歌舞者又安知帘外之春寒乎?不寒而寒,赐非所赐,失宠者思得宠者之荣,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词也。”(《古唐诗合解》卷八)

    【总案】 这是一首宫怨诗,而字面上却无一点怨意,只是从一个失宠者的角度,着力描述新人承宠的情状,可谓言近旨远。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本诗是一首讽喻诗,虽然明写汉武帝宠新欢、厌旧人,实际却暗暗讽喻唐明皇专宠杨玉环,整日流连于宫闱之中,不理国事。
     
    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本诗的前两句秉承王昌龄诗一贯的融和意象于感情之中的特色,“昨夜风开露井桃”,如此良辰美景,过去自己欢宴的未央宫却成了新人的受宠之处。“月轮高”既是写实,又表达了一种不可高攀,可望而不可即的艳羡和落寞心理。卫子夫原来是平阳公主家里的歌女,因美貌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受恩宠,“新承宠” 就是说的这件事情。“帘外春寒赐锦袍”更是用最典型的事例道出了新人受宠之深,在桃李芬芳的阳春季节,“赐锦袍”纯属多余的关心,这看似无聊的举动恰恰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失宠的宫女对受宠的新人的怨恨。同时,也深刻揭示了皇帝整日不理国事,沉迷于宫闱之间的荒淫无度。
     
    这首诗看似无怨,怨至深,看似无恨,恨至长。讽而不俗,讥而不露,深 得诗家心法。

  •  
     这首诗以汉喻唐,它通过描写宫中行乐情景,以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卫子夫本来是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被汉武帝爱上了,收入宫中,生了儿子以后,立为皇后。这里写的,就是她新进宫廷、受到恩宠的情况。
     
    诗通篇都是追叙昨夜之词。首句写露井(没有井亭覆盖的井)旁边的桃花,正被东风吹开了。这本是写春景,触物起兴,引发下文,但同时,又以这一自然现象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因而开放,这就是所谓兴而兼比。次句写在未央宫的前殿,一轮明月,高挂遥空。这是点明时地,为下句写彻夜歌舞张本。第三、四句写这位姑娘的由来和她的受宠。露井桃开,可见春暖,而犹恐春寒,特赐锦袍,见出皇帝对她的过分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则“新承宠”可想而知,更无须多费笔墨了。有幕前的“新承宠”,自然就有幕后的旧失宠。举此三字,则弃旧怜新之情事也自然在内。所以前人评论此诗,多认为是诗人代失宠的旧人抒发妒忌、怨恨之情的。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此《国风》之体也。”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 “不寒而寒,赐非所赐,失宠者思得宠者之荣,而愈 加愁恨,故有此词也。”这些说法,不为无见,但此诗的含义却远远不止于此。它从侧面揭露了这位皇帝所关心的只是他个人的享乐,他所喜爱的是娇歌艳舞,他惯于弃旧怜新,玩弄女性,他挥霍民脂民膏,毫不爱惜,他白天没有玩够,还通夜的玩,而一些贵族又多方搜罗美女,来填充他的欲壑。所以,其讽刺是深刻而广泛的。
  •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进士。他除擅长于写边塞诗外,还以善于描写宫怨之情著称。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这首诗《唐人绝句》作《殿前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露井”,指没有盖的井。这首句是点明季节,扣住了诗题的“春”字。古典诗词中常见有写露井旁的桃花,如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诗里就提到了“桃”:“桃李从来露井傍”。“未央前殿月轮高”,未央,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城故城内西南隅。这第二句是点明地点,扣住了诗题的“宫”字。两句诗的意思是:春风吹开了露井旁的桃花,未央宫前殿高悬着一轮明月。
     
     在这里,兼用了比兴手法,寓情于景,触物起兴,喻指宫中笙歌不绝,狂欢到深夜还未止息。我们从“昨夜”的追述之词上,联系到春宫的热闹非凡,可以探知这是一个失宠者在以幽怨的口吻,诉说着她的怅恨。看来,她已被封建帝王弃置在另处,“未央前殿”再也不是她能去的地方,因此目见桃花绽开,月光明亮,便黯然神伤。春意融融,她呢,却不象这美好的自然景象一样富有生机;银光铺洒,她心头上却笼罩着浓密的阴影。诗人虽未径言她的这些痛苦。但其思想感情的隐伏,完全可让读者意会玩味。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春宫曲》就具有这种艺术特色。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平阳歌舞”,指汉武帝之卫皇后(字子夫)。她本是平阳公主的歌女,后被收入宫中,大受宠幸。“锦袍”,指华美彩色的皮袍,属贵显者的服装。两句诗的意思是:新人卫子夫贵为帝后,虽然到了桃花三月之时,汉武帝还犹恐春暖乍寒,关心着帘内之人的身冷,恩赐她艳丽的衣袍。“新承宠”的待遇如此丰厚,失宠者的卑冷也就可想而知。诗人写怨而不言怨,怨意却很分明,其奥秘就在于由此及彼地打通了一条可让读者想象的思路,得其意笔俱显之妙。
     
     全诗的景、人、事,完全是从失宠者的眼光中出现的,描写了得宠者的特殊荣耀。这样,就拓宽了四行诗的蕴含载体,拉开字句表面的帷幕,即能洞察到失宠者的内心世界。翻阅《汉书·外戚传》便知这位失宠者不是别人,正是汉武帝之陈皇后(小名阿娇。可参看刘禹锡诗《阿娇怨》)。失宠与得宠是在对比中拉大距离的:一贵一贱,新人被帝王捧上了九天,旧人却被弃落到一角;一近一远,新人在帝王身边承欢享乐, 旧人却幽居僻地饮悲吞泪;一暖一冷,新人如玉体一般地备受帝王宠爱,旧人若冰人似地孤衾独枕, 而所有这些归结为一喜一悲。陈皇后失宠后的凄凉生活是在长门宫延续的,关于她的怨悱之情状,在《春宫曲》中什么也没写,然而不着一字,却可想象得出来,这是因为极言新人承宠,能愈加衬托失宠。春到人间,却不到心间,明月皎皎,却心境凄凄。她也许举目望月,依稀听见未央殿传来了鼓乐齐鸣的声响,在回忆着她也曾在那里度过歌舞嬉戏的夜晚,如今这些于眼前不复再现,自然会感伤不已。她也许获悉了帝王向新人赐以锦袍的消息,联想起自己被遗忘在冷宫无人过问,禁不住暗自悲泣。诗外有诗,给人留下了悠悠不尽的情味。
     
    新人承宠的背后就是旧人被弃,这从另一方面讥讽了皇帝的喜新厌旧,沉溺声色。在这首诗中,诗人多少有着以汉喻唐的用意,激人去肃然深思。
     



《春宫怨》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作者小传】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屡试不第,漫游各地,归隐十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时逢乱世,复隐旧山。天祐元年(904),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不久卒。事迹散见顾云《唐风集序》,《北梦琐言》卷六、七,《旧五代史》本传,《鉴诫录》,《唐诗纪事》卷六五,《唐才子传》卷九。其为诗自云“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擅长以短小之律绝,通俗之语言,反映民生疾苦,抨击黑暗现实,后人称为“杜荀鹤体”。有《唐风集》(一名《杜荀鹤文集》)传世。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诗中写春日宫女的幽怨,借以抒发士子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中指出宫女得宠与否不在于是否美貌,而有别的原因,此为一般宫怨诗所未有。颈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二句,以春光之美好反衬寂寞抑郁的宫女心理,形成强烈反差,并引起对入宫前自由生活的追忆,为后人激赏,甚至认为“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就是指这两句(《文献通考》卷二四三引《幕府燕谈》)。然此联妙处正在于与全篇浑然天成,若孤立拈出,则“山寺茅斋,无不可用,面目犹是,而神韵全非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一)。
 【注释】
 ①二句意谓早年因貌美被选人宫中,却未得到皇帝宠爱,耽误了终身,所以想要妆扮,可对着镜子,又懒得梳妆。婵娟(chan juan):姿容美好貌。慵(yong):懒。②二句意谓入宫之后才知道得到皇帝宠爱并不是单凭容貌,既然如此,叫我怎样妆扮?承恩:蒙受恩惠,得到皇帝宠爱。教:使。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若为容:如何打扮。③二句写宫中鸟声花影,显示春光美好,反衬宫女心境凄寂。碎:细碎。重(chong):重叠。④二句意谓年年都在回忆当年采芙蓉的生活。越溪女: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曾为溪边浣纱女,后人吴宫受到恩宠。王维《西施咏》:“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而此诗中宫女则与此相反,故常想念入宫前的自由生活。

古代名诗《春宫怨》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春宫怨

 题解
 这首诗是借写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遗弃陈皇后的一段事情而成篇。诗人以失宠者的角度来描绘,看似诉宫怨,实为讽刺唐玄宗与杨玉环淫佚无度。
 
原文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②。
 注释
 ①露井:没有井盖的井。未央:未央宫,汉宫名。平阳:武帝姐平阳公主。歌舞:指歌女卫子夫。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歌女,武帝在平阳公主家见了,喜欢她并带进宫中,后以废了陈阿娇立她为后。这里即指此事。帘外句:意为赏赐非常及时。
 赏读
 全诗以失宠者对“昨夜”追述来写。“昨夜风开露井桃”,暗点时令,切题中“春”,道出地点“露井”旁。昨夜春风已经吹开露井旁的桃花。那么今夜呢?诗人没写。但极易推想桃花空对露井。言外之意宫女现已失宠,再也没有皇恩雨露。
 “未央殿前月轮高”点出地点,切题中“宫”字。月本无心,处处一样。此宫女偏觉“未央殿前”的月亮高,因为那里有得宠的人。月高的错觉是失宠之人心里向往而不得所致,似有妒意。
 后两句描写新人受宠的由来和受宠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召入宫而大得宠幸。“平阳歌舞新承宠”便是写的这段历史。讲明了新受宠之人受宠之因。“帘外春寒赐锦袍”,则是“新承宠”之人受宠的具体状况。春桃既已发花,但皇帝还怕帘外春寒侵扰“新承宠”之人,所以特赐“锦袍”。这一细节足以体现受宠之深。由这一细节很易联想那失宠之人,可能正独立月宫下,遥望未央殿,听着新人歌舞之事,想着他们快乐的样子而哀伤、悲愁、妒忌,宫怨之愤自然而出。这首诗虽为宫怨诗,而通篇不见一点怨意,只是以失宠者角度对“昨夜”事展开追忆,着力描写新承宠的情状,浓浓怨情,要读者自己领悟,含蕴委婉,令人同情。
 

《春宫怨》chun gong yuan

Grievings in the Spring Palace→杜荀鹤(Du Xunh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