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明清北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明清北京 明清北京Ming qing beijing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率兵攻占了元大都,改名北平府,并放弃了原北部城区,在北城墙以南约5里处另筑新墙,仍开两个门,即德胜门、安定门。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升北平为北京,称行在。从永乐四年(1406)开始计划营建北京,有上百万的工匠、民夫和士兵投入了工程,花费的财力难以计算。营建工作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到永乐十八年北京城才基本落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新建北京城北城墙仍沿明初不变,而将原大都南墙南移2里,开顺承、丽正、文明三门,正统时改为宣武、正阳、崇文。东西两墙位置及城门沿袭不变。正统时将东墙的崇仁门、齐化门改为东直门、朝阳门,西墙的和义门、平则门改为西直门、阜成门。又将原土筑墙改为砖筑。从正统元年(1436)至四年又修建了九门的城楼。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防御蒙古侵扰,又加筑了外城,因财力有限,仅完成了南部28里,使北京城呈“凸”字形。南墙开了门,即永定、左安、右安门,东墙开广渠门,西墙开广宁门,东北城角开东便门,西北城角开西便门。永乐间营建北京的重点工程是紫禁城和皇城的兴建。明初攻克元大都时,为去掉元朝的王气,将元代旧宫拆毁无存。成祖定都北京,不得不重建皇宫。明代的紫禁城仍沿用元大内旧址而稍向南移,四周开凿了护城河。皇宫自南面的承天门经外朝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嘉靖重修时改称皇极、中极、建极。清顺治时改今名太和、中和、保和),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殿以及北面的玄武门和万岁山中峰直贯成一中轴线,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气魄宏伟,金碧辉煌,充分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明代皇城则是扩大了元旧皇城的东、北、南三面,加大皇城与紫禁城间的距离。在这部分空间内分别建置了太庙和社稷坛,在社稷坛以西,又开凿了南海,并在南部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天坛和山川坛(后改名先农坛),在东、西、北部,分建了日坛、月坛和地坛。内城分29坊,外城7坛,总共为36坊,在正阳门与宣武门关厢一带形成繁荣的商业中心。清朝建立后,以北京为都城,基本上沿用了明北京城的规模,但曾多次对紫禁城、皇城和城墙进行修缮,增建了不少王府,又在西部大兴园林建设,圆明园、畅春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就是有名的“三山五园”。成为北京著名风景区。明清时代北京城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帝王之都的设计思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 明南京 明末农民战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