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明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明堂míng táng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韦应物《骊山行》: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白居易《蟠木谣》:天子建明堂兮既非梁栋,诸侯斲大辂兮材又不中。 明堂❶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朝會及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均於明堂進行。司馬相如《上林賦》:“登明堂,坐清廟。” 明堂míng táng道教称两眉之间为天门,入内一寸为明堂。 明堂 明堂道教认为人头共分九宫,各有一神居住。两眉之间入内一寸为明堂宫。 ☚ 金公 重楼 ☛ 明堂 明堂旧时看风水所用的术语,指墓前地气聚合的地方,或于此处建的供祭祀用的房屋。 ☚ 生员 神路 ☛ 明堂 儒教的宗教建筑。据文献记载,明堂始创于黄帝,夏代叫 “世室”,商代叫 “重屋”,周代才叫 “明堂”。古代文化的中心在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清代学者阮元在 《明堂论》 中说: “明堂,是古代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商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配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能在明堂与上帝一起共享祭祀的先祖,自然是最受后世尊崇的帝王,例如,西周是周文王,西汉是汉高祖。儒家经典对明堂的建筑模式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代聚讼纷纭。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想仿照古代传统修建明堂,却无人能说清其具体样式。于是方士公玉带献上了一张黄帝时的明堂图: 图中有一宫殿,四面无壁,以茅草为盖,四周环水。汉武帝就按照这张图,修建了汉家明堂。但据后人考证,这张黄帝明堂图是公玉带伪造的。尽管如此,汉以后历代王朝所建明堂,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即宫殿上圆下方,四周环水。这在古代都有着神秘的象征意义。东汉桓谭解释说: “天称明,所以命名曰明堂。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历代所建明堂,以唐朝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所建最为壮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广三百尺,号称“万象神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明堂 周明堂,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或曰;明堂在国之阳。《大戴礼》云:“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援神契》曰:“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牖。”《考工记》云:“明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 南朝梁《三辅黄图》卷五 【评】这是对明堂制度及作用的一些记述,其中有不少牵强附会之处。 明堂mínɡ tǎnɡ堂之高明者。关中指三椽、四椽大房的大厅,谓之~。如三间厦房,一明两暗者,中间明者,也谓~。给死人挖墓穴,所掏挖的洞穴四方天井也谓~(迷信者认为,这就是死人的大厅,故谓~)。例:把枋撺入洞穴,赶快用砖或垎墼(hú qǐ)封住~。 ![]() ![]() ![]() ![]() ![]() ![]() ![]() 明堂(一) 古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参见《淮南子·本经训》“明堂之制”注。清阮元《研经室集》三《明堂论》等。古乐府《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二) 宋高承《事物纪原·伎术医卜部·明堂》载,传说雷公问人的经络血脉,黄帝坐明堂以授之,由此后人将标明人体经络、针灸穴位的图称为明堂图,(三) 星宿名。《晋书·天文志上》:“房四星为明堂。” (四) 见旧时看风水的术语。见明缪布雍《葬经翼·明堂论》。指墓前地气聚合的地方。 明堂míng táng古代统治者举行祭祀仪式与行使权力的地方。古又称“大室”、“世室”、“重屋”、“辟雍”等。其职能有以下数项:集会;享上帝、礼鬼神、举行祭祀仪式;“顺四时,行月令”;发布政令;“大学”所在,以及行教化、举行各种典礼;谋戎事、论功德、行赏罚、献俘馘。此指朝廷。《七谏·谬谏》:“谗谀登乎明堂。”王逸注:“明堂,布政之宫也。言忠直之士,隐身避世,谄谀之人反登明堂而为政也。”汤炳正今注:“明堂,古时天子宣明政教处。……此指朝廷。”《七谏·谬谏》:“甂瓯登于明堂兮。” 明堂;明唐◉ 明堂mínɡtánɡ 名 也作“明唐”。 明堂❶明政教之堂。《周禮·冬官·匠人》: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 鄭玄注:“明堂,明政教之堂。” 鄭玄 《三禮圖》:“明堂者,周制五室,東爲木室,南火,西金,北水,土在其中。秦爲九室十二階,各有所居。建武三十一年作明堂,上員下方,十二堂法日表,九室法九州,室八窗,八九七十二法一時之王。室有十二户,法陰陽之數。胡伯始云: 古清廟蓋以茅,今以瓦,下藉茅存古制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二) > 明堂 明堂 míngtáng 星宿名。共三星,在太微星西南角外,屬太微垣。《晉書·天文志上》:“其(太微)西南角外三星曰明堂,天子布政之宫。”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國家大學 > 明堂 明堂 míngtáng 帝王宣明政教之所。凡朝會、祭祀、學禮、軍禮、養老、取士等盛典,均於此舉行。《左傳·文公二年》:“瞫曰:《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淮南子·本經訓》:“是故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潤濕弗能及,上之霧露弗能入,四方之風弗能襲。“高誘注:“明堂,王者布政之堂。”唐·杜甫《石鼓歌》:“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佩劍鳴相磨。”明堂之說迄今無定,近人劉師培以爲明堂即爲辟雍太学之所在。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處所 > 明堂 明堂 míngtáng 周代宗廟之稱。後代帝王宣揚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均在此舉行。《禮記·祭義》:“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鄭玄注:“祀乎明堂,宗祀文王。”《淮南子·本經》:“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潤濕弗能及,上之霧露弗能入,四方之風弗能襲,土事不文,木工不斫,金器不鏤,衣無隅差之削,冠無觚蠃之理,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静洁足以享上帝、禮鬼神,以示民知節儉。”高誘注:“堂,明堂。所以升降揖讓修禮容,故曰周旋;理文,理政事文書也。”參閱漢·蔡邕《明堂月令論》、清·阮元《明堂論》。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堪輿部 > 明堂 > 明堂2 明堂2 míngtáng 堪輿家稱穴前地爲明堂。明·繆希雍《葬經翼·明堂》:“明堂者,穴前水聚處也。其名有三……大抵明堂以聚水爲上,横抱次之,朝水又次之,交互有情不見水去而順流者又次之。四局既定,義備於斯,惟明者詳焉。”《周易陰陽宅·論明堂》:“古之地理家以穴前之地名之曰明堂。夫明堂者,天子之堂,百官所續所聚萬邦朝貢所歸之地也。而穴前之地,亦爲諸山聚繞,衆水朝拱之所。其象仿佛,因是而有明堂之稱。”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相術部 > 耳鼻 > 手紋 > 明堂 明堂 míngtáng 相術對人掌心部位的稱謂。認爲主屬流年吉凶和錢財聚散。參閲《神相全編》。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天王 > 明堂 明堂 míngtáng 即天王。 明堂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其后宫室渐备,另在近东南建明堂。关于古之明堂,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故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弗能及,上之雾露弗能入,四方之风弗能袭,土事不文,木工不斲……”高诱注:“明堂,王者布政之堂。上园下方,堂四出,各有左右房,谓之个,凡十二所。王者月居其房,告朔朝历,颁宣其令,谓之明堂。”汉东方朔《七谏》:“甂瓯登乎明堂兮,周鼎潜乎深渊。”——瓦器登上朝堂啊,周鼎却沉于深渊。又:“直士隐而避匿兮,谗谀登乎明堂。”——忠直之士退隐而逃避藏匿啊,奸佞之人登上朝堂。 ☚ 明是非于后世,公得失于方策 明月之诗 ☛ 明堂❶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 祭台 祭台祭坛 ☚ 各种用途的台 高台 ☛ 明堂 285.明堂(p1410.3)义项一,释文之末于参见书目中直接列有: “晋纪瞻传” 。 ☚ 昊枢 明琼 ☛ 明堂míng táng帝王的殿堂,用以举行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乐府诗集·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 明堂mingtang针灸穴名。出《元亨疗马集》。马位于球节后下方的凹陷处,每肢一穴。前肢称明堂,后肢称劳堂。穴部皮下为指(趾)深屈肌腱,有指(趾)掌(跖)侧固有动、静脉和指(趾)掌(跖)侧神经分支。以小宽针向前上方刺入1厘米,出血。主治缠腕痛、板筋肿痛。 明堂❶望诊部位,指鼻。《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亦特指鼻准头,《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准,即明堂也。” 明堂❶古时行政的地方。 明堂 明堂古代礼书中帝王宫室与政事中最博大的制度之一。据清人惠栋的 《明堂大道录》,此制度自三代以下历代皆有,且无所不包。但明堂之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 ‘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 ‘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故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对此制度表示怀疑,较具代表性的是顾颉刚《史林杂识·明堂》。据其考证,所谓 “明堂” 即王朝用以集会的 “大室”,由于方向朝南,故称为“明堂”。古代的宗庙与宫室必南向,所以君王称“南面”,又称 “向明而治” 是以此类屋宇以容积言,谓之 ‘大室’; 以方向言,又可谓之 ‘明堂’,《吕氏春秋·慎大览》云: ‘武王胜殷,……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 是也。齐宣所筑室,《骄恣篇》谓之 ‘大室’,而《孟子》 书谓之 ‘明堂’,盖由于此。” 集众行事无不于大室,而集众所行之事种类繁多,后世礼书明堂之制认为: 祭天、祀祖、建官、行政、治历颁朔、立学尊师、朝觐献俘、耕籍养老均于明堂举行,“实则本非萃诸类事于一明堂之中,乃后人漫不省别,以种种之实际制度及要求实现之王政悉纳之于一堂中耳”。自汉武帝封禅后,明堂之制分为两派,一为糅合儒家与阴阳家的儒者所言; 一为方士所言。二者皆有理论根据,儒者托于文王、周公,方士托于黄帝,于是汉代学术界遂以明堂制度为讨论政治的中心问题。 周代和秦代明堂 ☚ 厉坛 卜筮 ☛ 明堂 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举行。古乐府《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其渊源当为原始社会公共议事的“大房子”。参见“周明堂”,“汉明堂”。 ☚ 南北郊 社稷之礼 ☛ 明堂míng táng❶宫室名。古代帝王宣昭政教的地方。《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王冰注:“明堂,布政之宫也……在国之南,故曰明堂。” 明堂mínɡtánɡ❶即鼻。《灵枢·五色》:“明堂者, 鼻也。” 明堂学术类名词。亦称“世室”、“重屋”。意谓有神明所在之堂。古代施政祭祀的场所。语出《大戴礼记》,古乐府《木兰诗》也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记述。明堂上圆下方,凡九室,每室四门八窗,共三十六门、七十二窗。以茅盖顶,以赤色缀门,白色缀窗。据《礼记·明堂位》、《逸周书·明堂解》,周公摄政的第六年,使诸侯朝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天下大服。秦汉时,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举行。一说“明堂”产生于战国以后,一说“明堂”即太庙。汉儒训“明堂”时杂阴阳方位鬼神术数之说,《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对此记述较详。后来演变为看风水的术语,指墓前所谓地气聚合的地方。 明堂❶古时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在此举行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其后宫室增多,另在近郊东南方建明堂,以存古制。 明堂❶古建筑名。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年)武帝筑,在今山东泰安市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