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明儒学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明儒学案 学术史著作。六十二卷。明清间黄宗羲撰。成书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后。(撰者事迹参见“《南雷文案》”条) 明代“儒学”继宋后复炽,形成多种学派,以致有各派之间的“好同恶异”。黄宗羲本着“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的思想宗旨,全面清理和考察了有明一代之儒学,“分其宗旨,别其源流”,撰成是书。 书前有仇兆鳌、于准、贾润序,黄宗羲自序,贾朴跋,述该书编撰意图和成书经过。接下特列方孝儒、陈献章、王守仁、罗钦顺等二十四人为“师说”,用一小段文字加以评述。 正文部分共六十二卷,将明三百年间学术流向分为十九个学案,即河东学案、三原学案、崇仁学案、白沙学案、姚江学案、浙中相传学案、江右相传学案、南中相传学案、楚中相传学案、北方相传学案、粤闽相传学案、止修学案、泰州学案、泉州学案、诸儒学案(上中下):东林学案、蕺山学案。这种大体按地域划分学术支派的方式,基本符合当时学术面貌及承续的特征。每个学案下又罗列其代表者诸人,以人为实际评介根据。在这些学案中,又初期以河东(薛瑄)、崇仁(吴与弼)、白沙(陈献章)为主;中期以姚江(王守仁)为主;末期以东林(顾宪成)、蕺山(刘宗周)为主,凡叙学者二百余人。 在撰写上,分为两个部分,即一为评传,二为语录。但并非每人都有语录附之,而是择其要者。如“河东学案”,下列薛瑄、阎禹锡、张鼎、段坚、张杰、王鸿儒、周惠、薛敬之、李锦、吕柟、吕潜、张节、李挺、郭郛、杨应诏十五人,只在薛瑄下摘《读书录》、王鸿儒下《凝斋笔语》,薛敬之下《思庵野录》、吕柟下《语录》、杨应诏下《杨天游集》。评传部分一般含经历、著述、思想及师传,介绍中含有评论,文简意赅,撮其要领,又条分缕折。如述张元忭之师承,“先生之学以龙溪(王畿),得其绪论,故笃信阳明。龙溪谈本体而讳言工夫,识得本体便是工夫。先生不信,而谓本体本无可说,凡可说者皆工夫也。尝辟龙溪,欲浑儒释而一之,以良知二字为范围三教之宗旨,何其悖也。故曰‘吾以不可学龙溪之可’,先生可谓善学者也。”虽然《学案》力求公允,但在评传中仍体现了黄氏自己的取向,以王阳明一派为崇,推许“气”在“理”先等等。 该书为中国最早有系统的学术史专著(其后又依此撰成《宋元学案》一百卷),在体例的开创上有着特殊的功绩,后江藩《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唐鉴《清学案小识》,徐世昌《清儒学案》等均依此体而撰。就内容上,该书所荟材料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已不见他书,黄氏重实学,故考订谨慎、准确,遂使本书成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史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著述。同时,也是研究黄宗羲思想的主要资料之一。 该书版本流传甚广。书成,即由中州许酉山、鄞县万贞一各刊数卷,后由慈溪郑性补齐,这是郑氏补本,清道光元年(1821年)会稽莫晋又据万贞一原刻本参以家藏抄本刊行。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世界书局《四朝学案》本,及一九九○年中国书店影印《海王村古籍丛刊》本。 明儒学案 中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明末清初黄宗羲著。明朝亡国后,黄宗羲隐居不仕,在家乡著述讲学,屡次拒绝清廷的征召。这部 《明儒学案》 就是他晚年对明代学术思想 “算总账”的成果。“学案” 是黄宗羲的创体,即对学派源流、发展、演变等分别加以案考,以反映一代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梁启超曾说:“清代学术之祖当推黄宗羲所著《明儒学案》,中国之有学术史,自此始。”但 《明儒学案》与现代通行的哲学史或思想史在写法上颇不相同,它是以明代最有影响的十九个学派为纲,每一学派即立一 “学案”,每案首列小序,述其学术渊源与要旨,再立小传,记载学者生平、著作、师承等,最后摘录其文集、语录等。间加案语,申明己见。黄宗羲首先是一位思想家,以思想家来撰写《明儒学案》 这样的学术思想史,不可能没有高论。但 《明儒学案》是 “史”,而不是 “论”,其价值并不在黄宗羲发表了多少自己的意见,而在其将明代错综复杂的学派以一种纲目分明、条理清楚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某学派某学者的思想观点一一有案可稽,而且是原文原话,让读者可以直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学术主张。事实上,黄宗羲常常是将自己的 “论” 寓于 “史” 中,如他不为李贽立案,就表明了他对这位反传统的思想家的否定态度。“史” 都是由人写的,是作者或编者心中的 “史”,尽管如此,《明儒学案》 已经以最大的限度,排除了主观臆断、随意褒贬的通病,故直到今天,还不失为研究明代哲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儒学案明清之际黄宗羲著。凡62卷。成书于清康熙15年(1676年)之后,版本流传甚广。到20世纪20年代末,有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世界书局《四朝学案》本。书中按照明代学术的师承授受,分源别派,立学案19个,评述学者202人。每人先列小传,后摘录其学说要旨。对各人的经历、著述、思想及学术渊源亦有扼要的评述。阅后,给人以“言行并载,支流各分,择精语详,钩元提要,一代学术源流,了如指掌”之感(莫晋语)。该书开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极大。作者于书中提出了“修德而后可讲学”(《自序》)重学术道德的思想,以及“心性是一” (《诸儒学案中一》)、“人之气本善”(《诸儒学案中四》)、“学贵践履”(《姚江学案》)等,批驳了程朱“存理灭欲”、“变化气质”的道德论及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修养论。 《明儒学案》学术思想史专书。黄宗羲撰。全书共26卷,记叙204人。《崇仁学案》4卷,共10人;《白沙学案》2卷,共12人;《河东学案》2卷,共15人;《三原学案》1卷,共6人;《姚江学案》1卷,共3人,《浙中王门学案》5卷,19人;《江右王门学案》9卷,33人;《南中王门学案》3卷,11人;《楚中王门学案》1卷,2人;《北方王门学案》1卷,7人;《粤闽王门学案》1卷,2人;《止修学案》1卷,1人;《诸儒学案》15卷,33人;《东林学案》4卷,17人;《泰州学案》5卷,21人;《甘泉学案》6卷,11人;《蕺山学案》1卷,1人。 明儒学案 199 明儒学案清初学术史著作。黄宗羲著。成书于1676年,62卷。本书内容据明代学者的文集语录,分列宗派,立学案19,评述学者202人。每人先列小传,后载语录。对各人著述、经历、思想以及学术的传授却有扼要的叙述和评论。是了解明代政治哲学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研究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本书初刊于1693年。今通行有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和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 《四朝学案》本。 ☚ 明夷待访录 南雷文案 ☛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明末清初的明代学术思想史著作。六十二卷。明末清初黄宗羲(生平见《明夷待访录》条)撰。成于康熙十五年(1676),较全面地记载了明三百年间学术思想的演变发展和各学术流派的分合斗争。 ☚ 南雷文案 宋元学案 ☛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著。62卷。根据明代学者的文集语录,分析宗派,立学案19,记学者200余人。以《四部备要》本、《四朝学案》本、《国学基本丛书》本通行。 ☚ 北溪字义 宋学渊源记 ☛ 明儒学案明清之际黄宗羲著。共六十 二卷。成书于清康熙十五年之后。内容根据明代学者的文集语录,分析宗派,立学案十九。但以王守仁学派为中心。初期以崇仁(吴与弼)、河东(薛瑄)、白沙(陈献章)为主;中期以姚江(王守仁)为主;末期以东村(顾宪成等)、蕺山(刘宗周)为主。评述学者202人。每人先列小传,后载语录。对各人的经历、著述、思想及学术的传授都有概要的叙述和评论。为中国最早有系统的学术史专著。今通行《万有文库》本。 明儒学案见“哲学”中的“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六十二卷。清黄宗羲(详见《易学象数论》)撰。本书为我国首部学术思想史专著。共列十九个学案,202名学者,即河东薛瑄等15人;三原王恕等6人;崇仁吴与弼等10人;白沙陈献章等12人;姚江王守仁1人,附录2人;浙中王门徐爱等18人;江右王门邹守益等27人,附录6人;南中王门黄省曾等11人;楚中王门蒋信等2人;北方王门穆孔晖等7人;粤闽王门薛侃等2人;止修李材1人;泰州王艮等18人;甘泉湛若水等11人;诸儒上方孝孺等15人;诸儒中罗钦顺等10人;诸儒下李中等18人;东林顾宪成等17人;蕺山刘宗周1人。每一学案前写一篇小序和各学者小传,扼要介绍其生平经历、著作思想及学术传授等情况,然后是学者著作或语录选辑,间附以作者己见。根据本书观点,明代理学的发展,初期以程朱之学为主,陆象山派次之。前者以薛瑄和吴与弼为代表,后者则以陈献章为代表。中期以后,王守仁心学崛起,成为尔后理学大宗,与之并兴而又互相对峙、影响的是湛若水之学。而王学在传播中又形成了浙中、江右等六个流派,此外又产生了师承王门而别立宗旨的止修、泰州学派。末期的东林学派和蕺山学派则分别为程朱之学和王守仁心学的殿军和总结者。黄宗羲的理学观点源于王守仁而师承于刘宗周,故本书的学术倾向具有王学性质。但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对儒家内部各流派兼容并包,分别立案,辑录各家文献尽量求全,旨在反映某人一生之精神,因此可以说本书是一部极少门户偏见,基本反映出明代理学史全貌的学术著作,是研究明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书籍。本书成于康熙十五年(1676),最早完本为康熙四十六(1707)年故城贾氏《紫筠斋》本。其后有《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等。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沈芝盈点校本,共二册。 明儒学案书名。清初学者黄宗羲著,六十二卷。介绍了明代诸儒生平、学术思想,对诸儒源流及其分合的背景,皆有详尽叙述,是研究明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