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亲王府制
明代制定的亲王府宅第建筑制式。《明史·舆服志四》: “亲王府制洪武四年 (公元1371年)定,城高2丈9尺,正殿基高6尺9寸,正门、前后殿、4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黛。4城正门,以丹漆,金涂铜钉。宫殿窠拱攒顶,中画蟠螭,饰以金,边画8吉祥花。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蟠螭,帐用红销金蟠螭。座后壁则画蟠螭、彩云,后改为龙。立山川、社稷、宗庙于王城内。七年定亲王所居殿,前曰承运,中曰圜殿,后曰存心; 4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太祖曰: ‘使诸王覩名思义,以藩屏帝室。’ 九年定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又命中书省臣,惟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其他居室止饰丹碧。十二年,诸王府告成。其制,中曰承运殿11间,后为圜殿,次曰存心殿各9间。承运殿两庑为左右为殿,自存心、承运,周回两庑,至承运门,为屋138间。殿后为前、中、后3宫,各9间。宫门两厢等室99间。王城之外,周垣、4门、堂库等室在其间,凡为宫殿室屋800间有奇。弘治八年 (公元1495年) 更定王府之制,颇有所增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