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昆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昆曲 昆曲见“昆腔”。 ☚ 昆腔 昆山腔 ☛ 昆曲kūnqǔ用昆腔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及北京、河北等地。 昆曲 昆曲戏曲声腔的一个剧种。主要流行在浙江、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原为元昆山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经元末顾坚等人加工整理而形成。解放后,为抢救文化遗产,整理传统剧目,对昆曲进行了艺术改革,整理改编了《十五贯》等传统剧目,培养了大批青年演员,使这门艺术获得了新生。 ☚ 苏州评话 评弹 ☛ ![]() 并列正书名: Kun Opera 主要责任者: 俞为民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页码: 1-17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J825.53 语种:中 定价:26.00 出版时间:2014-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符号江苏·口袋本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符号江苏·口袋本之一,共收录142条词条。 昆曲 昆曲昆曲是中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或昆剧,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明代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它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 吴文化 锡剧 ☛ 昆曲 昆曲“流丽悠远, 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 简称昆腔,始于元代末年的昆山, 是南曲的一个支派。 昆山腔在明代万历之前, 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 “小集南唱” 的清曲。这种 “清柔婉折”的昆山腔之变革发展, 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江西豫章 (南昌) 人魏良辅流寓太仓南关后, 致力于南曲。 以原昆山腔为基础, 参考海盐、 余姚等腔的优点, 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 他把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 同时, 河北的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协助魏良辅 “更定弦索音节, 使与南音相近。 并改三弦 (形)式, 身稍细而其鼓圆, 以文木制之, 名曰弦子 (即昆曲及弹词中所用的 “南弦”)。 它与曲笛、 怀鼓、 提琴 (民族拉弦乐器), 并为昆曲的特色伴奏乐器。 这种新腔的特点是清柔婉转, 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 这时的昆曲仍是清唱, 尚未能体现剧本和形诸舞台。 ☚ 沪剧 风景名胜/度假区 ☛ 昆曲 033 昆曲见29030条。 ☚ 南戏 京剧 ☛ 昆曲 030 昆曲戏曲声腔、剧种,昆山腔的简称。因起源于江苏昆山,故称。昆曲的发展,从元到明嘉靖间为第一阶段。嘉靖间太仓人魏良辅在民间艺术家的帮助下,总结北曲之长,吸取海盐、弋阳等腔,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建立起新的昆腔歌唱体系。当时虽然仍是清唱,却“闲雅整肃,清俊温润。”(魏良辅《曲律》)唱腔宛转细腻,已有“水磨腔”之号。昆曲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隆庆末到天启初。梁辰鱼进一步改革昆腔,以笛萧笙琵琶伴奏,并编写第一部昆腔传奇《浣沙记》。其后文人竞相效尤,遂与余姚、海盐、弋阳并称明代四大声腔。传入北京后,发展为全国性剧种,称“官腔”。从明天启到清康熙末的100余年里,昆曲得到充分、长足的发展,成为最完整的表演体系,并产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许多支派。清乾隆末期走向衰微。 ☚ 戏曲剧种 京剧 ☛ 昆曲 昆曲也叫昆山腔、昆腔、昆剧。戏曲剧种。起源于昆山。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为元末顾坚所创始。周玄《泾林续记》有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昆山耆老周寿谊时,曾与他谈论昆腔的记载。一般认为昆山腔在明代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予以加工提高后,影响逐渐扩大。魏良辅配合传奇作家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使之成为符合昆腔音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昆腔曲调细腻宛转,有“水磨腔”之称。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笙、琵琶等,表演上风格优美,舞蹈性强。在舞台艺术上对宋元以来的戏曲遗产作了总结,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其流行地区逐渐扩展,对许多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许多支派,形成了一种声腔系统。清代中叶,地方戏曲蓬勃发展,昆腔开始走向衰落。 ☚ 九宫 弋阳腔 ☛ 昆曲又称“昆山腔”、“昆腔”、“昆剧”。戏曲声腔剧种。原为昆山(今江苏)一带的民间戏曲腔调,经元末顾坚等改进,至明初已有“昆山腔”之称。经许多艺人的不断改进,曲调宛转细腻,对许多剧种影响深远,形成一种声腔系统。伴奏乐器有笛、箫、笙、琵琶及鼓、板、锣等。有完整独特的表演体系。清中叶后,因日益脱离群众而渐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艺术改革,逐步获得新生命。 昆曲 昆曲也叫“昆腔”、“昆山腔”、“昆剧”。戏曲声腔的一个剧种。主要流行在浙江、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据明魏良辅《南词引证》,原为元昆山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经元末顾坚等人加工整理而形成。明初已有“昆山腔”之名。一般认为,昆曲在明代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和当地民间曲调加工提高后,更加丰富。魏良辅配合传奇作家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使之成为符合昆腔音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昆曲曲调细腻婉转,有“水磨腔”之称。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笙、琵琶以及鼓、板、锣等。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表演上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舞台艺术上对宋元以来的戏曲遗产作了总结,创造了最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明隆庆、万历以后,其流行地区逐渐扩展,对许多剧种影响深远,同当地语言、曲调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许多支派,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声腔系统。昆曲的角色行当分工细致,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中生;净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各行角色都有各自的一套表演程式和技巧。剧目很丰富,明末清初当其蓬勃兴盛的时期,曾演出大量的传奇、杂剧和宋元南戏留存的剧目,艺人们常常节演传奇剧作中的精彩部分,对其加工提高,从而形成许多短剧,称“折子戏”。清代乾隆年间,昆曲演出折子戏蔚然成风,但清代中叶以后,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日益脱离群众而逐渐衰落。解放后,为抢救文化遗产,整理传统剧目,对昆曲进行了艺术改革,整理改编了《十五贯》等传统剧目,培养了大批青年演员,使这门艺术获得了新生。 ☚ 拉洋片 国际笔会 ☛ 昆曲kun quKunqu ope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