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昆明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昆明夷中国古族名。汉代西南夷的一支。始见《史记·西南夷列传》。主要分布在滇西洱海地区。西至澜沧江, 东到贵州西部,北起四川西南,南及哀牢山区均有分布。出自古代氐羌系统的部落。西汉时仍处在 “随畜迁徙, 毋常处,毋君长”状态。以“编发”为特征。元狩(前122—前117)初年汉武帝派遣通身毒(今印度)使臣受其阻拦而中止。元狩三年(前120)汉武帝作征讨准备而在长安(今西安市)附近开凿“昆明池”。元鼎六年(前111)司马迁奉使进入其活动区。元封二年至六年(前109—前105)汉王朝将洱海地区并入新设置的益州郡管辖。东汉后,逐渐定居,除畜牧外,亦发展农业, 形成大姓邑落割据状态。东汉建初二年(公元77),邪龙县(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其首领卤承助汉击破*哀牢夷, 受封为 “破虏傍邑侯”。魏晋时, 为南中“夷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叟并称为“大种”和“小种”。唐代分布在滇西的“昆弥”。与今西南地区彝、白等族有族属关系。 昆明夷古族名。亦称昆明人、昆明蛮、简称昆明。昆明亦作昆弥、昆㳽。汉代西南夷的一支,属氐羌系统。《通典》、《太平寰宇记》等称其地为昆弥国(或昆㳽国)。主要分布于昆明池(亦作叶榆河,今洱海)周围山区。此外,东至滇池(与滇国为邻)、夜郎西部(今贵州西部),北抵越嶲郡(今四川西南),西达澜沧江,南及哀牢山区亦有分布。该族群以编发为特征。西汉时,以游牧为业,“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元狩(前122—前117)初,汉武帝遣使通身毒(今印度),受其阻而归。元狩三至四年(前120—前119),汉武帝为征讨该族,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西南开凿“昆明池”,以习水战。元鼎六年(前111),司马迁奉使进入其地。元封二至四年(前109—前107),汉武帝遣郭昌、卫广等率巴蜀士数万人往击之,旋将该地并入新设的益州郡管辖。东汉后,兼事农牧,逐渐定居,形成大姓邑落。建初二年(公元77),邪龙(今云南巍山)首领卤承助汉击杀哀牢王类牢,受封为“破虏傍邑侯”。魏、晋时,成为南中的主要族群之一,与“叟”并称为“大种”和“小种”。诸葛亮曾征发其部分劲卒入蜀军,号“飞军”。唐中朝以后,称为“乌蛮”,与今彝族等有亲缘关系。 昆明夷古代西南民族。汉代西南夷的一支。始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代主要分布在滇西洱海地区。西至澜沧江,东到贵州西部,北起四川西南,南及哀牢山区均有分布。出自古代氐羌系统的部落。以游牧为生,居无常处,各部自行其事。以编发为特征。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司马迁奉使往该部活动区。元封二年至六年 (前109—前105)汉王朝将洱海地区并入益州郡。东汉后,逐渐定居,发展农业,形成大姓邑落割据状态。曾助汉击破哀牢夷。魏晋时,为南中“夷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叟并称为“大种”和“小种”。以后发展为唐代分布在滇西的 “昆弥”。与今彝、白等族有渊源关系。 昆明夷古族名。汉至唐主要分布在今云南西部和中部,东至贵州西部,北及四川西南部分地区。早年从事游牧,族内无君长。东汉以后逐渐定居,除畜牧外,农业有所发展,形成大姓邑落割据的状态。东汉章帝时,邪龙县(云南巍山彝族白族自治县一带)昆明夷首领卤承助汉击破哀牢夷,受封为“破虏傍邑侯”。唐代,分布在今云南西部的,也叫“昆㳽”,或“昆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