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时务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的清末维新派的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3万余字。刊物销数最高时达1.7万份,为当时国人自办报刊发行量之冠。1898年后,言论渐趋保守,1898年8月17日改名《昌言报》。 时务报 029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重要刊物。书本式旬刊。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黄遵宪等人筹办。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经理。以“变法图强”为办报宗旨。有论说、京外近事、各省新政、域外报译等,成为变法运动的重要宣传阵地。文章大半出自梁启超之手,形成一种新的政论文体,人称报章体,又称“时务体”,影响很大。《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作了系统的阐述。出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销行1. 7万份。后报馆内部斗争激烈,汪康年独揽大权,梁启超去职。1898年夏,诏令改为官报,由康有为接办。汪康年将报名改为《昌言报》加以抵制。《昌言报》仅出10期,1898年11月因戊戌政变发生,西太后下禁报令而停刊。 ☚ 苏报 湘学报 ☛ 时务报 时务报Shiwubao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报刊。1896年8月9日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日) 创刊于上海。汪康年总理, 梁启超主笔, 黄遵宪参与创办。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太炎先后任撰述。旬刊, 每册20余页, 石印。设有 “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宣传维新变法, 救亡图存, 是维新派的主要舆论阵地。数月之间销行万余份, 影响广远, 直到穷乡僻壤。梁启超在戊戌时期的重要文章 《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均发表于此报。张之洞以报中论说新奇激烈,频加干涉。1898年3月梁启超与倾向张之洞的汪康年发生矛盾,辞去主笔。《时务报》遂改弦易辙,成为洋务派喉舌。1898年7月奉旨改为官报, 由康有为督办。汪康年遂于8月8日停办该报, 而别创 《昌言报》继之, 从8月17日起 《昌言报》 共出10期亦停刊。 ☚ 强学会 百日维新 ☛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重要刊物。1896年8月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撰述。以宣传变法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为宗旨,产生过广泛影响。1898年8月改名《昌言报》,由汪康年主编,不久停刊。 时务报 《时务报》戊戌变法时期影响最大的维新派报刊。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发起,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翻译英人李维格、日人古城贞吉等,徐勤、麦孟华、欧榘甲、章太炎、王国维等后来也一度参加编撰工作。旬刊,每期20余页3万余字,有论说,谕折、外电、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评论时政、报道各省新政,介绍西方情况,亦间载文学作品,。56期前,文字大多为梁启超撰写或润色。创刊号发表的第一篇论说《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极力推崇报纸“去塞求通”的“耳目”、“喉舌”作用。连续刊载43期的《变法通议》一文,系统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其他一些文章也提出了“开议院”、“伸民权”、“开民智”、与外国“商战”、“开学校”、“变科举”等要求。出版后风行一时,销行高达17000余份。张之洞极力唆使其代理人汪康年争夺报纸的控制权,排挤压制梁启超等人。梁1897年11月离开报社去湖南后,报纸落入汪康年手中,政治倾向趋于保守。1898年7月26日,康有为等企图借助光绪皇帝夺回报纸,由光绪下诏将报纸改为官报,迁至北京。8月2日报纸出至69期后,汪康年在张之洞支持下,8月17日将之改名为《昌言报》,由张之洞心腹梁鼎芬为总董,继续出版,体例依旧,章太炎主笔,出至10期后停刊。 ☚ 时务日报 时报 ☛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重要报刊之一。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发起,于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旬刊。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为主笔。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炳麟先后任撰述。张坤德、郭家骥、 日人古城贞吉分任英、法、日文翻译。每期一册,三、四万字。载有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立意新颖,语言犀利,数月之间,风靡海内,最多时行销一万七千余份,创当时国内报纸发行数字之最高纪录,成为维新派最有影响的报纸。二十四年六月初八日(1898年7月26日),光绪帝接受御史宋伯鲁建议,改《时务报》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但康尚未及接办,汪康年擅自改名《昌言报》。 《时务报》于当年六月二十一日(8月8日)终刊。共出六十九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