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时事新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时事新报》主要报道财政金融情况的全国性报纸。日出对开4版。1907年在上海创刊,1938年4月迁重庆出版。渝版先后由崔唯吾、张万里任总经理,黄天鹏、谢友兰任总编辑。总的办报思想是抗日救亡。特别是张友渔 (中共党员)任总主笔时期,发表不少团结抗战、民生宪政以及日本问题等方面的文章,使报纸大为增色。1944年孔祥熙失势后,报纸也逐渐衰落。抗战胜利后,总社迁回上海,渝版1948年自动停刊。期发数最高时达1.4万份。 时事新报 051 时事新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史较久的日报。1907年12月9日创刊于上海。原名《时事报》,1909年与《舆论日报》合并,改名《舆论时事报》,1911年5月18日改为本名。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纸。汪仲阁等主持。宣传改良立宪。以编译东西报章,介绍资产阶级学术文化为主。1913年初起,先后成为进步党、研究系报纸。1918年初创设著名的《学灯》副刊,宗白华主编,着重宣传新文化、新知识。1928年冬由张竹平等购得产权。1932年与《大晚报》、英文《大陆报》和申报电讯社一起,组成“报业托拉斯”。1935年为孔祥熙所控制。抗战爆发后曾迁重庆,1945年底迁回上海。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停刊。 ☚ 政治官报 民立报 ☛ 时事新报 《时事新报》旧中国历史较长的中文日报。前身为1907年12月5日创刊的上海《时事报》(汪剑秋主编),和1908年3月31日创刊的《舆论日报》(狄保丰主编),两报于1910年合并,改称《舆论时事报》。1911年5月18日改用本名。汪诒年任经理。初创时提倡保皇,后主张立宪,与梁启超关系密切,辛亥革命后成为研究系的机关报。1927年改组,由史量才购进大部分股份。1935年变成孔祥熙集团的喉舌,长期进行反动宣传。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停刊。该报副刊《学灯》创刊于1918年3月4日,张东荪、李石岑等主编,初期着重介绍资产阶级的学术文化,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副刊之一。五四运动以后逐步走向反动,反对马克思主义、抵制革命思想传播,1947年2月24日停刊。 ☚ 时报 吴鼎昌 ☛ 时事新报 《时事新报》日本新闻史上第一张独立报纸。1882年由福泽谕吉创刊于东京。作为明治初期的教育家、学者,福泽谕吉以他创建的庆应义塾(今庆应义塾大学的前身)为阵地,创办了这张独立报纸。该报针对当时政党报纸和通俗小报的两种偏颇,提出“独立不羁”的办报方针。其创刊号声明:“凡与此精神不悖者,无论现任政府、各政党、各工商企业、各学术团体,不问对方是谁,本报均将其视为朋友相助,反之,若违背这一精神,不问对方是谁,均将其视为敌人而排斥之。”作为“大报”,它的“独立不羁”有别于其他报纸的“公正无私”的暖昧不清,其批判锋芒不减,同时重视报道活动。该报于1889年曾用直通电话,将明治天皇颂布的“帝国宪法”传到热海,使热海和伊豆山一带读者迅速地于当天下午得知了这一消息。该报的编辑方针受到产业和商业资本家的欢迎,报纸广告和销量不断增加,经营基础得到巩固,从而成为贯穿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最大的指导性言论机关。1903年该报创刊了《少年》杂志,1936年9月出版了日本第一张《日本小学生新闻》。同年12月该报被《东京日日新闻》合并。1946年复刊,板仓卓造任社长。1955年与《产业经济新闻》合并,改称《产经时事》。 ☚ 时事通讯社 邮便报知新闻 ☛ 时事新报研究系机关报。它的前身是《时事报》和《舆论日报》,清宣统二年(1910),两报合并,改称《舆论时事报》。三年四月二十日(1911年5月18日)改本名。由汪仲阁、潘公弼主编。该报初创时,提倡保皇立宪,与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保持密切联系,民国后成为进步党的机关报。后来以编译东西报章,介绍资产阶级学术文化为主要内容。1918年3月4日,增出《学灯》副刊,着重宣传新思潮。青年郭沫若曾在该刊发表大量诗作。五四运动后,该报逐步演变为抵制革命思想的舆论工具。最后成为孔祥熙财阀的喉舌。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停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