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早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早雁
这也是一首受人传诵的名诗,它借物咏怀。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回纥南侵,掳掠人口。这时正值北雁开始南来季节,诗人顾念边地流散难民的疾苦,特以“早雁”为题,寄托自己的感慨。“早雁”,雁为候鸟,秋天飞南方越冬,春天北归。写诗正是八月,不到深秋,故称“早雁”。
首联: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这一联是说,秋天是北方胡人猎射鸿雁的季节,原在草泽安居的群雁,因此惊飞哀鸣向云外四散。这里借指胡人入侵边民。金河,位于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的一条河流。秋半,农历八月,为一季之半。虏弦开,指回纥族武装入侵。虏,古代统治者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颔联: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仙掌,汉武帝时长安建章宫内设有承露铜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故曰“仙人掌”。长门,汉武帝时的宫殿名,是陈皇后阿娇失宠后幽闭之地。这一联是借汉说唐,回顾当时长安一带的状况。孤影过、数声来,均写早雁惊飞离散的悲惨情景。 颈联与尾联: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胡骑(jì季),指回纥骑兵。逐,指追随。潇湘,潇水与湘水之合称,二水均在湖南,这里泛指南方。菰米,俗称“茭白”。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秋季结实,名“菰米”,也称“雕胡米”。茭白作蔬菜,菰米可煮食。莓苔,蔷薇科植物,种类很多。常见者花白、籽红、味酸甜。菰米和莓苔,均为鸟类喜吃的食物。 这两联意思是:嘱咐“早雁”,即使春来了,也不要飞回战乱的北方。现在所居之地的南方,既有空旷原野,又有菰米、莓苔可食,是个可以托生之处。相传雁飞至湖南衡山回雁峰即止,春来则北飞。
这首咏物寄怀的七律,写得异常生动而形象。它通过用典和比兴等手法,描绘了早雁惊飞哀鸣,无处栖身的惨象,象征北方人民的离乱生活。他们有如南飞逃雁,虽有空旷之地可暂栖居,也有野果、野菜,可以充饥,但终究有家不得归,实乃可怜可哀,诗人给予极大同情。 这首以“咏物”形式出之的感怀诗,形象生动,感情真挚,辞婉而意深,且略含暗示。从首联的借喻暗示胡人的武装人侵,到中间属对的两联,都寓有暗示:颔联暗示当权者漠视罹难人民的疾苦;颈联则又表示了自己一贯力主的“以武制武”的治外方略,坚决驱逐入侵者,保卫家国安康。 诗短、情挚、意切,寄旨深远,甚堪回味。
以下顺便拟用略讲方式,绍介杜牧另外几首咏史诗及写景绝句—— 杜牧的咏史诗,有若干类别。如《题木兰庙》、《登乐游原》和《题桃花夫人庙》等诗,属于凭吊遗迹,评议史事的一种。此以《题桃花夫人庙》为例: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堕楼人。 在这里,诗人由春秋时为楚国所灭的息国的君夫人(即“桃花夫人”)的自杀,联想到晋石崇爱姬绿珠的堕楼。叙的是妇人,评的却是“至竟息亡缘底事”?的历史事件。宋人许《诗话》中赞“此诗为二十八字史论。” 杜牧还有《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赤壁》等几首咏史佳作,因为提出了一反常论的见解,却遭后人讥议。有论者说这些诗“皆反说其事”,“则好异而叛于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但“好异于人”是真的,“叛于理”却未必。即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不写社稷存亡,却写二乔,看似“叛于理”,却自有其理。《四库全书提要》的评介很中肯:“许讥杜牧《赤壁》为不谈社稷存亡,惟说二乔。 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杜牧的一些描景咏物小诗,玲珑剔透。乍看,似乎单纯写景物,其实,它们仍被置于诗人的“主意说”理论光辉的烛照之下。只要过细审察,就可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托物抒情,描景寓志。这类诗往往篇幅短小,但词采清丽,意境深远。如《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寥寥二十八字,却“咫幅千里”,展现了一幅江南春景长卷,令人如置身于无边春色之中,曾被誉为“写景绝唱”。其实,它也是一首讽谕诗之佳作。只“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就既刺古之南朝广建佛寺、崇信释教而覆亡,又砭当朝君主佞佛靡风,将讽谕之旨隐含于“春色”之中罢了。 再看《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夜景的朦胧境界是如此动人,确实堪称写景神品。但寄慨遥深:商女之曲,乃亡国之音,告诫人们切莫再步陈后主后尘。 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此诗作于武宗会昌二年(842),时杜牧为黄州刺史。当年八月,回鹘一部在乌介可汗率领下侵扰天德、振武一带,并深入云州(今山西大同),大肆掳掠。诗咏其事,以北雁提早南飞,暗示北方发生战事,并有以雁之“惊飞四散”喻人民流离失所的用意,通体比兴,不似它作,是杜牧七律别调。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为唐单于都护府治所,今内蒙和林格尔,此泛指北方边地。 次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情景。用笔爽健,以“仙掌”(铜仙掌承露金盘)、“长门”代表的帝王宫殿之壮丽高华以反衬南飞秋雁之“孤影”、“数声”的凄凉可悯,尤为警策。 三联由北雁南飞关心到它们的归期。句中“春风”似兼有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当时唐朝廷曾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但诗人对此似乎还有些怀疑和耽心。 末联乃是对大雁的寄语。相传雁飞不过衡阳,以其地气暖和故也。故诗人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并以江南主人的口气对它们表示慰问,“莫厌”云云,口气温馨,充满体贴同情。全诗笔笔写雁,但不著一雁字;句句咏雁,句句写人;言近旨远,意切情深,表现了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关切。 按会昌年间李德裕为相,是晚唐政治经济上有所作为的时期。面对这次入侵,李德裕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措施,在次年春夏之交,便一举击败了乌介可汗一部,使之逃往天山,最后遭到覆灭。此诗五六表示的担忧和讽刺,原是不必要的。 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①。仙掌月明孤影过②,长门灯暗数声来③!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④。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⑤。 【解题】 此诗作于武宗会昌二年(842),时杜牧在黄州刺史任。是年八月,北方回鹘部族大举入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虏掠,诗中即咏此事,以北雁提早南飞比喻遭受侵略的人民流离失所。构思新颖,比喻巧妙。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生动传神,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注释】 ①二句意谓金河边的胡人八月张弦射猎,雁儿受到袭击而哀叫着四散惊飞。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指八月。虏:对异族侵略者的蔑称。②此句意谓孤雁失群后在月明之夜飞过金铜仙人承露盘,更显得孤影凄凉。仙掌:即汉武帝时造的金铜仙人捧承露盘的手掌,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注。③此句意谓在长门宫中失宠的人对着昏暗的灯光发愁时,几声孤雁哀叫声显得更加悲哀。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居住之地。④二句意谓必须知道入侵者的骑兵还有许许多多在北方,雁儿们难道能跟随春风一一回去?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春天到来也别忙着回去。⑤二句意谓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之处,这里有很多水生的菰米和岸生的莓苔可吃。潇湘:两水名,在今湖南省,此处代指南方。菰米:又称雕胡米,菰是多年生水生植物,嫩茎即作蔬菜食用的茭白,果实即圆柱形的可作饭食的菰米。莓苔:植物名,味酸甜可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