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早寒江上有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早寒江上有怀

 题解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从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原文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释
 ①襄水:亦名襄河,汉水在襄攀市以下一段。曲:指这一段水流曲折。遥隔句:指乡思被云所阻隔。楚,襄阳一带古属楚。 ②乡泪二句:上句说自己,下句设想家人也在盼望自己的归帆。把思乡之情推进了一步。 ③迷津二句:《论语·微子》载,孔子一次旅行途中迷失了路,看见长沮、桀溺二人在耕作,就让子路去问津。两人不答,反而对孔子走四方以谋仕路的作法嘲笑了一番。子路还报,孔子慨叹了一番。这里化用其意,表示自己落魄失意,前途迷茫。津,渡口,也指路。平海,指长江下游平广的水面。古代也指江为海。
 赏读
 时值秋季,树木落叶,北雁南飞;北风骤起,天气寒冷。诗人睹物伤情,不免引出思念故乡的情思。诗人遥想自己的家乡在遥远的襄水边,在身居之地望家乡犹如隔着高远的楚云。自己思乡的泪水早已流尽,料想家人也一定在遥望天边的归帆。可自己如同当年孔子一样四处奔走,有家还不能马上就回,想寻人指点一下迷津,可这茫茫江面孤船,到哪里去找呢?
 本诗的最大特点便是诗人把自己放在矛盾之中。首联在写秋景同时,暗示出诗人处于只能留守“风寒”之地,看“雁”南“渡”而不能归乡的矛盾之中;次联写诗人想归家而不能马上归家的矛盾;三联在写思乡之情的同时,亦微露诗人想回家,而又无法一无所获面对亲人的矛盾;以上所有的矛盾都由“迷津”的典故来收笼。孟浩然本是襄阳隐士,却要求官,求官不得而奔走江南各地,诗人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归结于一点,就是隐居与出仕的矛盾。
 这首诗以情对景,以景抒情,扣合自然,充分反映了作者奔走吴越之地的思乡之情及诗人既为隐士,却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复杂而矛盾的感情。
 


《早寒江上有怀》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或作于漫游吴越时。题一作“江上思归”,一作“早寒有怀”。江上:指舟行长江中。诗中写了时序,家乡所在,思乡之情,末以迷路作结,实为对自己前途感到惶惑。故题中“有怀”,实为“咏怀”或“感遇”。全诗自然流畅,含蓄有馀味。
 【注释】
 ①二句写时序,语本鲍照《登黄鹤矶》诗“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②襄水曲:汉水自襄阳以下亦名襄水,由东曲折向南。孟浩然家住襄阳,临襄水。③楚云端:襄阳古属楚地。诗人其时在长江下游,西望楚地,地势很高,故称楚云端。④迷津:迷失了渡口。暗用《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而被其讥讽事。此处实写自己彷徨不知所往。⑤平海:指长江下游近海处水面平阔。古时亦称扬州以下长江为海。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早寒江上有怀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孟浩然
←上一篇: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睹物见景、思乡而不能归去的抒情诗。首联写秋景。深秋时节, 木叶飘落,鸿雁南飞;江面空阔,北风猎猎,寒气侵人。宋玉说“悲哉! 秋之为气也,萧 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此联紧扣“早寒”描绘了一幅肃杀、冷寂、空阔的悲秋 图,为后面抒情做铺垫。颔联写思乡。面对“木落”“雁飞”的画面,极易勾起思乡之情: 西望故土,家在弯曲的襄河之畔,却如隔在楚天云端,真可望而不可即也。此联写思乡 之情,尤为婉曲。颈联直抒胸臆:我客居他乡,思家的泪水已经流尽;家人也在思念着 我,时时在遥望着“天际”的“归帆”。此联从自己、家人两个方面来写,更能表现出强烈 的思乡感情。以上二联,乃自然成对,无斧凿之痕迹。颔联为就地成对,十分自然;颈 联以“乡泪”之情对“归帆”之景,亦非常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尾联上句, 引子路“问津”的典故,借用孔子为从政而奔走与隐者长沮、桀溺对他嘲讽的冲突,表达 了自己既想从政,又想隐居的矛盾心理;下句用景语“平海夕漫漫”作结,颇有寓意:表 面说薄暮时分,江水连海水,浩瀚无边,茫茫一片;实际是暗示自己矛盾的心理,把归思 和对前程茫然的哀愁之情,都寄寓在这浩瀚昏茫的江景之中了。此诗除从时令、物候 的角度渲染思乡的情绪外,多处用“水曲”“云端”“天际”“平海”等空间地域的角度渲染, 更觉思归的心切。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 《 zǎo hán jiānɡ shànɡ yǒu huái 》 
    《 早 寒 江 上 有 怀 》 
    .[ tánɡ ]. mènɡ hào rán.
    .[ 唐 ]. 孟 浩 然 .
    mù luò yàn nán dù , běi fēnɡ jiānɡ shànɡ hán 。 
    木 落 雁 南 度 , 北 风 江 上 寒 。 
    wǒ jiā xiānɡ shuǐ shànɡ , yáo ɡé chǔ yún duān 。 
    我 家 襄 水 上 , 遥 隔 楚 云 端 。 
    xiānɡ lèi kè zhōnɡ jìn , ɡū fān tiān jì kàn 。 
    乡 泪 客 中 尽 , 孤 帆 天 际 看 。 
    mí jīn yù yǒu wèn , pínɡ hǎi xī màn màn 。 
    迷 津 欲 有 问 , 平 海 夕 漫 漫 。 
  • 《早寒江上有懷》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上,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叶落萧萧雁南飞,北风冽冽江水寒。念故里,家居襄河畔;望乡关,遥遥相隔楚云端。思乡泪,漫漫旅途中已尽;想游子,家人天际盼归帆。瞻前程,栖栖无归宿,只见得,夕阳下,暮霭生,江水滔滔与海平。

    【翻译】

    木落雁南度,落木凋零的深秋鸿雁南飞,
     
    北风江上寒。北风呼呼的江上天气严寒。
     
    我家襄水曲,我家住在蜿蜒的襄河之曲,
     
    遥隔楚云端。远远望去如隔在楚云之端。
     
    乡泪客中尽,思乡的泪水在异乡已流尽,
     
    归帆天际看。归帆哟只能空向天际遥看。
     
    迷津欲有问,遇到迷茫的渡口去问谁哟,
     
    平海夕漫漫。只见黄昏的江海水平漫漫。
  • ①二句写时序,语本鲍照《登黄鹤矶》诗“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②襄水曲:汉水自襄阳以下亦名襄水,由东曲折向南。孟浩然家住襄阳,临襄水。
     
    ③楚云端:襄阳古属楚地。诗人其时在长江下游,西望楚地,地势很高,故称楚云端。
     
    ④迷津:迷失了渡口。暗用《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而被其讥讽事。此处实写自己彷徨不知所往。
     
    ⑤平海:指长江下游近海处水面平阔。古时亦称扬州以下长江为海。
  • 【集评】 清·沈德潜:“‘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起手须得此高致”(《唐诗别裁集》卷九)
     
    【点评】 这是孟浩然漫游长江下游时作,全诗弥漫着浓郁的悲凉气氛,是苦闷感伤情绪的抒发。诗作包容足以令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感伤咏叹不息的内容有三:其一为悲秋情怀,其二为故园之思,其三为宦途渺茫。孟浩然因仕途失意,穷愁幽怨郁结于胸,故离乡远游以排谴。但对于失意之士来说,游荡生活毫无自在放浪的闲适之感。深秋自然的萧条极易与人生寂寥共鸣,而羁旅劳顿与孤单又令人生产思乡之情。但此诗并没有直白地渲泄一己的忧愁凄苦,而是选用了一组情景交融的意象,展示作者悲凉的心理世界:树叶飘落,北雁南飞,冷风呼啸,寒气逼人,夕阳西下,江水浩淼,游子孤舟,家乡万里。所谓断肠人在天涯是也。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孟浩然自幼生活于“襄阳美会稽”的秀丽山水中,受其陶冶, 又受到故乡古代隐逸高风的熏陶,形成了时怀隐逸、流连山水的情怀。但 孟浩然并不是一个一生只求高卧云山的隐士,他小时就怀有“鸿鹄志”,济 时用世的愿望很强烈。他早期的隐居,实是为出仕而隐,本希望通过隐居 著文和结交干谒获得社会声誉,谋取王公大臣的荐举,以实现入仕的目 的。可惜这条路很难走通,他转而出山应进士试,结果落第。尔后又尝试 其他求官之路,最终都未成功。于是便开始了他漫游的生活。
     
     《早寒江上有怀》(又作《早寒有怀》)便是诗人流寓于长江下游一带时 所作。“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首先将诗人思乡的情绪烘托出来。北 风萧瑟,大雁南飞,落叶纷纷,悲伤、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带领读者走进诗 人悲伤、复杂的内心世界。首联下笔高超,为历代诗评推崇。《唐诗别裁》 评起句“起手须得此高致。”《唐贤三昧集笺注》评云:“客怀凄然,何等起 手!”“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则在首联烘托气氛的基础上,直接抒发 对家乡的思念。三十九岁以前,诗人主要在故乡襄阳隐居读书。自长江 下游遥望襄阳,地势较高,所以诗人更加感到家乡的遥远,好比天上的云 端,可望而不可即。“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前句写自己对家乡的思 念,思乡的泪水在漫漫旅途中早已流尽,“我”依旧孤单一人,还在他乡流 浪;后句写襄阳的亲人,天天遥望天边的“孤帆”,盼望亲人早点回来。“迷 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反映出诗人当时无奈、迷茫的情状,只见天色昏 暗,江流宽广,茫无边际,欲问津而无由,欲行而不知所往。“迷津”也指人 生的道路迷茫一片,作者借此景抒情,委婉地抒发了人生失意、前途渺茫 的悲哀。因此诗人的思乡之心也就更切了。
     
    此诗写乡思,层层深入,没有了田园诗的恬静和幽美,抒发出诗人因 前途渺茫的悲哀,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艺术上,逸笔以神胜, 《唐宋诗举要》云:“纯是思归之神,所谓超以象外也。”
     
  • 【鉴赏导示】
     
    本诗是作者东游吴越之时所作。孟浩然四十岁进京,应举落第。回乡后心情抑郁,次年便漫游吴越以抒忧愤。本诗是此行到达长江下游时所作。这时候他内心凄苦而又矛盾,既想归隐田园,又不甘心此生如此落寞,在人生歧路上徘徊,飘泊途中,又遇江水上涨,眼前迷惘一片。此诗饱含着诗人彷徨失意的人生感慨,诗意蕴藉,韵调悠然。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此诗说:“纯是思归之神,所谓超以象外也。”
     
    【鉴赏】
     
    这首诗,写深秋江上游子的归思,实则是自己的人生感慨。
     
    首句描写深秋之景。诗句受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诗句的启发,而更流动自然。作者捕捉带有典型性的景物,点明季节。木落雁飞,北风呼呼,裹挟着一股寒流,吹得人瑟瑟发抖。如此景象不由得兴起诗人的羁旅情怀。接下来的一联流水对,如随笔拈来,遥递乡情。下一联进一步写诗人的羁旅之情。结尾两句,化用孔子命子路向长诅、桀溺问津遭受讥讽的典故而不着痕迹。诗人通过迷途无处问津,来暗示自身前途茫茫的空虚失落感。总观全诗,语言简洁而意味深远,具有孟浩然诗作的一贯风格。
     
    【鉴赏要点】
     
    [1]名句: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2]语言简洁而意味深远。[3]巧妙化用。[4]寓情于景。
     
     
  • 本诗是孟浩然漫游长江下游途中所作,是一首思归的诗。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两句本鲍照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吹秋” 脱变而来,但孟作也如行云流水,更准确地写出了深秋的景象。诗人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达出 “寒”,诗人又以 “北风” 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
     
    首联应用 “起兴” 的手法,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联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透露出思乡的情怀,带有含蓄的意味,未点明。第三联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写尽天下游子共有的情怀。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诗人身在异乡,迷于津梁,无从觅路,眼前只见傍晚宽平如海的江面无边无际的波涛。此诗的末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愤。
     
    本诗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