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早寒江上有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早寒江上有怀 题解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①。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②。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③。 注释 ①襄水:亦名襄河,汉水在襄攀市以下一段。曲:指这一段水流曲折。遥隔句:指乡思被云所阻隔。楚,襄阳一带古属楚。 ②乡泪二句:上句说自己,下句设想家人也在盼望自己的归帆。把思乡之情推进了一步。 ③迷津二句:《论语·微子》载,孔子一次旅行途中迷失了路,看见长沮、桀溺二人在耕作,就让子路去问津。两人不答,反而对孔子走四方以谋仕路的作法嘲笑了一番。子路还报,孔子慨叹了一番。这里化用其意,表示自己落魄失意,前途迷茫。津,渡口,也指路。平海,指长江下游平广的水面。古代也指江为海。 赏读 时值秋季,树木落叶,北雁南飞;北风骤起,天气寒冷。诗人睹物伤情,不免引出思念故乡的情思。诗人遥想自己的家乡在遥远的襄水边,在身居之地望家乡犹如隔着高远的楚云。自己思乡的泪水早已流尽,料想家人也一定在遥望天边的归帆。可自己如同当年孔子一样四处奔走,有家还不能马上就回,想寻人指点一下迷津,可这茫茫江面孤船,到哪里去找呢? 本诗的最大特点便是诗人把自己放在矛盾之中。首联在写秋景同时,暗示出诗人处于只能留守“风寒”之地,看“雁”南“渡”而不能归乡的矛盾之中;次联写诗人想归家而不能马上归家的矛盾;三联在写思乡之情的同时,亦微露诗人想回家,而又无法一无所获面对亲人的矛盾;以上所有的矛盾都由“迷津”的典故来收笼。孟浩然本是襄阳隐士,却要求官,求官不得而奔走江南各地,诗人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归结于一点,就是隐居与出仕的矛盾。 这首诗以情对景,以景抒情,扣合自然,充分反映了作者奔走吴越之地的思乡之情及诗人既为隐士,却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复杂而矛盾的感情。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①。我家襄水曲②,遥隔楚云端③。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④,平海夕漫漫⑤。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或作于漫游吴越时。题一作“江上思归”,一作“早寒有怀”。江上:指舟行长江中。诗中写了时序,家乡所在,思乡之情,末以迷路作结,实为对自己前途感到惶惑。故题中“有怀”,实为“咏怀”或“感遇”。全诗自然流畅,含蓄有馀味。 【注释】 ①二句写时序,语本鲍照《登黄鹤矶》诗“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②襄水曲:汉水自襄阳以下亦名襄水,由东曲折向南。孟浩然家住襄阳,临襄水。③楚云端:襄阳古属楚地。诗人其时在长江下游,西望楚地,地势很高,故称楚云端。④迷津:迷失了渡口。暗用《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而被其讥讽事。此处实写自己彷徨不知所往。⑤平海:指长江下游近海处水面平阔。古时亦称扬州以下长江为海。 早寒江上有怀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孟浩然 ←上一篇: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睹物见景、思乡而不能归去的抒情诗。首联写秋景。深秋时节, 木叶飘落,鸿雁南飞;江面空阔,北风猎猎,寒气侵人。宋玉说“悲哉! 秋之为气也,萧 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此联紧扣“早寒”描绘了一幅肃杀、冷寂、空阔的悲秋 图,为后面抒情做铺垫。颔联写思乡。面对“木落”“雁飞”的画面,极易勾起思乡之情: 西望故土,家在弯曲的襄河之畔,却如隔在楚天云端,真可望而不可即也。此联写思乡 之情,尤为婉曲。颈联直抒胸臆:我客居他乡,思家的泪水已经流尽;家人也在思念着 我,时时在遥望着“天际”的“归帆”。此联从自己、家人两个方面来写,更能表现出强烈 的思乡感情。以上二联,乃自然成对,无斧凿之痕迹。颔联为就地成对,十分自然;颈 联以“乡泪”之情对“归帆”之景,亦非常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尾联上句, 引子路“问津”的典故,借用孔子为从政而奔走与隐者长沮、桀溺对他嘲讽的冲突,表达 了自己既想从政,又想隐居的矛盾心理;下句用景语“平海夕漫漫”作结,颇有寓意:表 面说薄暮时分,江水连海水,浩瀚无边,茫茫一片;实际是暗示自己矛盾的心理,把归思 和对前程茫然的哀愁之情,都寄寓在这浩瀚昏茫的江景之中了。此诗除从时令、物候 的角度渲染思乡的情绪外,多处用“水曲”“云端”“天际”“平海”等空间地域的角度渲染, 更觉思归的心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