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旧五代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旧五代史 原名《梁唐晋汉周书》,简称《五代史》。欧阳修的《五代史记》成书后,遂称欧书为《新五代史》,称此书为《旧五代史》。纪传体断代史。一百五十卷。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同修。此书始修于宋开宝六年四月(973年),成于开宝七年闰十月 (974年)。 薛居正,字子平。生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卒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唐初举进士,历仕后晋、反汉、后周三朝,累官至刑部侍郎。入宋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兵部尚书等要职,并监修国史。 五代时期的史料丰富而且完整,各朝各代对修史都很重视,编有较详备的实录。如后梁李琪等人撰有《太祖实录》三十卷,敬翔等人的《大梁编遗录》三十卷;张昭远、尹拙的《末帝实录》十卷;后唐张昭远等人的《庄宗实录》三十卷及《明宗实录》三十卷;后晋贾伟、王伸等人的《高祖实录》三十卷和《少帝实录》二十卷;后汉苏逢吉、贾伟的《高祖实录》二十卷;后周张昭远的《太祖实录》三十卷,又有王溥、扈蒙撰写的《世宗实录》四十卷。宋初,大学士范质根据各代实录编成《五代通录》六十五卷,成为《旧五代史》编撰时依据的主要材料。另外,参加修史的人又多为史官,他们精熟前朝典故史事。所以,从宋开宝六年下诏修此书时起,仅经一年多时间,这部一百五十卷的史书便顺利编成。 《旧五代史》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史事,起自唐天祐四年(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止于周显德七年(959年)赵匡胤灭后周,共计五十三年的历史。但个别篇章可上溯到唐大中六年(852年)。全书分为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另有目录二卷。五代史事的记叙较为详细,且编纂体例仿照《三国志》,各朝单独成书。《梁书》有二十四卷,《唐书》有五十卷,《晋书》有二十四卷,《汉书》有十一卷,《周书》有二十二卷。各书分为本纪和列传两部分。十国史事较为简略,仅有两个列传。一是《世袭列传》,二卷。记载了虽割据一方但名义上奉中原为正统的国主。如记李茂贞、高万兴、韩逊、高季兴、马殷、钱鏐等国主的事迹及其政权状况。二是《僭伪列传》,三卷。记载不奉中原正朔自称皇帝的国主。如记杨行密(吴)、李昪(南唐)、王审知(闽)、刘宗光(大燕)、刘陟(南汉)、刘崇(北汉)、王建(前蜀)、孟知祥(后蜀)等君主之事。另外,还有《外国传》二卷。其中一卷是记述契丹的历史,内容比较详细;另一卷是记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以及高丽(在今朝鲜)、新罗(在今朝鲜)、占城(在今越南)等各国的史事,内容比较简略。最后,是十篇史志。史志共十二卷,其中,《天文》一卷,《历》一卷,《五行》一卷,《礼》二卷,《乐》二卷,《食货》一卷,《刑法》一卷,《选举》一卷,《职官》一卷,《郡县》一卷。 《旧五代史》因依据了大量的前朝实录和范质的《五代通录》等文献资料,且修史者多是著名的史官亲自历仕各朝而精熟各代典故,所以修史虽只用一年余,但此书的史料价值极高。书中纪传,首尾完备,事实详明,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胡三省作《资治通鉴音注》时,其中涉及五代十国史事都专采《旧五代史》,而不据《新五代史》。此外,五代虽短,但却编有史志十篇,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基本状况。而且,《选举》一志,实为首创,后来欧阳修等修《新唐书》时便沿用下来。 但是,《旧五代史》也有严重的不足。在编撰上,由于过分粗略,未能细致地统一加工润色,因而有材料芜杂、观点不一的弊病。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相比较,其中的不少文章缺少文采。在史实上,因直接沿用旧史,且史臣多是身历旧朝,关系复杂而是非牵扯难分,所以,难免有许多虚饰和讳护之处。从各部分的分量上说,五代部分因史料充分而又居正统,所以,叙述详尽。而十国部分仅有《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五卷书。十国史事虽少,但也为后人提供了基础的史料。因此,后来路振又著《九国志》,吴任臣又著《十国春秋》重新叙述这部分历史。 《旧五代史》修成后约八十年,欧阳修又私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欧阳修为当时一代文宗,他的书叙事简要,体例严谨,文采又好,因此,《旧五代史》的读者日渐其少。金泰和七年(1207年),金章宗明令学官削去《旧五代史》,而只在内府存有藏本。明初编《永乐大典》时曾按韵将该书分割纳入。清乾隆年间,开馆修《四库全书》时,已找不到《旧五代史》的原本。馆臣邵晋涵等人自《永乐大典》各韵中逐条录出,又将宋人书中引用《旧五代史》的文字抄辑出来以补其缺文,但全书的体例不详,也只能据各书所载而大致按原书编排。所以,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旧五代史》也只是邵晋涵的辑本。 邵晋涵,字与桐、二云,号南江。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卒于嘉庆元年(1796年),浙江余姚人。乾隆进士,前后任职于史馆十余年,参与了许多官修史书及本朝国史的修撰,私自著述也很丰富。他是清朝著名学者,师承于钱大昕。在编修《四库全书》时,他辑出了失散多年的《旧五代史》,功绩非凡。由散乱征引的文字而复原出该书的基本全貌,其工作量实与重新编写无异。他主要采用《永乐大典》中的材料,又用《册府元龟》、《太平御览》、《通鉴考异》、《五代会要》、《契丹国志》、《北梦琐言》等书的引文补足缺文。而且,他还参考了《旧唐书》、《新唐书》、《东都事略》、《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五代春秋》、《九国志》、《十国春秋》,以及宋人说部文集和五代碑碣等各种资料加以辨证。他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将原辑本呈进时,对所辑各文,都详尽地注明了出自何书何卷,补充和考证史实的文字附在正文之下,部分考订文字,另用黄纸粘鉴注明,使材料来源和内容异同一目了然。但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该书刊印时,却删去了辑文出处,并篡改了不少正文和注文。因此,一九二一年,江西熊氏又依彭元瑞原抄四库《旧五代史》底本,影印出版。一九二五年,刘承干嘉业堂也以卢文弨所藏四库原辑本木刻行世。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其《旧五代史》就是用刘氏嘉业堂刻本。一九七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旧五代史》是以江西熊氏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各种版本进行整理。它即成为现在最流行的版本。 《旧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五代历史的史书。973年宋太祖令宰相监修。共150卷,叙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54年的历史。书中分本纪、列传、志3部分。十国中对五代称臣者,人物传各归本朝,不再分类。志分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十类。该书在1207年《新五代史》立于学官后渐废。自明中叶至乾隆年间200年不行于世。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纪传体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总称《五代史》,后世为区别于欧阳修撰《五代史记》,遂加“旧”字。一百五十卷。北宋官修,书成进呈时,薛居正以宰相监修领衔进奏,故题薛居正等撰,参加编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薛居正(912—981),字子平。北宋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后晋天福(936—944)时,华州节度使刘遂凝辟为从事,后梁累官为右拾遗,后晋时为开封府判官,后周时为知制诰,旋升都官郎中、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刑部侍郎,判吏部铨。北宋初,累官至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太祖开宝五年(972)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兼判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又监修《五代史》。次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卒谥文惠。此书始撰于开宝六年(973)四月,次年闰十月成书,历时仅十九个月。 ☚ 五代会要 新唐书 ☛ 旧五代史纪传体正史。北宋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等修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为别欧阳修《五代史记》改名。全书一百五十卷.有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编撰方法以五个朝代断代为书,各书分为本纪、列传两部分,记叙较详,对十国史事,分载于《世袭》、《僭伪》两列传中,记载较略。本书主要依据五代各朝实录和宋人范质所撰《五代通录》,故纪传事实详细。欧阳修《五代史记》出后,旧史逐渐散佚,今本为清邵晋涵据《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辑录而成,虽经删改,但大体仍薛氏之旧,为研究五代中国史重要资料。今人陈垣撰《旧五代史辑本发覆》,指出今本纂改情况。 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目录 二卷。宋薛居正等奉敕撰。《旧五代史》原称《五代史》或《梁唐晋汉周书》,修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四月至七年闰十月,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同修。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编撰的时候,北宋王朝建立不久,统一战争还在进行,故北宋王朝仍面临着巩固和发展统一的重大任务。为此宋太祖赵匡胤十分重视阅读、编撰历史书籍,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于巩固宋王朝的统一。主持这一工作的薛居正(912—981)是后唐进士,后晋、后汉、后周时历官至刑部侍郎。宋初任门下侍郎平章事、司空等职时,能“修正文事以副上意”,“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他负责编撰的《旧五代史》,基本上体现了宋初统治者的立场和政治要求,也提出了不少进步的历史观点。在取材方面,基本上取材于五代时人所修的各种实录,而且参加编撰的人大都亲身经历过五代的历史场面,见闻较近,因此记事首尾完备,也保存了比较丰富的原始资料。相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删去了许多应当保留的重要史料,因此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但《旧五代史》也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材料芜杂,概括力差,观点不统一等。另外,有些论述,完全违反历史事实,表明编撰者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在北宋时期,《新五代史》刊行后,两史并行,后旧史渐废。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规定“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到了元代,《旧五代史》就逐渐不行于世。清乾隆中开四库馆时,未能找到原本。馆臣邵晋涵等就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排纂,再用《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等书引用的《旧五代史》材料作补充,大致恢复了原来面貌的十分之七八。同时还从其他史籍、类书、宋人说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数十种典籍中辑录了有关的资料,作为考异附注,与今辑本《旧五代史》正文相互补充印证,在不少方面丰富了原本的内容。今辑本《旧五代史》作为《四库全书》之一,于乾隆四十年(1775)编成缮写进呈,标明原文辑录出处、补充和考证史实的注文附在有关正文之下,部分文字考订则另附黄色粘签。1921年南昌熊氏曾影印出版(简称“影库本”)。后来又有乾隆四十九年 (1784) 缮写的文津阁 《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刊本(简称“殿本”),补充史实的注文仍附于正文之下,文字、史实考订则作为“考证”附于卷末,文字颇有改动,内容也有不少增删,并删去了辑文的出处。现存的《旧五代史》一般刊本及石印本都是根据殿本翻印的。此外,还有乾隆时期孔荭谷的校抄本(简称“孔本”,现仅看到章钰过录本)、彭元瑞校抄本(简称“彭本”)及抱经楼卢氏抄本 (简称“卢本”),它们都以保存辑文出处为贵,内容大致和影库本相同。其中孔本是根据较早的辑录稿本抄写的,未改的清朝忌讳字较多,并保存了后来编定本删去的数十条注文。至于1925年的嘉业堂刊本 (简称“刘本”),则以卢本为底本,再根据殿本作了大量校补,体例比较杂。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 《旧五代史》,就是根据刘本影印的。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薛居正等撰。成书于北宋开宝七年( 974 )。原名《五代史》或《梁唐晋汉周书》,后为区别于欧阳修,《五代史记》,称《旧五代史》。全书包括帝纪六十一卷,志十二卷,传七十七卷,合计一百五十卷。多据累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稿本,取材丰富。体例上,以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各为一书,是名符其实的各自为代的断代史。金章宗以前,与《新五代史》并行,泰和七年( 1207 )诏学官只用《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遂湮没无闻。清修《四库全书》,重新由邵晋涵(二云)据《永乐大典》及其他征引过《旧五代史》的书籍辑录而成,大致上恢复薛居正等编写的原书的原貌。清朝将其列入二十三史,刊布学官。 ☚ 新唐书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纪传体五代十国史书。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总称《五代史》。后为区别欧阳修《新五代史》而用今名。五代北宋间薛居正(934—985)监修,卢多逊(934—985)等撰。150卷,凡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卷,另有目录2卷。多逊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后周显德进士,入宋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加兵部尚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与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张九龄等合撰此书,翌年成编。以范质《五代通录》为底本,兼采五代实录诸书,取材丰富。记朱全忠灭唐至赵匡胤称帝间5代14帝53年(907—960)历史。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卷。其中本纪及后妃、宗室、诸臣等列传,记载以沙陀人李克用后裔为主所建后唐、刘知远创建后汉、西域胡人(或称沙陀人)石敬瑭等后晋及汉人朱全忠创建后梁、郭威创建后周之兴衰。《僭伪列传》及《世袭列传》则叙述中原地区以外沙陀人刘崇创建北汉及汉人所建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等十国的起落。此外,《外国列传》记述契丹、吐蕃、回鹘、高丽、渤海靺鞨、黑水靺鞨、新罗、党项、昆明部落、于阗、占城、牂牁蛮等周边诸族的状况,是研究五代十国民族史的重要书籍。《新五代史》刊出后,本书渐湮没,清四库馆臣邵晋涵据《永乐大典》汇辑旧文,并参以有关资料百余种,补充正文,附以注文,计有梁、唐、晋、汉、周书共131卷、杂传7卷、志12卷,内容大抵可得原书十之七八。有南昌熊氏影库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武英殿本、百衲本等。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旧五代史纪传体的五代史书。一百五十卷。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分别立书,因此又称《梁唐晋汉周书》,或称《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区分,遂称《旧五代史》。修撰工作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四月开始, 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澹、李昉等人同修。第二年十月完成。修此书时,北宋王朝初建,南唐、吴越、北汉等国尚未灭亡,五代各朝的实录也还存在,故书中得以采用大量较为可靠的原始资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明以后此书亡佚。至清乾隆年间邵晋涵等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纂成。以后的各版本,都是据此辑本刻印。中华书局出版有标点本。(参考图433)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