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日本阳明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日本阳明学是朱子学的反对派之一,在日本封建社会的瓦解过程中代表民间的异端思想。此派自中江藤树创始以后,即倾向于王学左派方面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大盐中斋、吉田松阴。对于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大盐中斋在《儒门空虚聚语》中说明“无”是从无中生芽、生干、生枝叶,所谓孝弟忠信、喜怒哀乐、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尽从此出。所以活而不死,如一粒麦埋在适宜的土里,自会生长、开花、结实,最后又产生原来的麦粒,可是并不只一粒,而是加了无数倍,这就是所谓“仁”。佐藤一斋认为,达观者知道天道,人事都有必然的趋势,不但人无力,鬼神亦无力,因此最好是安分知足,知生死有命则不当畏死,“前乎我者千古万古,后乎我者千世万世,假令我保寿万年亦一呼吸间耳。今幸而为人,庶几成为人而终斯已矣,本愿如此。”(《言志晚录》)他教人乐天知命,安分守己,为封建统治社会服务。大盐中斋认为,身外所见皆虚,大而太虚,小而我方寸,彼此相通,本无分别,太虚既存于我方寸之中,我方寸即包太虚,因而悟得天人本通一;身外之虚即吾心之本体,无其虚即无其身,身可灭而太虚万古不变,太虚乃一切活动的根本原因。他还认为良知即太虚,心归太虚,所以能包,万物皆备于我。然人心归太虚亦须有一段慎独克己工夫,在常人则必须先变化气质,变化气质则自与天齐一,自大公无私,自不忧不惧。心为太虚而后有真良知,才能不为外物所动,而入于无对之善,便是真乐。然无对之善,实亦无善无恶,而称为至善。他认为人心固有良知,故主张性善,但有善必有恶,善无穷,恶亦无穷。因善、恶相对,故必超越善、恶而求无对的境界;即无善无恶的境界。中斋的“虚无”主义伦理观,归本于太虚,故在他看来,仁、义、礼、智都不过太虚之德之用。但同时他又唱仁、义不出于孝行之说,即认为孝行可以统括仁、义。仁、义、礼、智出心之太虚,而人心之太虚却以孝为本,此即孝兼万善之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