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古文辞派日本江户时代的汉学流派之一。它由古语的研究又推进到古典文学的研究,推动了唐诗的传播。创始者为荻生徂徕(1666—1728)。 荻生徂徕接受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主张,并进一步将其用作经书的解释法,创立了被称为古文辞学的治学方法。他最初也曾治朱子学,后来接触到李攀龙、王世贞的文集,否定了劝善惩恶的文学观,主张把学习《诗经》作为理解“人情”的途径。他提倡创作实践,这不仅有助于真正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而且使学者对于文学本质的理解更深刻。然而,他提倡的写作,又是以字字句句不出秦汉、盛唐的拟古主义为指针的。徂徕学派认为,只要把诗写得和古人的诗相比足以乱真,便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可见,他们既承认诗要写人情,而又主张在古人身后亦步亦趋,而这又必然是抹杀个性的。 徂徕强调对于盛唐诸家反复诵习模拟,达到“辞气神志皆肖”、出口成章的地步,这样,虽与古人时隔千载,未逢古人,却可如同回到古昔之时,以古贤为师。他赞赏李攀龙“终不离盛唐”,把东坡诗、山谷诗、《三体诗》、《瀛奎律髓》之类一度在日本颇为盛行的诗歌集,都视为“损友”之书,而把相传为李攀龙编的《唐诗选》、高棅所编的《唐诗品汇》称为“益友”之书,要自己的门人读李空同、何大复、李于麟、王元美的诗文,以为学问的门径。他说:“万古神奇悉在陈腐中,无不能舍莺花而别为春”,他虽也说过“不师古”一类的话,但主要还是以模拟唐诗为事。 徂徕在世,门下便聚集了不少李、王的信徒;徂徕去世之后,其影响又通过有“艺苑泰斗”之称的服部南郭、高野兰亭、山县周南等人延续下来。服部南郭认为“用语已为古人所用,感情且为古人所言尽”,后人惟有将自己的诗与古人之诗并吟以求其相似;还有个叫林东溟的人,为了“使(京城之外的)他所异乡未得与闻徂徕家诗教者有所据”,作了一本《诸体诗则》,一方面颂扬李攀龙的“绝世才”,一方面又推崇租徕学于麟的高妙,论及诸体,“凡于唐体,全取法于麟”,以求作诗“体裁明密,声律谐顺,且得一唱三叹之音”。 古文辞学派的诗人们以仰慕的心情学习、钻研和宣传唐诗,唐代许多优秀诗人的作品通过《唐诗选》等书籍广泛流传到日本民间,其影响十分深远,这对于反对朱子学思想的束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