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日本的中国散文研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日本的中国散文研究 日本的中国散文研究日本的中国散文研究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当时的许多汉学者在文章中对中国散文发展的历史已有较完整、较系统的认识,评论各家,阐述已见。荻生徂徕首倡古文辞派,追慕李王复古思想,在散文方面模拟盛唐,唐宋八大家流播较广。古贺侗庵(1788—1847)在《论文赠原田好直》、《书文江丽藻后》,《苏老泉集后序》、《跋东坡论文语》、《读黄石牧痦堂集》、《与家兄毂堂先生》、《读韩文公书集》、《苏老泉文妙》、《唐荆川集后序》、《读汪钝翁类稿》等文章中评论范围涉及周秦至明清各种流派及主要人物,对明代复古派有批判吸取 (参阅《古贺侗庵的诗文论与中国诗文论》,松下忠著,《东方学报》第24集;《古贺侗庵的中国散文论》,松下忠著,《日本中国学会报》,第29集)。系统回顾中日散文发展历史的专论则是斋藤拙堂的《拙堂文话》,斋藤拙堂(1797—1865)首创文话一体,书中评论中日古文发展的流派与作品,记载古文家议论行事,认为“文当以唐宋为门阶,秦汉为阃奥”,推服韩愈,对中国文言散文发展趋势持“文章极衰论”,而对于日本汉语散文的发展则持“文章日盛论”,然其品评文章时有笃论。进入二十世纪,研究益加深入。各种中国文学史对于古代散文的发展都有论述,包括内田泉的《中国文学史》 (明治书院,1956)、仓石武四郎的《中国文学史》(中央公论社,1956)、吉川幸次郎述、黑川洋一编《中国文学史》(岩波书店)、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东京大学出版会)、波多野太郎《中国文学史研究》(樱枫社,1974)。在历史散文中,《史记》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十五世纪已有桃源的《史记抄》十九卷与月舟的《史记抄》八卷,有《史记抄》研究会对此二书集中作专门研究。江户时代冈白驹著有《史记觿》,皆川淇园著有《史记助字法》。泷川龟太郎著《史记会注考证》,引裴駰《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加以考证,并据古抄本考勘本文,补订古注,初版1932—1934年由东方文化学院刊,再版于1956—1960年由《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刊行会刊,有台北艺文印书馆发行的影印本。小川环树、今鹰真、福岛吉彦对《史记》的世家、列传加以译注,分别由汲古书院及筑摩书房出版。安绩由纪子《史记的人物评语》(榷歌书房)、桥木尧《史记入门》(中日出版)、陈舜臣《史记之旅》等是近年有关《史记》研究的新著。增田欣《以史记为源泉的说话的考察》(《太平记比较文学研究》,角川书店,1976)、仁田香鹤子《源氏物语里史记的投影》(樟明文学七,1955. 10)等着重探讨了《史记》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根据《史记》创作的文学作品以长与善郎《项羽与刘邦》(新潮社,1916)、司马辽太郎《项羽与刘邦》 (新潮社,1980)为代表。唐宋八大家也是现代日本学者研究的重点,从池田四郎次郎《唐宋八家的名称》(东滚文化,二二)、林田慎之助《唐代古文运动的形成过程》(日本中国学会报,1977,第29集》)、高桥明郎 《欧阳修的散文文体的特色——与韩愈散文差异的成因》(日本中国学会报,1987,第38集)、《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围绕梅圣俞诗集序》、东英寿《太学体考——其在北宋古文运动里的一个考察》(日本中国学会报,1988,第40集)、《欧阳修〈居士集〉 编纂的意图》(中国文学论集,17,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谷口匡《韩愈散文作品的立场与道的主张》 (中国文化,146,大塚汉文学会)、《张中丞传后叙与韩愈的立场》等著述中大体可以看出对唐宋八家研究的倾向。对于明代复古派散文的研究,有前野直彬《明代古文辞派的文学论》(日本中国学会报,16集)、松下忠《古文辞里李王的不同》(和歌山大学纪要人文科学,7)、岩城秀夫《抨击古文辞》(中国戏曲演剧研究,36)、吉川幸次郎《李梦阳的一个侧面——古文辞的庶民性》(立命馆文学,180,1960)等。内山知也《明代语文人论》(木耳社,1987)倾注了对于明代文人文化的注意。中国散文的选编有何建章、濑户口律子《中国散文选》(明治书院,1985)、本田济《近世散文选》(鉴赏中国古典24,角川书店,1988)等。 ☚ 苏联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翻译与研究 我国古典散文在西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