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日出入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日出入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江夏赠韦南陵冰 下一篇:临路歌 →
诗词简介:
 《日出入行》为乐府旧题。《汉郊祀歌》有《日出入》,大意因日出日落无有穷尽,慨叹人生短暂,表达想乘龙升仙的愿望。而李白借此旧题反其意而言之,认为人的生命有限,不能如日月运转不息,万物的兴歇,太阳的运行,都是由自然支配的,对古代超自然的神话传说给予否定,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这种认识和诗人平素的求仙生涯似乎是不协调的,然而,对于李白的求仙,前人早已指出:“公大放宇宙间,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馀年也。”(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可见,“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李白并不迷信神仙。他在别的篇章中所表现的好神仙与饮酒一样,不过是人生不得意的寄托而已。李白长于用乐府歌行抒写怀抱,落笔挥洒自如,不拘一格,想落天外,变化奇妙。本篇从日出入无穷尽,人生不可及和草木荣枯有时等宏观现象,揭示出“万物兴歇皆自然”的道理,最后忽生奇想,抒发了诗人包揽宇宙,与大自然结为一体的高远情怀。从而把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自我情感和宇宙万物自然勾通融合起来,表现了雄奇瑰伟的浪漫主义风格。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日出入行》
    .[唐].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 《 rì chū rù xínɡ 》 
    《 日 出 入 行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rì chū dōnɡ fānɡ wēi , sì cónɡ dì dǐ lái 。 
    日 出 东 方 隈 , 似 从 地 底 来 。 
    lì tiān yòu rù hǎi , liù lónɡ suǒ shě ān zài zāi ? 
    历 天 又 入 海 , 六 龙 所 舍 安 在 哉 ? 
    qí shǐ yǔ zhōnɡ ɡǔ bù xī , rén fēi yuán qì ān nénɡ yǔ zhī jiǔ péi huí 。 
    其 始 与 终 古 不 息 , 人 非 元 气 安 能 与 之 久 裴 回 。 
    cǎo bú xiè rónɡ yú chūn fēnɡ , mù bú yuàn luò yú qiū tiān 。 
    草 不 谢 荣 于 春 风 , 木 不 怨 落 于 秋 天 。 
    shuí huī biān cè qū sì yùn , wàn wù xìnɡ xiē jiē zì rán 。 
    谁 挥 鞭 策 驱 四 运 , 万 物 兴 歇 皆 自 然 。 
    xī hé xī hé , rǔ xī ɡǔ méi yú huānɡ yín zhī bō 。 
    羲 和 羲 和 , 汝 奚 汩 没 于 荒 淫 之 波 。 
    lǔ yánɡ hé dé , zhù jǐnɡ huī ɡē 。 
    鲁 阳 何 德 , 驻 景 挥 戈 。 
    nì dào wéi tiān , jiǎo wū shí duō 。 
    逆 道 违 天 , 矫 诬 实 多 。 
    wú jiānɡ nánɡ kuò dà kuài , hào rán yǔ mínɡ xìnɡ tónɡ kē 。 
    吾 将 囊 括 大 块 , 浩 然 与 溟 涬 同 科 。 
  • 《日出入行》
    .[唐].李白.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能與之久裴回。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太阳从东方海角升起,好象从地底冒出来一样。
    经历周天又潜入海中,为太阳神驾车的六龙休息的地点却在何方?太阳运行永不停息,
    人不是元气,哪能长久随着它往复徜徉! 花草并不感谢春风使它繁花盛开,树木也不怨恨秋天使它零落凋残。
    谁能挥鞭驱赶四时变化? 万物兴衰都决定于自然。
    羲和啊、羲和,你为什么沉没于浩渺的波涛?
    鲁阳公有什么能耐,一挥戈矛竟然使太阳留光返照?
    这违背自然常理的传说,虚妄的成份实在不少!
    我将囊括宇宙,无限广阔地与自然之气融汇协调。
  • 【注释】

    ①隈(wei威):水曲处。

    ②六龙:古代神话说,太阳神每天乘坐六条龙所驾的车,自东向西往复运行。舍: 体息、停歇。

    ③终古: 永世。元气: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即古代认为的形成世界最原始的物质,天地万物都由元气所生。

    ④谢: 感谢。荣: 草木茂盛。案此二句互文见义。上句说“草”兼指下句的 “木”; 下句说“木”,也兼指上句的“草”。这两句语本《庄子·内篇·大宗师》郭象注: “故圣人之在天下,暖焉若阳春之自和,故蒙泽者不谢; 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也。”

    ⑤策: 马鞭,这里用作动词,驱赶。四运: 春、夏、秋、冬四季。

    ⑥羲(xi西)和: 为太阳神驾车的御者。汩 (gu古)没:沉没。荒淫:这里是浩瀚无边的意思。荒淫之波,指浩瀚的大海。

    ⑦鲁阳:即鲁阳公,古代传说中的力士。《淮南子·览冥训》载,楚国的鲁阳公与韩交战正激烈时,黄昏来临,鲁阳公把戈一挥,太阳又返回三舍 (一舍三十里)。郭璞《游仙诗》: “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李白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景: 日光。

    ⑧矫诬:欺诈虚妄。李白不相信鲁阳挥戈返日的传说,认为是欺人虚妄之谈。

    ⑨大块:天地宇宙。浩然:广阔貌。溟涬(mingxing明幸): 指自然之气。科: 品类。
     
  •  
    【集评】 清·沈德潜:“言鲁阳挥戈之矫诬,不如委顺造化之自然也。总见学仙之谬。” ( 《唐诗别裁集》卷六)
     
    清·爱新觉罗弘历:“诗意似为求仙者发,故云 ‘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后云 ‘鲁阳挥戈,矫诬实多’,而结以 ‘与溟涬同科’,言不如委顺造化也。若谓写时行物生之妙,作理学语,亦索然无味矣。观此益知白之学仙,盖有所托而然也。” ( 《唐宋诗醇》卷二)
     
    清·陈沆: “此篇萧氏谓全祖《庄子》 ‘云将鸿蒙’ 一篇之意。胡震亨谓人安能如日月不息,当放心自然云云,皆见其表,未见其里。夫叹羲和之荒淫,悲鲁阳之回戈,此岂无端之泛语耶?盖叹治乱之无常,兴衰之有数,姑为达观以遣愤激也。日从地出,似将自幽而之明; 历天入海,又已由明而入暗。气运递嬗,终古如斯。但我生之初,我身以后,皆不及见耳。既皆气运盛衰之自然,则非人力所能推挽。犹草木荣落有时,无所归其德怨,以无有鞭策驱使之者也。不然,羲和照临八极,胡忽汨于洪波? 鲁阳回天转日,胡卒无救于桑榆?盖以羲和喻君德之荒淫,鲁阳悯诸臣之再造。苌弘匡周,左氏斥为违天,变雅诗人,亦叹天之方虐,皆愤激之反词也。汉以来乐府,皆以抒情志,达讽喻,从无空谭道德、宗尚玄虚之什。岂太白之不知体格如诸家云云哉!”(《诗比兴笺》)卷三)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日出入行》本是汉乐府旧题,古辞大意悲叹人生短促,幻想骑 上六龙成仙。李白别出新意,探求宇宙人生的奥秘,表现了朴素的 唯物主义天道观,成为一首情理交融的哲理诗。
     
     全诗分押“灰”、“然”、“歌”三韵,诗思的发展也随着转韵而不 断深化,分成三个层次。

    开端七句为第一层,诗从“日出入”说起, 太阳每天东出西入,历天运行,经久不息,人的生命有限,不能与它 共升同落的。这层诗意里,用“安在”、“安得”两个不确定词语提出 两个问题,表明诗人在思考着宇宙人生的奥秘,也引起人们的思 索。第一个问题,神话传说里有羲和,御六龙驾车载着太阳在天空 行驶。诗人对这则传说产生怀疑,他以为太阳“日出东方隈,似从 地底来。历天又入海”,他朦胧地意识到大地不是一个平面,太阳 绕着大地在转,所以说“似从地底来”。(限于科学水平,李白还不 可能认识到太阳是恒星,地球绕着太阳转动这些天体知识。)太阳 既然绕着大地不断地转动,那么,六龙住宿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六龙所舍安在哉?”诗人对神话传说里“六龙”是否存在表示怀疑。

    第二个问题,承上面的诗意,既然六龙的存在不足信,既然太阳的 运行“其始与终古不息”,那么人类怎能与它“共徘徊”,骑上六龙成 仙呢?这是针对古辞辞意,也是针对现实人生中那些追求神仙、冀 望长生的愚妄思想而发的。先否定六龙的存在,再否定骑六龙成 仙的虚妄举动,两个问题,两重思考,互有联系,层层深入。那么该 怎样来正确对待宇宙人生呢?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是全诗的核心。 “万物兴歇皆自然”,诗人明确指出宇宙万物的生灭、兴歇,也包括 人类的生存和死亡,都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正确的态度便 是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百草至春而自荣,树叶至秋而自 落,四时按自然法则迭迁和嬗转,世上根本不存在某种主宰一切的 “神”,因此百草不必感谢春风,树叶不必怨恨秋气,也没有谁能挥 鞭驱策四时的变化。本层的三、四句,用问答的方式使点题的诗句 更为突出;而本层全部诗意,又正面回答了第一层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八句为第三层,是一、二两层诗意的深化。诗人先用两个诘问 句,对御六龙为太阳驾车的羲和投以揶揄,说他并无神力,徒有虚 名,终于“汩没于荒淫之波”。又对传说中一挥戈能令太阳停止运 行的鲁阳加以讥讽,否定了这种传说存在的可能性。这四句诗,回 应上文的“六龙所舍安在哉”和“其始与终古不息”诸句,进一步阐 明太阳顺应自然规律历天运行不息,羲和驭日、鲁阳驻景一类的传 说是不可信的。至此,诗人作出结论“逆道违天,矫诬实多”,一切 违背自然规律的举动,都是不真实的,不可信的,是一些欺骗愚弄 世人的活动。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拥抱宇宙天地(“囊括 大块”),同“元气”融为一体(“与溟涬同科”),在精神上获得俯视乾 坤的宏大气魄,达到物我交融的和谐境界。

     诗人继承了汉代王充 的“元气自然”的天道观,第一个用诗歌宣扬了元气自然论,给中唐 诗人李贺以很深的哲理启迪,李贺《昆仑使者》中的“金盘玉露自淋 漓,元气茫茫收不得”,正是这种思想的表现。李白深受老庄思想 影响,也曾求访神仙,潜心学道,受道箓于道观,但本诗却反对“逆 道违天”,反对神仙迷信,沈德潜评本诗“总见学仙之谬”(《唐诗别 裁》),确中肯綮。可见,这首诗的主旨与李白平日的思想、行动有 矛盾,反映了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本诗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哲理诗,体现李白诗恢宏奇诡的 艺术个性。首先,诗人承继了屈原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采用《天问》 体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宇宙人生思索的成果。全诗多处出现问答 句,有问有答,层层深入,前呼后应,既有助于哲理的发挥,也增加 了诗的气势。其次,说理与述事、抒情有机结合起来,于事中见理, 于情中寓理,力避抽象的说教,使这首宣扬元气自然观的哲理诗, 洋溢着诗人热爱人生的情思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再次,全诗汲取 了乐府民歌格式自由的长处,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句法近乎口 语,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更适宜于表达奇诡的诗风。无论从飞 动的艺术想象和灵活的语言表达相契合,还是从内容与形式相配 合的角度看,本诗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 李白这首诗认为日出日落、四时更替,都是客观自然规律的表现,人不能超越和违背自然规律,只是遵循规律,听任自然。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熠然生辉,因而它在《李太白集》中为别具一格之作。
     
     诗的前六句写日出日落,是它自身的运行规律。日出东方,坠于西方,本为地球本身自转所致,作为恒星的太阳并不作从东到西的运动。可是在人们尚未认识天体的究竟时,极易误以为日出扶桑,没于西海。古人不能科学地解释日、地运行规律时,更以为是日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拉的车载着太阳在行走。李白说日出“似从地底来”,以疑似的口吻叙说,虽没有能说破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但已对地作为一个“大块”产生了怀疑。而“六龙所舍安在哉”,则明确地对六龙的存在表示了否定。日出日落,说是羲和车载运送,那他的六条龙又住在什么地方呢?日的运行,终古不息,人并非“元气”,怎么可以与它长久地在一起。元气,我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认为它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浑沌一片,浩瀚无边,天地万物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人不是这种元气,那怎么可以和太阳永远共存同游呢!李白在否定太阳由外力驾驭的同时,同时也正视了天地的长久,人的短暂。人只是在日出落的长期过程中,一段时间的停留于世。神不会驾日,人不可久世,这是自然规律。
     
    中间四句讲“万物兴歇皆自然”。草木春天繁荣,秋后衰败,好象春风、秋天使之如此。诗人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不谢、不怨,也就是说草木自有其本身的生长规律,不是客观有什么力量主宰着。当然,草木荣衰和春秋的季节有关,可是这季节的更迭又不是有神力在支配,它也无意于荣衰草木,所以也就谈不上要“谢”与“怨”了。为了说清这个意图,诗人点明了物理:“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是谁在那里驱使着四季运转?自然不是羲和等神明,一切生物的盛衰荣枯,都是它们自然之理。诗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于此光华四射,炫人眼目。诗人以问领起,激人遐想,以截然之语作答,理足语沉,毋庸置疑。
     
     最后八句,在否定驭日的传说时,导出顺应自然的本旨。要说羲和驾六龙以载日,那么怎么会沉没到浩淼无际的波涛中去呢?要说鲁阳公,又怎么会挥戈止住太阳下山? 《淮南子·览冥训》说鲁阳公与韩作战,十分激烈,时近黄昏,鲁阳公持戈一挥,使太阳退后三舍(一舍合三十里)。羲和驾日固不足信,鲁阳止日,也属荒诞,这些都是“逆道违天”的矫诬之说。诗至此,将自然运行规律不依傍客观力量的道理说足、说透。李白认为认识并顺应了这客观规律,那就能“囊括大块”,精神上包罗万有,浩然之气与“溟涬同科”。溟涬,即元气;同科,同类。诗前说“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这儿讲能和元气相同类。诗人的意思是人不能驭自然,也不可役于自然,而是和万物一样,有其内在的自然的发展规律,“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这首诗本无意于写自然科学道理,可是却很好地道出了科学原理;也无意于写人生哲理,可是却很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哲学。诗人原意是表明自己的一种追求,“似为求仙者发”(《唐宋诗醇》),可是从日月运行、四季更迭、草木荣枯等自然现象的理解上,却超越了自我,摆脱了苦闷,从应顺自然中得到启迪和慰藉,使诗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且以事取信于人,达到了情理交融、叙议互发的艺术境界。汉乐府《郊祀歌》有《日出入》篇,写的是日出入无穷无尽,感叹人生短暂,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而李白则否定六龙驾日,并无羽化登仙之想,提出“万物兴歇皆自然”的命题,这在李白集中属难得之作,在古代诗史上也居于令人注目的地位,确是十分可贵的。
     
  • 《日出入》是乐府《郊庙歌辞·汉郊祀歌》旧题,古辞言人命短促,愿乘六龙升仙。本篇突破古辞的命意,集中表现了李白的宇宙意识,即其对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之地位的认识。诗虽然写的是日,但诗人对日的看法表现了他对宇宙的看法。
     
    前七句写日之出没运行无始无终,永不休息,而人非元气,不能与日一样长存。“人非元气”四字,暗示了日乃是元气的一部分。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之一,大体相当于唯物论哲学中的物质,天地日月都由元气生成,因此也和元气一样具有永恒的品格。值得注意的是元气论者都把人视为元气化生,而李白却强调“人非元气”,这是针对生命现象、精神现象而言。然而精神与物质是具有同一性的,同谓之自然。以下四句即表现自然之义,春风使得草木兴荣,但草木无须感谢春风;秋天使得草木衰落,但草木亦无须怨恨秋天。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出于自然的规律,它们本身无意于草木的兴衰,而万物的兴衰亦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正是本着这样的自然观,李白认为日之出入也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运行,既无须乎羲和的鞭策,也不会被鲁阳挥戈所退,羲和是传说中的日御,与鲁阳挥戈退日的故事并见《淮南子》,“羲和,羲和!汝何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通过这样天问式的句子,李白对这两个传说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全诗的主意在最后两句:“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大块即自然,溟涬即元气,两句的意思是,我将持此自然之义去拥抱自然,最后与元气合一。具体地说,就是本着自然而然、听其自然的态度,对待生活。法国作家蒙田说:“最美满的生活就是符合一般常人范例的生活。井然有序,不含奇迹,也不超越常规。”斯言近之。
     



历代诗词精品之《日出入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日出入行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日出入》是乐府《郊庙歌辞·汉郊祀歌》旧题,古辞言人命短促,愿乘六龙升仙。本篇突破古辞的命意,集中表现了李白的宇宙意识,即其对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之地位的认识。诗虽然写的是日,但诗人对日的看法表现了他对宇宙的看法。
 前七句写日之出没运行无始无终,永不休息,而人非元气,不能与日一样长存。“人非元气”四字,暗示了日乃是元气的一部分。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之一,大体相当于唯物论哲学中的物质,天地日月都由元气生成,因此也和元气一样具有永恒的品格。值得注意的是元气论者都把人视为元气化生,而李白却强调“人非元气”,这是针对生命现象、精神现象而言。然而精神与物质是具有同一性的,同谓之自然。以下四句即表现自然之义,春风使得草木兴荣,但草木无须感谢春风;秋天使得草木衰落,但草木亦无须怨恨秋天。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出于自然的规律,它们本身无意于草木的兴衰,而万物的兴衰亦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正是本着这样的自然观,李白认为日之出入也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运行,既无须乎羲和的鞭策,也不会被鲁阳挥戈所退,羲和是传说中的日御,与鲁阳挥戈退日的故事并见《淮南子》,“羲和,羲和!汝何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通过这样天问式的句子,李白对这两个传说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全诗的主意在最后两句:“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大块即自然,溟涬即元气,两句的意思是,我将持此自然之义去拥抱自然,最后与元气合一。具体地说,就是本着自然而然、听其自然的态度,对待生活。法国作家蒙田说:“最美满的生活就是符合一般常人范例的生活。井然有序,不含奇迹,也不超越常规。”斯言近之。

古代文学作品《日出入行》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日出入行》

《日出入行》

诗歌篇名。唐李白拟作。《日出入行》,乐府《郊庙歌辞·汉郊祀歌》旧题,古辞多感叹人生短促。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诗意似为求仙者发,故前云‘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后云‘鲁阳挥戈,矫诬实多’,而结以‘与溟涬同科。’言不如委顺造化也。若谓写时行物生之妙,作理学语,亦索然无味矣。观此益知(李)白之学仙,盖有所托而然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言鲁阳挥戈之矫诬,不如委顺造化之自然也,总见学仙之谬。”清陈沆说:“此篇萧氏谓全祖《庄子》云将鸿濛之意。胡震亨谓人安能日月不息,当放心自然云云。皆见其表,未见其里,夫叹羲和之荒淫,悲鲁阳之回戈,此岂无端之泛语耶?盖叹治乱之无常,兴衰之有数,姑为达观以遣愤激也。日从地出,似将自幽而之明。历天入海,又已由明而入暗。气运递嬗,终古如斯。但我生之初,我身以后,皆不及见耳。既皆气运盛衰之自然,则非人力所能推挽,犹草木荣落有时,无所归其德怨,以无有鞭策驱使之者也。不然,羲和照临八极,胡忽汨没于洪波?鲁阳回天转日,胡卒无救于桑榆?盖以羲和喻君德之荒淫,鲁阳闵诸臣之再造。苌弘匡周,左氏斥为违天。变雅诗人,亦叹之方虐。皆愤激之反词也。汉以来乐府皆抒情达讽谕,从无空谭道德,宗尚玄虚之什。岂太白而不知体格如诸家云云哉?”(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引《诗比兴笺》)今人王治芳说:“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行》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唐诗鉴赏辞典》)。此诗表达出李白的宇宙观,他认为四时的变化是自然的,并没有神的主持,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他又认为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顺从自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全诗把述事、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化用神话传说,使诗篇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自如、贴切,情理契合无间。采用杂言句式,灵活多变,波澜起伏,呈现出李诗奇崛恢诡、不拘一格的特色。


哲理诗《日出入行》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 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 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 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 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 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涬同科。

 
 《日出入行》是汉乐府《汉郊祀歌》中原有篇名。古人慨叹日出入无穷而人生苦短,于是希望骑上六龙升天成仙。李白的《日出入行》却反其意而用之,摆脱前人的思维定式,对宇宙认真思索,对自然积极探索,从而认为日月运行、四时变化乃自然规律,人应顺乎自然,适应规律,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这首诗随韵脚的自然转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开头从太阳的东升西沉写起,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对于六龙的神话和人们企望升天的想法表示了怀疑;中间四句,用十分肯定的语气,指出草木荣枯与万物兴歇,都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是自然规律的表现;最后八句则通过嘲弄羲和与鲁阳公,进一步揭示逆道违天的种种谬误,提出自己对待宇宙的态度是顺应自然规律,同大块(天地宇宙)、同溟涬(之气)融为一体,从而表现了李白唯物的宇宙观。
 大量运用神话和典故,连续使用反诘语句,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上古以来,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受到种种限制,只能凭借直观加以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种种臆断。比如古代神话认为,是羲和赶着六龙驾的神车,载着太阳神,每日从东到西驶过天空,于是就有了日出日落,就有了四时的更替。李白不信这个邪,他连用两个反诘,从根本上动摇了太阳神的神话:如果真有六龙驾车,那么何处才是六龙的停留之所呢?羲和假如确有其人,以其血肉之躯,哪能像太阳一样在宇宙间循环往复,亘古不息?人毕竟不是浑元之气,那么羲和作为太阳神车前御者的说法也就毫无根据了。古代神话中讲过鲁阳与韩构作战的故事,两人酣战多个回合,至日暮时分,仍不决高下,于是大力士鲁阳公举戈一挥,留住太阳也换回了时间,使得二人能继续交锋。针对这一传说,李白不仅仅是怀疑和否定,他甚至以反诘问句予以嘲弄:鲁阳呵鲁阳,你又有哪种德能,能够挥戈停日呢?这一连串的问句,显然是继承和借鉴了屈原《天问》式笔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积极探索的精神,他不只在提出问题供人们思索,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反诘回答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批评人们认识中的谬误,揭示违反自然法则的欺诈诬罔,表现出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
 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之中揭示事理,是这首诗在表达上的显著特色。用陈述句叙事,如诗之开头;用反诘句抒情,这贯串于全诗;用判断句明理,如“万物兴歇皆自然”,叙事、抒情结合得自然紧密,揭示事理的判断也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李白不是自然科学家,然而却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维,对自然现象提出独到的见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李白的结论,早于哥白尼学说许多个世纪,这就更加显得卓绝不凡。诗的结尾,作者直截亮明自己的态度:将顺应自然,以博大襟怀包罗宇宙。从精神上与自然之气浑为一体。这种超脱的处世态度和达观的精神境界,正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的写照。从此间,我们可以探寻到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和他一生不懈追求的力量源泉。 <条目作者>=刘芳

乐府诗《日出入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日出入行

 

[唐]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府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此诗在《乐府诗集》属 《相和歌辞·相和曲》。然自内容而言,与前陆机之《日出东南隅行》及萧㧑之《日出行》殊不类。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本诗是拟汉郊祀歌《日出入》,而“反其意”,是为得之。
 全诗凡三换韵,自成三个段落。
 在首段,诗人以囊括大块的宇宙意识,描绘了日出日落,终古不息的天象。在描写中,连设两个问句,对六龙载日的传说和时人追求长生永寿的妄想,提出质疑。古人对日出东方,西沉入海,周而复始的天象,有过种种解释。《淮南子·天文训》云: “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 “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此之谓日出日落由神主宰。《庄子》则认为, 日月运行,乃自然之道:“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 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庄子·知北游》)这种天地自运,万物自化思想,否定了自然界之外还有任何超自然的神力存在。此诗云:天将明的时候,太阳升起于东海,好象从地府钻出来上升于天,而后历天而行西沉入海。如此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古人所谓六龙驾日车的传说,不过是妄语而已,哪里有什么六龙停留的地方!夫日出而始, 日入而终,昼夜循环,万古不息。人并非化育万物的天地一元之气,怎么能和太阳同寿,同升共落,生生运转,以至无期呢?这显然是受了《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段由天体运行而及自然界的四时变化。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是互文。此段意谓:花草树木,每当春风吹来,就会生长,就会繁荣;每逢秋天降临,就会凋落,就会枯萎。它们自生自衰,既无须因新生而感谢春天,也不因衰落而怨恨秋天。这是因为时序的推迁,草木的荣歇,非由某些超自然的神力主宰,它们与日出日落一样,皆乃自然之道。 这就是“万物兴歇皆自然”的道理。这个道理是本段的核心句,亦是全诗的立意所在,有承上启下之艺术功效。
 最后一段,是对两个“逆道违天,矫诬实多”神话传说的诘难。羲和御日,已见上文。鲁阳挥戈,见《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与韩构战酣,日暮,援戈而㧑之,日为之反三舍。”诗人以近乎嘲弄的口吻诘问道:羲和呀羲和,你不是驾驭六龙,载着太阳行驶于天空中的神吗?却为何沉没到浩瀚无涯的大海里呢?楚国的鲁阳公,你又有多大的本领,举戈一挥,竟叫太阳停止运行呢?日月运行,四季轮转,草木荣枯,既然皆出于自然之道,那么,只有顺应自然,才合乎天道。象鲁阳公那样的传说,岂不是违背天道,妄言而不足以取信吗?因此,李白充满激情地高唱道:“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大块,指天地宇宙。溟涬,即天地一元之气。他要拥抱宇宙,与天地一元之气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他要从精神上打通人与宇宙有限与无限的分界,与自然化一。这种思想,实际也是来自《庄子》。李白深受老庄影响,此诗盖可见一斑。
 这首诗不仅在乐府诗中,即在李白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乐府诗“一涉议论,便是鬼道。”然而, 《日出入行》恰是以议论为主的诗,论辩味道甚足,所议论者又是有关天道自然的哲理。这样的诗,最容易写得抽象、呆板,象道学文章,堕入“鬼道”。然而此诗,把议论穿插在日月运行、草木春秋的自然现象和羲和御日、鲁阳挥戈神话传说的叙述描写中,这就使全诗从根本上摆脱了抽象、呆板等通病的困扰,而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