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无我之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

指词人的感情较为隐蔽,完全融化于景物之中而不直接外露的意象境界。王国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并把它归为“优美”之境。这一区分和论述,源自宋道学家邵雍“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性偏而暗”(《皇极经世全书解·观物外篇十》)之说和叔本华所谓审美主体在产生优美感时,“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也就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和直观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无我之境”并非词中没有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主观感情隐于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意与境妙合无垠,我与物浑然一体,达到“意境两忘,物我一体”。在具有“无我之境”特征的词中,词人的感情一般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景物的客观描写,把词人的感情传达出来。在无我之境中,词人的感情是淡泊的,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物我关系是和谐的。外物与我没有冲突,我与物融为一体,我完全沉浸于物中,已经忘记自身存在,仿佛与外物合而为一。这就是所谓“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故在无我之境中,词人所表现的感情往往是闲适而宁静的,与有我之境中那种鲜明强烈、显豁外露的境界其趣迥异,所以境界每每是优美的。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说企图通过对于审美观照的分析来对审美意象进行分类,这种尝试对于传统词论的精密化、理论化以及推动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均有积极意义。

☚ 有我之境   造境与写境 ☛
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

古代诗学概念。原是近代王国维有关诗词意境基本艺术形态的论述。语出其《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冲击,在继承传统“意境”说的同时,消化、融会了西方如康德、尼采,特别是叔本华的美学观念,用以改造旧说,另赋新意,构成了新的“境界”说。“境界”一词,原是佛家用语,前人早已用之诗论,如清初叶燮《原诗》即有“境界”之目。但是王国维化“意境”为“境界”,进一步又把诗歌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大基本艺术形态。所谓“无我之境”,也就是他所说的“写境”,它与“理想”的态度相区别,是采取“写实”的态度;但是这与自然主义的写实摹仿完全相反,是一种只有天才或“豪杰之士”才能树立的更高一层的审美意境。这里的“无我”,并不是说只忠实于自然景物,而可以毫不顾及诗人的感情或个性。“无我”是一种形象化的理论譬喻,犹如艺术理论上的“空白”式“虚无”,是自然地留下艺术空间,来最大限度地保证诗人丰富想象的自由驰骋。苏轼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王国维理解这一点,所以进一步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如古井水静,清净空明,以之为鉴,美丑善恶,人人须眉毕见。陶渊明《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元好问《颖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如电影中的空镜头,虽然不见人面,但却令人感到人的活力与存在。作者通过对客观自然景物的描绘,我和物,主观与客观,自然地浑融为一,于是在具体的自然物象中,有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不过这种感情流露,因其含蓄蕴藉无痕迹,达到了庄子所说的“物化”境界,不知何者为庄周,何者为蝴蝶,不知其然而自然流露,人们因其“平淡”而一时感觉不到,所以称之为“无我”。而尤其可贵的是,王国维还阐述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他以“樊南厚”笔名所写《人间词乙稿序》云:“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馀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见滕咸惠《人间词话新注》附录称引)“意馀于境”的观我之作,相当于“人化”了的“有我之境”;“境多于意”的观物之作,相当于“物化”了的“无我之境”,如能再进一层,二者互相错综融会,就会成为“意与境浑”的上乘艺术杰作。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批评鉴赏,是良好的启迪。参见“有我之境”条。

☚ 有我之境   主观之诗人 ☛
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指词人的感情较为隐蔽,完全融化于景物之中而不直接外露的境界。王国维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王国维又把“无我之境”作为“优美”之境。无我之境并非说词中没有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说词的主观感情隐于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景恰能传情,情恰能称景,意与境妙合无垠,我与物浑然一体,达到“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意与境浑”。在具有“无我之境”特征的词中,词人的主观感情没有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景物的客观描写,把词人的感情传达出来。在无我之境中,词人的感情是淡泊的,词中所表现出来的物我关系是和谐的。外物与我没有冲突,我与物融为一体,我完全沉浸于物中,已经完全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仿佛与外物已合而为一,这就是所谓“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因为在无我之境中,词人所表现的感情往往是闲适而宁静的,与有我之境中那种鲜明强烈、显豁外露的境界其趣迥异,所以境界每每是优美的。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说显然受到康德、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又与我国古代词作的实际状况相符,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艺术境界,因之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 有我之境   造境与写境 ☛
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

诗歌中作者感情表达比较隐蔽,完全融化于景物之中不直接外露的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的特点是作者的主观感情隐于客观景物之中,景恰能传情,情恰可称景,意与境妙合无垠,物与我浑然一体。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之五)、“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金·元好问 《颍亭留别》) 这样的诗句中,诗人的主观感情都没有直接的表露或抒发,而是通过对景物的客观描写,隐蔽地表现出来。它们所创造的便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是王国维根据叔本华在直观中与万物无异的美学思想对诗词中情与景关系的概括。所谓“无我”,是指直观中的境界。当人们在心情平静的境况下凭直觉去观察外物并受外物刺激时,就会唤起感情中某种固有的东西,即触景生情。把这种“固有的东西”反映到诗歌中所产生的境界便是“无我之境”。由于人的感情是由外物引起了,所以反映在作品中便“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实还是有“我”存在的。
无我之境中的作者感情往往是宁静、淡泊、闲适的,与那种鲜明强烈、直接外露的“有我之境”截然不同,属于优美、和谐的艺术境界。

☚ 有我之境   诗的哲理 ☛
000022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