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旒Liú

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 引 《姓苑》 亦收,未详其源。

旒liú

❶亦作“斿”。旌旗下垂的飾物。揚雄《羽獵賦》:“泰華爲旒,熊耳爲綴。”張衡《應間》:“君若綴旒,人無所麗。”
❷古代冕冠前後懸掛的玉串。東方朔《答客難》:“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读音l·iu(ˊ),为iu韵目,属ou—iu韵部。力求切,平,尤韵。
❶旗上的飘带。
❷古代帝王王冠的前后玉串。

上一条: 下一条:

旒柳liǔ

旌旗飘带之类的下垂饰物。例:旗带迎风飘~。
❍ 衣服破~,索索须须的下垂随风飘~。
《玉篇》:“旒,旌旗垂者。”

{}6655见「旒红旒黑」

旒liú

❶古代旗子上飘带之类的饰物。
❷古代帝王礼帽前后下垂的玉串。

❶旗子上面的飘带。
❷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冕(mian)~。

旌旗之垂者。《詩經·商頌·長發》:“受小球大球,爲下國綴旒,何天之休?”鄭玄箋: “旒,旌旗之垂者。”

古代名物 > 旌旗類 > 旗飾旗桿部 > 旗飾 > 游 > 旒
旒  liú

亦作“流”、“瑬”。即游。飾物。《詩·商頌·長發》:“爲下國綴旒。”鄭玄箋:“旒,旌旗之垂者也。”《禮記·樂記》“龍旂九旒”阮元校勘記:“旒,俗流字。”《集韻·平尤》:“瑬,通作旒。”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冠帽飾 > 瑬 > 旒
旒  liú

同“瑬”。

旒liú

❶ 旗子下边悬挂的饰物。《礼记·明堂位》:“旗十有二~。”
❷ 旗帜。曹睿《善哉行》:“采旄蔽日,旌~翳天。”
❸ 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淮南子·主术》:“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所以蔽明也。”

*liu

ECBC
❶古代旌旗上条形的装饰带。
❷古代帝王冠冕前后的玉串。

旗的各部

旗的各部

旗杆:柱 杠(锦杠) 幢竿 旗干 旌竿
寺前的幡竿:刹竿 刹柱 铁刹 幡刹
旗的顶端:旗头 杠首 旗枪
旗杆上的尖物:鎞首
旗帜的正幅:縿
羽毛旗饰:幡眊 幡旄 燕尾 旌眊
旗下悬垂的饰物:旒(垂~;丝~) 斿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旆 斾
旗帜上飘带之类的装饰物:
旌旗所垂的羽毛:
旗上的结带:
旗上的飘带:游 纷(碧纷;彩纷) 幓旒苏 旒缀 赘旒
旗端燕尾形飘带:
装在车马、帐幕、锦旗等上的穗状饰物:流苏
旗的尾端:旗尾 旗脚

☚ 各种色彩的旗   仪仗 ☛

帽饰

帽饰

冠饰
头上的冠戴服饰:首服
古代帽上的玉饰:冠玉
帽上作装饰的玉:瑬 斿 旒
天子礼帽或礼服前后的玉串:冕旒
冠冕上垂在两侧塞耳的玉:
皮弁皮块连接处缀的五彩玉:
古代高官贵人的冠饰:簪缨
古皇冠前下垂的装饰:
皇帝侍臣的冠饰:金貂
明代官帽上的装饰品:铎针
清代官员的冠顶饰物:顶(顶子)
清代官帽上表示品级的羽毛:翎子 顶戴花翎
清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顶戴 顶带
清代举人和生员的冠饰:雀顶
垂在紞两侧悬纩的彩绦:

☚ 刀饰   面饰 ☛

旒liú

在冕版前后两端悬垂的用丝绳穿的玉串。旒不仅具有装饰和美化作用,同时具有提醒戴冠者勿视非礼邪僻之事。珠串的多少可以区分身份的尊卑。以十二为贵,专用于皇帝。以下分别有九、七、五、三旒等,依照等级不同而递减。旒出现在周代,西周覆亡后,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冕冠也随之衰落,直到东汉明帝才重新获得恢复。东汉所恢复的冕冠,遵从了周代的制度,也采用六冕制,不过除天子用十二旒、十二玉外,余下臣属的旒数与玉数则与周代多少不同。此后历代皆沿用旒以作为贵贱等级的标志,除天子用十二旒、十二玉外,臣属则各朝不同,旒的长短也多少无定,质料也有多种区别。汉代天子用白玉珠,丝绳也改为纯色。曹魏以珊瑚为旒,东晋则改用翡翠,南朝时用白玉珠,北朝也沿用之,至宋代改用珍珠为之,明代又恢复了五彩玉珠为旒的传统。《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汉郑玄注:“杂采曰藻,天子以五采藻为旒。旒十有二。”《周礼·夏官·弁师》:“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汉郑玄注:“缫,杂文之名也。合五采丝为之绳,垂于延之前后,各十二,所谓邃延也。就,成也。绳之每一匝而贯五采玉十二,斿则十二玉也。”《礼记·礼器》:“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旒(宋聂崇义《三礼图》)

冕冠上饰物,即冕前后悬垂的珠串。以珠串的多少、质地材料、所悬垂的位置来区分等级高下,如《后汉书·舆服志》载,天子十二旒,系白玉珠,前垂四寸,后垂三寸。三公诸侯则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两者皆有前无后。旒的长度可以齐肩,也有齐不了肩的。参见 “冕冠”条。

明旒冕

☚ 通天冠   𤥻 ☛

帝王公卿参加祭祀及大礼盛典时所戴冕冠前后所垂的玉珠串,又名 “斿”。旒是由玉珠和丝线贯穿而成的,每串玉珠古人称作一旒。旒的数量和质料的不同,反映了穿戴者不同的等级和身份。旒不仅具有装饰和美化作用,同时具有提醒戴冠者不要视非礼邪僻之事。据《周礼》 和 《礼记》 记载,周天子用十二旒,前后共二十四旒,旒用十二玉,古人称一玉为一就,十二玉也即十二就,玉间隔一寸,故旒长十二寸,与肩平齐。二十四旒共用玉珠298颗。周天子所用玉珠,为朱、白、黄、苍、玄五色,依次反复串贯,所用丝线古人称作藻,与玉合称为玉藻,也为五彩色。周代天子按祭祀典礼的大小分别有六种冕冠。大裘冕与衮冕用十二旒,鷩冕用九旒,毳冕用七旒,絺冕用五旒,还有三旒的玄冕。旒数虽然不同,但皆为十二颗五色玉珠串成。周王以下的公卿臣子,按职位高低各有固定应服的冕冠。公有衮冕以下五冕,每旒只用九颗玉珠,所用的玉珠颜色也减为三色; 为苍、白、朱、也依次重复贯穿; 侯伯有鷩冕以下四冕,每旒用七颗玉珠穿成; 子男有毳冕以下三种冕冠; 每旒只用五颗玉珠; 孤有希冕以下二冕,每旒只用三颗玉珠; 卿、大夫只有玄冕,但旒数却依是在周王室任职还是在诸侯国任职而有六旒、四旒、二旒、一旒的区别。旒出现在周代,西周覆亡后,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冕冠也随之衰落,直到东汉明帝才重新获得恢复。东汉所恢复的冕冠,遵从了周代的制度,也采用六冕制,不过除天子用十二旒、十二玉外,余下臣属的旒数与玉数则与周代多少不同。此后历代皆沿用旒以作为贵贱等级的标志,除天子用十二旒、十二玉外,臣属则各朝不同,旒的长短也多少无定,质料也有多种区别。汉代天子用白玉珠,丝绳也改为纯色。曹魏以珊瑚为旒,东晋则改用翡翠,南朝时用白玉珠,北朝也沿用之,至宋代改用真珠为之,明代又恢复了五彩玉珠为旒的传统。

☚ 佩绶   充耳 ☛

旒liú

❶ [书] (旗子上的飘带) streamer; pennant
❷ (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 jade pendants on a crown; jade tassels

旒liú

13画 方部 〈书〉
(1) 旗子上的飘带。
(2) 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