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肌炎
旋毛虫病是旋毛虫于人体小肠上段成熟后,产生大量幼虫引起的一种疾病。旋毛虫幼虫引起的肌炎称为旋毛虫病肌炎。患者由于生食含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猪肉而感染。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肌肉疼痛、水肿及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加。1965年我国首次发现,在西藏、云南地区均有流行。
病因及发病机理 猪为主要的传染原,当患者食入含幼虫囊包的生猪肉后,经胃液消化,幼虫在十二指肠脱囊成为尾蚴,当尾蚴成长为成虫时,在肠道交配,其雌虫潜入十二指肠或空肠的粘膜下产后大量幼虫。幼虫经血及淋巴系统,蔓延到全身肝、胰、心、脑及肌肉。以骨胳肌最适宜生长。幼虫在人的肌肉内开始是微曲以后是卷曲,长约0.3mm。其周围有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及周围肌纤维嗜碱水肿、坏变、玻璃样变,有的尾蚴死亡,未死的在肌肉被侵入5~6周后开始成囊状,3个月后完整囊形,而其周围的炎性反应已大大消退。囊进而成为玻璃结缔组织,最后形成假化斑。有一些尾蚴可以在囊中成活13年。但绝大多数在第一年死亡。
临床表现 可分为三期:
❶胃肠期: 在食感染的猪肉后2~7天。表现为胃肠炎;
❷侵入肌肉期: 由7天至5周左右。有寒战,不安,低热,躯干及肢体疼痛,肌肉压痛,粘膜及结膜水肿,乏力等,严重的有肌乏力,甚至出现神志不清、半身不遂或失语。心电图常有异常。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❸恢复期: 临床明显好转,系在发病后两个月。这三个期很少完整出现。一般本病不致死,但如有心肌炎和脑栓塞就成例外(占2~10%)。诊断除分析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外,做肌肉活检可确诊。肌电图见大量纤颤电位及肌原性损害。
治疗 多用驱虫药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可以破坏和杀死在肌肉中的虫体,服用不要超过10天。多同时或更早开始用皮质类固醇以减轻其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