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施蒂格勒·乔治·约瑟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施蒂格勒·乔治·约瑟夫1911~Stigler.George Joseph美国经济学家、价格理论专家。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11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郊区的伦腾。1931年获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1932年获西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3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8年期间,曾任依阿华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后转入明尼苏达大学。1946年进入布朗大学担任教授。1947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8年转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后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洲研究所查尔斯·沃尔格林讲座教授。他主要研究微观经济学与经济学说史。主要著作有《生产和分配理论》(1941)、《经济学史论文集》(1965)、《价格理论》(1942)、《工业组织》(1968)。主要论文有《信息经济学》(1961)、《劳动市场的信息》(1962)与《寡头理论》(1964)。施蒂格勒研究的领域包括: (1) 关于市场作用的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一向以市场上只存在单一价格为前提的,而单一价格前提则是竞争的完全性。他第一个从信息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认为如果消费者面对不同厂商对某一产品要价的信息,消费者的最佳战略往往是先订立一种“保留价格”,而从他们所遇的第一个标价低于该保留价格的厂商购买商品。他们进行搜寻所花的成本越高,他们订立的保留价格就越低。而不同消费者的保留价格就会不同。任一单个厂商都会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任一时期,厂商的价格越高,消费者中不去买他的商品而继续寻找更低的价格的就越多,竞争因而必然是不完全竞争。很可能既有垄断价格,又有竞争性价格,完全视假定厂商和消费者取得信息的多少而定。(2)关于工业组织与产业结构的理论。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关于 “生存”法则。微观经济学假定在各个行业存在不同的规模收益,每个行业中,企业的最适规模只有一个点。一般地,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规模收益递增,超过这一点之后,规模收益将递减。他认为既然规模经济是研究厂商的最适规模问题,如果生产中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现象,那么厂商的规模就会向最适点集中。反之,厂商离此规模最适点越远,其成本越不利,最后在竞争中失掉市场。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凡是能生存下来的厂商,或成长较快的厂商,必然表明他生产效率高,观察这厂商的规模便可以间接推出该产业部门的生产是否有规模经济。这就是生存法则。他认为所谓最适规模应当不是一个点,而是分布在一个相当大的区间。用经济学的术语说,长期成本曲线有很长一段呈水平形状,形成L状,而并非一般认为的U型。施蒂格勒的这一说法并非否定规模经济。当厂商规模很小时,市场占有份额相对比例下降,证明规模经济现象仍是一种客观事实。(3) 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原因及其后果的研究。他是价格问题专家,崇尚自由主义思想,因而对政府干预经济一直持怀疑态度。他证明了政府对价格实行管制与产业间相对物价上涨率和产业中的市场结构无关。想以物价管制控制物价上涨一开始就缺乏有力的实证支持。他比较了1912—1939年美国管制电价地区与没有管制电价地区在电价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管制与否与电价无关。而政府对价格的控制却有不少副作用。他认为在一般实行管制的情况下,受到管制的大多是组织完善、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或既得利益集团。这些生产者有雄厚的财力作为后盾,因而常常能影响立法。其结果得到管制好处的往往不是消费者而是生产者。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关于纵向合并问题。在美国存在反托拉斯法,企业间的合并往往会遭到反对。其理由是,合并减少了产业部门中厂商的数目,因而降低了竞争程度。施蒂格勒认为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反对合并,是否批准合并应看合并的目的。如果合并是为了取得规模经济的好处,通过合并关掉一些无效率的工厂,虽然厂商的数目有所减少,但也有可能提高部门内的竞争程度。正因为他对产业结构与组织,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政府调节的原因与后果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才使他获得198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