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施士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施士金1902—1977АлександрΦёдоровичШишкин前苏联当代伦理学的奠基人,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哲学科学博士,曾获1963年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活动家荣誉称号。主要伦理学著作有:《共产主义道德概论》(1955)、《伦理学史论丛》(1959)、《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1962)、《20世纪和人类的道德价值》(合著,1968)、《人的本质和道德:历史地、批判地简述》(1979)。施士金生于俄罗斯沃洛裕达州的农村。毕业于列宁格勒政治教育学院。中青年时代从事高等教育学院的哲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二次大战结束后,致力于伦理学的理论和历史的研究。1954年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和对现代资产阶级伦理学理论的批判》的论文,获得哲学科学博士学位,成为前苏联第一位伦理学专业的博士。他是前苏联第一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大纲的作者。他在伦理学理论和伦理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苏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公认的苏联当代伦理科学的奠基人。施士金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道德的本质和作用。他明确地把道德界定为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表现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规则。他在关于道德的基本概念、道德的特征和作用、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等问题的论述,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理论界关于道德哲学研究的系统总结,成为五、六十年代具有权威性的道德哲学。在1960年和1961年,他主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问题》、《共产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若干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文选》三本书,为苏共22大制定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法典作了理论准备。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又为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法典作了理论解释。他的著作表明,他的伦理学理论研究工作都是为苏共政治路线服务的。前苏联的伦理学界公认,施士金在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系统化、为共产主义道德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宣传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理论上,他关于伦理科学的哲学性质的论证,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的相互关系的论述,关于人的道德价值的阐述,都是富有创见的,至今公认为是正确的,仍保持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但是,由于历史时代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他的某些观点也已经过时,例如,他过分强调道德对社会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而比较忽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比较充分地论述了作为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道德,而忽视了对个体道德的论述。尽管施士金的伦理思想有以上弱点,但他在前苏联当代伦理学发展中奠基人的历史地位,却是理论界公认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