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方孝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方孝孺1857—1402

明代学者。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其读书庐名“正学”,人称正学先生。曾从宋濂学习。惠帝朱允文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参与朝政。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他任总裁。燕王朱棣起兵,讨燕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1401年),曾多次献讨燕方略。燕兵入南京,他被俘。明成祖朱棣(燕王)令他草登极诏,他不从。成祖声言不从即“灭九族”;他抗言“灭十族”也不草诏,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即下令灭其十族(九族及学生)。他死时作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他善作文,据传“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其文章者罪至死。学生王稌潜录为《侯城集》,得行于世。

方孝孺/幼仪杂箴二十首/学箴九首/家人箴十五首

☚ 进思阁座右箴   方孝孺 ☛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宋濂的弟子。以荐召授汉中府学教授。明建文中,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改文学博士。燕王兵入京师(今江苏南京),想借助他的名声起草登极诏书。他坚决不肯,慷慨就义,被灭十族(包括学生)。其气节,可贯金石,动天地。其文集,亦为世人所重。有《杂诫》、《逊志斋集》。

☚ 方孝孺   幼仪杂箴二十首 ☛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

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宁海(今属浙江)人。少从宋濂学,卓有成就,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明太祖洪武(1368—1398)间,除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名其读书之室曰“正学”,学者称正学先生,亦曰侯城先生。惠帝即位,廷臣交荐,为翰林院侍讲学士,颇受倚重。燕王朱棣举兵入京夺帝位,召其草诏,孝孺号哭彻殿,掷笔砚于地,严拒之,遂被夷十族。孝孺为纯儒,具有很大的抱负与严格的操守,其诗表面上看来十分平淡,但却有一股“毅然自命之气,发扬蹈厉,时露于笔墨之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如其《闲居感怀》诗云:“我非今世人,空怀今世忧。所忧谅无他,慨想禹九州。商君以为秦,周公以为周。哀哉万年后,谁为斯民谋?”诗人所想已经超越一姓一国的局限。他对生死的问题也作过严肃的思考,在《次王仲缙感怀韵》中说:“翠鸟质微细,乃以羽自戕。犀象兽之雄,每因齿角亡。彭聃死于寿,夭者死于殇。万古谁长存,所贵得誉光。古来志节士,立身大有方。孰云萧艾藂,果胜兰蕙芳?”其他如《勉学诗》、《感橙树有作》也都是说理之作,但这些道理与议论是诗人对人生与世界严肃思考的结果,并挟带情韵而行,因而仍具有感人力量。其七绝也颇有风致,如“烟鸟归林已夕阳,野人相引度高冈。马头一片青山影,经过絺衣似水凉。”(《彭山道中》)其论诗,主张唐、宋并重,《谈诗五首》云:“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天历诸公制作新,力排旧习祖唐人。粗豪未脱风沙气,难诋熙、丰作后尘。”前一首直谓宋人近体超过唐人。后一首讥评元人学唐之作不及宋人远甚,这是针对明初有些诗人承继元诗而发。有《逊志斋集》。《明史》卷一四一有传。

☚ 梁兰   练子宁 ☛

方孝孺1357—1402

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浙江宁海县)人。明初文学家。洪武间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名其庐曰“正学”,人称正学先生。建文时为侍讲学士。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命写登极诏书,孝孺拒不受命,被诛九族及学生。后追谥文正。著有《侯成集》、《希古堂稿》、《逊志斋集》二十四卷等。
索引:方孝孺,希直、希古,正学先生,文正;希古堂、正学庐、逊志斋、钝斋。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文学家。《明史》有传。字希直,一字希古,别号逊志,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弱冠从学宋濂。洪武十五年(1382)荐入朝廷,朱元璋对太孙称:“此庄士也,当老其才以辅汝。”遣还。后复荐上,因其志存教化,朱元璋称:“今非用孝孺时。”任为将仕佐郎,汉中府学教授。蜀献王延请他担任世子老师。建文时,召为翰林侍读学士。每臣僚奏事,必命孝孺就屏前批答,言听谏行。当时朝廷议论削弱诸藩,孝孺参与其谋。燕王朱棣南下,发檄文诛讨奸臣,方孝孺列于其中。孝孺自忖必死,乃作绝命辞就难。为学明道立政,为文醇深渊雅,气昌辞达,“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苏轼)、龙川(陈亮)之间。”(《四库全书提要》)现今存赋4篇,以儒学为指归,仰慕孔门异才并出,而感慨现实忌能嫉智,贤哲寂寥。赋风与其文章一致,文辞精美、劲健,情理并茂。著有《逊志斋集》。

☚ 方东树   方履篯 ☛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学者。字希直,又字希古。世称“正学先生”。宁海(今属浙江)人。自幼精敏,从学宋濂,并“尽传其学”,被共推为当世文章第一。曾任汉中教授、翰林博士、侍读学士等职。建文帝时,颇受尊崇,同于师友,“帝有疑问,不时宣召”。后朱棣兵变篡位,令其草诏以收天下一人心,不屈被杀,并夷十族。崇祯末,谥文正。著有《逊志斋集》。方孝孺一生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重视道德对于调节和维护封建宗法关系的作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正家之道”当“以正伦理、别内外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教”( 《逊志斋集·杂诫》)。他把封建的伦理道德视为人的天赋本性,主张“人之有生也,则有是心;有心,则有仁义礼智之性”、 “礼义之性,根于天,备于心”(《学辩》)。“忠信礼让根于性”而“化于习”,因而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进行涵养。强调道德教育应从小学工夫做起,使儿童能够通过饮食言动、日用酬酢之常行去体验天道,养成良好的习惯。主张通过坐、立、行、寝、揖、拜、食、饮等项目的训练,“养其心志,约其形体”(《幼仪杂箴》)。在道德修养论上,以正心、修己为本,反对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认为“治人之身,不若治其心;使人畏威,不若使人畏义。冶身则畏威,治心则畏义。畏义者于不善不禁而不能为,畏威者禁之而不敢为,不敢与不能,何啻陵谷”(《杂诫》),主张治心之要在于“持敬”、 “寡欲”、 “养慈爱”、 “戒骄泰”、“择贤士”。在天理人欲关系上,肯定天理的重要,但并不否定人欲,而是认为“养身莫先于饮食,养心莫要于礼乐”(同上)。在他看来,立德乃是为人的最先要务,其他一切事情都要以此为基础。他说:“德有余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幼仪杂箴》)。他还十分重视道德践履,反对侈谈性命的虚伪矫作之风,倡导言行一致、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认为朱熹以后人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道德实践。方孝孺以其十族之诛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而备受敬仰,其伦理思想也因此而灌浸后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Fang Xiaoru

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他是宋濂的弟子。洪武年间,任汉中府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尊以殊礼,名其书斋曰“正学”。建文时,任侍讲学士,曾为修纂《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的总裁。燕王朱棣引兵入南京,夺得政权,命方孝孺起草登极诏书。方孝孺严辞拒绝,并写了“燕贼篡位”四字,因而被杀,宗族亲友连累而死者数百人。
方孝孺以文章、理学著名于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学术醇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言简意明,如《蚊对》、《指喻》等,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方孝孺的散文在当时颇负盛名,据说“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明史》本传)。
著有《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集》。

☚ 高启   马中锡 ☛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他因文风似韩愈,故有“小韩愈”之称。后从师宋濂,他的文章、学问是宋濂诸学生中的第一名。还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人称之为“正学先生”。福王追谥文正。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其为世子师。惠帝时,召他为翰林院侍讲,颇受信任,参与大政咨询,任《太祖实录》、《类要》等书总裁。建文三年(1401),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其写诏书,未从而被杀,受株连的宗族亲友达数百人。他是明初著名散文家,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反对模拟剽窃。其文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流畅,言简意明,文风豪放雄健,为时人所传诵。其著作今存《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

☚ 李梦阳   何景明 ☛

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文集/李卓吾评选方正学文集/方正学先生集选

☚ 王静学先生文集   逊志斋集 ☛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

字希直,又字希古,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明代初年著名散文家。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其文论亦为儒家正统。他继承韩愈之说,主张文以载道,提出“凡文之为用,明道立政,二端而已。”(《答王秀才书》)他认为要写好文章,必须“气昌”与“辞达”,所谓“道者,气之君;气者,文之帅也。道明则气昌,气昌则辞达。文者,辞达而已矣。”(《与舒君书》)他这里所说的气,就是指文章的气势。他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效古人之文者,非能文者也,惟心会于神者能之,然亦难矣”(《苏太史公文集序》),反对摹拟剽窃,表现出对复古之风的不满。他还认识到作家的性格修养不同,会使各自文章产生独特的风格,决无雷同。他在《张彦辉文集序》中说:“人之为文,岂故为尔不同哉?其形人人殊,声音笑貌人人殊,其言固不得强同也,而亦不必一拘乎同也”,表现出对文学个性化的初步认识。
在师古与创新关系上,他指出:“不师古非文也,而师其辞又非文也。可以为文者,其惟学古之道乎?”(《张彦辉文集序》)这虽是绍述宋濂的观点,但又有所发展,表现了道不变而文则因时变体的正统文学发展观。

☚ 宋濂   李东阳 ☛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

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年36从宋濂学。洪武年间,任汉中教授。蜀献王朱椿聘为世子师,名其学舍为“正学”。建文时任侍讲学士。燕王朱棣起兵,朝廷诏令、檄文多出其手。燕兵入京,燕王召草登基诏书,拒不从命,被杀。株连者十族(九族加学生),死者达870余人,是历史上罕见的惨案。晚明福王时追谥文正。孝孺志气高洁,学术纯正,散文风格纵横豪放,受苏轼、陈亮的影响较明显。史称时方文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诗亦雄峻奇逸。永乐年间,凡藏方文者判死罪,门生王稌冒死抄录,编为《侯城集》。宣德以后,文禁渐宽,方文才稍稍流传。后人编为《逊志斋集》。

☚ 王叔英   杨士奇 ☛

乡中小韩子/拜谒宋濂/受知蜀献王

☚ 为文遭祸   乡中小韩子 ☛

方孝孺1357—1402

明文学家。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人称正学先生。宋濂弟子,以文章、理学著名。惠帝时, 任侍讲学士。朱棣兵入京师(今江苏南京),命他起草登极诏书,不从,被杀,凡灭十族(九族及方的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其文纵横豪放,词气锋利。有《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方孝孺1357—1402

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宁海(浙江宁海)人。宋濂弟子,人称正学先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荐擢汉中府教授。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后改文学博士。国家大政辄咨之。燕王起兵,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燕兵破京师,因不肯为燕王起草登极诏书被执下狱,不屈而死,灭十族(九族及其学生)。有《侯城集》、 《希古堂稿》、《逊志斋集》等。 (参考图536—538)

方孝孺

(元·至正十七年——明·建文四年 1357~1402) 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從學宋濂。明洪武間 (1368——1398)擢漢中府教授,蜀獻王聘為世子師,付其廬名曰“正學”,世稱“正學先生”。建文時,官侍講學士。燕兵破京師,孝孺慨然作絶命詩,殉節磔市,宗族親故坐死者八百餘口。謚文正。善書道。王世貞曰: “希直不以書名,而剛方不折之氣,流溢筆墨間。”著有 《遜志齋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