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方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方城fāng chéng

(字)许楚,清代人,诸生。


方城fāng chéng

(字)罗源汉,号南川,清代人,雍正进士,累官工部尚书。

方城fāng chéng

泛指边境守城。卢藏用《饯唐州高使君赴任》:祖逖方城镇,安期外氏乡。柳宗元《方城命愬守也》:方城临临,王卒峙之。

方城

山名,在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北,跨葉縣境,春秋時楚國所筑方城(即長城)經此山東麓。張衡《南都賦》:“流滄浪而爲隍,廓方城而爲墉。”

方城

山名,在漢南。《春秋傳服氏注五》:“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注:“方城,山名也,在漢南。”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陵園 > 方城
方城  fāngchéng

帝王陵墓的别稱。《清史稿·禮志五》:“既達陵所,太皇太后坐方城東旁,奠酒舉哀。”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碑志 > 方城
方城  fāngchéng

明清皇陵寳城出入處的門樓,下層稱方城。呈正方形,故稱。方城兩側與寳城城牆連接。清代於方城兩側各設一角門通入寳城。參閲《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四卷二期《明長陵》。

方城fāng chéng

〖名词〗
山名。春秋时楚地,在今河南叶县南(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您如果使用武力,楚国就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虽然你们军队多,也没有多少用处。

方城

楚国北界山名。《荀子·议兵篇》:“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注曰:“方城,楚北界山名也。”一说方城即楚长城,为防御工事。

方城

❶春秋楚之方城。古为九塞之一。自今河南方城县东北南行,至于泌阳县境。战国时期扩建,自今方城北西行,沿伏牛山脉折南经镇平县至邓县北。参阅姚鼐《左传补注·僖公四年》。
❷春秋庸地。在今湖北竹山东南。
❸战国燕邑。即今湖北固安西南方城。
❹又称方城。三国吴筑。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❺相传唐郭子仪筑。在今湖北当阳东南。

方城

❶楚国北界山名。《荀子·议兵篇》注曰:“方城,楚北界山名也。”
❷即楚长城,为防御工事。

方城

方城

字扆山,清诸生。初从兄方苞学,受古文法影响颇深,作文多有方苞风格。著有《绿天书屋诗钞》。

☚ 方苞   张廷玉 ☛

方城

楚国险要。(1)关塞名。有二处:❶春秋时庸地,后入楚。《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庄王“使卢戢梨侵庸,及庸方城”,在今湖北竹山县东。
❷楚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襄公朝楚。“公还,及方城”。鄂君启节车节“自鄂往,庚阳丘,庚方城。”此“方城”当在今河南叶县南保安镇附近,这里西接伏牛山脉东端,山势由此转南,接长城山丘陵地。其间有一个较宽的山口,近世称为“方城缺口”,是楚与中原之间的一条重要交通孔道。(2)山名。《左传》僖公四年楚屈完对率领中原诸侯之师伐楚的齐桓公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方城与汉水对举,大致是指方城缺口以南、纵贯于南阳盆地东面的长城山丘陵地。(3)长城名。《水经·𣲘水注》引盛弘之(刘宋时人)《荆州记》之说,指出: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向南经叶县(故城在今河南叶县西南旧县村)东,至今河南泌阳县境,有一道长数百里的长城,号为方城,一称长城;在南阳盆地西面亦有长城一道,为方城西隅;北面则以伏牛山脉为限,连山相接。今人或认为:盛弘之所说位于郦县(今内乡县东北)西、湍河东岸之南阳盆地西面的长城,可能是在战国晚期,楚怀王、顷襄王之际,为防御威胁日增之秦国而于西部边界大力兴筑的,与春秋、战国时习称的楚方城并非一事。

方城

❶城名。❶即今河北固安县西南方城。

❷在今河南叶县南。

❷县名。❶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方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

❷北魏置,治所即今河南方城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