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方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方响fāng xiǎng古代一种打击乐器。钱起《夜泊鹦鹉洲》:小楼深巷敲方响,水国人家在处同。司空图《江行》之一: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方响 方响乐器名。以长方形钢片十六枚,分两排悬于架上,以小铜锤击之发声。 ☚ 氍毹 云璈 ☛ 方响 方响古代打击乐器。南朝梁代出现。由十六枚大小一样、厚薄不同的长方形铁板组成,分两层悬挂于架上,以小铁锤击奏。作用同于钟磬。《旧唐书·音乐志》:“方响,以铁为之,修八寸,广二寸,圆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设业,倚于架上以代钟磬。”为隋唐燕乐和后世宫廷雅乐所用之乐器。 ☚ 搏拊 拍板 ☛ 方响fāng xiǎng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司空图《江行》之一:“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方响fāng xiǎng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司空图《江行》之一:“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鐘磬 > 方響 方響 fāngxiǎng 古磬類打擊樂器。以銅、鐵或玉石製成上圓下方的條狀板片,每片正面平,背面上部有横脊及繫繩用的孔眼,一般由大小相同、厚薄依次不同的十六枚,分上下兩排懸于一架而組成。因厚薄而定音高,用小鐵槌擊響,形制類編磬。始于南朝梁,初創時爲銅質。隋唐時易以鐵,多用于燕樂。後世用于宫廷雅樂。民間長期沿用,但形制縮小。另有馬上奏凱歌樂所用者,分取其半,八枚,人各執其一,手擎而擊之。唐·白居易《偶飲》詩:“千聲方響敲相續,一曲〈雲和〉未終。”《舊唐書·音樂志二》:“梁有銅磬,蓋今方響之類。方響,以鐵爲之,修八寸,廣二寸,圓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設業,倚於架上以代鐘磬。人間所用者纔三四寸。”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壽》:“教坊樂部,列於山樓下綵棚中……次列鐵石方響,明金彩畫架子,雙垂流蘇。”《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五回:“廳上又是箏、𥱧、方響、雲璈、龍笛、鳳管,細樂響動。”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樂舞聲歌·方響》、《文獻通考·樂考七》。 方响满族打击乐器。铸铁为之,长方形,共十六枚同虡,应十二正律,四倍律,形质均同,以厚薄别音。宫廷中使用以黄绒线悬于虡而斜倚之。虡高4.8尺如屏,漆朱色并绘花纹,上方两侧分别饰一龙头,下垂五彩流苏。以铁槌击之成音。清朝宫廷用于演奏丹陛大乐、祭祀先农坛乐及卤簿乐之凯旋乐。 方响 方响古代打击乐器。始于南朝梁代,是一种金属板琴。《旧唐书·音乐志》: “梁有铜磬,盖今方响之类。方响,以铁为之,修八寸,广二寸,圆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设业。倚于架上,以代钟磬。”业指架子横木上的大版。由16枚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铁板组成,以各片之厚薄分音之高下。分为两行排置一架。皆斜倚之,用小铁锤敲击,其音清脆,有似钢片琴声。隋唐时用于燕乐,后世用于宫廷雅乐。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惜春》、《玉京春慢》、《令神曲》等系方响独奏、合奏曲目。敦煌石窟隋唐壁画多绘此器图像。 ☚ 铎 星 ☛ 方响 方响古代打击乐器。始于南朝梁代,是一种金属板琴。《旧唐书·音乐志》: “梁有铜磬,盖今方响之类。方响,以铁为之,修八寸,广二寸,圆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设业。倚于架上,以代钟磬。”业指架子横木上的大版。由16枚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铁板组成,以各片之厚薄分音之高下。分为两行排置一架。皆斜倚之,用小铁锤敲击,其音清脆,有似钢片琴声。隋唐时用于燕乐,后世用于宫廷雅乐。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惜春》、《玉京春慢》、《令神曲》等系方响独奏、合奏曲目。敦煌石窟隋唐壁画多绘此器图像。 ☚ 铎 星 ☛ 方响 方响中国古代击乐器。南北朝时,萧梁制有铜磬。由此衍化,遂有方响。初为铜制,后改为铁制或钢制。其形颇似磬,长八寸 (一说九寸),宽二寸,上圆下方,十六枚为一架,分上下两排,厚薄不同,以产生高低不同之音,应律吕四清声。北周时,西凉清乐所用方响,则具黄钟、大吕二均声。在宫廷演奏时,多用于燕乐,以代替钟、磬等雅乐之击乐器, 控制乐曲的节拍。 ☚ 五弦琵琶 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