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方以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共1首 (词)明·方以智 花如雪,东风夜扫苏堤月。 苏堤月,香销南国,几回圆缺。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 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鹿起,入清后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名弘智、浮山愚者,别号药地,一号墨历。桐城(今属安徽)人。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编修。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并称明季四公子。清军南下,南京陷,徒步走江、粤,游南海,在永历朝廷中任经筵讲官,后挂冠去,隐于粤西。清廷促其降,遂弃妻子为浮屠。以智学识渊博,举凡哲学、天文、物理、地理、生物、医药之学皆有所研究,亦工书法绘画,诗歌乃其馀事。其作品如徐世溥言:“密之乐府,深厚雄杰,出奇不穷;古风渊雅。无复浮声,又能备拟历代,兼擅众长,高凉苍郁,一振唐风。”(《榆墩集》,转引自陈田《明诗纪事》)《告哀诗》、《哭卧子》、《独往》等为其代表作品。其作品收入《博依集》、《方子流寓草》、《浮山别集》等。学术著作有《通雅》、《易》、《古今性说合观》、《一贯问答》、《药地炮庄》等等。《清史稿》卷五○○《清史列传》有传,任道斌撰有《方以智年谱》。 ☚ 黄周星 徐夜 ☛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 号曼公。 明清之际思想家、 科学家、 语言文字学者。 桐城 (今属安徽) 人。 少年时代和陈贞慧、 吴应箕、 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 有 “明季四公子”之称。 崇祯进士, 任翰林院检讨。 清兵下广东, 出家为僧, 改名大智, 字无可, 别号弘智、 药地、 浮山愚者、 愚者大师、 极丸老人等。 康熙十年, 赴吉安谒文天祥墓, 道卒。 对天文、 地理、 历史、 物理、 生物、 医药、 文学、 音韵都有研究。方氏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著作为 《通雅》,共五十二卷, 仿 《尔雅》体例而以考证音韵训诂、 解释典章名物制度为特点, 受到后代语言学者重视。 方以智公元1611——1671字密之,号鹿起,又号曼公。明末清初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崇祯时进士,官任翰林院检讨。少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明亡不仕,落发为僧,更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人称“药地和尚”。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皆有研究,而于名物训诂,文字音韵造诣尤深。著《通雅》、《切韵声原》、《正叶韵》。后两书今不见传本。《通雅》分“疑始”、“释诂”、“释天文”等二十四类, 以训诂、声音、文字为主,博考名物、象数。征引极广,凡先秦诸子、史籍、方志、小说,乃至俗谚皆在所引之列。考据精审,体例谨严, 为世所称。 方以智1611~1671明代哲学家兼医家。字密之。安徽桐城人,幼读格致之书,因父病而于26岁时学医,并于满清入关后曾到南方行医。著有《东西钧》、《通雅》和《物理小识》,记述和介绍动、植、矿、物理、化学、医药等科学知识。前者共52卷,其中有《脉考》、《古方解》各一卷;后者12卷,卷一述人体解剖生理、脏象经络,卷二述医药。他精研历代医学著述,主张取各家之长,吸取西洋解剖生理等科之合理内容,以补充中医学,为我国早期具有汇通中西医思想的医家之一。 方以智1611—1671明清之际思想家。字密之,号曼公,自号龙眼愚者、浮山愚者等。桐城(今属安徽)人。出身官宦、儒学世家。青年时代,面对社会危机,立志改革,曾与诸名士“接武东林,主盟复社”,名噪一时。30岁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亡后,遁迹南粤一带,改姓名关石公,别号愚道人,以卖药为生。1646年参加南明政权,任左中允等职。后受排挤辞官流亡岭南,与王夫之结为知交。1650年清兵入粤,为避追捕,在梧州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后北返,在金陵天界寺,潜隐著书。1664年移居吉安青原山净居寺,主持佛事,并受徒讲学。伦理思想上,反对王学的德性不需实际学问功夫,只凭虚体认便可掌握的空谈心性之说,提出“德性、学问一本也。”故德性不离学问,本体不离工夫,“性在学问中”(《东西均·道艺》)。力主为学必重实测、实理、实效。并据此强调人的生存是道德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提出“自食其力”的道德要求。明示人人都应依靠自己的劳动谋生,“心安而食”。指出人虽“力有长短,有巧拙,有大小”,但只要“各使劳苦其生以尽其力”(同上,《食力》)就是高尚的;而嗟来之食、仰仗之食,则为非取食正道。认为在工技、功能、文词、博学、道德等类人中,工技之人最高尚,而以道德谋生之人最虚伪。“惟道德至尊而易以伪,言道德之言尤易伪”(同上),“宁以艺食,勿以道食”。在善恶关系上,认为善恶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同上,《公符》),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提出“体善用恶”,“恶者,善之臣、善之余,善之用也”(同上,《颠倒》),主张在对善恶的超越中泯灭善恶的界限,以达于无善无恶的绝对至善。在生死观上,则认为生死只是心生的一种“分别”。公倡超越生死,即“胜生死”,“忘生死”,“可出可入”,“不浪死虚生以负天地”(同上,《生死格》),表现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其伦理思想集中于《东西均》等著作中。 方以智 078 方以智1611—1671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青年时期参加过复社的政治活动,崇祯进士,明亡后,改名吴石公,别号愚道人,流亡于岭南各地。清兵下广州,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别号弘智,愚者大师等。方以智精通“质测”之学和“通几”之学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谓“质测”之学,就是自然科学。方以智既擅长天文、历法、律数、医药等中国传统的科学,又通晓当时由西方传入的近代自然科学,他将两者熔于一炉,称作“质测”。所谓“通几”,就是哲学。方以智认为质测和通几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或质测,或通几,二者不相坏也”。自然科学内涵着哲学,哲学指导着自然科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自然观方面,方以智是唯物主义者。他说:“盈天地间皆物也。”“一切物皆气所为也”,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世界是由气构成的。这是一种气一元论的宇宙观。方以智还认为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他说:“凡运动,皆火之所为也。”火是物质运动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朴素的发展观。方以智还认为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他说:“物理在一切中”,这里所说的“物理”,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物质运动的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在认识论方面,方以智强调“藏知于物”,认识来源于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同时,“知至而以知还物”,认识又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同时,认识又必须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的认识论思想。方以智的哲学思想在后期倾向于唯心主义。他相信象数学,并且企图会通儒、释、道三教,以寻求一个宇宙万物的主宰—— “太一”、“真一”。 ☚ 黄宗羲 顾炎武 ☛ 方以智 066 方以智明清之际哲学家、科学家。反对理学排除具体科学而空谈性理的做法,认为事物之理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只有达知事物才能形成和确定概念,故治学必须“物有其故,实究考之”。坚持“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的原则,要求全面地掌握材料,运用枚举归纳和类比归纳的方法,“通考而求正之”,力求每一考证结论都有比较充分的根据。开清代考据之风,对先秦名辩思想的评价不拘泥古人之见。认为庄子书中的逻辑是“不可以无吓有,以不可知吓一切知见”。批评公孙龙等的观点不过是“畸人侔天”、“谈玄说妙”的诡辩之辞。对惠施评价很高,认为其历物之论是“穷大理”,属于科学的理论。 ☚ 李之藻 顾炎武 ☛ 方以智 068 方以智1611—1671明清之际科学家。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等均有研究。在我国他首先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理)、哲学(物之至理)三类。特别强调“质测”(实验科学)的知识,主张“寓通几(哲学)于质测”,即哲学不能离开科学。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等。 ☚ 朱载堉 孙云球 ☛ 方以智1611—1671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今属安微)人。首先在中国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理);哲学(物之至理)三类。强调“质测”(实验科学)的知识,主张寓通几(哲学)于“质测”,即哲学不能离开科学。所著《物理小识》中对力、声、热、磁、光等方面都有所阐述。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鹿起,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明末复社领袖之一。南明永历朝,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均辞不就。明亡后削发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雪山愚者、愚者大师,人称药地和尚。博览群书,聪颖过人,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不通,对哲学、自然科学的研究亦卓有成效。文集有《浮山全集》。 ☚ 黄宗羲 李渔 ☛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桐城学者考订认为方以智出生于桐城县城凤仪里,枞阳学者认为今属枞阳浮山人,待考订。)方孔炤子。少年时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时称“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因其父败于张献忠,被杨嗣昌诬劾下狱,为父辩诬,怀血疏号泣,膝行于长安门外两年,其父被开释,以智亦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被执,后逃出投效福王。马士英、阮大铖加害东林党人,乃穿道士服,逃至天台、雁岩间卖药为生。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立政权,以智任右中允,充经筵讲官,旋迁侍讲学士,次年迁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不久被太监王坤排挤罢相,后称疾屡诏不起。永历四年(1649)奉诏入史局,移居平乐。次年清兵攻陷平乐时被执,清将马蛟麟迫其投降,命左置官服,右置刀剑,任其选择,以智毅然站在右边。马蛟麟为之折服,允其为僧。遂改名宏智,字无可,别号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刃老人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净居寺。康熙十年(1671)冬被清廷逮捕,在解往广东途中,路过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时死于舟中。其博涉多通,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书画等多有研究。其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所著《物理小识》里,为继承发展古代科学技术作出卓越贡献。另著有《通雅》、 《药地炮庄》、《东西均》、《禅乐府》、《四韵定本》、《医学全通》、《浮山文集》、《学易纲宗》、《切韵源流》、《五言古诗》等。。 ☚ 胡如珄 方子耀 ☛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今枞阳)人,明末清初学者。少年时代和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反对阉党,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李自成起义军攻破京城,逃至江南。弘光朝灭亡,又南走五岭,一度以卖药为生。桂王在肇庆称帝,任命他为左中允,充经筵讲官。不久,因受到太监王坤排挤而辞官。永历三年(1649)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俱辞不就。第二年,清兵攻入广东,以智为避祸,削发为僧。康熙十年(1671)卒。以智博学多能,在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书画等领域颇有建树。文学创作以诗词为主,内容主要是抒写国破家亡的哀伤和身世飘零的痛苦。著有《浮山集前编》十卷、《浮山集后编》二卷、《浮山别集》二卷,另著有《物理小识》、《通雅》、《药地炮庄》、《易余》、《性故》、《一贯问答》、《博依集》等。 ☚ 渐江 钱澄之 ☛ 方以智(1522—?)fānɡyǐzhì明代哲学家、科学家兼医家。字密之, 安徽桐城人。因父病而学医。著有多种综合性多学科著作。其中《物理小识》共12 卷, 卷一为人体解剖、生理、藏象、经络, 卷二论述医药。他精研历代医学著述, 主张取各家之长, 并吸取西洋解剖、生理等科之合理内容, 以补充中医学, 为我国早期具有汇通中西医思想的医家之一。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明末学者。字密之, 号鹿起。桐城(今属安徽)人。学识渊博, 颇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主张“寓通几(即哲学)于质测(即科学)”, “通几护质测之穷”。即寓哲学于科学, 以哲学指导科学。著《通雅》40卷, 仿《尔雅》例, 依类训释, 后附《物理小识》12卷, 内容分天类(气、光、声律、五行); 历类; 风雷雨旸类; 地类; 占候类; 人身类; 医药类; 饮食类; 衣服类; 金石类; 器用类; 草木类; 鸟兽类; 鬼神元术类和异事类。对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作了一次综合的记录, 也吸收了当时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 ☚ 王景弘 王徵 ☛ 方以智 方以智方以智(1611~1671年),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医家。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今属安徽)人。少年时参加“复社”活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自幼学习各种格致书籍,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文学、音韵等都有研究,并曾因父病而留意医药,随名医傅海峰学医。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清军入关,他不仕于清,移居南方,靠行医卖药、卖字画为生,后在广东出家为僧,法名大智,字无可,有弘智、药地等别号。所著《通雅》52卷,其中有《脉考》一卷、《古方解》一卷、《物理小识》12卷,其中卷一专述人体解剖生理,卷二述医药,其它叙述本草、鸟兽、金石等卷中,亦多涉及医药知识。他对明季西方传入我国的医学知识,主张吸收其合理内容,以充实我国原有医学,并采用部分西方解剖生理学知识,如脑的功能和血的生成,论述我国原有的认识,为我国试图汇通中西的早期人物之一。对西方传教士所宣传的关于上帝和真主等宗教迷信,则持驳斥态度。 ☚ 傅山 李用粹 ☛ 方以智1611~1671Fang Yizhipoet,scholar and ideologist of the Qing Dynasty. Works: A Collection of Floating Mountain,etc. 方以智明末学者。字密之,号鹿起。桐城(今属安徽)人,称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崇祯进士, 官检讨。入清为僧,名弘智,字无可,人称药地和尚。精于考据,尤通音韵之学。著《通雅》四十卷,仿《尔雅》例,依类训释,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后附《物理小识》十二卷,论述格致之学,颇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方以智1611—1671明末清初学者。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崇祯进士,授检讨。明亡后,桂王建号肇庆,以拥戴功授右中允,后擢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为太监王珅诬劾罢职。南明亡后,出家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博识多通,对天文、地理、礼乐、律数、音韵、文学、书画、医药等无不涉猎。著有《通雅》、《物理小识》、《医学会通》等。 方以智(明·萬歷三十八年—清·康熙九年1611—1671)桐城人。字昌公,號鹿起,别號大可,又署密之、智可、墨歷,亦稱浮山愚者。明清之際思想家、科學家。明·崇禎十三年(1640) 進士,官拜翰林檢討,為 “明季四公子”之一。甲申國變 (1644,明亡) 後,落發為僧,易名宏智 (一作弘智),更字無可,號藥地和尚,又號無道人,係吉州青原山之堂頭。博極群書,學識淹雅,考據精核,工詩文,擅繪事,通鐵筆。書作章草,亦宗 “二王”之行草,著聞於時。有《印章考》、《通雅》、《浮山文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