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青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青年

新青年

月刊。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群益书社印行。由陈独秀主编。第1卷名《青年杂志》,1916年9月2卷1期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编辑部迁至北京。编辑部改组扩大,由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轮流担任编辑。《新青年》最早向全国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战斗口号,对封建思想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批判。1917年初,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揭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发表了重要政治论文《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鲁迅发表了声讨“孔家店”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鲁迅又发表了小说《孔乙己》《药》《风波》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从1918年5月第4卷第5期起全部改为白话,对全国倡导白话文运动影响极大。1919年10月前后,编辑部迁返上海,陈独秀复任主编。早期《新青年》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重要刊物,也是文学革命的摇篮和战斗阵地。1920年9月1日第8卷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机关刊物。随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化,1922年7月出至第9卷第2号休刊。

☚ 礼拜六   学灯 ☛

新青年

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1915年创刊,1926年停刊。集中而完整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全部历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研究中国五四时期伦理思想的最重要史料。
《新青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5年到1920年是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它以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特征,发起并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在一系列文章中阐明: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势不两立,尊孔必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鲁迅以小说、杂文等形式推进了《新青年》的反封建斗争。他在《狂人日记》中以其特有的笔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吴虞则在批判家族主义是专制主义基础的同时,直接进攻“圣人”孔子及其学说,被称作“只手打孔家店”的老将。在反对封建道德的同时,《新青年》极力宣传民主(即“德先生”)和科学(即“赛先生”),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文艺、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十月革命后,该刊开始发表马克思主义的文献,1918年李大钊在5卷5号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与此同时,基于不同的思想主张,编辑部开始分化。1919年胡适先后发表《不朽》(6卷2号)、《实验主义》(6卷4号)等文,宣扬政治上的“溆世主义”和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李大钊又在7卷2号上发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分歧。
从1920年到停刊,是《新青年》的第二阶段。它由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般性思想文化刊物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后来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门阵地,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刊物。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创办和主编。开始为月刊,它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宣扬新文化。第1卷名《青年》,1916年1月第2卷第1号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编辑部迁到北京。1918年10月出版5卷5号,发表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等文,是该刊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开始。自1920年9月第8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1年8月后成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1922年7月休刊,共出9卷54期。1923年6月改出季刊,出4期后停刊。1925年4月起,改为不定期刊物出版,1926年7月终刊,出5期。前后持续了10年。

新青年

180 新青年

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进步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任主编。创刊当时称《青年杂志》,自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 《新青年》月刊。《新青年》的创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青年》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反对封建的旧制度、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和旧文化;提倡建立新制度、新礼俗、新道德、新思想和新文化。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钊、鲁迅、胡适、吴虞、钱玄同等。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主张“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胡适在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在1918年5月发表了《狂人日记》,对封建的旧礼教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新青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响亮口号,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以后,《新青年》先后发表了李大钊的《Bolshevi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1919年5月6卷5号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9月8卷1号起成为上海共产党筹备组织的机关刊物。1921年迁至广州出版,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作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改出季刊,由瞿秋白任主编。1925年4月起改为不定期刊,共出5期,1926年7月停刊。

☚ 訄书   孙文学说 ☛

新青年

061 新青年

“五四”时期著名刊物。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初名《青年杂志》,陈独秀创办并主编。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为本名。1917年1月因陈独秀赴北大任教而迁往北京(仍在上海印行)。1918年1月起改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轮流编辑。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猛烈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业务上实行自由讨论,开展百家争鸣,逐步采用白话文写作,使用新式标点符号。1918年10月,发表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为该刊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之始。1919年10月后,编辑部迁返上海。1920年1月,陈独秀重任主编。同年9月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刊物。仍由陈独秀主编,新增撰稿人有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7月停刊。1923年6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出版同名季刊,后为不定期刊,瞿秋白任主编。后期由彭述之主编。

☚ 快活林   益世报 ☛

新青年

034 新青年

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刊物。1915年9月创刊。陈独秀、瞿秋白曾任主编。这份“五四”时期著名刊物以翻译这一武器来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在现代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重视译介现实主义及其他流派作家的作品。第一卷第一期就刊载了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春潮》和《初恋》(陈嘏译)。它译介外国文学大体可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创刊至1917年,此间以介绍欧洲现实主义、唯美主义作品为主;第二阶段自1918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号”起。在此新阶段中,它将俄国、日本等国的文学作品较有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译者多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译作与近代林纾的译作比较,有了新的发展。林用文言文,而《新青年》的译者则使用白话文。《新青年》所刊翻译文学,既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导,又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新青年》自创刊以来,先后译介了英国、俄国、法国、美国、日本、印度、挪威、爱尔兰、波兰、丹麦、苏格兰等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新青年》的译作开中国现代翻译文学之先河,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该刊于1926年7月停刊。

☚ 政法学报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新青年

新青年Xinqingnian

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9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月刊。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 《青年》, 从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 《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学长, 《新青年》编辑部也由上海移到北京。1918年1月, 《新青年》 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参加编辑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 反对专制与迷信、抨击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 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 被称为青年界之 “明星”、“金针”、“良师益友”。俄国十月革命后, 《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介绍马克思主义,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1919年5月,出版了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专号”。1920年初, 《新青年》编辑部又迁回上海。5月出版了 “劳动节专号”。从9月第八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成为党的理论性的机关刊物, 编辑部迁到广州。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组成季刊, 由瞿秋白主编。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停刊。

☚ 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 ☛

新青年

《新青年》xinqingnian

现代期刊。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的主阵地之一。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原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1期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至北京。1918年扩大改组了编委会,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沈尹默等人先后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实际形成了以《新青年》为核心,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新文化统一战线,形成了以《新青年》为主阵地的团结了众多知识分子共同向封建文化作斗争的新文化阵营。1920年9月《新青年》被迫迁回上海印行,至1921年10月停刊,此时的《新青年》已实际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机关刊物。1923年6月以后《新青年》又陆续出版过季刊和不定期刊,1926年7月终刊。
《新青年》的诞生,适应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它一开创就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大旗,鲜明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基本主张。《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的一系列文章,对专制主义、封建道德和维护封建礼教的孔子学说展开了猛烈抨击,一度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浪潮。《新青年》围绕道德、传统、家庭、婚恋、妇女、个性等时代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全面批判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伦理道德的吃人本质。《新青年》第一次在中国思想文化战线上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时代精神,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反响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新青年》在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道德新文化的同时,积极倡导了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初发表胡适、陈独秀的理论文章,正式亮出文学革命的大旗。1918年初《新青年》又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等人的白话新诗,同年5月刊物全部改用白话文,并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此后又不断发表大量的白话新诗、散文、小说和剧本,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新青年》还广为刊登了译介外国文学思潮的文章和外国文学的作家作品。“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在李大钊主持下大量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1919年的第6卷5期办成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此后,《新青年》逐渐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 新感觉派小说   小说月报 ☛

新青年

“五四”时期著名杂志。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并主编。月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本名。以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科学为宗旨。1917年随陈独秀迁北京,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参加了编辑工作,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1919年编辑部迁返上海。1920年9月第八卷起改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刊物。陈独秀主编(陈望道曾接编)。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在州复刊,改季刊,瞿秋白主编,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后又休刊。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次年7月停刊。


新青年

见“新闻”中的“新青年”。

新青年

新青年

湖南电视台于1999年9月10日推出的一档具有原创性的对话型节目。节目以择业和创业为主要话题,以全国各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和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有为青年为主要对象,展现新青年独有的思想、全新的市场观念以及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突出表现世纪之交的两代人在思想和观念上的碰撞。整台节目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 《新甲方乙方》,以企业选择人才,年轻人毛遂自荐为主要特点的模拟 “人才竞聘会”形式,向社会推荐人才,给企业和学有所成的有志之士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二部分: 《新青年访谈录》,以人物专访的形式,推介全国各行业杰出青年。通过对人物的专访,加之现场观众的参与,共同探讨人物本身的创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采访过程中始终以人物个人事件为背景,从而引发青年人对创业过程中种种问题的思考,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

☚ 有话好说   今日谈 ☛
新青年

《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月刊。由群益书社发行。陈独秀主编。第1卷名为《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本名。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叔雅、刘半农、易白沙、吴虞等。印行1千份左右。1916年2月护国战争爆发,停刊7个月,1916年9月复刊。1917年1月迁北京(仍在上海印行)。自4卷1号起(1918年1月)改组为同人刊物,宣布“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不另约稿”,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轮流编辑(沈尹默实为挂名),鲁迅从第4卷起开始写稿并成为编辑部成员。五四运动爆发后,休刊约半年,1919年10月后,编辑部迁返上海(北京仍保留编辑部名义),陈独秀1920年1月抵上海,重任主编。刊物进行整顿,7卷1号提出今后“社内主张,力求一致”,“以后的本志注重在研究实际问题”,完全抛弃了不批评时政的方针。1920年5月出满第7卷后休刊3个月,刊物进行改组,自8卷1号(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刊物,仍由陈独秀主编,北京编辑部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出版发行。新增撰稿人有陈望道、李汉俊、李达、李震瀛等。1920年12月,陈独秀去广州,陈望道接编,李汉俊参加编辑,不久退出。1921年9月陈独秀返上海不久,再任主编。1922年7月出至9卷6号后休刊。该刊创刊后,以“改革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宗旨。1卷1号发表陈独秀所写《敬告青年》一文,具有发刊词性质,提出了对青年的六点希望,同时强调“批评时政,非其旨也”。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思想,介绍世界文化。1920年9月复刊后,发起文学革命和批孔运动,猛烈攻击中国封建文化思想,发表吴虞、易白沙、陈独秀等抨击孔教的文章,发表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力提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积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文,连载一系列新文学作品,并全部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1918年10月出版的5卷5号,发表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是该刊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开始。1919年1月,发表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宣称拥护民主与科学,同情十月革命。同年9月,李大钊把他轮编的6卷5号办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他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还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介绍工人运动状况,向社会主义刊物转化。自8卷1号起,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译载有关苏俄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文章,登载列宁著作的译文和介绍列宁革命活动的文章,同时开展了对无政府主义和伪社会主义的斗争。1923年6月在广州复刊,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机关报,前3期陈独秀主编,第四期彭述之主编,其余由瞿秋白主编,初为季刊,1924年12月出4期后再度休刊。1925年4月复刊,编号另起,原拟恢复为月刊,实际为不定期刊。大量刊载列宁的著作,开始译载斯大林的著作。广泛介绍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重视对中国革命纲领、策略问题的阐述,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参与“科学与人生”的论战,对张君劢等的玄学和胡适等的实用主义进行有力的批判。1926年7月停刊。

☚ 新社会   新青年社 ☛

新青年xin qing nian

New Youth,influential monthly journal edited by Chen Duxiu,first published in1905 and suspended in 1922

《新青年》xin qing nian

New Youth,journal

新青年

中国近代刊物。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刊于上海。初名《青年杂志》,为月刊,出版一年后,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吴虞等。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积极主张反对封建专利,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化,从而掀起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曾发表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观文章,从而把新文化运动推向新的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3年6月瞿秋白任主编,改为季刊。1925年4月起不定期出版。1925年7月停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