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在此轮经济增长中,美国经济显现出来的特点与走势,都和过去的经济扩张模式大相径庭。美国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布鲁斯·斯坦伯格指出,“美国当前完美的经济环境实在至为罕见。” 正因为如此,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正式提出的 “新经济” 理论,即成为目前解释这个 “非理性的繁荣” 的理论基础。
为何出现所谓的 “新经济” 甚至 “新典 (型) 范” 这种理论? 那得先看看目前美国经济到底有什么特异之处。首先,持续了八九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失业率也仍在下跌,这是第一个让传统经济理论站不住脚的地方。其次,驱动这波行情的高科技产业,有很多企业的产品领域是处于 “准” 独占的地位,然而,垄断的现象本身却没有阻碍到产品的持续升级,同时也不减少消费者的福利,这种双赢的现象颠覆了传统经济理论对垄断多持否定态度的看法。
那么新经济理论又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 首先从促成这波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在技术层次维持不变的情况之下,传统农业的生产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受限于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但是,这次的多头行情之所以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其边际报酬不会受限于此一法则,也就是高科技产业一旦在技术或产品的开发上有突破性的创新,反而因为带动引导需求,而使其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并进一步刺激企业投入研究与发展。正因为如此,增长的力度不易出现过热的迹象,反而形成是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的循环。
其次,新经济理论认为,传统的资本、劳动力与技术都不足以支撑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家精神才是高科技产业得以无限增长的原动力。比如,网景(NetScape) 或雅虎 (Yahoo) 公司,从创意涌现到身价百倍,中间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这在传统理论或者传统产业里,一个产业筹资到硬件设施完全购置完成,可能就要花上同样的时间。两者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尽管20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就观察到企业精神才是关乎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这样的主张在目前居主流的新古典学派里,并没给予明显的重视。因此,新经济理论也重新强调其重要性,并开始以企业组织或组织网络,作为研究的 “个体”,与传统个体理论以“理性的个人” 为研究分析对象十分不同。
再次,从劳动市场来看,就业市场的饱和,并未导致工资上扬的压力,进而引发通货膨胀的压力。新经济理论认为,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高科技产业工资上涨的压力,以被这些高新科技产品的低廉价格所抵销; 而另一方面,非高科技产业又因无明显的需求上涨,自然也不会驱动通货膨胀的压力。
此外,新经济理论也明显强调群骤的效果,认为应将整体高科技产业看成一个生态,而在这个生态内,企业的多元化与信息的快速流动所形成的竞争构架,则是促使企业自我增长的动力。因此,虽然处于没有对立的独占状态,利润也是居高不下,这个企业依然不断升级,并以继续造福消费者的低价来拥有市场占有率。
从上述可见,新经济理论认为,美国已进入新的经济时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基调已经确定,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也被打破。更进一步地说,“新经济” 就是宣告景气循环之死,通货膨胀被永久放逐。它强调,科技发展带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压制通货膨胀,是促成美国 “新经济” 诞生的主因。
但挑战 “新经济” 之说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他认为,美国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直今不到30%,而英国的贸易开放程度至少是美国的两倍,但从英国来看,根本找不到充分的证据支持 “贸易开放有助于压制通胀” 的说法。最近,英国《经济学家》 杂志也发出警告说,“新经济” 论虽然不是空穴来风,但有迹象显示,景气循环并没有因 “新经济” 而打住,如果一味地固守这一趋势,很可能会产生泡沫股市,美联储也许会因迟疑而延误调高利率的时机,美国政府则可能对前景过于乐观而过度减税,因此,“对经济趋势过度乐观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事实上,这些悲观论调的出现也不是没有根据的。特别是整个高科技产业似乎是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创造上,然而,虽然高科技产业持续不断地推出的新产品有极强的挥发性,一旦消费者淘汰产品的速度呈现减慢的趋势,减缓高科技产业的利润,将立即反映在研发经费的删减上,恶性循环之下,这次由高科技产业引发的经济循环,可能会跌得较过去都快。
此外,从信息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信息革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其发展过程并不算平顺,到近三年才显现其爆炸性的威力。因此,虽然新经济理论对高科技的解释,看起来好像头头是道,一旦自己跌落,大起大落的原因何在? 到头来,可能又得到传统的经济理论的供需法则中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