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秧歌剧运动xinyanggeju yundong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在延安及陕甘宁边区进行的改革秧歌剧的一次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深入农村,收集、整理当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文艺作品,其中就包括了秧歌这种民间形式。1943年春节,演出了新颖的秧歌舞和秧歌剧,其中鲁艺文工团演出的《兄妹开荒》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采用秧歌的形式,摒弃了旧秧歌剧的糟粕,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毛泽东和朱德等人对此评价很高,并给予热情的鼓励,从而激起人们对于秧歌剧的浓厚兴趣和普遍重视。一些机关、学校纷纷组织业余的秧歌队,广大工农兵群众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新秧歌剧的编写和演出,终于在1944年春节迎来了秧歌剧演出的高潮。当时,由延安的部队、工厂、机关、学校组织起来的业余秧歌队有27队之多,上演了150多个节目,轰动了整个延安,出现了“鼓乐喧天,万人空巷”的盛况。延安的新秧歌剧运动的成功经验,迅速推广到其他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并随着部队从农村传到了城市,成为新解放城市最初戏剧活动的主要部分,象大连的《二毛立功》、天津的《工人解放》、北平的《好夫妻》,都是比较优秀的新秧歌剧。这场出现在40年代中后期解放区的声势浩大的新秧歌剧运动,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主题宽广,是实践文艺工农兵方向的重大成就,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扩大了新文艺的阵地,缩小了旧文艺的影响,探索出了一条把旧戏剧改造成新戏剧的路子,并加强了艺术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也为革命的思想内容与传统戏曲形式的和谐处理及专业文艺工作者与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结合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新秧歌剧运动为我国的新歌剧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