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疆古代指中国管辖的西域地区。以天山分为南北两路。汉时北路为乌孙及匈奴之一部,南路为车师、鄯善、龟兹、于阗、疏勒等西域三十六国;东汉末又分为五十国。三国至晋北路为乌孙及鲜卑西部,南路为于阗、疏勒、龟兹等。南北朝时北路为乌孙、高车、突厥及柔然南境。隋时北路为突厥,南路为于阗、龟兹、鄯善、疏勒等。唐时南路皆属突厥。唐太宗时于东路的伊吾、高昌及西突厥的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以辖之。西路的焉耆、龟兹、疏勒及于阗等设置安西都护府以辖之。改部落为州、县,又特置都督府于各州,统称为羁縻州。分设北庭、安西两都护府,而隶属于陇右道。“安史之乱”后,大部分陷于吐蕃。五代时南路部分属吐蕃,北路及南路多属回鹘。宋时南路属吐蕃,北路属西辽。元时天山以北置元帅府于阿力麻里以治之,南路置元帅府于别失八里以治之,吐蕃以东地置元帅府于曲先以治之,其后大部分属察合台汗国。明时天山北路为四卫拉特,天山南路为巴什伯里、叶尔羌、吐鲁番等。明末北路为准噶尔部势力统辖,南部为回部势力。清初北部为额鲁特四部,南部为回部。清光绪十年(1884)后,新疆始改设行省,正式定名新疆省,省下设州、府、厅。民国2年(1913)废州、府、厅而为县,全省分成伊犁、和阗、阿克苏、迪化和喀什噶尔5个道。民国5年(1916)增设塔城道;民国8年(1919)并属阿尔泰地方,增设阿山道。民国9年(1920)增设焉耆道,共8道。国民政府成立后,废除道区,改县,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5年撤省,改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❶地名。古称西域。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称“西域新疆”、“新疆”。光绪十年(1884)建省,定名“新疆省”。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乌鲁木齐、昌吉旅游区 ☛ 新疆自治区名。全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中国西北部。1955年建立省级民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面积160多万平千米,人口1515万左右。 新疆地名。清代以其名名地者有四:一指贵州古州、丹江、安顺、镇宁等地;一指四川大、小金川一带;一指云南昭通、永善地方;一指天山南北地区。系雍正、乾隆年间为区分新、旧辖区而采用的名称,寓“新辟疆土”之意,而非指某一固定地域。其成为专指某一固定的地域是在乾隆、嘉庆以后,主要指原西域,即东起哈密、巴里坤,西至巴尔喀什湖,北达斋桑湖,南抵昆仑山之间的广大地带。清嘉庆十二年(1807)祁韵士《西陲要略》、道光元年(1821)成书的《钦定新疆识略》,就是以上述地域作为撰作范围的。光绪十年(1884),新疆置省,刘锦棠任巡抚。自是,其地理含义正式确定,并为各书共同使用。原伊犁将军管辖地区及哈密、巴里坤一带全部被归于新疆省范围,分为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和伊塔四道。民国八年(1919),阿勒泰并入新疆,称阿山道,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致相等,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