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生儿败血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生儿败血症

病名。新生儿时期邪毒入血引起的病患。由于新生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薄弱,产生抗体的机能不完善,皮肤黏膜柔嫩,容易破坏而致细菌邪毒入侵,入侵后也不易局限和消灭,因而发生感染,即易产生“正不胜邪,邪毒入血”现象。细菌邪毒扩散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了全身性的化脓性感染。甚则由于正气衰弱而出现“邪毒内陷,侵袭脏腑”危候。如皮肤的化脓性病灶、呼吸道及肠道感染,出生时吸入污染羊水,或在胎内因母亲患败血症等都可引起。治以清热解毒,泻火凉血为主,可用清瘟败毒饮,神昏加紫雪丹,黄疸加茵陈蒿、满天星。如正气衰弱,邪毒内陷,除清热解毒之外,尚须加重扶正之品,如人参、黄芪之类。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xinsheng’er baixuezheng

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一种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期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病因: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差,一旦发生感染,容易扩散而形成败血症。感染可发生在出生前(宫内感染,因母亲有感染,细菌由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出生时(通过被污染的产道或吸入被污染的羊水); 出生后(多由皮肤、粘膜、脐部、呼吸道感染所致)。但临床上也有找不到明显病因的。一般认为生后3天内发病的多为宫内或产时感染; 而三天后发病的则以生后感染为主,两者引起感染的细菌也有所不同。症状:往往很不典型,尤其早期易被忽略,病初多为精神差、不吃奶、不哭,体温不稳定。可有发热,也可正常或体温不升。可出现呕吐、腹胀、黄疸,病情进一步发展可有皮肤发花、苍白、肝脾肿大、消化道出血、惊厥等。严重者还可发生休克或呼吸衰竭。新生儿败血症中约1/3伴有化脓性脑膜炎。治疗:早期使用抗菌素,加强护理、保温、供氧等;保证足够的热量及营养、静脉输液、必要时可输血,治疗原发感染病灶。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破伤风 ☛

新生儿败血症septicemia of newborn

系一种特殊类型的败血症。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足,易因脐部感染、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羊水感染、口腔粘膜损伤等而发生败血症。常见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脆弱类杆菌、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等。早期症状为精神萎靡、吃奶减少、面色苍白或发绀、呼吸困难、惊厥等;继之出现黄疸、肺出血、肠麻痹、DIC、腹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可针对致病菌应用抗生素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

为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及产生毒素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症状常不典型,可有虚弱、反应差及吸吮差、拒乳、苍白、黄疸、吐泻或/及腹胀、呼吸改变、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伴发肺炎、脑膜炎等。预后与病原有关。治疗以控制感染为主。

新生儿败血症xīnshēng’érbàixuèzhèng

病名。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 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新生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 对疾病的抵抗力薄弱, 产生抗体的机能不完善, 皮肤黏膜柔嫩, 细菌邪毒容易入侵, 且入侵后也不易局限和消灭, 因而发生感染, 即易产生“正不胜邪, 邪毒入血”现象。细菌邪毒进入血液循环, 可引起全身性的化脓性感染。甚则由于正气衰弱而出现“邪毒内陷, 侵袭脏腑” 危候。皮肤的化脓性病灶, 呼吸道及肠道的感染, 出生时吸入污染羊水, 或在胎内母亲患败血症等都可引起。治以清热解毒、泻火凉血为主, 可用清瘟败毒饮, 神昏加紫血丹, 黄疸加茵陈蒿、满天星。如正气衰弱, 邪毒内陷, 除清热解毒之外, 尚需加重扶正之品, 如人参、黄芪之类。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细菌侵入血循环引起的一种全身严重感染性疾患。发病率不一。自应用抗生素以来病死率已明显下降,目前约为5%左右,但未成熟儿死亡率可高达15%以上,仍为新生儿死亡重要原因之一。
病因可由:
❶易感因素: 新生儿皮肤粘膜屏障功能较差,胃酸少、杀菌力弱,肠道通透性高,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能力较低,吞噬细胞功能低下。新生儿刚娩出时体内IgG(由母体经胎盘输入)浓度略高于母体,但胎龄不足34周的未成熟儿IgG浓度较低。体母的IgM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血清中IgM浓度低。血清型及分泌型IgA均缺少,因而易发生肠道及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淋巴系统发育也不完善; 血清补体(尤以C3、C5)浓度低,约占成人的50%; 白细胞吞噬过程中的调理、趋化及吞噬作用均较差。由于上述各种缺陷或不足,新生儿易受细菌感染,且一旦发生感染不易局限而发展成败血症。
❷病原菌: 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众多,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为常见的致病菌外,其他如白色或柠檬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及李司忒菌等也可致病。近年,产道中常见的B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见“B组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条,67页)。
❸感染途径: 可发生在出生前 (宫内)、产程中(产道)及出生后。宫内感染常因母亲有感染性疾病、子宫内膜炎、羊膜早破、羊水污染等,细菌可经血或直接感染胎儿,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多见,常于生后3天内发病。产时感染为胎儿通过产道时吸入或咽下污染的羊水而感染; 亦可因急产及助产,手术操作消毒不严而感染。生后感染常为出生后脐部护理不当、皮肤损伤、口腔粘膜糜烂或因挑“板牙”、割“螳螂子”损伤粘膜而感染。细菌亦可由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致成败血症,常于出生3天后发病,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见。
新生儿败血症常表现为吮吸无力、哭声低微、反应低下、体温不升、体重不增及黄疸等非特异症状。黄疸常于生理性黄疸应逐日消退时而反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早产儿则上述症状更不明显,需提高警惕,及时发现。
检查时可发现皮肤有脓疮、疖肿,脐部有脓性渗液、甲沟炎、睑缘炎等局部化脓病灶,同时有肝脾肿大等体征。病原菌在病儿血液中不断繁殖,循环全身,可停留于某一脏器而形成局部化脓灶,常见者有肺炎、脑膜炎及脓尿症等。此外亦可并发深部组织脓肿、骨髓炎及肝脓肿等。严重者可并发硬肿症,DIC及感染性休克。
血培养对明确诊断很重要,应于用抗生素前采血,血量宜多(5ml左右),采血时须严格消毒皮肤,以免污染血标本,应同时送厌氧菌培养。若得阳性结果应作药物敏感试验,以便调整并选用适当抗生素。局部化脓灶脓液培养及涂片亦有助于确定病原菌。周围血白细胞计数高低随感染细菌不同而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时白细胞多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时可见中毒性颗粒及幼稚细胞,但病重者白细胞反见降低。肠道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减少。血红蛋白可下降,血沉一般增快。
新生儿败血症常缺乏“典型”症状,凡母亲有感染病史、产程延长、羊膜早破,或为早产儿、经历复苏术、曾作气管插管或脐血管插管者; 有脐部、皮肤及粘膜感染灶者当出现精神萎靡、厌食、体温不升及体重不增,黄疸加深时,须考虑败血症。
治疗包括:
❶抗生素: 及早选用有效抗生素为治疗关键。在未得血培养结果前,可选用杀菌剂(如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等)和氨基糖甙类 (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联合应用,剂量要足,开始以静脉给药为妥,疗程一般为10~14天;有局部化脓病灶者,根治后才可停药。获血培养结果后,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用药。厌氧菌感染,以青霉素为首选,其次羧苄青霉素及洁霉素,洁霉素的剂量口服为每日30~60mg/kg,肌注、静注为每日15~40mg/kg; 对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耐药时,可改用妥布霉素(每日3~5mg/kg),或丁胺卡那霉素(每日15mg/kg),肌注。
❷支持疗法: 供给足量的热能、液体,必要时可输血或血浆。青紫时给氧,脐部及其他化脓灶应每天清洁处理。
❸并发症处理; 有硬肿症、DIC或休克等,须积极处理。
加强围生(产) 期保健工作,强调新法接生,注意婴儿室环境卫生及用具的消毒; 加强卫生宣教,禁挑“板牙”、割“螳螂子”; 对可疑有感染的新生儿应予早期诊断,及时处理; 慢性带菌的工作人员暂时调离新生儿室; 均为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为一种外感邪毒产生的危重证。由于初生儿卫表不固,尤在脐带待脱或初脱之际,最易感染邪毒。受染之后,又由于初离母体,形雏成而气血未壮,阴既不足、阳又未充,邪毒最易化热化火而入营血,甚则因正不胜邪,而导致阳气衰竭者。故临床既可出现邪毒炽盛之象,又能发生阳气虚脱之候。
若症见壮热、烦躁,面目皮肤发黄,或面色发青,腹胀,或有抽风,昏迷者,为邪毒炽盛,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若化热动血者,症见壮热,皮肤出现红疹,或衄血,便血,则属血热妄行,宜解毒法中加凉血止血之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若病儿虚弱,症见面色苍白,晦暗无华,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四肢不温,气息微弱等阳气衰竭证者,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龙牡汤。

☚ 天钓内钓   新生儿肺炎 ☛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

是指病原菌侵入婴儿循环系统,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由此造成全身各系统的严重病变,并需排除引起这种异常病理生理状态的非感染因素。诊断标准:(1)确诊败血症:
❶具有一定临床表现,两份血培养为同一细菌或一次血培养阳性,但从尿液、脑脊液、浆膜腔液或非暴露病灶处分离出或涂片找到同一细菌。
❷具有一定临床表现,白细胞层涂片找到细菌。
❸具有一定临床表现,血培养一次阳性,病原菌为非条件致病菌,如为表皮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有脐血管或外周静脉插管史者,以上有一项即可确诊。(2)临床诊断败血症:
❶具有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白细胞总数<5×109/L(5000/mm3)或出生3d后>20×109/L(20000/mm3),或杆状核细胞≥20%(占中性粒细胞总数的比例)。
❷具有易发生败血症的病史及其临床表现,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而无肺炎等其他可使C-反应蛋白增高的疾患。

☚ 新生儿休克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000037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