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解剖与生理特点
从出生脐带结扎时开始,到尚未足28天的婴儿,统称新生儿。其中凡足月(胎龄满37周至尚不足42周)娩出、出生体重达2500g以上,身体各器官形态与功能已达相当成熟程度者,称成熟新生儿或足月儿,常简称新生儿。凡出生体重小于2500g,包括足月小样儿、早产儿、成熟不良儿,统称低出生体重儿。本条所述为体重达2500g以上足月新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
婴儿出生断脐后,机体各器官在解剖及生理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如自主呼吸的建立、血循环通路的改变、对外界温度的适应等。所有这些改变共同形成了新生儿的特征。
(1) 呼吸: 胎儿可有微弱而无效的呼吸。出生后由于脐带被剪断,血液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刺激呼吸中枢,同时本体感受器及皮肤温度感受器受比宫内温度较低空气的刺激,立即开始呼吸。胎儿肺泡中含有少量液体,故第一次吸气所需胸腔负压需达40cmH2O,才能使肺泡扩张。以后正常呼吸的维持则需有足量表面活性物质的存在。胸廓的扩张和膈肌的下降能产生较高的负压。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的呼出能完全自主地调节,但调节机制尚不够完善,因此呼吸幅度较浅表,节律不匀,频率较快,每分钟约40~45次。生后初二周呼吸频率波动较大,为生理现象。
(2) 循环:生后脐带结扎,体循环阻力增高,左心压力随之而加。自主呼吸开始和肺的扩张,使肺循环阻力减低、右心压力降低,当左心压力大于右心压力时,从右向左经卵圆孔的分流停止,因此在生后数分钟内卵圆孔即呈功能性关闭。此时血液仍经动脉导管自左向右分流,但周围血氧浓度增高,促使动脉导管肌层收缩而渐关闭。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在解剖上的闭合可于生后2~3月内完成。生后最初几天有时可听到心脏杂音,可能与动脉导管的暂时未闭有关。新生儿每分钟心脏血液搏出量(180~240ml/kg) 比成人多2~3倍,这与新生儿耗氧量多有关。新生儿心脏神经分布仍保持着胎儿的特点,交感神经占优势,迷走神经兴奋性较低,故心率远较成人为快,每分钟约140次左右。血压在初生时约75/50mmHg。
(3) 泌尿、生殖系:新生儿肾脏下极常能触及。出生时肾脏已具与成人数目相同的肾单位,但组织学上尚不够成熟。肾小球立方上皮细胞较多、血管较少,因而滤过面积不足,滤过量更不足。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计算仅为成人的1/4~1/2。肾小管短且发育不良,排出过剩钠的能力也低,当摄入含钠液较多时可导致水肿;肾小管分泌对氨马尿酸、重吸收葡萄糖和保存碳酸氢离子的功能也不足。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即开始排尿,每天4~5次,一周后可达10余次。但生后初几天尿的浓缩、稀释、尿素清除、排磷等功能均较差。第一周尿内可含微量蛋白,有时可见粉红色尿,为尿酸盐排泄增加所致。
阴囊大小不等,常有鞘膜积液,睾丸已降至阴囊,偶可停留于腹股沟处。常见生理性包茎。
(4) 血液:新生儿的血容量取决于脐带结扎的早晚,如生后一分钟即断脐,血容量为78ml/kg,若推迟5分钟结扎,血容量可增到126ml/kg。从出生到生后一周内,周围血的红细胞计数可由650万/μl降至约600万/μl,血红蛋白由23g/dl降至约18g/dl,其中胎儿血红蛋白可占85%。白细胞计数由2万/μl降至约1.4万/μl;中性粒细胞由65%降至50%以下,偶见中幼粒细胞。凝血酶原时间在出生时稍长,2~4天时更长,甚者可致新生儿出血症。
(5) 消化: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贲门括约肌弱,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因而容易溢奶或呕吐。生后1~2天内常吐黄色或咖啡色粘液,此乃通过产道时咽下的羊水、粘液及血液所致。肠段相对较长,分泌和吸收面大,能胜任较多量流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唾液分泌较少,常呈中性反应。胃酸在生后第一天暂时增高,随即下降,至第8天游离酸为零。新生儿消化道能分泌足够的消化酶;消化蛋白质的能力好,系凝乳酶起较大作用;但胰淀粉酶要到生后4个月才达成人水平,若在生后4个月内喂以淀粉食物,则可能促进此酶提早分泌。人乳中的解脂酶对脂肪消化起主要作用,故人乳脂肪的85~90%能被吸收,牛乳脂肪吸收率较低。肠壁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故母乳喂养的婴儿血中IgG、IgA、IgM浓度较牛乳喂养者高;但其他蛋白分子也易透过肠壁,因而可引起过敏反应。胎粪由胆汁、肠道分泌物、脱落上皮细胞及胎内咽下的毳毛和胎脂等所组成,呈墨绿色;在生后10~24小时内开始排出。在3~4天内转为过渡性大便,再转为正常粪便,每日排便3~5次。若生后24小时内无粪排出,应检查有无消化道先天畸形(如无肛)。
(6) 代谢: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代谢需要较成人多。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效能较高,第一周起即能维持正氮平衡。出生后双糖的消化和单糖的吸收功能已成熟,由于胎儿糖原储备不多,有时可出现低血糖,但可不伴症状。对脂肪的吸收较蛋白质差。新生儿体内含较多水分,占体重的75%或更高,主要为组织间液相对增多。初生3~4天内丢失水分较多,加以摄入水分偏少,为“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原因之一,脱水者可出现脱水热。血清钾偏高,但不出现症状。血清钙在生后初2天较低,人工喂养者可因血磷较高而血钙更低,有时可出现低钙性惊厥。
胆红素代谢,新生儿生后血清胆红素即高于正常成人水平(0.3~1.0mg/dl)。生后3~5天达高峰,一般介于2~12mg/dl之间,平均为7mg/dl,7~10天内可降至正常水平。除黄疸外一般情况良好,无任何症状,称为“生理性黄疸”。这与胎儿期的红细胞于出生后破坏,肝细胞内Y蛋白及葡萄糖醛酰转移酶不足等因素有关。
(7) 酶系统:新生儿酶的活力低下,如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功能低下,从母体所得凝血因子不足,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维生素K合成不足,而影响凝血酶原的形成,易有出血倾向。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功能低下,除影响胆红素代谢外,尚对多种药物不能进行代谢处理,如给一般剂量的氯霉素,不能及时转换并排泄,可引起灰婴综合征 (又名灰色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青紫和虚脱等。若红细胞缺乏G-6-PD,又肌注维生素K3、口服磺胺类或水杨酸盐等,均易发生溶血性黄疸而致高胆红素血症。
(8) 神经系统: 新生儿的脑相对地大,占体重的10~12%(成人仅2%),但脑沟、脑回尚未完全形成。脊髓相对较长,其下端在第3~4腰椎水平上。脑脊液量少,压力也较低。出生时因大脑皮质和纹状体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易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的动作。生后即有吞咽、吸吮、觅食、拥抱、握持及对侧伸腿(按膝关节并刺激同侧足底,对侧下肢屈曲,然后伸直,内收)等反射。提睾反射、腹壁反射不易引出。Chvostek征、Babinski征、踝阵挛可阳性。味觉、触觉存在;嗅觉、听觉、痛觉较差; 虽有瞳孔对光反应,但视觉较差,眼球缺乏共轭运动。
(9) 内分泌:出生时垂体前叶已具有功能,后叶分泌稍不足。甲状腺功能良好,甲状旁腺功能可出现暂时性低下而致肾排磷功能低下,引起低钙惊厥。出生时肾上腺皮质胎儿带占80%(与胎盘协同合成性激素),成人带占20%(合成醛固酮和皮质醇),以后胎儿带开始退化演变,到一岁时完全被成人带所取代。新生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够成熟,出生时血皮质醇浓度较高,可能是通过胎盘从母体得来,也可能是自身对分娩的应激反应。髓质分泌和储存的激素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主。男女婴乳腺均可增大,第3~5天分泌初乳样分泌物;女婴在第一周内阴道可有血性分泌物,均为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经1~3天自行消失。
(10) 免疫:新生儿在生后3~4月内尚无充分合成免疫球蛋白的能力,均从母体获得。大量IgG可从母体通过胎盘输给胎儿,故对麻疹、风疹、白喉等有抵抗能力。由于IgM不能通过胎盘、某些补体和备解素的缺乏及粒细胞对革兰阴性细菌的吞噬作用较差,故新生儿对一般细菌感染,尤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缺乏抵抗力。新生儿也缺乏S-IgA,因此易得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新生儿巨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与吞噬功能也不足;并缺乏调理素(它是一种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菌所需的蛋白调理因子),使肝、脾从清除血液中细菌的能力不足。溶菌酶和白细胞对真菌的杀灭能力也较低。因此,新生儿对革兰阴性菌或真菌的抵抗力均很差,新生儿细胞免疫能力亦较差,机体没有能力使感染局限,而致扩散成败血症。
(11) 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薄,易散热,常致体温过低。寒冷时无寒颤性产热反应,主要依赖非寒颤性产热方式,即由棕色脂肪产热。棕色脂肪分布在中心动脉附近及两肩胛间,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的调节,在寒冷时发挥直接产热功能。早产儿棕色脂肪含量不多,在寒冷季节如不注意保暖,易致硬肿症。另一方面,汗腺发育不全,排汗、散热机能也差,若环境温度过高,或过分保暖,体温有时可达40℃,而引起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