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浪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浪潮

新浪潮nouvelle vague

1958年至1959年间在法国突然涌现出一股由不知名的青年人竞相拍摄影片的热潮,法国著名女新闻家弗朗索瓦兹·吉隆在一篇评论中首次使用新浪潮一词称谓这种现象。1959年至1962年相继有近百名青年人成为电影导演,拍出他们的处女作。这批青年导演被称为新浪潮导演,其作品被称为新浪潮电影。重要代表人物有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罗尔等,人称“三个火枪手”。
法国新浪潮的兴起主要得力于《电影手册》。该杂志从1955年起在安德烈·巴赞等人的领导下,团结了一批青年影评人,如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和雅克·里维特等,对法国商业电影的平庸和虚假,以及固守传统的电影生产体制,进行激烈的批评;提倡作者论的方法,认为影片是电影制作者个人的表现,而不是集体的艺术,并对美国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一些美国导演的艺术地位作了重新评价。1958年巴赞去逝后,这批青年影评家转向拍片实践,成为新浪潮的主将。
法国新浪潮的兴起还由于当时法国电影业的经济困境。当时的法国电影一直沿袭旧传统, 一批老导演拍摄的题材、形式、创作手法千篇一律的爱情片和侦探片充斥影坛;面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巨大影响和美国电影的强烈冲击,法国电影业无力竞争,正处于危机之中。《电影手册》杂志的青年影评人提出不用大明星也可以拍出赚大钱的影片,指责固守传统的生产体制不利于新一辈年轻导演的出现和成长,特别是夏布罗尔的《表兄弟》(1959)、特吕弗的《四百下》 (1959)与戈达尔的《精疲力尽》(1960)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为青年一代导演赢得了信誉,资助青年人拍片之风大盛,使新浪潮在1960年达到顶峰。
新浪潮的出现使法国电影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摄制技术方面也有了引人注目的革新。与其产生之前的商业电影相比,新浪潮电影最重要的决裂标志在于其导演的构思,新浪潮导演倾向于自传性质的题材,借助影片中的人物传达自身的体验;坚持表现自己熟悉的事物与人——知识分子、艺术家或寄生者阶层,描写他们所关心的事——女人、性与电影,描写他们熟悉的环境,以一种单调的几乎令人厌烦的自我表现,真实地再现出一个特定的时代。在美学方面,他们无视神圣不可侵犯的电影语法,蔑视传统与各种影片样式的规范。他们创造了一系列电影句法中的新形式:用长镜头取代蒙太奇规则,用随意的移动摄影取代固定的场景的拍摄,用大量的分切加快影片的节奏;使叙事简化。在他们看来,只要现实主义的设想受到尊重,一切幻想、一切表现手段与风格都是允许的。
新浪潮并非作为一个流派而存在,它包含以《电影手册》集团为核心的一大批青年导演,其出身、信仰和理论都极不相同,在作品中亦强调个人风格,但因这批人在冲击法国商业电影的壁垒时,采取了一致行动,在拍片方式与艺术追求上具有一系列共同特点,从而形成了一股独特的美学潮流。
新浪潮达到其顶峰时,《电影手册》集团的又一批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如皮埃尔·卡斯特的《美好年华》(1959),雅克·杜尼奥尔—瓦尔克洛兹的《垂涎欲滴》(1959),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1961)等。同一时期,还有一些新导演以其作品的浓厚个性与独创性引人瞩目,如路易·马勒的《情人们》(1958)与《扎西在地铁》(1960),雅克·德米的《洛拉》(1960)等;一些从影较早的导演也卷入了新浪潮,如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拍出《捕风捉影》(又译《影子诱饵》,1961),让—比埃尔·梅尔维尔拍出《莱昂·摩林神父》(1961)等。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繁荣时期十分短促,但它对于世界电影有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随着时代的推移证明,它不仅彻底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也改造了世界电影,加速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 真实电影   《电影手册》派 ☛

《新浪潮》

计算机综合性刊物。由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IBM微机协会、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山东分公司、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山东分会联办。1985年2月创刊。主要刊载计算机技术与理论、开发与应用、电脑初探、厂长经理学微机、用户咨询、软件、新技术介绍、信息动态、产品介绍等方面文章。

新浪潮

New Wav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