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学xingouzaoxue
研究最新地质时期(新生代)地壳形变(褶皱、断裂、块体运动等)、地应力及其演变和时空分布的科学。新构造运动在第四纪地球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内力作用在地球表面的直观反映,是造成现代巨形地貌形态的基本动力,主要表现为海底板块扩张、海洋盆地和大陆分异、大陆边缘凹陷、大陆上高原与盆地分异、断裂体系发育与裂谷的发展、火山与地震活动等。由于新构造运动引起下垫面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外力的格局与配置,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形式和热动力状态,影响到气候变迁和海水的进退。由此可见,新构造运动在第四纪地壳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❶升降运动:造成地壳上升和下降的一种运动形式,形成高低不等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形态或堆积层基本上没有发生形变,只具有整体上升或下降的特点。但是,由于上升或下降速度的差异,可以出现不同的构造地貌形态。均匀上升或下降,可使地壳隆起和凹陷,这种隆起面比较平坦,形成一些高原面,如我国的鄂尔多斯高原最为典型;大面积下降所形成的凹陷如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
❷褶皱运动:由于水平挤压使岩层或松散层产生褶皱构造形态。新构造时期所形成的褶皱构造,从规模、深度、数量、紧密程度等方面都不能与老构造相比拟,大多形成小的背斜与向斜,很难见到复向斜和复背斜。此外,分布范围也局限在一定的地带。
❸断裂运动:由应力挤压所产生的断裂形变,这种运动通过断层的上下两盘的运动反映在断层线或断层面上。根据断层面的力学分析,可区分出张性、压性、扭性、张扭、压扭五种类型。在断层线附近常常见到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山前阶梯状地形、河谷被错断等地貌形态。
❹块体运动:指在新构造期间受地应力作用,沿断裂线或岩体的边界线,产生相对的滑动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块体运动。例如我国山西省五台山和恒山地垒及其两侧地堑、庐山断块山地等。
❺地震活动,地壳的一种快速震动,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在地震构造中,地震断裂或地裂缝最为普遍,随着地震断裂的形成,出现断层陡坎、断陷谷地、山坡崩塌和滑坡等地貌现象。
❻火山活动: 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表现形式。有时火山活动亦可引起地震。火山活动可以引起地壳形变,如断裂、隆起、凹陷等,在地貌上表现为火山锥和熔岩台地等。
由于新构造学研究的发展,目前已将新构造运动划分为两类: 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根据历史资料、重复水准测量、天文测量和水位测量结果所确定的构造形变应属于现代构造运动; 利用地质—地貌方法确定的构造形变应属于新构造运动的范畴。新构造运动不仅决定了现代地表形态特征,并对地壳发育造成全面的影响,这也就导致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方法概括可分两类: 即定量仪器法和定性的地质——地貌法。
❶仪器法: 包括天文法、测量法、地球物理法、水文法、遥感观测等,上述方法能对现代构造运动得出精确的结果;
❷考古法: 运用历史地理调查、历史文献分析、地震、火山的记录,可以提供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动;
❸地貌法: 根据地貌形态特征进行量测,获取有关新构造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海底地貌、海岸地貌、河谷纵横剖面、水系发育、多层地貌及古雪线等的研究;
❹地质法: 通过沉积物的研究、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分析、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和沉积层构造变形来揭示新构造运动的行迹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