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xīnshíqī〈名〉特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 确定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任务。(人民日报. 1979.5.28) ◇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获得丰硕成果。(人民日报.2000.12.30) 新时期xīnshíqī新的历史时期。特指我国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社会历史时期。例如:“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会议围绕‘新时期10年的喜剧理论和喜剧创作’……等专题进行了讨论。”(《人民日报》1987.2.2)“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功能,是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宣传工作的重要课题。”(《人民日报》1993.4.9) 新时期 新时期1978年以后,安徽体育运动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止1992年,安徽已先后举办了7届全省运动会、3届青少年运动会、6届大学生运动会,同时还举办了工人、农民、少数民族、伤残人等综合性运动会,促进了全省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80年代以来,安徽有25名运动员、2名教练员参加了第23、24、25届奥运会,为祖国获得1枚金牌、1枚银牌、6枚铜牌,并受到国家体委的表彰。有25名运动员参加了第9、10、11届亚运会,共获24枚金牌、7枚银牌、2枚铜牌。在全国运动会上,安徽的总成绩已由第四届的第25位上升到第六届的第14位。在国内外历次重大比赛中,共获得400多枚金牌。有近三分之一的项目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安徽已拥有国际运动健将23人、国家级健将231人、高级教练81名、国际裁判15人、国家级裁判155人。 随着安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有近三分之一体育人口经常参加锻炼,城市乡村经常举行各种传统项目的比赛活动。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中,涌现出凤阳等10个全国体育先进县。 全省体育设施也不断增加,已拥有各类体育场地14179个;具有多功能、设备先进的安徽体育馆已于199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安徽对外体育交往日益增多,截止1992年底,已接待30多个国家近百个体育代表团(队),并先后派出数十个代表团(队)出国比赛、教学和考察,增进了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 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二 历届省运动会 ☛
新时期 新时期1978年以后,博物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7月,安徽省文物局在全国率先成立。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安徽省文物、博物馆管理工作专门化的开始。1979年6月在合肥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制定了《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适时地研究和确定了博物馆工作重点转移的主要内容为搞好基本陈列和加强科学研究。随着“文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文物、博物馆法规的颁布,博物馆事业从此走上适合国情、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稳步发展、法制管理的轨道;同时改革开放也给博物馆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使这一事业的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各类博物馆有了较大发展 安徽的一批老馆通过整顿、恢复、提高,焕发了青春;同时,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型馆迅速兴起。数量上初具规模,比改革前的30年增长2倍多;种类上亦逐步丰富,出现了多方动手、地方办馆、多业办馆和个人办馆的好势头。总的来说,新建的馆具有以下特点: 1.种类丰富,突破了旧有格局。从单一化的社会历史类馆,趋向专题化、小型化、多样化馆,初步形成包括历史、科技、艺术、自然、人物、事件各类专业馆在内的博物馆网络。主要有省科技馆(筹)、省地质馆、省农业馆、中国鞋馆、亳州医药馆、潜口古民居馆、朱然墓馆、程大位珠算馆、林散之艺术馆、黄山自然馆、九华山宗教文物馆等;从文物部门独家办馆趋向各行各业办馆,如园林、城建、地质、农业、纺织、教育、党史、民政部门等多业办馆;从国家“官办”趋向企业公办、私人自办,如泗县鞋厂办的中国鞋馆,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办的泾县宣纸博物馆,亳州药商个人投资百万元筹办的医药馆等;一些外国朋友和港澳台胞对在安徽省投资兴建博物馆也表示出较大兴趣和热情。 2.特色鲜明,后来居上。马鞍山早在1959年就建有李白纪念馆,近年来又连续兴办4个馆,即以三国朱然墓为基础复原并辅以仿汉建筑的朱然墓馆、设在采石万竹坞幽雅庭院中的茅草屋式建筑的林散之艺术馆、位居闹市以汉晋文物为特色的市博物馆和当涂青山李白墓园馆,各自以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多姿多彩的内容,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外观众。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在努力办好原有博物馆的基础上,新辟新安碑园古代名家碑刻馆、方士载宅古建筑馆、陶行知纪念馆、黄宾虹故居纪念馆,为古城增姿添彩。坐落在黄山脚下的潜口古民居馆,集10多处明代民居、祠堂、路亭、石拱桥等建筑精华,依明代徽州村落布局,复原成全国罕见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成为镶嵌在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淮北平原上的泗县中国鞋馆是全国第一家,珍藏古鞋、仿古鞋,集34个民族及57个国家的鞋饰数千件。1989年建馆一鸣惊人,全国百余家新闻单位广为报道。次年在上海举办“首届鞋文化博览会”又轰动一时。 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古建筑。博物馆除少部分是新建馆舍外,近2/3是利用维修后的古建筑文庙、祠堂、民居、故居等作为馆址。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分别为国家级、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特殊“展品”,也是一部内涵深刻、生动形象的大型“立体教科书”。辟为博物馆后,加上内容丰富的陈列展览,其独特的历史、艺术魅力更加突出;同时,这种形式比易地建新馆投资少、见效快、有特点,既保护了文物,也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如桐城文庙集中体现了“桐城派”及地方历史文化特点,利用此地兴办以宣扬桐城派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性博物馆,深受观众欢迎。潜口博物馆将一些不易于原地保护的明代建筑集中迁建、复原成民俗性露天博物馆,可谓另辟蹊径,别具一格。泾县、来安、肥东、濉溪、阜阳等地,分别依托新四军军部、半塔保卫战、渡江战役总前委、淮海战役总前委、“四九”起义等革命旧址群建纪念馆,采取场景式、原貌复原式陈列法,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成为深受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欢迎的社会教育基地。 改革陈列的内容和形式 近年来,安徽各地从实践中认识到,增强博物馆的活力,发挥其功能的关键,在于把基本陈列提高到新的水平。为此,省博物馆撤除了数年一贯制的古代史陈列,全力以赴修改成“安徽古代文明”大型专题系列陈列。该陈列打破陈旧刻板的旧模式,从“史”字束缚走出来,以本馆藏品为主,集中全省代表性文物精华,引进部分地面文物,突出个性,突出优势,突出重点,突出实物,力求现代化、多侧面、立体化地反映主题。蚌埠、皖西、寿县、安庆、马鞍山、桐城、歙县等博物馆以及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也在改革陈列上做了大量工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各馆还积极开展省内外、国内外馆际藏品交流展、专题展和巡回展,扩大陈列内容,适应了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 近年来,各馆在陈列形式设计和宣传手段上,也开始改进和更新。有的冲破了传统的图板加展柜的固定形式,在突出文物的形象性、直观性上下功夫,采取场景式、原貌复原式、缩微景观复原式等设计形式,辅以绘画、塑型、建筑和沙盘模型、灯光、录音、音响、电视、录相等多种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如省馆“和县猿人洞”、“汉九女坟石刻墓”复原景观,皖南宝伦阁、许国石坊等古建缩微复制景观,“安徽文房四宝”场景复原,寿县“淝水之战”缩微场景,马鞍山市朱然墓、新四军纪念馆旧址复原场景等。一些中型地面文物,如富有安徽特色的淮北汉画像石刻也开始进入展厅。一部分展品去掉了原先那层似不可逾越的玻璃,使其更接近观众,增加了亲切感。 作为陈列代言人,联系观众与展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讲解工作日益受到各馆重视。近年来,一支素质较高,具有讲解技巧、能使用普通话和英、日外语讲解的宣传队伍在全省基本形成。这些讲解员能够自行编写讲解词,并根据观众的不同文化层次使用不同的讲解内容进行宣传,通过他们的讲解,提高了陈列的宣传效果。在全省博物馆讲解比赛中,11人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其中2人参加全国讲解比赛,1人荣获全国比赛二等奖。 文物对外交流日益扩大 安徽作为文物大省,以其丰富的典藏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确定了在全国的地位,也日益受到海内外重视和瞩目。战国楚、蔡两墓出土文物精品曾先后赴苏、法、英、瑞、加、美等国外展出,轰动一时。省博物馆的“安徽文房四宝展”、“中国胡开文墨展”、“安徽古代工艺品展”、“邓石如书法艺术名品展”、“潘玉良艺术作品展”、“中国佛象画展”以及马鞍山、亳州市出土的三国文物等,先后赴日本东京、名古屋、横滨、北九州、大阪和德国、新加坡、台湾等地展出,有效地宣传了安徽灿烂的古文化,提高了安徽的知名度,发挥了文物作为“文化特使”特有的重要作用。此外,各地博物馆还积极引进美、法、澳、日以及台湾等地的展览,开拓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分布于全省各地的博物馆和文物开放点已成为各地旅游、外事接待的定点单位和外宾、旅游者必到的参观“热点”。省博物馆被评为全省外事接待工作的先进单位。 增强了藏品科学管理 文物清库、登记、建档是实现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步骤,也是关系博物馆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1985年起,全省各馆普遍开展了清库、登记、建档。为摸清馆藏文物“家底”,省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组分批进行全省文物巡回鉴定、定级,并拨专款统一印制帐册簿卡。目前,多数馆的帐册、卡片、档案较为完备,有的还建立了“双卡制”,为珍贵文物的有效管理奠定了基础。其中巡回鉴定和全省一级品建档工作受到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的肯定。藏品库房管理也明显加强。大部分馆建立、健全了藏品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严格遵守文物安全操作规程,大大提高了藏品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水平。 保证了馆藏文物的安全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产性。这一特性决定了文物安全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前提。安徽各馆始终把安全置于首位,从强化安全意识入手,努力从组织上、制度上、设施上强化防范。大部分馆成立了专门保卫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建立了群众性的治保队伍;安全技术防范设施普及性、种类、数量、性能及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三铁一器”(铁门、铁窗、铁柜和报警器)覆盖率达98%,有的已使用两种或多种报警设备,形成点线面空间综合报警系统控制网,有的安装了电视、录像装置。蚌埠、桐城、寿县等馆多次受到地方公安部门和省文物、公安部门表彰;蚌埠馆和13名博物馆工作者分别评为全国文物安全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1991年,在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面前,全省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以“人在文物在”的崇高精神,抗天灾,保文物,创造了大灾之年“全省馆藏文物安全年”的好成绩。 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全省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坚持不懈地开展文物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等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各馆编纂出版的以馆藏文物精品为内容的大中小型图录、画册和明信片等100余种;出版图文并茂的馆貌简介、陈列简介等宣传品50余种;撰写出版学术专著几十种;承担国家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博物馆志》等撰稿任务;与国家科研部门、中国科技大学等合作开展青铜器保护、阜阳汉简整理研究;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多篇;省博物馆学会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博物馆信息》会刊几十期,以及学会论文集2册;省馆和皖西、阜阳、李白馆均拥有自己的馆刊,为专业人员提供研究成果交流的园地;省馆各项学术研究成果突出,成为全省博物馆研究中心,在省内外形成一定影响。李白馆已成为全国李白研究中心和基地,并积极开展了国际学术研究活动。 省馆科研人员在青铜去锈、石刻封护、漆木器自然干燥和慢定性、木纸丝质文物杀虫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其中“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文物”成果获文化部、省政府奖励。潜口民居博物馆的“古建筑白蚁防治”研究获黄山市和省级奖励。省馆和蚌埠、铜陵、九华山、当涂馆等积极开展文物复制研究,其中省馆文物复制和古字画揭裱达到较高水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天长博物馆与北京合作,重点研究汉代漆木器脱水,也卓有成效。 ☚ 文革时期 前景展望 ☛
新时期 新时期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档案事业得到新生。1977年,在无为县召开了全省档案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档案馆工作为重点。1978年以后,全省档案事业进入恢复整顿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召开了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会上要求省、地、市、县都要成立直属党委和政府的档案局和档案馆,并把恢复整顿档案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1980年2月21日,省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直属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档案局,与省档案馆合署办公,省档案馆成为省委、省政府的直属机构。同年底,全省90个地、市、县全部恢复了档案馆。各级档案馆均与档案局合署办公。1982年,全省基本完成恢复整顿档案工作的任务。翌年,召开了全省第三次档案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档案工作恢复、整顿的经验,部署开创安徽档案工作新局面的任务。经过“六五”期间后两年的建设,全省档案工作在恢复整顿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同时,档案馆建设开始朝着多门类的方向发展,一批新档案馆陆续建立。省辖8个市都开始了城建档案馆的筹建工作,合肥工业大学档案馆、淮南市公安局档案馆、九华山管理处档案馆相继成立,部分市辖区也建立了档案馆。到1985年,全省共建立各级各类档案馆106个,比1979年增加14个。 1985年以后,安徽档案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发展了各类档案馆 除各级综合档案馆得到巩固发展外,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部门、专业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馆也有了很大发展,全省档案馆布局趋于合理。1990年,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发展到129个,比1985年增长23%,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99个,其它档案馆30个。至1992年,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增加到136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02个,专门档案馆8个,部门档案馆6个,企业档案馆18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2个。各级各类档案馆拥有专职档案人员861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36人,占50.6%,已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629人,其中副研究馆员30人,馆员206人。 扩大档案接收范围,丰富了馆藏 各类档案馆在接收文书档案的同时,注意接收科技档案、会计档案、艺术档案、农业资源档案,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优产品档案,以及照片、录音(像)带等不同形式的档案。1985年9月,省公安厅和省档案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公安部门将收藏的历史档案、资料全部向档案馆移交,大大丰富了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在做好接收工作的同时,各级各类档案馆加强了征集工作,特别是原徽州地区(现黄山市)的一些档案馆的征集工作很有特色,征集到了一批相当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至1990年,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藏档案2255140卷,比1985年增长45.5%,由1985年的全国第22位,上升到12位。截止1992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藏档案6872个全宗,2888348卷,资料621147册。全省已初步形成一个馆藏比较丰富,管理比较科学,并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档案馆网络体系,档案馆成为全省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了管理水平 针对原来馆藏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1985年7月,省档案局召开了全省档案馆工作座谈会,就全宗划分、排列和编号,案卷目录的调整和编号,案卷的排列和编号作出了统一的要求,并规定各地、市档案馆档案管理由省档案局审查批准,县(区)档案馆档案管理方案由所在地、市档案局审查批准。此后,全省各级档案馆均制定了新的管理方案,集中力量对馆藏档案重新进行调整和编目,从而大大提高了档案科学管理的水平。至1992年底,全省已向社会开放1957年以前形成的档案292726卷,档案馆由封闭、半封闭向开放型转变,档案利用范围明显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1986—1992年共接待利用85.4万多人次,提供档案资料340多万卷(件)次。编辑出版档案史料1373种,4681万字。 档案保管条件得到改善 各级档案馆在库房建设,装具设备与保护技术三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1992年底,全省半数以上的档案馆按照规范要求,新建了馆库,各级各类档案馆建筑总面积120632平方米,比1985年增长123%。馆内设备有明显改善,据1992年统计,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拥有缩微摄影机3台、微机38台、多印机89台、空调机175台、去湿机181台,部分档案馆还安装了温湿度自动记录仪、防火防盗自动报警装置等。省档案馆已正式开展档案缩微工作,利用微机对档案进行检索和编目。不少档案馆也开始利用微机进行档案管理、统计和检索,开发微机管理档案软件,进行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档案管理现代化开始起步。 档案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198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后,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组织了学习和宣传,认真贯彻落实,依法开展档案馆工作,从而获得了全社会对档案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以《档案法》为基础,各级各类档案馆建设更加完善,从档案的收集,保管到利用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1992年5月6日,省政府发布实施《安徽省档案管理办法》,把安徽40多年来档案事业的成功经验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档案馆工作作为档案事业的主体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省档案馆工作沿着法制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 ☚ “文革”时期 二 国家综合档案馆 ☛
新时期 新时期1978年以后,安徽报纸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83年发展到29家。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又先后创办了一些新的报纸,如《安徽法制报》、《安徽科技报》、《安徽科技信息报》、《安徽新闻出版报》、《少年之友报》、《农村孩子报》、《安徽经济报》、《安徽工人报》、《益寿文摘》等。使新闻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扩大了报纸的品种。特别是少儿类报纸的创办填补了安徽报业史上的空白。其中《农村孩子报》为全国唯一的一张面向农村少儿的报纸。 安徽省新闻出版局于1987年正式建立,设置了报纸管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管理干部,加强报纸的管理。建立了事前登记审批,事后审读制度。在报业发展上,实行合理调整布局、结构,提高报纸质量,控制增长速度等手段,使全省的报纸事业稳步健康地发展。1992年公开发行的报纸达49家,详见表5-8-1。 近年来,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报纸的分类上又出现了省内刊号的报纸,俗称“非正式报纸”或“内部报纸”。到1992年底,安徽内部发行的报纸已达148种,详见表5-8-2。 目前全省报纸年发行总量达5亿多份,门类较齐全,布局也比较合理。报纸印刷质量也大为提高,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已全部实行激光照排胶印。为推动全省新闻事业的发展,安徽省新闻学会、安徽省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先后成立。
表5-8-1 安徽省公开发行报纸一览 报纸名称 | 国内统一刊号 | 刊期 | 开版 | 创刊时间 | 主办单位 | 报 社 地 址 | 安徽日报 | CN34—0001 | 日 | 对开4版 | 1952年 | 中共安徽省委 | 合肥市金寨路206号 | 合肥晚报 | CN34—0002 | 周七 | 4开8版 | 1957年4月 | 中共合肥市委 | 合肥市阜阳路100号 | 蚌埠日报 | CN34—0003 | 周六 | 4开4版 | 1956年 | 中共蚌埠市委 | 蚌埠市胜利路153号 | 芜湖日报 | CN34—0004 | 日 | 4开4版 | 1949年 | 中共芜湖市委 | 芜湖市华兴街4号 | 安庆日报 | CN34—0005 | 日 | 4开4版 | 1949年4月 | 中共安庆市委 | 安庆市西围墙2号 | 淮南日报 | CN34—0006 | 周六 | 4开4版 | 1950年 | 中共淮南市委 | 淮南市洞山 | 马鞍山日报 | CN34—0007 | 周六 | 4开4版 | 1958年12月 | 中共马鞍山市委 | 马鞍山市湖东路团结广场东侧 | 铜陵日报 | CN34—0008 | 周六 | 4开4版 | 1955年7月 | 中共铜陵市委 | 铜陵市五松西村 | 淮北日报 | CN34—0009 | 周六 | 4开4版 | 1971年 | 中共淮北市委 | 淮北市花园路市委大院内 | 阜阳日报 | CN34—0010 | 周六 | 4开4版 | 1949年8月 | 中共阜阳地委 | 阜阳市青河路 | 拂晓报 | CN34—0011 | 周六 | 4开4版 | 1938年9月 | 中共宿县地委 | 宿州市汴河路170号 |
表5-8-1(续) 报纸名称 | 国内统一刊号 | 刊期 | 开版 | 创刊时间 | 主办单位 | 报 社 地 址 | 滁州日报 | CN34—0012 | 周六 | 4开4版 | 1964年 | 中共滁县地委 | 滁州市胜利路186号 | 皖西报 | CN34—0013 | 周三 | 4开4版 | 1948年11月 | 中共六安地委 | 六安市人民路 | 皖东南报 | CN34—0015 | 周三 | 4开4版 | 1984年10月 | 中共宣城地委 | 宣州市鳌峰路31号 | 黄山日报 | CN34—0016 | 周六 | 4开4版 | 1953年5月 | 中共黄山市委 | 黄山市屯溪区徽山路3号 | 巢湖报 | CN34—0017 | 周二 | 4开4版 | 1985年 | 中共巢湖市委 | 巢湖市委大院 | 池州报 | CN34—0018 | 周三 | 4开4版 | 1980年 | 中共池州地委 | 贵池市长江路 | 安徽青年报 | CN34—0019 | 周一 | 对开4版 | 1955年 | 共青团安徽省委 | 合肥市长江路405号 | 安徽工人报 | CN34—0020 | 周二 | 对开4版 | 1985年 | 省总工会 | 合肥市庐江路43号 | 安徽法制报 | CN34—0021 | 周三 | 4开4版 | 1983年 | 省司法厅 | 合肥市淮河路377号 | 安徽经济报 | CN34—0022 | 周三 | 对开4版 | 1985年 | 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 | 合肥市六安路9号 | 安徽科技报 | CN34—0023 | 周二 | 4开4版 | 1978年 | 省科协 | 合肥市金寨路194号 | 新安晚报 | CN34—0024 | 周三 | 对开4版 | 1992年9月 | 安徽日报社 | 合肥市金寨路206号 | 安徽科技信息 | CN34—0025 | 周 | 4开4版 | 1984年 | 省科委 | 合肥市巢湖路145号 | 文化周报 | CN34—0027 | 周 | 对开4版 | 1956年 | 省文化厅 | 合肥市青年路120号 | 体育信使报 | CN34—0028 | 周 | 对开4版 | 1956年 | 省体委 | 合肥市芜湖路12号 | 安徽邮电报 | CN34—0029 | 周 | 4开4版 | 1952年 | 省邮电管理局 | 合肥市淮河路357号 | 安徽交通报 | CN34—0030 | 周 | 4开4版 | 1956年 | 省交通厅 | 合肥市蚌埠路口 | 安徽广播电视报 | CN34—0031 | 周 | 4开8版 | 1955年 | 省广播电视厅 | 合肥市庐江路43号 | 安徽新闻出版报 | CN34—0032 | 旬 | 4开4版 | 1984年 | 省新闻出版局 | 合肥市跃进路1号 | 文摘周刊 | CN34—0033 | 周 | 4开4版 | 1981年 | 安徽日报社 | 合肥市金寨路206号 | 农村孩子报 | CN34—0035 | 周 | 4开4版 | 1985年 |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 宿州市西昌路 | 群众卫生报 | CN34—0037 | 半月 | 4开4版 | 1977年 | 省卫生厅 | 合肥市芜湖路125号 | 铁道建设报 | CN34—0038 | 周二 | 4开4版 | 1964年 | 铁道部第四工程局 | 合肥市望江路56号 | 安徽人口报 | CN34—0039 | 周一 | 对开4版 | 1988年 | 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 合肥市三里庵淠河路4号 | 淮北矿工报 | CN34—0040 | 周四 | 4开4版 | 1979年 | 淮北矿务局 | 淮北市相山 | 马钢日报 | CN34—0041 | 周六 | 4开4版 | 1964年 | 马鞍山钢铁公司 | 马鞍山市雨山七村 | 益寿文摘 | CN34—0042 | 周 | 16开8版 | 1987年 | 马鞍山市老年医疗保 健研究所 | 马鞍山市湖南路东首 | 淮南矿工报 | CN34—0043 | 周三 | 4开4版 | 1950年 | 淮南矿务局 | 淮南市洞山 | 安徽商报 | CN34—0044 | 周二 | 4开4版 | 1984年 | 省商业厅 | 合肥市宿州路4号 | 少年之友报 | CN34—0045 | 周二 | 4开4版 | 1982年 | 淮南市文联 | 淮南市洞山 | 淮北广播电视报 | CN34—0046 | 周 | 4开4版 | 1988年 | 淮北市广播电视局 | 淮北市相山区淮海东路 | 铜陵有色报 | CN34—0047 | 周二 | 4开4版 | 1978年 |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 | 铜陵市长江西路 | 供销合作商报 | CN34—0048 | 周一 | 4开4版 | 1990年 | 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 合肥市庐江路47号 | 合肥广播电视报 | CN34—0049 | 周一 | 4开4版 | 1985年 | 合肥市广播电视报社 | 合肥市阜阳路100号 | 马鞍山广播电视报 | CN34—0050 | 周一 | 4开8版 | 1988年 | 马鞍山市广播电视局 | 马鞍山市湖北路公园巷1号 | 安徽老年报 | CN34—0051 | 周一 | 4开4版 | 1984年 | 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 | 合肥市阜阳路3号 | 安徽教育报 | CN34—0052 | 周 | 4开4版 | 1990年 | 省教委 | 合肥市屯溪路101号 | 房地产开发报 | CN34—0058 | 周 | 对开4版 | 1989年 | 中房总公司淮南公司 | 淮南市 |
表5-8-2安徽省内部报纸名录(148种) 序号 | 报纸名称 | 主 办 单 位 | 1 | 安徽新书目 | 省新闻出版局主办 | 2 | 安徽图书发行 | 省新华书店主办 | 3 | 安徽人防报 | 省人防办公室主办 | 4 | 安徽新华报 | 省新华印刷厂主办 |
表5-8-2(续一) 序号 | 报纸名称 | 主 办 单 位 | 5 | 安徽日报通讯 | 安徽日报社主办 | 6 | 安徽新岸报 | 省劳改局主办 | 7 | 安徽交通安全报 | 省公安交警总队主办 | 8 | 安徽保险报 | 省保险公司主办 |
表5-8-2(续二) 序号 | 报纸名称 | 主 办 单 位 | 9 | 安徽电力报 | 省电力局主办 | 10 | 建设时报 | 省建设厅主办 | 11 | 黄山电视之友 | 合肥无线电二厂主办 | 12 | 华东汽车商情报 | 省汽车配件公司主办 | 13 | 安徽石油报 | 安徽石油勘探总公司主办 | 14 | 纪实文学报 | 省作家企业家联谊会主办 | 15 | 俗文学报 | 省艺术研究所主办 | 16 | 书画艺苑 | 省老年书画联谊会主办 | 17 | 审计导报 | 省审计局主办 | 18 | 安徽重汽报 | 合肥淝河汽车制造厂主办 | 19 | 改革与信息 | 省广播电视厅、省新闻界与企业界 联谊会主办 | 20 | 工商导报 | 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办 | 21 | 旅游导报 | 省旅游局主办 | 22 | 经济开发报 |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 | 23 | 皖安报 | 航空工业部皖安机械厂主办 | 24 | 筹资报 | 省建设银行主办 | 25 | 安徽电影 | 省电影公司主办 | 26 | 安徽市场报 | 省计委经济信息中心主办 | 27 | 安徽地质矿产报 | 省地矿局主办 | 28 | 安徽消费者报 | 省消费者协会主办 | 29 | 安徽送变电 | 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主办 | 30 | 大消费导报 | 省体改委等主办 | 31 | 企业文化报 | 省社联学会部主办 | 32 | 中华医药报 | 省医药管理局主办 | 33 | 安徽党校通讯 | 省委党校主办 | 34 | 安徽大学报 | 安徽大学主办 | 35 | 高教研究周报 | 安徽大学主办 | 36 | 安徽医大报 | 安徽医科大学主办 | 37 | 安徽电大报 | 安徽省电大主办 | 38 | 合肥工大报 | 合肥工业大学主办 | 39 | 中国科大报 | 中国科技大学主办 | 40 | 合肥联大报 | 合肥联合大学主办 | 41 | 安建工报 | 安徽建工学院主办 | 42 | 中银报 | 中国银行安徽分行 | 43 | 安徽食品报 | 省食品工业协会主办 | 44 | 现代服装报 | 省服装鞋帽集团(公司)主办 | 45 | 安徽价格信息报 | 省价格信息中心主办 | 46 | 科工贸信息报 | 合肥市科协 省经委新技术推广站 主办 | 47 | 合肥供电报 | 合肥市供电局主办 | 48 | 合钢报 | 合肥钢铁公司主办 | 49 | 合肥人口报 | 合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 | 50 | 合肥电影 | 合肥市电影公司主办 | 51 | 桑榆 | 合肥老年大学等主办 | 52 | 工商文汇报 | 合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主办 |
表5-8-2(续三) 序号 | 报纸名称 | 主 办 单 位 | 53 | 群文通讯 | 合肥市群艺馆主办 | 54 | 庐阳邮刊 | 合肥市集邮协会主办 | 55 | 合肥教育学院报 | 合肥教育学院主办 | 56 | 合肥烟草报 | 合肥烟草分公司主办 | 57 | 美菱报 |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 58 | 合化报 | 合肥化工总厂主办 | 59 | 荣事达电气报 | 合肥洗衣机总厂主办 | 60 | 合肥国防报 | 合肥市全民国防教育委员会主办 | 61 | 丝绸工人报 | 安徽丝绸厂主办 | 62 | 合肥电厂报 | 合肥电厂主办 | 63 | 芳草报 | 合肥日化总厂主办 | 64 | 文明建设报 | 肥东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 65 | 合肥经济技术学 院报 | 合肥经济技术学院主办 | 66 | 合肥郊区报 | 中共合肥市郊区委员会主办 | 67 | 蚌埠科技报 | 蚌埠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 68 | 东海报 | 蚌埠卷烟厂主办 | 69 | 健康教育报 | 蚌埠市卫生局主办 | 70 | 蚌埠科技报 | 蚌埠市科协主办 | 71 | 中国学生营养小 报 | 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蚌埠市教委 主办 | 72 | 蚌埠影视报 | 蚌埠市电影公司主办 | 73 | 淮河报 | 水利部治淮委员会主办 | 74 | 文明报 | 蚌埠市文明委主办 | 75 | 安商干院报 | 安徽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主办 | 76 | 安徽财贸学院报 | 安徽财贸学院主办 | 77 | 蚌埠教育学院报 | 蚌埠教育学院主办 | 78 | 蚌埠职工大学报 | 蚌埠职工大学主办 | 79 | 蚌埠医学院报 | 蚌埠医学院主办 | 80 | 蚌埠广播电视报 | 蚌埠市广播电视局主办 | 81 | 芜湖科技报 | 芜湖市科协主办 | 82 | 芜纺报 | 芜湖纺织厂主办 | 83 | 芜湖电机报 | 芜湖电机厂主办 | 84 | 芜湖环境报 | 芜湖市环保局 主办 芜湖市环委会 | 85 | 芜湖风情 | 芜湖市侨办、侨联主办 | 86 | 芜湖影剧 | 芜湖市影剧公司主办 | 87 | 芜湖广播电视报 | 芜湖市广播电视局主办 | 88 | 安徽师大报 | 安徽师范大学主办 | 89 | 皖南医学院报 | 皖南医学院主办 | 90 | 安徽机电学院报 | 安徽机电学院主办 | 91 | 芜湖师专报 | 芜湖师范专科学校主办 | 92 | 白马山水泥报 | 安徽省白马山水泥厂主办 | 93 | 芜湖烟草报 | 芜湖卷烟厂主办 | 94 | 淮北煤师院报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主办 | 95 | 淮纺周报 | 淮北淮一纺织集团主办 | 96 | 淮南科技报 | 淮南市科协主办 | 97 | 淮南环境报 | 淮南市环保委员会主办 |
表5-8-2(续四) 序号 | 报纸名 称 | 主 办 单 位 | 98 | 田家庵发电厂报 | 田家庵发电厂主办 | 99 | 淮矿文艺报 | 淮南矿务局主办 | 100 | 皖纸报 | 安徽造纸厂主办 | 101 | 物资供应管理报 | 淮南矿务局供应公司主办 | 102 | 经济技术信息 | 淮南市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主办 | 103 | 徽州师专报 | 徽州师范专科学校主办 | 104 | 歙县工人报 | 歙县总工会主办 | 105 | 黄山广播电视报 | 黄山市广播电视局主办 | 106 | 文明城市建设报 | 马鞍山市文明委主办 | 107 | 马钢江东报 | 马钢江东企业公司主办 | 108 | 马鞍山环境报 | 马鞍山环保委主办 | 109 | 华东冶金学院报 | 华东冶金学院主办 | 110 | 山花报 | 马鞍山市教委主办 | 111 | 十七冶报 | 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主办 | 112 | 皖江晚报 | 马鞍山日报社主办 | 113 | 巢湖供电报 | 巢湖市供电局主办 | 114 | 皖维报 | 安徽维尼纶厂主办 | 115 | 白湖报 | 白湖劳改工作管理局主办 | 116 | 巢湖汽运报 | 巢湖地区汽运总公司主办 | 117 | 东关水泥报 | 东关水泥厂主办 | 118 | 巢柴报 | 巢湖柴油机厂主办 | 119 | 阜阳烟草报 | 阜阳行署烟草专卖局主办 | 120 | 影坛花絮 | 阜阳地区电影公司主办 | 121 | 楹联报 | 中国楹联学会蒙城县文联主办 | 122 | 中学生写作报 | 省写作学会阜阳电大主办 | 123 | 古井报 | 亳州古井酒厂主办 | 124 | 小学生读写报 | 阜阳师院主办 | 125 | 阜阳汽运报 | 阜阳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主办 | 126 | 安徽乡镇声屏报 | 阜阳行署广播电视局主办 | 127 | 阜阳师院报 | 阜阳师范学院主办 | 128 | 宿县地区广播电视报 | 宿县地区广播电视局主办 | 129 | 宁泥报 | 宁国水泥厂主办 | 130 | 滁纺报 | 滁州纺织厂主办 | 131 | 扬子电气报 | 中国扬子电气公司主办 | 132 | 安徽农师院报 | 安徽农师院主办 | 133 | 皖西汽运报 | 六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主办 | 134 | 长安报 | 长安机器总厂主办 | 135 | 池州师专报 |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主办 | 136 | 安庆石化报 | 安庆石化总厂主办 | 137 | 宜纺报 | 安庆纺织厂主办 | 138 | 卫生与健康报 | 安庆市卫生防疫站主办 | 139 | 安庆造纸报 | 安庆造纸厂主办 | 140 | 安庆汽运报 | 安庆汽车运输公司主办 | 141 | 安庆师院报 | 安庆师范学院主办 | 142 | 安庆广播电视报 | 安庆市广播电视局主办 | 143 | 古南岳 | 潜山县文联主办 | 144 | 铜化集团报 | 铜化集团主办 | 145 | 铜陵广播电视报 | 铜陵市广播电视局主办 |
表5-8-2(续五) 序号 | 报纸名称 | 主 办 单 位 | 146 | 铜陵财专报 |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主办 | 147 | 宿州师专报 | 宿州师专主办 | 148 | 采香报 | 安庆香皂厂主办 |
☚ 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二 重点报纸简介 ☛
新时期 新时期1978年后,省民委做了大量的落实政策工作,如纠正“文革”期间的“左”的做法,为27名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平反昭雪,恢复一些民族学校清真饮食设施等。以后又多次召开全省民族工作会议,落实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措施,如搞好清真糕点、饮食供应工作,发放回民伙食补助费,提高少数民族肉食补贴标准等。安徽省有关部门还对回汉通婚后子女民族成份问题作了规定,即未满18岁的由父母确定,年满18岁后由本人选择;对更改民族成份问题也作了相应规定,还重申了允许回民土葬等规定。 为了进一步尊重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安徽省从1952年起就开始重视建立民族乡的工作。同年定远县二龙建立回族自治乡,1954年改为民族乡,后一度撤销,1982年又恢复。1983年建立凤台县李冲回族乡,1985年建立寿县陶店回族乡。1992年年初建立长丰县孤堆回族乡,年底建立宁国县云梯畲族乡。全省还有113个民族村,42个民族居委会。 为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和巩固民族关系,近年来安徽省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表彰活动。已先后有5个先进集体、5名先进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11个先进集体和11名先进个人受到国家民委表彰。省内也表彰了41个先进集体、73名先进个人。与此同时,滁县、安庆、和县、寿县、颍上、定远、全椒、亳州等一些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市县也相继开展了这项活动。省民委还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了涉及民族关系的事件22起,通过处理,教育了双方,达到了增强民族团结的目的。 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全省民族工作出现了新气象。各地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了搞好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当地少数民族办了不少实事。全省民族工作机构已逐步建立和健全,不少机构增加了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解决了办公用房和交通工具。宿县地区、滁州市还将民族宗教事务科改为民族宗教事务局,有的将原设在统战部内的机构划归政府序列。由此,民族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开始在全省民族工作系统形成,并已付诸实践。 ☚ 50年代 四 经济扶持 ☛
新时期 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拨乱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佛教恢复了在社会主义时期应有的正常面貌,僧尼们政治上生活上获得适当安排,不少僧尼还当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落实佛教房产政策的基础上,陆续恢复开放了一批寺庙庵堂。1983年国务院批准安徽省列为全国重点寺院14座。1984年,省政府又批准公布了省级重点开放的佛教寺院52座。到1992年,全省共开放佛教寺庙350座,僧尼约1500人。 1982年11月,安徽成立了安徽省佛教协会,选举释仁德为会长,普全、超然、妙安、胡善崇为副会长。1987年11月,在九华山召开第二届代表会议,选举释仁德为会长,妙安、普全、果园、胡善崇为副会长。九华山及一些市、县也相应成立了佛教协会,总计目前全省已建立佛教协会组织25个。全省各大寺庙还招收培养了一批佛教后继人才,选送到中国佛学院及其他省、市佛学院学习。省内在1991年开办了九华山佛学院,招收培训学僧近百人。全省佛教界以九华山为中心,积极开展对外友好往来工作,接待了大量参观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和朝山进香的海外佛教团组及个人,增进了友谊,扩大了影响。近年来,安徽省一些佛教上层人士还出访了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全省僧尼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植树护林,种稻采茶,兴办素餐馆、招待所、医药店、书刊流通处、旅游工艺品商店等,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在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积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 50年代至“文革”时期 全国重点开放的寺庙 ☛
新时期 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道教界人士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纠正,宫观恢复开放,道教活动得以正常进行。1982年11月,在九华山召开了全省道教界代表会议,交流各地道教活动情况,讨论通过了《道教界爱国爱教公约》。1984年,省政府确定休宁县齐云山、怀远县禹王宫、凤台县茅仙洞3处为省级重点开放的道教宫观。 1991年12月,安徽省道教代表会议在合肥召开,省政府副省长杜宜瑾、省政府宗教局负责人李继学、李天民看望了与会的道教界人士,并进行了亲切座谈。会上正式成立了安徽省道教协会,选出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通过了《安徽省道教宫观管理办法》、《安徽省散居正乙派道士管理办法》、《安徽省道教协会章程》,交流了各地道教活动的情况,研究了加强道教自身建设的措施。全省现有道教活动的宫观9座,全真派道士约50人,正乙派道士、道姑约400人,信教群众难以统计。 ☚ 1949年至“文革”时期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新时期 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伊斯兰教又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80年前后,拟出了《安徽省恢复伊斯兰教清真寺名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逐渐恢复开放了清真寺。到1984年底,全省共恢复开放清真寺71座,有阿訇180人,穆斯林25万余人。在恢复开放活动场所的同时,伊斯兰教爱国组织也得到恢复,1983年1月,在合肥召开了安徽省伊斯兰教代表会议,正式成立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其宗旨是发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团结全省穆斯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李少初当选为省伊协首届主任,梅敬斋、方楚卿、李慕唐当选为副主任。1987年12月,召开了安徽省伊斯兰教第二届代表会议,选举沙启湛为会长,李慕唐、穆宝庆为副会长,李少初、方楚卿、梅敬斋为顾问。一些地方伊斯兰教协会也相继建立,各大清真寺建立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积极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带领广大穆斯林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到1987年,全省已有清真寺99座。全省现有开放的伊斯兰教清真寺121座,阿訇145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约30万人,有各级伊斯兰教协会、清真寺管委会70个。 ☚ 50—60年代 安徽省较著名的清真寺 ☛
新时期 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场所,蚌埠、芜湖、安庆3个教区天主堂先后得到修复开放。1984年自选自圣了蚌埠教区朱化宇主教,1991年又自选自圣了芜湖教区张凤藻主教。还举办了蚌埠教区女修院、中国天主教佘山修院安徽分院,培养了一批年轻神甫、修女,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为加强对教务活动的管理,1980年成立了安徽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恢复成立安徽省天主教爱国会,选举周益斋主教为主任委员。1987年召开了安徽省天主教爱国会第三届暨教务委员会第二届代表会议,选举朱化宇为省教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凤藻、陈比尧为副主任委员,选举俞嘉弟为省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委员,方安桐、陆如升为副主任委员。各教区的市、县也建立了教会组织机构和爱国组织。到1992年,全省开放天主教堂、活动点55处,有主教2人,神甫、修女、修士80多人,信仰天主教的群众5万余人。全省广大信教群众在天主教爱国组织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在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积极在各个领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 50—60年代 安徽省较著名的天主教堂 ☛
新时期 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贯彻落实,安徽省基督教活动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1977年,全省参加基督教活动的信教群众约有10万余人,1981年就增加到22万余人,到1986年,信教群众增加到约40万人,全省开放教堂43座,活动点673处,此外尚有家庭聚会点458处。 为了建立和健全基督教爱国组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980年12月,省基督教第二届代表会议在合肥召开,恢复成立了安徽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选举潘钧祥牧师为主任,潘朴安、崔宗丰为副主任,齐福民为秘书长。同时成立了安徽省基督教协会,选举了潘钧祥为第一届会长,副会长为范敏祚、崔宗丰。一些市、县也相继恢复、建立了三自爱国组织。1987年,召开了全省基督教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安徽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第三届委员会,主席为潘钧祥,副主席为朱少堂、张启秀,选举产生了安徽省基督教协会第二届委员会,会长为潘钧祥,副会长为项建华、范敏祚。到1992年,全省有开放的教堂、活动点1460处,另外还有聚会点2000多处;全省有牧师43人,长老、传道员113人,另外还有2000多义工传道员;全省有信教群众78万人,建立县以上爱国组织70多个,宗教活动基本正常。 几年来,基督教三自爱国组织在协助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宗教活动管理,促使宗教活动正常化,开办安徽神学院,进行神学教育,培养教职人员和义工讲道人员,团结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50—60年代 安徽省较著名的基督教堂 ☛ 新时期new peri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