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方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方言》

训诂书。章炳麟著。11卷。收集方俗异语800余条。仿《尔雅》体例,分为10类: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植物、释动物。另有《音表》1篇,专讲古音学及声音通转。书后附《岭外三州语》,考释惠州(今广东惠阳)、嘉应州(今广东梅县)、潮州(今广东潮安)客家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源。该书根据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今语证古语,以古语证今语,疑于声者,以义正之,疑于义者,以声求之。对汉语的语源研究有较大影响。收入《章氏丛书》。

新方言

新方言

训诂著作。近代章炳麟著。十一卷。本书搜集方言俗语八百余条,仿效《尔雅》体制,分为十类,每类一卷。最后一卷是音表。另附《岭外三州语》一卷,考释惠州、嘉应州、潮州客家语中部分词语来源。
本书解释词语的主要方法是:根据语音变化的规律,联系近代方言,结合古代训诂,对词语进行分析说明。如《新方言·释言》:“《大雅》:‘上天之载。’《传》:‘载,事也。’《诗》《书》皆以载为事。‘事、载’本一声之转,今福州犹谓事为载,读如戴,古音载本如戴也。”《新方言·释动物》:“沐猴,母猴;母猴,弥猴。今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
《新方言》根据声韵通转的原则来辨析方言的异同,能从时间和地域两方面出发,结合语义语音,说明方言词语的变化情况,这比前人只抄录古代字书和训诂的方言著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了解方言词语,研究汉语语源,有一定贡献。但作者一定要把现代方言词语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古书中找出本字,有时不免牵强;在运用古今音转的原则时,直接以近代方言与秦汉时期方言对照,不能系统地从发展上说明古今方言的变化。

☚ 续方言   通俗编 ☛

新方言

训诂书。近人章炳麟著。仿《尔雅》体例,分为《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植物》、《释动物》等十篇,末附《音表》和《岭外三州语》各一篇。全书共搜集方言俗语800余条,逐条注释,并有所辨析和考证。此书根据声韵通转的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对汉语语源的研究有所贡献。由于作者笃信“今之殊语不违姬汉”,硬要从《尔雅》、《说文》里找到方言的本字,往往难免主观臆断。有1917年浙江图书馆刊章氏丛书本。

新方言

235 新方言

方言学著作。近人章炳麟著。收在《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1919年校刊)内。全书共收录方言词语800余条,按词义分为11卷: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植物、释动物、音表。一一探求词语的本字和语源。作者上稽《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文献资料,运用 “对转”、“旁转”等声韵转变的规律,考察字音的发展,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经过作者的整理、考释,很多方言词语从古籍中找到本字,其语源和演变得以说明,而古籍中一部分难字也因此变得容易理解。但作者硬将现代方言中的难通之语都上溯一二千年,一一从古籍中找 “本字”,这就使书中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处。附《岭外三州语》一篇,考释惠州、嘉应州、潮州客家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源,是研究方言词语的重要资料。

☚ 殷商贞卜文字考   音略 ☛
新方言

新方言

近人章炳麟撰。11篇,附1篇。收录方言俗语800余条,根据声韵转变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分释词、释言、释亲属等11类进行考释。附《岭外三州语》1篇,考惠州、嘉应州、潮州客家方言中的一部分词语的来源。有文学社1911年石印本。

☚ 方言据   方言字考 ☛

新方言

书名。近人章炳麟撰。收方言异语800余条,分为十类。另有音表一篇,专讲古音学及声音通转。后附《岭外三州语》,考释惠州、嘉应州、潮州客家方言中一部分词语的源流。

新方言

十一卷。近人章炳麟撰。章炳麟(1869—1936)字太炎,一名绛;初名学乘,字权叔。浙江余杭县人。从俞樾学,又问学于黄以周。年二十七加入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参加维新运动,被清廷通辑,亡命日本。后因倡导资产阶级革命被捕入狱。自1904年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主编、护法军政府秘书长等。晚年以讲学为业。1936年病逝于苏州。学问渊博,在语言文字研究上成就尤为卓越,为清代朴学殿军,并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章黄学派”。著述甚丰,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国故论衡》、《庄子解故》、《訄书》等,后人辑为《章氏丛书》。《新方言》搜集方言俗语八百余条,仿《尔雅》体制,分为《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植物》、《释动物》等十篇。每篇为一卷。第十一卷为音表。末附《岭外三州语》一篇,考释惠州(今广东惠阳)、嘉应州(今广东梅县)、潮州(今广东潮安)客家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源。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刘光汉、黄侃的跋语。章氏对清人的方言著作十分不满,认为杭世骏、程际盛二家之作,不过抄录字书而已,既不能疏通证明,又不能和当时的方言结合。钱大昕之《恒言录》“沾沾独取史传为证,亡由知声音文字之本柢”。翟灏之《通俗篇》“虽略及训诂,亦多本唐宋以后传记杂书”,不能结合古训,且缺乏分析说明。而章氏《新方言》则以“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为原则,根据声韵通转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从时、地两方面,把语音、语义密切结合起来,说明某些方言词的错综变化。如卷一《释词》:“《方言》:‘訾,何也。’今通语曰‘曾’,俗作‘怎’。或曰‘訾’音转如‘债’。四川成都以东谓‘何’曰‘訾’,杨越亦如之。‘訾’转债者,脂支对转。”章氏《新方言》确较杭、程等人著作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章氏笃信“今之殊语不违姬汉”,一定要把“笔札常文所不能悉”的方俗语词,在《尔雅》、《方言》、《说文》中求得本字,因此往往失于主观臆断。关于这个问题,章氏弟子沈兼士《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收入《段砚斋杂文》)认为:“表示语言的文字,本不一定都用本字”;语词随时孳生,“后起的语言,不必古书中都有本字”。“语言往往因种族交通而发生混杂的状态,倘一切以汉字当之,恐反昧其来源”。并且“中国的语言由单缀音逐渐变为多缀音,而文字学家仍拘守著‘字’,不注意到‘词’,对于复音词往往喜欢把他拆开来,一个一个替他找本字,殊为无谓”。沈氏认为研究方言的方法可以分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应该从事“各代记载中方言之调查和比较”,“单缀语渐变为多缀语之历史的研究”,“语言与文字之分合的研究”,“语源的研究”;横的方面应该从事“语汇之调查”,“同一意义之各地方言的比较研究”,“各地单语之词性变化法的比较研究”,“与异族语之关系的研究”。沈氏的这些观点,至今亦应认为是正确的。由此亦知章氏的《新方言》虽较清人的方言作品前进了一步,但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都是陈旧的,使这部书的价值受到影响。《新方言》收入《章氏丛书》(1919年),通行的是浙江图书馆的校刊本(1917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