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托马斯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托马斯主义19世纪末出现于西方的一种基督教哲学的新形态,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哲学。它源于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是一个以上帝为核心、以信仰为前提、以神学为根据的宗教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德国等许多国家,均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J·马里旦和E·吉尔松,瑞士的J·波享斯基等。新托马斯主义和托马斯一样,把世界划分为经验世界和超经验世界,前者靠理性认识,后者要用信仰把握。道德属于信仰领域,理性无法说明道德。上帝是一切道德要求的唯一基础,因此只有以信仰为根据,靠上帝的帮助,才能说明道德。认为最高的道德法则是神的“永恒”法则,遵循道德的要求,就是对上帝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忠诚。在意志自由的问题上,它强调神的意志,否认人的独立性。认为自由意志是上帝的恩赐,不是由人本身决定的。它的使命是去恶扬善,追求幸福,指导人们接近上帝。认为人是上帝的最高创造物,人的幸福和最高追求是通过尘世的善道走向上帝,实现与上帝同在的目的。新托马斯主义正是基于这些认识,称自己的学说是“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天主教的人格主义”。实质上,它只不过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道德的新形式。 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xintuomasizhuyi,Neo-Thomism19世纪末在西方出现的一种基督教哲学。1879年8月4日,罗马教皇利奥十三颁发的《永恒之父》通谕宣布,按照托马斯的思想重建基督教哲学。1894年1月出版的《新经院哲学》正式称这种哲学为新托马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比利时的卢汶大学高等哲学研究所、梵蒂冈的圣托马斯学院、巴黎的天主教学院为中心在西方传播新托马斯主义,战后,这种哲学传至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丁·马利旦、E·吉尔松,瑞士的J·波亨斯基等。 ☚ 柏格森 实用主义 ☛ 新托马斯主义又称“新经院哲学”。现代天主教的一种官方哲学。广泛流行于法国、西班牙、西德、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美国以及拉丁美洲各国。主要代表为法国的马利坦、吉尔松,奥地利的韦特尔(Gustav Wetter,1911—),瑞士的波亨斯基(Joseph Bochenski,1902—)等。宣称上帝是最高的精神性的存在,哲学的任务是为宗教神学作论证。有两个世界,一是经验的世界,一是超经验的世界。前者是理性研究的对象,是表面的假象,理性借助于上帝赋予的“神秘的理智之光”,像X射线似的,直觉事物的本质。后者是本质的世界,只有靠信仰来把握。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上帝支配的,上帝在历史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提倡“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每个人只要相信宗教,就可以获得“真正的人格”。 新托马斯主义见“哲学”中的“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当代天主教哲学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主要流行于西欧、中欧和拉丁美洲。早期代表人物是比利时红衣主教麦西埃,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马利坦、吉尔松、泰依亚,瑞士的波亨斯基等。 ☚ 差异的辩证法 马利坦 ☛ 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又称“新经院哲学”。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宗教哲学流派,天主教官方哲学。1879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三发布教皇通谕“天父圣谕”,宣布中世纪“圣徒”托马斯·阿奎那是天主教的最高哲学权威,并号召重建托马斯主义,是其正式开始。20世纪广泛流行于欧洲大陆和美洲一些国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马利坦等。理论上直接渊源于托马斯的神学唯心主义,认为上帝是最高的存在,以天主的“启示”为根据的神学高于哲学,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基督教神学作论证。但它并非是托马斯主义的简单复活,其理论特征有:企图对上帝存在作“现代化”的论证,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危机作为上帝存在的“新”根据;强调理论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一致性,认为知识分为两种,即信仰知识和理性知识,二者是同一目标的两条途径,相互补充和渗透;主张理论上的“宽容”政策,容纳科学的新成果和其它哲学派别的概念术语,增强自身适应性;宣扬神学“人道主义”,把人的自由、尊严、个性等问题同上帝联系起来。 ☚ 新实在论 新批判史学 ☛ 新托马斯主义Neo-Thom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