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托马斯主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托马斯主义

19世纪末出现于西方的一种基督教哲学的新形态,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哲学。它源于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是一个以上帝为核心、以信仰为前提、以神学为根据的宗教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在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德国等许多国家,均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J·马里旦和E·吉尔松,瑞士的J·波享斯基等。新托马斯主义和托马斯一样,把世界划分为经验世界和超经验世界,前者靠理性认识,后者要用信仰把握。道德属于信仰领域,理性无法说明道德。上帝是一切道德要求的唯一基础,因此只有以信仰为根据,靠上帝的帮助,才能说明道德。认为最高的道德法则是神的“永恒”法则,遵循道德的要求,就是对上帝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忠诚。在意志自由的问题上,它强调神的意志,否认人的独立性。认为自由意志是上帝的恩赐,不是由人本身决定的。它的使命是去恶扬善,追求幸福,指导人们接近上帝。认为人是上帝的最高创造物,人的幸福和最高追求是通过尘世的善道走向上帝,实现与上帝同在的目的。新托马斯主义正是基于这些认识,称自己的学说是“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天主教的人格主义”。实质上,它只不过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道德的新形式。

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xintuomasizhuyi,Neo-Thomism

19世纪末在西方出现的一种基督教哲学。1879年8月4日,罗马教皇利奥十三颁发的《永恒之父》通谕宣布,按照托马斯的思想重建基督教哲学。1894年1月出版的《新经院哲学》正式称这种哲学为新托马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比利时的卢汶大学高等哲学研究所、梵蒂冈的圣托马斯学院、巴黎的天主教学院为中心在西方传播新托马斯主义,战后,这种哲学传至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丁·马利旦、E·吉尔松,瑞士的J·波亨斯基等。
新托马斯主义是以调和理性和信仰、科学和宗教、经验和超验、人类和上帝、人性和神性、个人和社会、个人和国家等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一个以上帝为中心的综合体系。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后,它进一步世俗化、现代化,与现象学、人格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唯灵主义进化论结合,把自然科学的研究看成是一个不断发现上帝的自然哲学,宣扬以上帝为核心,以教会为领导的世界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它自称为适应时代潮流的一种新型的基督教哲学。它是现代宗教哲学流派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派。

☚ 柏格森   实用主义 ☛

新托马斯主义

又称“新经院哲学”。现代天主教的一种官方哲学。广泛流行于法国、西班牙、西德、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美国以及拉丁美洲各国。主要代表为法国的马利坦、吉尔松,奥地利的韦特尔(Gustav Wetter,1911—),瑞士的波亨斯基(Joseph Bochenski,1902—)等。宣称上帝是最高的精神性的存在,哲学的任务是为宗教神学作论证。有两个世界,一是经验的世界,一是超经验的世界。前者是理性研究的对象,是表面的假象,理性借助于上帝赋予的“神秘的理智之光”,像X射线似的,直觉事物的本质。后者是本质的世界,只有靠信仰来把握。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上帝支配的,上帝在历史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提倡“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每个人只要相信宗教,就可以获得“真正的人格”。


新托马斯主义

见“哲学”中的“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

当代天主教哲学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主要流行于西欧、中欧和拉丁美洲。早期代表人物是比利时红衣主教麦西埃,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马利坦、吉尔松、泰依亚,瑞士的波亨斯基等。
新托马斯主义的诞生以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发布通谕《永恒之父》为标志,这道通谕宣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思想是天主教的唯一真正哲学。其后不久,在罗马成立了“圣托马斯学院”,它是复活托马斯主义的国际理论中心,信仰天主教的欧洲各国在梵蒂冈天主教会的支持下也纷纷建立起宣传、研究托马斯主义的机构。著名的“卢汶高等哲学研究所”的创建者和第一任所长,是比利时神父麦西埃,他在《新经院哲学评论》杂志的创刊号上首先使用了“新托马斯主义”这一提法。马利坦是新托马斯主义后来公认的领袖人物。
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哲学观点如下:
形而上学即本体论是哲学的理论核心。形而上学的对象是存在本身,这是不同于感性存在的一种纯粹精神性存在。一切物质的存在物都是由一种质料和规定这种质料的形式组成的,事物的统一性仅仅来自形式。世界是一个等级的阶梯,从没有任何形式的原始物质到具有最低级形式的无机物,接着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直至具有灵魂这一高级形式的人。存在的最高阶段构成精神,精神以自己的非物质性为特征,具有不可分性和独立性,所以灵魂不会随着死亡而消解,它是不朽的。上帝是最高的纯粹形式,是一切“如此存在”的无限的范本和源泉,每个有限的本质,都是对上帝的本质的一种分有。
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新托马斯主义者根据灵魂的精神性来解释人的认识。他们割裂感性认识与精神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只能把握物质性的具体事物,决不能认识存在本身,只有精神认识才能把握共相即本质。人的精神认识的特殊能力叫作“理智之光”,它只需借助感觉和影象就能从对象中抽出潜藏的形式,并进而使理智在自身之内产生出它所要把握的观念。哲学认识就是这种把握纯粹思想对象的纯理智活动。新托马斯主义者认为,他们这些主张既不同于认为观念来自感官的感觉主义者,也不同于认为观念来自上帝或是生而具有的天赋观念派。他们称自己的认识论为“直接意义上的实在论的认识论”,又叫“理智主义”。
在伦理社会观上,新托马斯主义者宣扬“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他们认为,19世纪资本主义“世俗化的文明”是功利主义的,只能促使人们为了发财而拚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没有消除人类的灾难和毁灭的恐怖。于是,需要提倡一种新的基督教文化,即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它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现代世界中神圣的东西与世俗的东西分离的二元论毛病,既要使人们有权享受应得的世间生活,又要彻底唤醒人们的宗教良知,使世间秩序神圣化。这种理想的实现,必须以人对神的服从为前提。凭借教会的道德权威,受威胁的文明可以得到拯救,社会也可以得到改造。他们反对诉诸武力,反对用暴力破坏旧的社会结构,而主张另外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下而上的运动,就是世俗良心在基督教启示之下的自然萌发,人人照福音教导办事,人类的历史就会被引向尊重个人权利和兄弟之爱的理想境界,社会的一切矛盾冲突也就随之消解。另一种是从上而下的运动,即用教会的学说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根据教会和教皇的指令来解决社会问题。这样,社会发展的动因最终都被归结为宗教和上帝的力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托马斯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过激烈的“批判”,他们反对无神论和辩证唯物主义,指责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公开地表明了两种思想体系的对立。
作为理论化的神学世界观,新托马斯主义目前在世界上仍有很大影响。它的理论新动向有二:一是以“现代化”为标榜,采用一些非传统的所谓新教条、新观点,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二是对现代自然科学采取宽容态度,提出使科学与信仰协调,并注重用新的科学成果来论证旧的神学教条。尽管如此,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托马斯主义的影响已无可挽回地日渐衰落下去了。

☚ 差异的辩证法   马利坦 ☛
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

又称“新经院哲学”。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宗教哲学流派,天主教官方哲学。1879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三发布教皇通谕“天父圣谕”,宣布中世纪“圣徒”托马斯·阿奎那是天主教的最高哲学权威,并号召重建托马斯主义,是其正式开始。20世纪广泛流行于欧洲大陆和美洲一些国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马利坦等。理论上直接渊源于托马斯的神学唯心主义,认为上帝是最高的存在,以天主的“启示”为根据的神学高于哲学,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基督教神学作论证。但它并非是托马斯主义的简单复活,其理论特征有:企图对上帝存在作“现代化”的论证,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危机作为上帝存在的“新”根据;强调理论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一致性,认为知识分为两种,即信仰知识和理性知识,二者是同一目标的两条途径,相互补充和渗透;主张理论上的“宽容”政策,容纳科学的新成果和其它哲学派别的概念术语,增强自身适应性;宣扬神学“人道主义”,把人的自由、尊严、个性等问题同上帝联系起来。

☚ 新实在论   新批判史学 ☛

新托马斯主义

Neo-Thomis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