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建陆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建陆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以浙江温处道留京,充“督办军务处”差委,提出新建陆军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议,得到西太后的亲信荣禄等人的信任,接替胡燏棻督办津芦铁路、小站练兵事,取得智练新军建陆军的要职,将胡的“定武军”加以扩充改编,称之为“新建陆军”。该军模仿德国营制,操典训练军队,聘德人任参赞和教习,洋枪洋炮装备。建立军事学堂,推行新的军事教育,拥有步、骑、炮、工程、辎重等兵种。至次年已将原定武军四千七百五十人扩充到七千三百人。光绪二十四年与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同隶属清政府直隶总督荣禄之下,被称为“北洋三军”。后荣禄把北洋各军编为“武卫军”,统由其节制。其下分“中军”,荣禄兼辖,系新从八旗兵中挑选组建的,驻扎北京南苑,核准兵额约一万;“前军”系聂士成的武毅军,驻扎天津的芦台,约一万三千人;“后军”系董福祥的“甘勇”,一万人,多为回族,驻扎蓟州,武器装备较差;“左军”原是宋庆的毅军,一万人,驻山海关;袁的“新建陆军”编为“武卫右军”,仍驻小站。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死去,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武卫右军扩充分六镇,形成北洋军阀的骨干力量。 新建陆军见“新军”。 新建陆军清末袁世凯组建的军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提出新建陆军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议,得到西太后的亲信荣禄等人的信任。二十四年编为武卫右军,后扩编成北洋六镇。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武卫右军扩充分六镇,形成北洋军阀的骨干力量。 新建陆军清政府派袁世凯在小站训练的新式陆军。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清政府命袁世凯接办定武军,袁接统后,改称为“新建陆军”。袁世凯在小站设新建陆军督练处,任督练,扩编至7000人,仿德国军制编练,分步、骑、炮、工、辎5个兵种,聘德国十余人为教习,以武备学堂毕业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为骨干,并设随营武备学堂4所。袁掌握新式军队后,出卖维新派,支持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勾结帝国主镇压义和团,被擢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新式陆军又扩充为镇,北洋军阀势力逐渐形成。 新建陆军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1895年11月)清政府派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接任胡燏棻小站练兵事宜。袁将胡编练的定武军扩编至七千三百人,改称“新建陆军”。分步、炮、马、工程、辎重五个兵种。聘德国人巴森斯、伯罗恩等为参赞和教习;设“新建陆军督练处”为练兵的领导机构,徐世昌、王英楷、冯国璋等分任各处总办;戊戌政变后编入由荣禄统率的武卫军,为右军。二十六年,在血腥镇压义和团的过程中扩编至二万人,到三十一年又扩编至六镇,形成北洋军阀势力。 新建陆军清末编练的新式军队,简称新军。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的小站训练“定武军”,光绪二十一年 (公元1895年) 又命袁世凯接办扩编,称“新建陆军”;张之洞也在署两江总督任内编练“自强军”,是为新军的试办阶段。《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以倡办新政为名,在中央设练兵处,于各省设督练公所,改编军队。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又计划在全国练编新军三十六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额设官兵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二人。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全国连混成协在内只编成二十六镇。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中央新军分常备军、续备军与后备军,有棚(设正副目二人,正兵四人, 副兵八人), 有排(以排长为主官, 下辖三棚), 有队(以队官为主官,下辖三排),有营(以管带为主官, 下辖四队), 有标(以统带为主官, 下辖三营),有协(以统领为主官, 下辖二标), 有镇(以统制为主官,有步队两协,马队一标,炮队一标,工程兵一营,辎重兵一营,共目兵九千五百七十二名,排长以上的官不在其数), 合两镇而成一军(以总统为主官)。这是常备军临时编制。至于战时征调,则按地势敌情,或以三镇为一军,或合数军为一大军,或只派一镇分驻一路,不受军的节制;又步队定制每排三棚亦可增为六棚,其增数以续备军调充,其正副目以常备军选拔;至于炮兵、辎重兵,亦得在续备军中调用,不受常规的拘束。新军军制规定,凡是编成的新军,不能自己立名,统由第一以至于十百之数名之。全国有若干军,一军合若干镇,一镇辖若干协,一协辖若干标,均可由编制推算,以达到脉络一贯。其用意在于集权中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