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城游北山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篠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腭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鸡肋集》)

注释①新城——今浙江省新登县。②沮洳(juru)——低湿之地,此指小股泉水。③螈(yuan)——蝾螈,形似壁虎的两栖动物。④介然——界划分明的样子。⑤石觜(zui)——突出的石头。⑥如——大约。

赏析这是一篇记游文字,其特点在写景,其长处在写景,其微感不尽人意处亦在写景。

既然是写景,于是就沿着游踪一一写来,一丝不乱,从总体看,首段骑马入山,次段步行游山,第三段山间夜宿,末段作记缘由。从各段看,依旧是步步前行,景随步移。如首段写骑马进山,则历述“骑行”之所见,“草木泉石渐幽”是概述山路风景,以下山景以松为主,草木泉石成为山间长松万树的衬景,在此衬景下,依次展现松的各种形态,以及松下之泉、松间之藤、松上之鸟。次段写步行游山,先是竹林蔽日,次是与山僧交谈,再次是山顶屋舍。真是人到笔随、历历分明。时间上昼、暮、夜、明依次推移,成为贯串游踪的一条线索。延读此记,似与作者同游新城北山。

既然是记游,于是就把所历所见作生动的描摹。作者工于绘景,除“渐深”、“渐幽”、“天高露清,山空月明”等直接描绘景物的语句外,特别爱好用比喻。他连用“如盖”、“如幢”、“如人”、“如虬”四个比喻,状写大松曲、直、立、卧之态,松间藤则如大螈,松上鸟则如鸲鹆,山僧古拙野旷则如麋鹿,游人蜷曲而行则如蜗鼠,梅棕也如鬼魅,前后九处比喻,使风景人物形态丰满,逼真生动。作者又特别爱好用声音对景物加以烘托,细泉滴入石井“锵然而鸣”,鸟啄木“磔然有声”,穿过密不见日的竹林后所闻的鸡鸣声,山风“飒然”吹动殿堂的铃铎之声以及竹丛“摩戛”发出的“切切”之声……,泉声空灵,啄声沉实,鸡鸣响亮,铃铎清脆,竹声轻细,声与景相谐相辅相衬,构成富于立体感的动人心神的自然胜境,使我们如亲见其景,亲历其境。全文写景工细而不显雕琢,传神而不露绮艳,处处显示着幽深、冷峻。故而近人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中赞此文“摹写极工,晚刻处逼柳州”。

情景交融是古代山水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这篇游记后半部感情色彩颇浓,游人在自然的景观中“心惊”“魄动”,种种感受强化了自然景观的奇伟,从而突出了新城北山的幽邃诡异之美;末段写游后数日仍“恍惚若有遇”的心神悸动不能自已的精神状态,更是余味无尽。相比之下,首段及次段大部,近乎纯记游、纯写景,未免使人感到写景刻画描摹有余而景中情韵则稍嫌不足,本文开头所言之稍感不尽人意处即此。


新城游北山记 - 古代小品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鸡肋集》)


 新城为宋代杭州境内一县,其地今已并入富阳县。新城北山不是名山,人迹罕至,晁补之的游记描写了它的幽深僻静的景色。
 本文是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来结构篇章的。文章起始,作者刚涉足北山,便发觉其山石草木“渐深渐幽”的特点。尔后对整个游程的记叙,莫不紧扣“幽”字而着笔。山间松树,作者连用四个精彩的比喻以曲尽其形态之美,这里无疑是一偏僻幽异的境界。山上竹林,遮天蔽日,绵延数里,亦是一处深邃幽暗的境界。山顶佛寺,曲折为栏,门窗相对,仍是一个莫测幽深之所在。窗间梅棕,本是寻常之物,游者眼中竟成为鬼魅的幻影,乃是由于深山古寺夜色的空旷幽寂导致了他们的恐惧心理。
 幽处必静,作者描写北山之静的艺术技巧颇为高明。既对空山未闻人语的景况作出正面的交代,更通过天籁的描写而进行侧面的衬托。异鸟的啄木声打破松林的寂寞,这与唐诗“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何其相似。涓涓细流滴入井中而可闻“锵然而鸣”的声响,也是由于山中过于寂静。穿行四五里竹林后忽闻鸡声,竹林中的沉寂自不言而喻。游人听风吹铃铎而受惊,原因是静极的环境突然被破坏,他们的心理一时失去平衡。数十竿竹的摩擦声何足道哉,在沉寂的深山之夜却能诱发游人恐惧的幻觉。
 宋代理学兴盛,影响及于文学,不仅“以议论为诗”,记游文亦多即地兴感,借端说理之作。苏轼《石钟山记》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堪为宋人游记的典范,二文皆可窥见时代尚理之风。晁氏这篇游记不推究事理,不抒发感想,纯然叙述游历,摹写景物,读后倒别有一番滋味。
新城游北山记

《新城游北山记》

宋晁补之撰。作于神宗熙宁年间作者游览新城(在今浙江桐庐)北山后。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北山的过程,刻画了北山雄奇、幽僻的景色。文章写景逼真,情景交融。前一部分重在客观景物的描摹,作者工笔刻画了山间“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的古松和山顶“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的僧舍。后一部分则是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的统一,作者寓情于景地勾画出“相顾魄动而不得寐”的冷峭可怖境界。文章大量使用四字句,同时间以二、三、五、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字句等,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节奏感强而不做作,富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 精骑集序   答李推官书 ☛

《新城游北山记》xin cheng you bei shan ji

Record of Visiting the North Mountain in Xin City→晁补之 (Chao Buzh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