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台 新台《诗经·邶风》篇名。卫宣公为其子伋娶妇于齐,因闻女美而欲自娶,恐女不从,乃于黄河边起造新台,待齐女初入卫境,即行截留。卫人憎恶其行,作此诗以讥讽之。诗中比喻奇特而贴切,语言辛辣尖刻,具有强烈讽刺意味。 ☚ 静女 柏舟 ☛ 新台 新台《诗经·邶风》篇名。此为卫国人民讽刺卫宣公夺娶儿媳的诗。《毛诗序》云:“《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郑笺》:“伋,宣公之世子。”卫宣公夺子妻事见《左传·桓公十六年》及《史记·卫世家》。今人均据此以为说。全诗三章,章四句。运用叠章复沓的形式,以华美高峻的新台、滔滔东流的黄河为反衬,以“鱼网之设,鸿则离之”为比喻,突出这本来应当是“燕婉之求”的好事结果却成了父占子妻的丑闻。三章之“鸿”,旧解为“雁之大者”,今人多从闻一多《诗新台鸿字说》,解为蟾蜍,即蛤蟆,诗作者以此对卫宣公进行辛辣的嘲讽。 ☚ 静女 二子乘舟 ☛ 新台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邶风·新台》是一篇炙脍人口的讽刺诗,历来为人称道。此诗的讥讽对象,从诗歌的内容、形象、境界看,本来难以确定究竟指谁,然而历史上卫国统治者的荒淫腐化生活则明文载于《左传·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蒸夷姜,生急子,属於于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于左公子。”《诗序》据此,即具体指出:“《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 (即急) 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又作进一步的发挥:“此诗伋妻,盖自齐始来,未至于卫而公闻其美,恐不从己,故使人于河上为新台,待其至于河而因台所以要之耳。若巳至国,则不须河上要之矣。”汉唐注家一致公认《新台》诗所讽刺的对象就是卫宣公。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才开始提出怀疑:“凡宣姜事,首未见春秋传。然于诗,则皆未有考也。”他认为从诗歌内容看,找不到确凿可信的根据。清崔述甚至连《左传》所载的厉史事实也不相信,于《读风偶识》中提出与前人不同的看法:“其事盖本之《春秋》传,然诗所言,殊与传所载者不类。何者?伋,宣公之子也。以父而夺子妻,禽兽行也,此真所谓‘言之丑者’! 乃但笑其籧篨、戚施,若憎宣公之老且丑者,少知名义者,肯为是言乎?”“细玩二诗之词与传所载宴寿之事,了不相涉,其非此事明矣。然即传文,亦有未可以全信者。”崔述站在儒家立场上,以为《新台》没有从名教上对卫宣公的禽兽之行痛加鞭挞,严厉斥责,便从而怀疑诗的真实性,并进而否定历史事实,这是不可取的。不过,他不为《诗序》所囿,看出此诗主要不是从名教上而是从美学上进行讽刺,这倒是很有见地的。我们认为《新台》诗的艺术真实性符合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因而高于生活真实。它同历史事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简单地刻板地完全等同。 这首诗一二章的开头两句,先从背景的优美壮丽写起: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 泚,玭的假借。《说文》:“玭,玉色鲜也”。引诗作新台有玭”。洒,鲜貌。这里申引为颜色鲜明。浼浼,水深满的样子。浼浼,盛貌。此处形容河水涨满。以上两句意谓:“新楼台雕饰华丽堂皇,黄河水滔、奔流。”一个漂亮的姑娘面对河边如此瑰丽壮观的景色自然会产生美妙的憧憬,兴起: 《说文》引此诗作:“䁙婉之求”。 陈乔枞《诗经四家异文考》谓:“《说文》引诗与毛诗字异, 盖据鲁齐诗之文。”此说可从。 䁙, 《方言》:“视也。 东齐曰䁙……凡以目相戏曰䁙。”婉, 《说文》:“顺也。”又《诗·齐风·猗嗟》“清扬婉兮。”毛传:“婉,好眉目也。”《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毛传:“少好貌。”综合上述,婉有柔顺; 眉目清秀; 容颜俊俏的意义。“䁙婉之求”, 大意工作这样的理解: 姑娘渴望嫁给一个眉清目秀,转盼多情,以目传神、容貌俊俏的年青人,以便过安娴和顺美好的生活。然而,冷酷的现实打破了她的幻想,给她以沉重的一击,所求非所愿,所得极丑陋: 籧篨,《国语·晋语四》: “籧篨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三国韦昭注: “籧篨,直者,谓疾。”“戚施,瘁者。”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三》: “公序本籧篨,从竹。直者,作偃人不可使俯。瘁者,作偻人不可使仰。”总上所述,籧篨,指腰不能弯的鸡胸病人。戚施,腰不能直的驼背病者。两者均形容体态臃肿丑陋的人。鲜、善、好。殄,通腆、善、美好。诗里所谓“不鲜”,“不殄”,指人的外貌不美。以上两句大意是说,姑娘本想找个俊俏的年青对象,不料却配了个身材臃肿的鸡胸丑汉。 一、二两章,结构相同。第二章转韵易字 (洒、浼、殄),改押文韵。诗歌形象,基本类似。 第三章则换镜头,从另一角度描绘,仍由河边景色起兴: 鸿、闻一多《诗经通义》谓:“鸿必非鸿鹄之鸿,以工声字与龙声字古每不分推之, 鸿当为之假。 即苦。 《广雅·释鱼》 曰:“苦,虾蟆也。”离、附丽。以上两句,意思是说,张设大网捕鱼,谁想到却捞着个癞暇蟆。鱼在古代民歌中常用以隐喻男女双方所恋的对象。对此,闻一多有过精辟的分析:“《国风》中凡言鱼者,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瘦语,无一实指鱼者。”实际上是“以鱼喻情偶”。姑娘热情网鱼,想不到捉着一头癞暇蟆。渴望匹配一个温柔俊俏的美男子——“燕婉之求”。然而事与愿违,得到的却是一个驼背弓腰的丑汉——“得此戚施”。 春秋时代,男女青年没有恋爱自由,结婚不以爱情为基础,而以家庭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先决条件。正如恩格斯所说那样:“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卫国贵族的婚姻生活的这些本质方面则在《新台》诗中得到形象的表现。此诗描写一个贵族女子希求匹配俊俏美男,但却完全违反她本人的意愿,感情与理想,嫁给一个鸡胸驼背般身材臃肿的丑老公。诗里把这丑汉比作癞暇蟆,癞暇蟆想吃天鹅肉,也居然吃到天鹅肉,可谓饶富讽刺性与滑稽性。如果依《诗序》所说,《新台》诗里女子的形象指的是宣姜,鸿 (癞暇蟆) 籧篨,戚施隐喻卫宣公,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即使无确凿根据,至少也合乎情理。其事未必然,而其情可信焉。对此,姚际恒的分析比较辩证:“籧篨,戚施借以丑诋宣公……解者当知其为借意,不可实泥宣公身上求解。”此诗的艺术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它可以概括卫宣公霸占儿媳妇的丑事,但也不必仅仅限于此,泥于此。我们着重从诗歌形象的典型性上去理解其讽刺意义,也就不必在《诗序》是非的争论上纠缠不休。 《新台》诗的讽刺性与滑稽性通过漫画式的艺术手法显示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丑乃是滑稽底根源和本质。”并深刻地指出:“滑稽的真正领域,是在人,在人类社会,在人类生活。”此诗的讽刺锋芒就对准卫国社会生活中那种不相称的婚姻,”指向那个主角丑老公。作者以辛辣尖刻的语言——·戚施,勾勒其鸡胸、驼背、矮胖臃肿的丑陋体态; 又用借喻,把他比作鸿 (癞暇蟆) ——缩头突眼,尖嘴腆腹、皮肤青黑、满身疙瘩。假如此公隐喻抢占儿媳妇的卫宣公,那么其形象不但美学上丑而且道德上恶,确实丑恶不堪。作者运用这种漫画式手法,把讽刺对象变形、夸大,突出其形象之丑及其事之滑稽,从审美角度嘲笑他,并在论理上鞭挞他,“将那种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人们由此而获得的印象特别鲜明深刻,艺术效果极妙。 《新台》诗的讽刺艺术还通过正衬与反衬手法的紧密配合而得到巧妙的表现。 此诗写法,欲抑先扬。开首描写新楼台的华丽,色彩鲜艳; 河水漫漫、滚滚奔流,景色壮观优美。金碧辉煌的新楼台容易使人联想起新房,诱人遐思。漂亮姑娘面对此景,心旷神怡,自然兴起无许憧憬,幻想嫁个俊俏温柔的对象。第一、二两章中一至三句,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手法,以流畅的色彩浓烈的语言,淋漓酣畅地渲染富丽堂皇的新台,描绘壮伟的黄河背景,以正衬手法烘托姑娘的美妙想像,如绿叶衬红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燕婉之求”,作为刻画心理活动的高潮,反复出现在每个乐章的第三句中,用以强调姑娘幻想的热烈、兴奋、频繁。然而,在高潮处于顶峰之际,立刻下坠、倾跌。予求结果,三个乐章的末句都给以同样冷酷的回答:“籧篨不鲜”,“籧篨不殄”,“得此戚施”。希望愈高,失望愈大,所谓抬得高,跌得重。《新台》诗在这里运用反跌手法,以乐景写哀,反衬怨情,倍觉其苦,正衬与反衬紧密结合,对比强烈而又相互呼应,使美妙幻想同丑恶现实的矛盾显得异常尖锐,突出,给人以难忘的审美感受,艺术技巧极高。 《新台》新台有泚,(一) 河上新台多光灿, 河水弥弥。(二) 河水涨得满又满。 燕婉之求,(三) 本想选个如意郎, 蘧篨不鲜。(四) 哪稀罕你这鸠胸汉。 新台有洒,(五)新台高高立河岸, 河水浼浼。(六) 河水流得平又慢。 燕婉之求,本想选个如意郎, 蘧篨不殄。(七) 哪宝贝你这鸠胸汉。 鱼网之设,撒开鱼网把鱼盼, 鸿则离之。(八) 鸿雁不幸遭了难。 燕婉之求,本想选个如意郎, 得此戚施。(九) 哪知嫁给你这驼背汉。 注 释 (一)毛亨:“泚,鲜明貌。” 王应麟:“《水经注》,鄄城北岸有新台。”启华按:鄄,在今河南省鄄城县之北。 (二)毛亨:“弥弥,盛貌。” 陈奂:“释文引《说文》,水,满也。 (三)陈奂:“《文选·西京赋》注,引《韩诗》嬿婉之求云:嬿婉,好貌。燕、嬿,古今字。” (四)朱熹:“蘧篨,不能俯,疾之丑者也。盖蘧篨本竹席之名,人或编之以为囷,其状如人拥肿而不能俯者,故又因以名此疾也。鲜,少也。” (五)毛亨:“洒,高峻也。” (六)朱熹:“浼浼,平也。” (七)郑玄:“殄,当作腆。腆,善也。” (八)吴闿生:“离,丽也。言所得非所求也。” (九)朱熹:“戚施不能仰,亦丑疾也。” 注 音 泚ci此 弥mi米 蘧qu渠 篨chu除 洒cui璀 浼mei每 殄tian忝 新台
【注释】①新台:新修的楼台。泚(cǐ):鲜明貌。②瀰瀰(mǐ):水盛貌。③燕婉:指容貌美好的爱人。④籧篨(qú chú):蛤蟆。不鲜:不美。⑤洒(cuǐ):义同“泚”。⑥浼浼(měi):水大貌。⑦不殄(tiǎn):义同“不鲜”。殄,通“腆”。⑧鸿:鸿雁。离:通“罹”。网得。⑨戚施:蛤蟆。 【鉴赏】这是讽刺卫宣公之诗。 此诗包含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卫国有一个君主叫宣公。此人一向荒淫无耻。他同庶母夷姜私通,生有一子名伋。太子伋长大后,准备娶齐女为妻。宣公听说儿媳很漂亮,就起了坏心思,想将儿媳占为己有。他恐怕齐女不顺从自己,就在河边修筑了一座新楼台,强行邀集相会,造成既成事实。国人憎恨宣公的这一丑行,于是就写了《新台》这首诗来讽刺他。 全诗三章。一、二章意思相同。前二句既是赋体,也是兴体。新台鲜明,河水弥漫,相互掩映,环境优美。然而,这里既是宣公作恶之地,也是宣公罪恶的见证。诗从新台、河水着笔,便寄寓了辛辣的讽刺。此外,这两句还是一种反兴,即“将物之有,兴起自家之所无”。诗正是以新台鲜明、河水弥漫,反兴自己本想找一个年轻貌美的好配偶,不料却嫁给了一个类似蛤蟆的丑老头! 三章前二句也是兴体。诗以“所得过所望”反兴“所得非所求”。诗言“人家设网为捕鱼,竟网得一只大鸿雁”。这即是“所得过所望”;诗言“本想找一个年轻貌美的好配偶,不料却得到一个好似蛤蟆的丑老头”。这即是“所求非所得”。两相对照,形成一种极大的情感反差,从而表达了诗人所嫁非所愿的怨愤之情。 兰菊孙《国风今译》说:“我仔细揣摩原诗,倒好像是一位妇人遭了媒人的欺骗,所嫁非人,因而发出的怨词。”此说虽新,但并不确切。宣公强占儿媳的丑行,在《左传》《史记》中均有记载,而且篇名《新台》也与史实契合,故旧说为宜。 新台
【注释】 ①泚(ci 此):色彩鲜明的样子。弥(mi 米)弥:大水深满的样子。②燕婉:貌美年少。籧(qu 渠) 篨(chu 除):用竹子或苇子编成的粗席。古人用以为粮仓的囷围,形状粗蠢,此处借指人身材臃肿。③洒(cui 璀):高峻的样子。浼(mei 每) 浼:同弥弥,河水涨满的样子。④殄(tian 忝):当作“腆”,即善、美之意。⑤离:遭遇。 ⑥戚施:癞蛤蟆。 【译文】 水上新台灿烂光明,河中大水满满平平。只想嫁个美貌少年,岂料遇你这粗蠢汉。水上新台峻峻高高,河中大水茫茫荡荡。只想嫁个美貌少年,岂料遇这少福相人。张开鱼网本要捕鱼,谁料鸿雁落在网中。只想嫁个美貌少年,偏偏找个丑貌老公。 【集评】 《毛诗序》:“《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汉·郑玄:“伋,宣公之世子。”(《毛诗正义》卷八) 宋·王质:“新台当是地名。寻诗当是此地之人娶妻不如始言,故下有不悦之辞,本求燕婉乃得恶疾者,为可恨也。夫不悦其妻则以恶疾诋之,此夫必淫泆,妇必高洁。《春秋传》所载宣公之事虽有,而恐非此诗。”(《诗总闻》卷五) 宋·朱熹:“言齐女本求与伋为燕婉之好,而反得宣公丑恶之人也。”(《诗集传》卷二) 清·牟庭:“宫怨也。贤妇人不见答于夫君,而作诗也。此诗言新起楼台,鲜洁崇高,泚然有光,喻己之志节清高,皭然出尘垢之外也。而黄河之水,窊下混浊,弥弥深满。喻夫君所好卑下,污秽不洁清也。一清一浊,一高一卑,所以志不相得,而不见答也。”(《诗切》) 近·闻一多:“新郎变蟾故事流传欧亚。”(《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总案】 《毛诗序》所言,与史实相契合,故可视为诗人借女子之口,又用借喻的手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卫宣公之丑态的道义上的讽刺。由表面观之,诗意的确“只是写一个女子想嫁一个美男子,而却配了一个丑丈夫”之后发出的哀怨,但深入思之,这背景上的所指便带上了对“丑丈夫”的厌恶色彩,而丝毫没有对女主人公的责备倾向。这首诗在处理题材时,巧妙地假借了一个“美女哀怨”的形式,将真意藏而不显,在抒写女主人公的哀怨时,又使用比兴手法将这种情绪委婉地加以表达,并明显借喻了“戚施”这个距离本义更远的喻体。这种层层含蓄而又不失喻意明确性的处理技巧,使本诗成为“哀而不伤”的典范之作。 新台新台有泚, 河水。 燕婉之求, 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 河水浼浼。 燕婉之求, 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 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 得此戚施。 河上新台灿烂耀眼,河水汪洋漫无边际。本想嫁给文雅善良的男子汉,没想是个驼背的丑矮胖。 河上新台高又高,河水滚滚浪滔滔。本想嫁给文雅善良的男子汉,原来是个驼背的丑八怪。 为了打鱼才撒网,谁知打了个癞蛤蟆。本想嫁给文雅善良的男子汉,还是嫁了个老丑驼背恶心样。 《新台》三章,章四句。《诗序》说:“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这是说卫宣公为其子伋娶于齐国,尚未成婚,因闻女美而欲自娶,遂于黄河边上建造新台,在齐女初入卫境时,将她截留。卫国人民针对这件丑事,作此诗讽刺宣公,将他比作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以嘻笑来作怒骂。但今人学者研究认为此诗好像是一位妇人遭了媒婆的欺骗,所嫁非人,因而发出的怨词。可备一说。 这是讽刺性很强的一首民歌。诗中将卫宣公比作人人恨,人人烦的癞蛤蟆,以此喻卫宣公的丑陋可憎,它辛辣有力地剥下了他的统治者至尊至上的面皮,使之露出丑恶的原形。在揭露批判作用和讽刺艺术效果上,与《魏风·硕鼠》相媲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讽刺诗。 诗中以“鱼网之设,鸿则离之”起兴,用以隐喻男女双方所恋的对象。闻一多《诗经通义》:“《国风》中凡言鱼者,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廋语(隐语),无一实拾鱼者。”古今诗歌中多以捕鱼、钓鱼喻男女求偶之事。如唐代民歌《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又《僮人情重歌》:“天上无风燕子飞,江河无水现沙磊。鱼在深塘空得见,哄哥空把网来围。” 全诗各章均以幻想与现实相悖,构成强烈对比,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一章以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二章以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三章以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各二句,分别构成对比,意思是说她希望找一个理想俊俏的好对象,现实结果呢,却是一个鸡胸驼背的丑汉,对比强烈,反衬怨情。特别是末章前二句,以本想撒网捕鱼而得癞蛤蟆,比兴得非所求。其嘻笑、怒骂、讽刺皆在其中,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新台
本篇反复申述一个女子想嫁一个美男子,却配了一个丑丈夫的哀怨。首章“新台”两句谓:新筑的楼台富丽堂皇,河水奔腾急速上涨。以优美壮观的景物起兴,喻新娘面对景物心潮起伏,极不平静,充满新婚的美好憧憬。“燕婉之求,蘧篨(qu chu,残疾、丑陋)不鲜。”这两句是说:心想嫁个容貌英俊的人,却嫁了个丑陋不堪的癞蛤蟆。事与愿违,想象与现实形成了尖锐反差,欢愉之情一落千丈,内心的哀怨,不言而喻。 二章更换个别字词,重申哀怨,以加深厌恶之情。这章意思与首章基本相同。 三章更易角度,以抒哀怨。意谓:撒下鱼网去打鱼,癞蛤蟆却入了网。想嫁个英俊的人,却嫁了个鸡胸驼背人。诗人以设网捕鱼却得到了癞蛤蟆,比喻女子想嫁个美男子,却遇上了丑八怪。 全诗反复申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燕婉之求,蘧篨不殄”;“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蟾蜍)”,从事与愿违的哀怨来看,可想见这位女子没有恋爱自由,婚姻不是建立在自由恋爱基础上的,而是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一旦相见,大失所望。这对包办婚姻制度无疑是一个有力反抗和控诉。仅从这一点看,对认识西周社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诗除《诗经》中惯用的重章复沓的手法外,还采用了欲贬先褒、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新台有泚,河水㳽㳽”,“新台有洒,河水浼浼”,均以优美壮观之景,衬托女子心旷神怡,积极乐观的情愫。“燕婉之求”、“鱼网之设”,暗寓着求得佳偶的欢愉心境。而“蘧篨不鲜”,“蘧篨不殄”,“鸿则离之”、“得此戚施”,则集中写配偶像癞蛤蟆一样丑陋不堪,充满压抑和哀怨之情。一乐一哀,对比鲜明,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尖锐矛盾。由希望而失望,由乐观而悲观,情绪的变化居然急转直下,来得突兀,而又联结贯通。幻想愈美,哀怨愈深;希望愈高,失望愈大,感情变化的波澜,始终牵动着读者的心弦,其艺术魅力卓然可见。 新台 新台[原文] ☚ 静女 二子乘舟 ☛ 新台 新台古台名。春秋时卫宣公为截夺儿媳所筑。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邶风·新台》一章:“新台有泚,河水猕猕。”《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径甄城县北,故城在河南十八里,河之北岸有新台,鸿基层广,高数丈,卫宣公所筑新台矣。”朱熹《集传》:“旧说以为卫宣公为其子伋娶于齐,而闻其美,欲自娶之,乃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 ☚ 貊 新甫 ☛ 新台《诗·邶风》篇名。卫宣公为其子娶齐女,闻女美而欲自娶,遂在黄河边建新台,截留她。诗讽此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