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五代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五代史 原称《五代史记》,后人为与薛居正等人所修的《旧五代史》相区别而称为《新五代史》。纪传体断代史。七十四卷。北宋欧阳修撰。它是自唐代开馆修史之后,历代正史之中唯一的一部私人著作。成书年代史无明载。只知道此书是欧阳修死后,其家人于宋熙宁五年八月(1072年)献给朝廷,后由国子监刊印行世。(撰者事遗迹参见(《新唐书》)。 《五代史记》是欧阳修针对《旧五代史》草率编辑成书所造成的繁琐冗杂等弊病,而私自撰写的又一本史书。它在体例上采用了《史记》和《汉书》的编纂方法。全书七十四卷,分为五大部分,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即史志)三卷、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此书为五代通史,不同于薛居正等人编撰的《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是仿《三国志》编纂方法,按朝代次序,分为《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代书中又分为本纪和列传两部分。《新五代史》的本纪为五代各君主的本纪,列传也是五代各朝人物的列传。 在修书的宗旨上,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上尊孔子,依照《春秋》的微言大义而多存褒贬,总结历史经验和政治教训。立意比《旧五代史》更为深刻。另外,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撰述,一人完成,因而没有官修史书出于众手所造成的条例不一、相互冲突和遗漏等弊病。并且欧阳修以文学见长,为一代文宗、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以,新史较之于旧史,文笔极佳,叙事简明、行文高洁,备受后人的推崇。欧阳修还广泛搜集《旧五代史》所未有的新史料百余种,经过十几年的辛苦编撰成书。虽然《新五代史》在文字分量上少于《旧五代史》,但在史料上却更加丰富。因此,新旧二书互有短长,同为五代历史的重要史籍。 《新五代史》有本纪十二卷,记梁、唐、晋、汉、周五代十三帝及天下大事。欧阳修经过大量的删削,除去了诏令奏书等冗长的文字。如《周世宗本纪》,显德二年,毁佛寺及私度僧尼一事,薛史全录诏文八百余字,欧史概括为十九字。《旧五代史》有本纪六十一卷,而《新五代史》本纪却只有十二卷,可见其删削量之大。欧氏提倡简明,但过分简略却反而不明,这也是欧史之不足。但另一方面,欧阳修也根据新史料适当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在本纪中,新增了边疆各族与五代的贡使关系等。 《新五代史》有列传四十五卷,与薛居正《旧五代史》不同的是:名目繁多,实为人物类传。类传的长处不仅是以类相聚,而且以类相见,更便于议论短长利弊,存其是非褒贬。列传第一类是“家人传”,共有八卷,分记各代宗室后妃事迹,按朝代分为《梁家人传》、《唐家人传》、《晋家人传》、《汉家人传》、《周家人传》。第二类是各代名臣传。五代总共五十三年历史,各代臣僚相因相杂,忠于一朝的大臣却在少数。因此,欧阳修只有把五代臣僚大致分为所谓的梁臣、唐臣、晋臣、汉臣和周臣。《梁臣传》三卷二十五人,《唐臣传》五卷三十三人,《晋臣传》仅有一卷三人,《汉臣传》一卷九人,《周臣传》也是一卷三人。第三类是《死节传》一卷,记述全节不二的忠臣事迹。自此类以下不分朝代。第四类是《死事传》一卷,记述了为国尽忠的臣僚十人并附一人。但是,这一类较之上一类人物又有不同,因为他们不是全节不二之士,可能有过叛降的历史,但却为其新归属的王朝而尽忠,故列入《死事传》。第五类是《一行传》一卷,记载贤人义士五人的事迹。第六类是《唐六臣传》一卷,记载了唐末六位大臣(附一人)的事迹。此传寓意讽刺他们为了高官厚禄而变节投降后梁朱温。第七类是《义儿传》一卷,叙述李克用的八个养子的事迹。第八类是《伶官传》一卷,记载戏剧演员四人。第九类是《宦者传》一卷,记述宦官二人。第十类是《杂传》,共十九卷,传中记录了一百四十四人。这些人多次变节投降,历仕各代,因而无类可归,贬其无耻,列于杂传。总之,列传十类,仅从分类上便可看出欧阳修《新五代史》以类相见、意在褒贬的特点。 《新五代史》有考三卷,其中有《司天考》二卷,即天文志,篇末附有刘羲叟言历法。《职方考》一卷,即地理志。欧阳修作史以褒贬为主,故于五代典制略而不述。 《新五代史》有世家年谱十一卷。世家有十卷,分别记十国之事。其中,北汉称为东汉。诸国有至宋太祖时尚存者,记述到被宋吞灭为止,因而稍及宋史范围。另有《十国世家年谱》一卷,极为简略,止于周恭帝逊位,记十国年世不全,后有附注称:“十国年世,惟楚、闽、南汉三国,诸家之说不同,而互有得失,最难考证。今略其诸说而正其是者,庶几博览者不惑,而一以年谱为正也。” 《新五代史》还有《四夷附录》三卷。其中,《契丹传》占二卷,是根据胡峤《陷虏记》录入。 《新五代史》问世时,便有徐无党注,徐氏为欧阳修弟子,其注文旨在褒贬,没有史料价值。宋人吴缜撰有《五代史纂误》五卷,所记《新五代史》中错处达二百余条。后此书亡佚,清乾隆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一百一十二条。按《宋史·艺文志》所记,重新整理分为三卷。清嘉庆时,大藏书家彭元瑞、刘凤浩二人先后撰成《五代史记补注》七十四卷。此书卷数虽与《新五代史》相同,但分量却两倍于欧史。它以欧史为正文,以《旧五代史》、《册府元龟》、《通鉴》、《五代会要》、《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五代史纂误》、《北梦琐言》等各种史书二百余种,分注于欧史正文之下。此书虽曰补注,但所搜集的五代史史料极为丰富,为研究五代史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新五代史》的版本,有南宋初江西刻十二行本,仅存十四卷。还有南宋庆元年间刻本,《百衲本廿四史》中的《新五代史》,即据此本影印,而第一卷“序目”是据江西刻十二行本影印。元朝有文宗书院刻本。明代有《廿一史》、《十七史》本,还有嘉靖间汪文盛刻本。清除殿本外,还有宣统间刘世珩仿宋刻本和四川成都刻本。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是以南宋庆元本为工作本,参校了其他各种版本,它是现今的通行版本。 新五代史 宋代以后唯一一部私家撰写的正史。北宋欧阳修撰。欧阳修的诗文都有名,被后代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又是著名史学家,除 《新五代史》外,还撰有 《新唐书》 等,所著 《集古录》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专著。《新五代史》 原名 《五代史记》,因与宋初薛居正 《五代史》相别,故名。五代是一个乱世,北方走马灯似地变换了梁、唐、晋、汉、周五个小朝廷,而南方还有九个独立王国,加上北汉,共为十国。北宋开国后,宰相薛居正便奉命监修 《五代史》,仅用十八个月成书。这部官修的 《五代史》 流行了近百年之后,便被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取代,至明代就绝版了。后来被乾隆皇帝钦定为 “正史” 的 《旧五代史》 并非原本,而是清朝的辑佚本,是由邵晋涵等人一条条从 《永乐大典》 等类书和史籍中辑录出来、厘定成书的。但欧阳修并没有看见自己的传世之作刊行问世,因为他生前非常保密,除了少数好友外,不肯轻易示人。据说,曾经有朋友向朝廷建议,征取其书,以备正史,但被欧阳修婉言推脱。直到他去世后,家里人才将 《新五代史》上奏神宗皇帝,不久即由最高学府国子监刊行。《新五代史》有两个特点,一是仿效 《春秋》“书法” 来褒贬人物,在遣词用字上,都非常考究,如用兵之名,两国攻曰 “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 “讨”,天子自往曰 “征”,我败曰 “败绩”,彼败曰 “败之”,等等; 二是仿照《史记》 的体例,变《旧五代史》 的半断代体为通史体,并在纪、传、志、表之外,恢复了《史记》 的“世家”,记载南北十个独立王国的史事。《四库全书总目》 批评说: “大致褒贬祖《春秋》,故义例谨严; 叙述祖《史记》,故文章高简; 而事实则不甚经意。” 原来,欧阳修重修五代史的用心,是想通过这部 “乱世之书”来表达自己的某种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除了以 “书法” 来表示褒贬外,还喜欢直接发表议论,而议论必以 “呜呼” 二字开头,故前人曾戏称 《新五代史》 为 “呜呼传”,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则说得更刻薄: “一部吊祭哀挽文集。”平心而论,欧阳修不失为 “良史之才”,但因其惩戒 “乱臣贼子”之心太切,以 “道统” 自居之心太重,著史好象倒是次要的,有时为了照顾 “书法”,叙事过于简略,语焉不详。从史料价值的角度说,《新五代史》就不如《旧五代史》,这就是 《旧五代史》 在清代重新受到史家重视的原因。 《新五代史》纪传体史书。北宋欧阳修撰。共74卷,其中纪12卷,传45卷,考3卷,世家与年谱共11卷,四夷附录3卷。该书记载了从907年朱温建后梁到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共54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1207年,它被金章宗立于学官。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纪传体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又因官修《五代史》在前,为加区别,称《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北宋欧阳修(生平见《新唐书》条)撰。约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开始编撰,皇祐五年(1053)基本完成。 ☚ 新唐书 唐大诏令集 ☛ 新五代史纪传体正史。北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人为同《旧五代史》相区别,故改称。全书七十四卷,有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作者采《春秋》笔法,将五代融而为一,体例严谨,文字简洁,立意鲜明,并补充了不少新史料,但本书文辞力求高简,对史实多所息略,有些文字晦涩难通,故新、旧五代史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唐吴缜有《五代史记纂误》,已佚,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三卷。清彭元瑞、刘风浩合著《五代史记补注》,可作本书之订正与补充。 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旧五代史》,方称《新五代史》。全书有本纪十二卷,前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共七十四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 (907) 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江西庐陵 (今吉安) 人。他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时,参加了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活动,后被贬为地方官,一直到至和元年 (1054),才被调回,任翰林学士,主编《新唐书》。《新五代史》编撰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从他写给尹师鲁、梅圣俞等人的信来看,在景祐三年(1036)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基本上完稿,先后经过十八年左右的时间。在编撰体例方面,《新五代史》也改变了《旧五代史》的编排方法。《旧五代史》分《梁书》、《唐书》等书,一朝一史,各成体系;《新五代史》则打破了朝代的界限,把五朝的本纪、前传综合在一起,依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旧五代史》不分类编排列传;《新五代史》则把列传分为各朝《家人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杂臣传》等等,十国称为《世家》,并有《十国世家年表》。本书文辞力求“高简”,对史实多所忽略,书出以后为不少学者指责。元纂宋、辽、金三史,明纂元史,清纂明史,皆不从此书之例。另外,欧阳修在书中竭力宣扬儒家思想,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北宋之后,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7年)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不过,由于欧阳修编写 《新五代史》后于 《旧五代史》,看到了《旧五代史》编撰者所没有看到的一些材料;他往往采用小说、笔记之类的记载,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二史亦可以互相补充。注释原有徐无党注,但颇为浅陋。有吴镇《五代史记纂误》,清彭元瑞、刘凤浩合撰《五代史记注》等。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 (影印南宋庆元本)为底本,对校了贵池本 (清贵池刘氏影印南宋本)、殿本、南昌本(清南昌彭元瑞注释),参校了明汪文盛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鄂本 (清崇文书局本)、徐注本(清徐炯注补《五代史记》抄本)、刘校本(清味经书院刻本,附有刘氏等《五代史记校勘札记》)以及傅增湘校勘成都书局本本纪部分。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欧阳修撰。成书于北宋皇祐 ( 1087—1094 )年间。原名《五代史记》,后为区别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称《新五代史》。全书包括帝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合计七十四卷。在体例上,打破了朝代的界限,依时间编排,传分成若干类,自成一格,有别于《旧五代史》。它的文字严谨、简练, 也有新史料。但全书只司天、职方二考,无志, 不及《旧五代史》实用。编写中注重《春秋》笔法, 难免失实。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取代《旧五代史》成为唯一的五代正史后, 流传甚广。 ☚ 旧五代史 南唐书 ☛ 《新五代史》xin wu dai shiNew History of the Five Dynasties→欧阳修 (Ouyang Xiu) 新五代史纪传体五代十国史书。原名《五代史记》,又称《五代新史》,后与《旧五代史》对称,改用今名。北宋欧阳修(1007—1072)撰。7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修。官至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倡导者。约景祐三年(1036)动笔,经近20年,至皇祐五年(1053)勒定。其学生徐无党为本书作注。记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07—960) 13帝54年历史。取材多本《旧五代史》,兼采《五代通鉴》、《五代会要》、《唐余录》、《九国志》及小说、笔记等,为研究五代十国主要资料。仿《史记》体例,用《春秋》笔法,以五代本纪、列传综合按时间先后编排,记载了以沙陀人李克用后裔为主所建后唐、刘知远创建后汉、西域胡人(或称沙陀人)石敬瑭等之后晋及汉人朱全忠创建后梁、郭威所建后周之兴衰。《世家》专记沙陀人刘崇创建北汉及汉人所建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等10国的起落,《十国世家年谱》,表列各国建立和传袭年代。并改《旧五代史》之《外国传》为《四夷附录》,叙述契丹、奚、吐谷浑、达靼、党项、突厥、吐蕃、回鹘、于阗、高丽、渤海、新罗、黑水靺鞨、南诏、牂牁蛮、昆明、占城等分布、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及与中原关系等等。其中契丹传据胡峤《陷虏记》材料,尤为详尽可贵。是研究五代十国民族史的重要典籍。书初刊于北宋神宗时,后有南宋庆元本、明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百衲本等,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新五代史纪传体五代史。七十四卷。北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旧五代史》,遂称之为《新五代史》。是唐以后历代正史中唯一的私人撰著。编缉体例与《旧五代史》不同,不是给五个朝代分别立书,而是将五代的历史综为一体,打破朝代的界限,依时间的先后统一排列,分成本纪、列传、世家和年谱等部分以及司天、职方二考。在内容上,注意利用小说笔记中的资料。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缺点是此书除司天、职方二考外没有立志,使得五代时期许多重要的典章制度被遗漏。同时由于欧阳修过于追求文字的简洁,《旧五代史》中一些十分重要的原始资料也被删掉。此书可与《旧五代史》互为补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