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家派
明代戏曲创作流派。明代初年,一批文人一反南戏之民间艺术传统,以作时文的陋习来写剧。不顾读者和观众能否接受,一味地在剧本中炫耀才学。念白骈四俪六,扭捏作态,且好使用典故。此派代表人物是《香囊记》作者邵璨。徐渭《南词叙录》说:“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香囊》乃宜兴老生员邵文明作。习《诗经》,专学杜诗,遂以二书语句,匀于曲中,宾白亦是文语。又好用故事,作对子,最为害事。”“至于效颦《香囊》而作者,一味孜孜汲汲,无一句非前场语,无一处无故事,无复毛发宋元之旧。三吴俗子以为文雅,翕然以教其奴婢,遂至盛行。”王骥德《曲律》也说:“自《香囊记》以儒门手脚为之,遂滥觞而有文辞家一体。”“文辞家”的作风对戏曲创作十分有害,所以此派剧作成为明代中后期有识之士众矢之的。“文辞家派”发展至郑若庸《玉玦记》和梅鼎祚《玉合记》等,则成为所谓的“骈绮派”,对明清两代文人剧作产生过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