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文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文言》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51〕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52〕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53〕,同气相求〔54〕;水流湿〔55〕,火就燥〔56〕;云从〔57〕龙,风从虎。圣人作〔58〕而万物覩〔59〕;本〔60〕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61〕”,何谓也?子曰:“贵〔62〕而无位〔63〕,高而无民〔64〕,贤人在下位而无辅〔65〕,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66〕也。“见龙在田”,时舍〔67〕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68〕也。“飞龙在天”,上治〔69〕也。“亢龙有悔”,穷之灾〔70〕也。乾元“用九〔71〕”,天下治〔72〕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73〕。“见龙在田”,天下文明〔74〕。“终日乾乾”,与时偕行〔75〕。“或跃在渊”,乾道乃革〔76〕。“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77〕。“亢龙有悔”,与时偕极〔78〕。乾元“用九”,乃见天则〔79〕

《乾》“元”者,始而亨〔80〕者也。“利、贞”者,性情〔81〕也。乾〔82〕始能以美利利〔83〕天下,不言所利〔84〕,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85〕也;六爻发挥〔86〕,旁通〔87〕〔88〕也;时〔89〕乘六龙〔90〕,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91〕。君子以成德〔92〕为行〔93〕,日可见之行〔94〕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95〕,行而未成〔96〕,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97〕之,问以辩〔98〕之,宽〔99〕以居〔100〕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101〕而不中〔102〕,上不在天〔103〕,下不在田〔104〕,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105〕,故“或〔106〕”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107〕,与日月合其明〔108〕,与四时合其序〔109〕,与鬼神合其吉凶〔110〕。先天〔111〕而天弗违〔112〕,后天而奉〔113〕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114〕圣人〔115〕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116〕者,其唯圣人乎!

《文言》曰:《坤》至柔〔117〕而动〔118〕也刚〔119〕,至静而德方〔120〕。后得主〔121〕而有常〔122〕,含万物而化光〔123〕。坤道其顺〔124〕乎!承〔125〕天而时行〔126〕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7〕。臣弑〔128〕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129〕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130〕”,盖言顺〔131〕也。

“直〔132〕”其正〔133〕也,“方”其义〔134〕也。君子敬〔135〕以直内〔136〕,义以方外〔137〕,敬义立而德不孤〔138〕。“直、方、大〔139〕,不习〔140〕,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141〕以“从王事〔142〕”,弗敢成〔143〕也。地道〔144〕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145〕“有终”〔146〕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147〕;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148〕,无咎无誉〔149〕”,盖言谨也。

君子“黄”〔150〕中通理〔151〕,正位〔152〕居体〔153〕,美在其中而畅〔154〕于四支〔155〕,发〔156〕于事业,美之至也!

阴疑于阳〔157〕必“战”,为其嫌于无阳〔158〕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159〕也,故称“血”〔160〕焉。夫“玄黄”〔161〕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注释〕 《文言》曰:《文言》解释的是《易》中诸卦爻辞的理论意义,与《易》中诸卦爻辞原来占卜含义不同。如《易·乾》:“元亨,利贞。”元,大;亨,即“享”字,是供物祭祀神灵;利,利于;贞,即占,占卜。《文言》解释元为“善之长”,亨为“嘉之会”;利为“义之和”;贞为“事之干”。长,成长;嘉,美、善;会,会合、聚合;和,相应;贞,正;干,古为“幹”字,躯体,即主体。 体仁:实行仁德。 利物:对人、物有利。 贞固:正而坚定,即坚持正道。 初九:《周易》每卦六爻,爻分阴阳,阳爻为“—”,称“九”;阴爻为“- -”,称“六”。从爻所处位置来说,最底下为初,依次为二、三、四、五、上。其中初、二象征“地”,三、四象征人,五、上象征“天”。从爻位来说,初、三、五是奇数,属于阳位,二、四、六(或上)是偶数,属于阴位。乾卦“初”是阳爻,故为“初九”。《彖传》《象传》《文言》《系辞》等都是解释诸卦中爻位(即爻象)、爻辞中的含义。 潜龙:潜伏之龙。按马融解释:“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即阴历十一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既未萌芽,就是潜伏,故曰潜龙也。” 子:孔子。 德而隐者:有德而隐居不仕者。 不易乎世:不为世俗而改易品行。易,改易、转移。 不成乎名:不求成名。成,求。 遯世:避世隐居。 闷:苦闷。 乐:高兴、喜欢。指自己喜欢之事。 忧:忧患。指有忧患之事。 违:避免。 确:坚定不移。 拔:改变、移动。 潜龙:指隐居的君子。 见:同“现”。 大人:贵族、有地位者。 正中:正,正直。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庸言:日常之言。 庸行:日常之行。 谨:谨慎。 闲邪:闲,防止。邪,邪僻。 善世:使世风变善。善,使……善。 伐:夸耀自己功劳。 德博:德泽广博。博,广大、博大。 化:感化。 君德:人君之德。 乾乾:勤勉努力。 夕惕:夜里也保持警惕。 厉:危险。 咎:害。 进德:提高品德。 修业:研习学问,发展事业。 忠信:指君子讲忠信。 修辞:修饰言辞。 居业:保有功业。 知至:适可而止。 至之:达到这种程度。 几:征兆。 终:结果。 终之:达到这一结果。 义:通“宜”,指合宜。 骄:骄横、骄傲。 忧:忧虑。 上下:或上或下。 进退:或进或退。 群:族群。 〔51〕 及时:指及时作事业。 〔52〕 飞龙:此爻在九五之位,五为天位,故称飞龙。 〔53〕 应:应和。 〔54〕 求:求取。 〔55〕 湿:低湿处。 〔56〕 燥:干燥处。 〔57〕 从:随从。 〔58〕 作:兴起。 〔59〕 覩:同“睹”,看见。 〔60〕 本:扎根。 〔61〕 亢龙有悔:意思是居高位者须戒骄傲自满,否则便有败亡之危。亢,至高。 〔62〕 贵:尊贵。 〔63〕 无位:没有地位,上九阳爻居阴位是无位。 〔64〕 无民:丧失民心。 〔65〕 无辅:没有得到(贤人)的辅佐。贤人即君子,处九三之位。 〔66〕 下:指龙潜在下,比喻隐居潜伏,以待时而进用。此后数语从人事来解释。 〔67〕 时舍:适时而止。指做事恰到好处。时,适时。舍,止。一说是“暂时住在民间”,恐误。因为从上文解释来看,“见龙在田”是“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都是指一种合宜的行为,故仅说居于民间则不准确。 〔68〕 自试:自试才能。 〔69〕 上治:在上位治理国事。 〔70〕 穷之灾:指阳爻达到顶点,物极必反而有危险。穷,顶点、极点。 〔71〕 用九:即通九,指六爻皆来自数九,则九爻辞断事。 〔72〕 治:太平。 〔73〕 潜藏:潜藏于地下。初九为地、为阴历十一月至十二月,故天寒地冻,阳气乃藏于地下。此后数语从天道变化来解释。 〔74〕 文明:文,文采。明,鲜明。九二为阳气出土,故万物始生。 〔75〕 行:进。九三为阴历三、四月,草木始为繁盛,君子与时俱进。 〔76〕 革:变革、变易。九四为阴历五、六月,天气渐热,相对冬春而言,天气变易较大。 〔77〕 天德:九五为阴历七、八月,万物成熟,是为天所成就。 〔78〕 极:达到极点。上九为阴历九、十月,天气由热趋寒,万物由盛而衰,故为极。 〔79〕 天则:天的法则。 〔80〕 始而亨:开始通顺。 〔81〕 性情:即乾元使万物得性情之正。 〔82〕 乾:天。 〔83〕 利:使……利。 〔84〕 所利:所利之物。 〔85〕 精:精美。 〔86〕 六爻发挥:指乾卦的六爻发出作用。 〔87〕 旁通:即广通、广泛通达。 〔88〕 情:指天道、人道之情状。 〔89〕 时:适时。 〔90〕 六龙:卦象指六爻。 〔91〕 平:太平。 〔92〕 成德:成就德业。 〔93〕 行:名词,(自己的)行为。 〔94〕 行:动词,行动。 〔95〕 见:显现。 〔96〕 未成:没有成就。 〔97〕 聚:积聚、积累。 〔98〕 辩:通“辨”,辨别。 〔99〕 宽:宽容。 〔100〕 居:原指居住,此指君子存心。 〔101〕 重刚:九二阳爻,九三又为阳爻,是为重刚。 〔102〕 不中:没有处在中位。前三爻的中位为九二,后三爻的中位是九五,故九三处位不中。 〔103〕 上不在天:指九五之位。 〔104〕 下不在田:指九二之位。 〔105〕 中不在人:九三是人位,九四不在人位。 〔106〕 或:同“惑”,疑惑。 〔107〕 合其德:合天地之德。指大人之德与天地好生之德相合。 〔108〕 合其明:指大人明察与日月光辉相合。 〔109〕 合其序:指大人的恩威与四时顺序相合。 〔110〕 合其吉凶:大人的赏罚与鬼神的福祸相合。 〔111〕 先天:先于天时而行事。 〔112〕 天弗违:天不会违反他。 〔113〕 奉:尊奉。 〔114〕 唯:是。 〔115〕 圣人:王肃本作“愚人”。根据上下文,此二字应为“愚人”。 〔116〕 正:正确。指圣人对进退存亡处置正确。 〔117〕 至柔:极其柔顺。 〔118〕 动:变动,即阴阳交感而化生。 〔119〕 刚:指外柔内刚。 〔120〕 方:方正。坤为阴,属地,天圆地方,故地“德方”。 〔121〕 主:指天道。 〔122〕 常:常道。 〔123〕 化光:化,化生、化育。光,“广”字假借,即广大。 〔124〕 顺:即柔顺。 〔125〕 承:承奉。 〔126〕 时行:依时而行。即春生夏长秋获冬藏之时序。 〔127〕 殃:灾殃。 〔128〕 弑:按当时伦理观念,臣杀君、子杀父,均为弑。 〔129〕 由:原由、缘故、原因。 〔130〕 履霜,坚冰至:踩着霜,坚硬的冰就要来临。 〔131〕 顺:顺着时令。指履霜而坚冰至。 〔132〕 直:地道顺天道而行,故为直。 〔133〕 正:正确。 〔134〕 义:合宜。 〔135〕 敬:主敬。 〔136〕 直内:使内心正直。直,使……正直。 〔137〕 义以方外:行事合宜使自己对外事方正不偏。 〔138〕 孤:孤独无援。〔139〕 直、方、大:三者均为坤道。 〔140〕 不习:不熟悉(之事)。 〔141〕 含之:含,含蓄。之,指坤道之德。 〔142〕 从王事:从事王事。 〔143〕 成:有所成。 〔144〕 地道:坤为地,故为地之道。下面“妻道”、“臣道”均为坤卦之义。 〔145〕 代:代替(天道)。 〔146〕 有终:有结果,指化育万物。 〔147〕 蕃:繁盛。 〔148〕 括囊:扎住口袋。 〔149〕 无咎无誉:没有灾殃也没有赞誉。 〔150〕 黄中:黄,黄色衣裳。中,指在内。《象》“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151〕 通理:通达道理。 〔152〕 正位:端居其位。 〔153〕 居体:符合礼制。 〔154〕 畅:畅发。 〔155〕 支:同“肢”。 〔156〕 发:表现。 〔157〕 阴疑于阳:疑,同“拟”,即势均力敌。阴阳势均力敌。则阴不从阳,故两者必战。 〔158〕 嫌:当读为“疑”,同“拟”。“无”为衍文。“嫌于无阳”即拟于阳,指上六阴达到于极盛,其势力等于阳,龙:刚健之象,为阳物。 〔159〕 未离其类:并未离开它的本类(阴类)。坤为阴,虽占阳位,但仍是阴类。 〔160〕 血:释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161〕 玄黄:天玄地黄,原指天地颜色,但阴阳相战,两龙相斗,两败俱伤,故流血,其色玄黄。

〔鉴赏〕 《文言》为“十翼”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对《周易》乾坤二卦的微言大义,作了精湛阐发,言简意赅,发人深思。中心思想在论述儒家处世哲学。教人树立“进德修业”的人生理想,坚持“刚健中正”的独立人格;主之以阳刚,辅之以阴柔,谱写“刚柔相济”的人生进行曲。

志士仁人立足社会,经邦济世,当顶天立地,至大至刚。以“进德修业”为人生追求,完善优良道德,建树宏伟功业,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努力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处世接物,忠信笃实,“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待人诚恳,做事谨慎,言必信,行必果。学习先贤教诲,以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多问多闻,广开言路,明察是非,是谓“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心地至诚,奠定立业之根基。“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宽厚居心,仁惠处事,气量恢宏,心胸坦荡,不图名,不贪利。治理人民宽惠博爱,团结群体合乎礼仪,掌管财物公正无私,处理政务坚守正道,这就是“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谨遵元亨利贞“四德”,牢树做人的基本准则。为社会立功建业,切忌居功骄傲,妄自矜夸,“善世而不伐”,民众自会“风从虎,云从龙”,油然望风倾慕。

《文言》思想,首重舒张阳刚之气,为人奋发向上,自立自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即是说待人接物,泛爱民众,若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光明正直,若日月经天,无不照临;信赏必罚,如四时之刻期不爽;惩恶扬善,如鬼神之灵威应验。刚健自雄,一身正气,“云行雨施,天下平”,体乎仁,合乎义,披肝沥胆,心昭日月。

《文言》倡导阴柔之道,予人生以深层启迪。教人顺从时势,灵活应变。“在上不骄,在下不忧”。出处进退,豁达大度。“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时机来临,当进取则勇于进取;时不我利,该罢休则毅然罢休。切忌一意孤行,“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贪功冒进,无所节制,走向事物的反面,导致“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沦为孤家寡人。此之谓“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人生旅途中,难免遭遇逆境。谋略远大而不受重用,满腹经纶而无从施展。当此之时,应及时退隐,“遁世无闷”。韬光养晦,以待时机,是谓“天地闭,贤人隐”,“阴柔有美,含之”。虽有才华而含蓄不露,大智若愚,深藏若虚,外虽至柔,实则至刚,故云:“阴至柔而动也刚。”当柔不柔,该隐不隐,执拗独行,难免“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无论进取或退遁,均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保持刚健中正的独立人格,不随风偏倒,不丧失原则,不出卖灵魂,兢兢业业,“闲邪,存其诚”。闲邪,即抑制利欲之心的冲动;存诚,即永葆赤诚之心。苍天在上,日月鉴临,光明磊落,无咎无悔。《文言》阐扬的处世哲理,切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文言 - 可可诗词网

文言

 古代正统的书面语言。“文言” 一词,原是 《易传》 中的篇名,是解释乾坤二卦的文字,属 《十翼》之一。孔颖达疏: “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文饰之言就是有文采的语言,后即以 “文言” 指书面使用的特殊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最初基本上是一致的,如《诗经》、《尚书》、《论语》、《孟子》等先秦文献,就多是当时口头语言的书面记载。书面记载的口头语言不可能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讲的口语完全一致,古今皆然。事实上,书面语言比口语更精练简洁,词藻更丰富,更富有文采,表现力更强,于是在秦汉口语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书面语言,并逐渐与口语脱节,这就是所谓 “文言”。唐宋以后,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完全成为两套表达系统,人们说的是白话,写的却是文言,词汇和语法都各有一套,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运用典雅的文言。故在古代,文言是一个人身份和教养的标志,正如在古代欧洲,一个人的拉丁文水平就是他的身份标志一样。直到近代,传统文人还以白话为“引车卖浆者之流” 所操的语言,而坚持在书面使用文言。文言是汉代以后官方文献和正统文学所使用的主要语言,留下了大量的艺术杰作,自有其神采和魅力,如果将其译成白话,就等于葡萄酒走了气,淡乎寡味。五四运动后,白话取代文言而成为标准语言,但一些学者如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陈寅恪 ( 《柳如是别传》 等)、钱钟书 ( 《谈艺录》、《管锥编》) 等,却还照旧用文言写学术论著。

“文言”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 可可诗词网

文言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札,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注释】 ①文言:阐释《乾》《坤》二卦卦、爻辞的传文。 ②元:始,指乾阳元始之气。长:首。 ③亨:通,指乾坤交会。嘉:美。会:会合、会聚。 ④利:和。义:宜。言阴阳相和,利育万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 ⑤贞:正。干:树木的主干,指根本。 ⑥体仁:以仁为体。长(zhang掌)人:为众民的首长。 ⑦合礼:合乎礼仪。⑧利物:推行《乾》卦的“利”德,即以利育万物之心待人。和义:合乎五常之义。 ⑨贞固:居正不偏,坚固恒常。干事:干举万事。
 
 【今译】 《文言》说:“元”是众善之首,“亨”是众美的会聚,“利”是万物的和谐,“贞”是众事的主干。君子进德修业,体现“元”德,就足以做众民的首长,实践“亨”德,就足以合乎礼仪,推行“利”德,就足以合乎大义,坚持“贞”德,就足以干举万事。君子实行这四种德性,才算体现了《乾》卦的“元、亨、利、贞”的义理,而与天地合德。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中正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11),闲邪存其诚(12),善世而不伐(13),德博而化(14)。《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15),夕惕若(16),厉无咎(17),”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18)。忠信所以进德也(19)。修辞立其诚(20),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2)1;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22)。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23)。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24)。”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25)。”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26);进退无恒,非离群也(27)。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28),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29)。”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30)。水流湿,火就燥(31)。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32)。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各从其类也(33)。”
 上九曰:“亢龙有悔(34)。”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35),是以动而有悔也。”

 
 【注释】 ①初九:《乾》卦初爻之名。初:爻序;九:阳爻之称。②潜龙:潜伏的龙。龙:象征乾阳的神奇莫测的动物,借比君子之德。③子曰:孔子说。或谓《周易大传》作者假托孔子之名以立己说。④龙德:此以人事阐释潜龙之义。龙以显现、腾飞为功,非潜藏不动之物,隐正是喻指君子有善德而隐居,并非不欲出世、乃养晦待时。 ⑤易:变动、移易。成名:成就善名。 ⑥遁:隐避、逃遁。闷:烦懑。 ⑦见:为、被。是:肯定、称许。 ⑧确:心志坚刚,守道不移。不可拔:坚刚不拔。 ⑨见:显现。大人:德业广博的君子。 ⑩龙德:有龙德的“君子”。中正:中正之道。 (11)庸言:常言,即中正之言。信:诚实。谨:谨慎。 (12)闲:防。 (13)善世:为善于世。伐:夸。 (14)博:广博。化:化物。这里是指君子德博,能感化世俗。 (15)终日:终竟此日。乾乾:健行不息的样子。一说忧深思远的样子。 (16)惕:警惕、忧惧。 (17)厉:危。咎:灾祸、过失。 (18)德:品德、德行。业:功业。 (19)忠信:忠实守信用。 (20)修辞:修饰言辞。居:积蓄。业:功业。 (21)与:参与。几:几微,指事物发展到转折之际所显示出的吉凶先兆的微妙变化。 (22)存:守而不失。存义:言知存亡之理而保存自身进退相宜的原则。 (23)不骄: “知终终之”的缘故,所以不骄。不忧:“知至至之”的缘故,有进修的希望,故“不忧”。 (24)因:依据。时:时机、时势。 (25)或:或者。跃:上。在渊:潜伏深渊。 (26)邪:邪枉。非为邪:君子处危疑之地,能审时度势不为邪枉之事。 (27)恒:恒久。群:同类。 (28)及时:君子要善于把握时机上下,进退,关键在于及时而动,与“因其时”意合。 (29)见:现。 (30)同声:声音相同。同气:气质相同。 (31)湿:低洼湿润之地。燥:乾燥之物。 (32)作:始作八卦。万物睹:指万物生消变化尽显现于易卦之中。 (33)各从其类:物之相感皆从其同类,如声、气之相应、相求。 (34)亢:穷高。亢龙:飞至极高的龙。悔:灾祸、过失。 (35)贤人:贤德之人。辅:辅助。
 
 【今译】 初九爻辞说:“潜伏地下的龙,不可施展才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譬喻有龙的德性而隐居的君子。他不为世俗变移,不求成名于世,遁避世俗不感到苦闷,不被世人称许也不苦闷。感到有乐趣的事就去做,感到有忧虑的事就回避,心志坚刚不拔。这就是‘潜龙’的德性。”
 九二爻辞说:“龙显现于田地上,利于出现大德大才之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譬喻有龙德的君子已得中正之道,平常的言谈无不诚实,平常的行为无不谨慎,能防止邪恶的侵蚀而保存诚信,为世人做善事而不自夸,德业广博而能感化一切。所以《易》经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说大人已具备了君主的品德。”
 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行事不息,直到夜晚还时时警惕,即使遇到危难也没有咎害。”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譬喻君子增进美德,积修功业。至诚守信,品德就可以有所进取;修饰言辞以确立至诚的心志,功业就可以日益藏积。了解事物不断发展的趋势,就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微妙变化,参与几微之事了;参透事物存亡之理,处理事情就能当止则止,十分适宜。这样,虽居上位而不骄傲,虽处下位而不忧闷。所以行事不息,时刻警惕,即使身临危难也不会有过错。”
 九四爻辞说:“龙或者腾跃上进,或者潜伏深渊,均无过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譬喻君子可上可下没有一定常规,却不做邪枉之事;进与退不会恒久不变,却并非离群孤立。君子素常增进美德,积修功业,是希望抓住时机,及时进取,所以才无过咎。”
 九五爻辞说:“龙高飞于天,利于出现大德大才之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是譬喻声音类同的事物相互感应,气质类同的事物相互追求;水向湿洼的地方流,火随乾燥的东西烧;云跟着龙腾而兴,风随着虎啸而生。圣人作八卦而万物变化感应的至理奥义能够明白显现,凡以天为本而衍生的事物就亲附于上,凡以地为本而衍生的事物就亲附于下,各种事物皆随从它们的同类。”
 上九爻辞说:“飞至极高的龙将有忧悔。”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就象帝王贵为人君而失掉君位,虽高踞于上却没有民众,贤人居下位而不予辅助。因此,知进无退的妄动必招致忧悔。”
 
 【总案】 本节是《文言》阐释《乾》卦卦、爻辞义理的重要文字,是《文言》思想的集中体现。《乾》《坤》二卦为《易》之根本与门户,体现着以乾为首,乾施坤承,宇宙万事万物生成、变化的奥秘。所以,专释《乾》、《坤》二卦的《文言》便具有着概括易蕴精要,揭示易理变化规律的总纲的特殊价值。
 本节随《乾》卦卦辞与六爻爻辞逐段问答成文,采取依据经文以穷理尽意的方式,逐段阐释,层层剖析,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其中排比句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就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形象而准确地揭示出事物“各从其类”的道理。另外,《文言》运用儒家“比德”理论,将健行不息的乾阳龙德,譬喻为君子之德;将乾阳龙德的发展变化,譬喻为君子进德修业,依据六爻象喻揭示出君子从潜隐、出世到腾达、亢悔的不同处境和不同境界,阐明君子身临不同处境应如何体现《乾》卦阳刚健强之德性,可以说是古代儒家为君子进德修业所规划的一幅理想蓝图和在不利境遇下如何处置的原则。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11);“亢龙有悔”,与时偕极(12);乾元“用九”,乃见天则(13)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14);利贞者,性情也(15)。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16),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17),旁通情也(18);时乘六龙(19),以御天也(20);云行雨施,天下平也(21)
 君子以成德为行(22),日可见之行也(23)。“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24)
 君子学以聚之(25),问以辩之(26),宽以居之(27),仁以行之(28)。《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29),上不在天,下不在田(30),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31),故“或”之(32)。“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33),与天地合其德(34),与日月合其明(35),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36)。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37)。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注释】 ①下:指阳气潜萌于下,象君子处卑贱之位,未为时用。 ②舍:止。时舍:随时而止。 ③行事:行进德修业之事。④试:考、验。自试:指德业渐成,以自己的进退来试探时世人情之可否。 ⑤上沿:指君子德业有成,有君德亦有君位,得以居上位而治下民。 ⑥穷之灾:喻君子处穷极之境而不知变通所招致的灾难。 ⑦乾元:为乾之“元亨利贞”的开始。《易》经的“元亨利贞”是依“春夏秋冬”时序无限往复循环的,乾“元”是“元亨利贞”无限循环的每一单元的开始,即“贞”后继起之“元”的永恒往复。用九:发挥九变六的作用,指《乾》卦六爻皆为阳爻,则乾阳六爻(九)皆变为坤阴六爻(六),阳刚化为阴柔,实现乾坤对转,阴阳易位,以柔济刚,永无止境,天下可以长治久安。 ⑧文明:指阳气升出地面,草木萌发,文采焕然,象君子之德普化于世。 ⑨行:指行进德修业之事。 ⑩乾道:天道。革:变革。 (11)位:居天位。天德:乾阳化生万物的功德。喻君子居君位又有君德。 (12)极:穷尽而终止。 (13)天则:自然的法则、规律。 (14)始而亨:乾之阳气始生万物,万物始生必然亨通。 (15)性情:指“利”、“贞”是天固有的本性与内情。 (16)乾始:即“乾元”,以“元”代指“元亨利贞”四德。美利:美善利物之德。 (17)发挥:犹变动。 (18)旁通:广泛会通。 (19)时乘:随着时势、条件而变化。六龙:指《乾卦》六爻。 (20)御天:驾御天道而健行不息。 (21)天下平:天下安定。 (22)成德:成就忠信之德。行:行动,指进取、作为。 (23)日;每日。见之行:见之于行动,指大有作为。 (24)弗用:即“勿用”,不可有作为。 (25)学:勤学。聚:积。 (26)问:多问。辩:通“辨”,辨别是非得失,择善而从。 (27)宽:优游、从容,以融会贯通其所聚之德,所辨之理。居:守、据,指持守中正之道。 (28)仁:仁爱,以仁爱为本。行:实践,指身体力行。 (29)重(chong音虫)刚:两刚相重。九三接九四,以乾接乾,故曰“重刚”;位非二、五,故曰“不中”。 (30)天:天位,指五、上。田:地位,指初、二。九三居中间人位,过九二而不及九五,故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言其未得中正之道,不尊不卑,处于危惧难测之地。 (31)中不在人:九四与九三皆居中间人位,但九三近地,乃人之所居;九四升入上卦,近天位而与地隔离,故九四虽居人位,上近于天,下远于地,非人之所居。 (32)或:指忧疑斟酌,审时度势以判断、抉择或上或下。 (33)大人:将九五喻为德业博大的君子。 (34)与:即“偕”。德:化育万物谓之“德”。 (35)明:普照四方。 (36)鬼神:指阴阳往来变化。 (37)先天:先于天道,预先于天道尚未出现变化时采取行动。违:背。 (38)后天:后于天道,随天道出现变化之后采取行动。奉:尊奉。
 
 【今译】 “潜龙勿用”,是喻君子处卑贱之位;“见龙在田”,是喻君子随时势而止;“终日乾乾”,是喻君子不断实行进德修业之事;“或跃在渊”,是喻君子以自身进退试探时世之可否;“飞龙在天”,是喻君子居上位而治理下民;“亢龙有悔”,是喻君子处困境而不知变化必然要招致灾难;乾元“用九”,是喻君子掌握穷极通变的规律而使天下大治。
 “潜龙勿用”,表明阳气潜藏地下;“见龙在田”,表明阳气出潜,天下文彩焕然;“终日乾乾”,表明随四时推移一同运行;“或跃在渊”,表明天道将要出现变革;“飞龙在天”,表明阳气盛于天位,化生万物的功德已成;“亢龙有悔”,表明阳气随着时穷而终尽;“乾元用丸”,表明阳是天道运行的法则。
 “乾元”者,是乾天阳气始生,万物亨通;“利贞”者,是乾天固有的本性和内情。《乾》之“元亨利贞”四德,能以美善利物之德施利于天下,而不言其所施予的利惠。这种利物之德太大了啊!伟大的乾天啊!刚直健行,居中守正,纯阳不杂,通体精粹。《乾》卦六爻变化,其作用可以广泛旁通于天地万物之情理。六爻犹如乘御六龙,驾御整个天道规律的变化。飞龙御天而行,便行云降雨,润生万物,使天下太平。
 君子须成就自己的忠信之德去行事,自然会日日可见之于行动而有所作为。初九爻辞所讲的“潜”,意思是说初九隐藏而不显露,进德而未成功,所以君子暂时不可有作为。
 君子勤学以蓄德,多问以辨别是非,心地宽宏以博纳众长,仁爱为本以身体力行。《易》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表明“大人”已具备了君主的品德。
 九三处于阳刚重叠而不中正的位置,上不及于天道,下不立于地道,因此要忧深思远,随时警惕小心,这样虽然有危难,也不会遭到咎害。
 九四处于阳刚重叠而不中正的位置,上不达于天道,下不行于地道,中不处于人境,所以特别提出“或”。特别提出“或”的意思,是要说明君子处事戒躁勿妄,要审度而行,这样就能没有咎害。
 九五爻辞所说的“大人”,其道德能与化育万物的天地的功德相契合,其圣明能与照临四方的日月的光明相契合,其言行能与春夏秋冬四时健行不息的时序相契合,其体察吉凶能与阴阳往来莫测的变化相契合。他先于天道而动,天道不违背他;他后于天道而行,也能遵奉天道时势。天尚且不违背他,更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
 上九爻辞所讲的“亢”,是说只知进取而不知随时引退,只知生存而不知极盛衰亡,只知获得而不知得而必失。大概只有圣智的君子才是通变明达的吧!参透进退、存亡的微妙道理而不丧失其中正之道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总案】 总的看来,《乾》卦《文言》大体由三段文字构成:首段概论《乾》卦“元、亨、利、贞”四德,为《文言》之总纲;二段剖析《乾》卦之卦、爻辞,集中了孔子以儒理阐释《乾》卦义蕴的精粹;末段,即本节可以说是对二段的发挥和补充。其中虽无“子曰”之辞,思想却渊源于孔子,就二段所做的哲理发挥,依然以君子进德修业的儒理来阐发易蕴,是《乾》卦《文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以独立阐理为主,多用韵语,或偶、或散,排句刚健,显示出语言的整饬与文采。同时,作者还随文抒发感叹、赞美,象“大矣哉!大哉乾乎!”“其唯圣人乎!”使阐发易理的抽象文字洋溢着由衷叹美之情,堪称辞情并茂,但绝无任气骋辞之习,保持着儒家学者从容、典雅的风范,醇厚、中和的文风。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11)
 “直”其正也(12),“方”其义也(13)。君子敬以直内(14)。义以方外(15)。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16),”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17),含之以从王事(18),弗敢成也(19)。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20),草木蕃(21);天地闭(22),贤人隐。《易》曰:“括囊(23),无咎无誉。”盖言谨也(24)
 君子黄中通理(25),正位居体(26),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27),发于事业(28),美之至也!
 阴疑于阳必战(29),为其嫌于无阳也(30),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31),故称“血”焉(32)。夫玄黄者(33),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注释】 ①坤:《坤》卦之名。动:变动,指坤随乾动。 ②德:化育万物之德。方:广,广布四方。 ③后得主:坤随乾后,故乾施坤受,天先施而地后生,即坤地得乾天之施而后生万物。有常:有常规。④含:涵,内蕴。含万物:指内蕴万物,孕育万物。化光:运化光大。⑤顺:坤顺于乾,为坤之德性。承天:承顺乾天。时行:依时而行。⑥余庆:多余的吉庆,指福泽延及子孙。 ⑦余殃:多余的祸殃,指祸殃累及后世。 ⑧弑:臣下杀君,子杀父母。 ⑨由来:指事物由始至终的发生发展过程。渐:逐渐,积久。 ⑩辩;通“辨”,辨别。(11)顺:犹驯、循。 (12)直:正直、刚直。 (13)义:合乎大义。 (14)敬:敬顺。内:内心。 (15)方:广。方外:广接外物。 (16)不习:不学习。 (17)美:指才德之美。 (18)含:藏。从:服从,辅助。 (19)弗敢成:不敢自居成功之名。 (20)变化:指阴阳交感而化育万物。 (21)蕃:蕃殖茂盛。 (22)闭:闭塞、隔绝。 (23)括:结、闭。囊(nang曩阴平),布或皮革所做的袋子。括囊:束紧囊口。 (24)谨:谨慎。 (25)黄:释《坤》卦六五爻辞“黄裳元吉”。坤为地:“黄”为坤地正色。中:中正,中和。通理:通晓事物相中相和的情理。 (26)正位:中正之位。居体,指有柔顺美德。 (27)畅:畅通。支:通“肢”。 (28)发:发达。(29)战:接,阴阳交合。 (30)为:因为。嫌:疑虑、担心。 (31)类:朋类,阴阳合为类,故“类”指乾阳配偶。 (32)称血:释《坤卦》上六爻辞“其血玄黄”。血:即阴阳交合之血。 (33)玄:青苍之色。玄黄:天玄地黄。
 
 【今译】 《文言》说:坤性极为柔顺而它随乾阳变动就会转为刚强,它极为安静而化育万物之德广布四方。它以乾为主而守坤阴的常道,它含藏、孕育万物而运化光大。坤道的德性是多么柔顺啊!它秉承着乾天之命依时而行。
 积修善德的家族,必有福泽延及子孙;积聚恶德的家族,必有祸殃累及后世,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它的来由和发展也是积久渐萌的了。这是由于君父不能及早地辨察事故萌发的苗头而防微杜渐的结果。所以《易》说:“足践微霜,就该知道坚冰将要来临”,大概就是说邪恶之事能积小而成大吧。
 “刚直”,是说内怀正直;“广博”,是说处事方面合于义。君子以正直作为内心修养,守义利物而广接外物,内立敬顺之德,外立守义利物之行,则美德广布而不孤立。“正直、广博、宏大,所以不学习也没有什么不利”,那就无须疑虑其所作所为了。
 坤阴虽有才德之美,却含而不露,待时而发,以辅助君王的事业,不敢自居成功的美名。坤道,就是地顺天之道,妻从夫之道,臣辅君之道。地顺天之道在于坤地不以成功自居,而要代乾天最终完成所开始的事业。
 天地阴阳变化,草木就会蕃茂;天地闭隔,贤人也会隐遁。所以《易》说:“束紧囊口,就会既无咎患,也无赞誉。”大概就是讲君子处世谨慎吧。
 君子之德,如黄色中和,文理亨通,立身中正,居体谦下,美德蕴藏心中,而畅流于四肢,发达于事业,这是坤之美德的极至啊!
 阴与阳相遇必然交合,由于担心人以为《坤》卦六爻无阳,所以在爻辞中特别称“龙”为喻,明示有阳;但坤阴并未脱离它的阴类,所以在爻辞中称“血”,以喻阴阳交合。那苍色与黄色,就是天地阴阳的交杂混合,天是苍色而地是黄色。
 
 【总案】 《坤》卦《文言》反映了“周道尊尊”,崇尚父统,贵刚尚健的时代观念,与“殷道亲亲”,尊重母统,贵柔尚静的传统思想形成鲜明的差别。
 本段行文从容、舒缓,以释义阐理为主,很少有象《乾》卦《文言》中“大哉乾元”之类的感叹、赞美之辞。文中或韵语连珠,如首节卦辞;或偶句,或散句,象“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上下句排而不偶,似乎有意化骈为散,因此句式长短错落搭配,文气自然流畅。
 
 【附录】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文心雕龙·宗经》:“夫《易》惟谈天,人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文心雕龙·总术》:“《易》之《文言》,岂非‘言’文!”
 《文心雕龙·丽辞》:“《易》之《文言》、《系(辞)》,圣人之妙思也。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
 宋·陈骥《文则》卷上丙:“《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
 清·阮元《文言说》:“孔子于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文言》数百字,几于句句用韵。……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孔子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而自名曰‘文’”。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言必有文。专名之曰文者,自孔子《易·文言》始。(左)传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古人言贵有文。孔子《文言》实为万世文章之祖。此篇奇偶相生,音韵相和,如青白之成文,如《咸》《韶》之合节,非清言质说者比也,非振笔纵书者比也,非佶屈涩语者比也。……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有八,韵语凡三十有五,岂可以为非文之正林而卑之乎?”

文言wényán

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
【反】白话

文言wényán

〈名〉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文言虚词│文言语法。

文言

见“文言文”。

文言wén yán

指五四运动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1899年梁启超《自由书》:“因日记数条以自课焉。每有所触,应时援笔,无体例,无次序,或发论,或讲学,或记事,或钞书,或用文言,或用俚语,惟意所之。”1923年《新青年》第1期《〈新青年〉之新宣言》:“当时社会思想处于如此畸形的状态之中,独有《新青年》首先大声疾呼: 反对孔教,反对伦常,反对男尊女卑的谬论,反对矫揉造作的文言!反对一切宗法社会的思想,才为‘革命的中国’露出真面目。”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易占部 > 圖籍 > 文言
文言  wényán

十翼之一。傳爲孔子所作。專釋乾坤兩卦義理,有發凡舉例作用,被後人列於二卦之後。唐·孔穎達《易·乾》文言下疏:“文言者,是夫子第七翼也。以‘乾坤其易之門户邪’,其餘諸卦及爻皆從乾坤而出,義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開釋之。莊氏云‘文謂文飾,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飾,以謂文言。’今謂夫子但贊明易道申說義理,非是文飾華彩。當謂釋二卦之經文,故稱文言。”

白话;文言

○白话bái huà

(名)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语言:~文|~诗|~是唐宋以来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文学作品。

●文言wén yán

(名)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文|~最初也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反对~文,提倡白话文。

白话←→文言 古文bái huà ← → wén yán gǔ wén

白话: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
文言: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古文:五四以前文言文的统称。
【例】 我谈到白话诗。我把五四时期那些权威的理论说了一遍。(张天翼: 《畸人日记》) 人们就开始把古文(古汉语)和国语(现代汉语)结合起来而加以综合研究。比如杨树达、黎锦熙开头都研究国语文法,后头转向文言语法,刘复、钱玄同等把古文和国语结合起来加以全面说明。(林玉山: 《汉语语法学史》) 不幸我的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又恰在此时出版了,也许又要给读者若干毒害。只是在自己,却还不能毅然决然将他毁灭,还想借此暂时看看逝去的生活的余痕。(鲁迅: 《写在〈坟〉后面》)

文言

文言

(一)汉语书面语言的一种。是我国古典文学、历史、哲学和其他著作所使用的主要语言,有非常浩瀚丰富的文献资料。文言建立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秦汉以前,它和口语基本一致。魏晋以后汉语口语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大量新词,并逐渐形成了新的虚词系统和语法结构,这就是古白话。而文言却仍然保存着上古汉语的基本面貌。如虚词,白话用“的”“吗”“了”“呢”,文言用“之”“乎”“者”“也”;判断句白话用系词“是”,文言用“……者,……也”的格式,等等。词汇丰富、句法精炼是文言的特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于是文言就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垄断文化的工具。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文言占有汉语书面语言的正统地位。五四运动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口号。新中国建立后,一般书面语言都用白话,文言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二)古代“文言”又指文饰之言。如《韩非子·说言》:“文言多,实行寡,而不当法者,不敢诬情以谈说。”
(三)指《周易》里解释“乾”“坤”二卦的文字,为“十翼”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易·乾·文言》孔颖达《正义》:“文言者,是夫子第七翼也,以乾坤其易之门户耶,其余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

☚ 古代汉语   白话 ☛

文言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形式之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上古汉语书面语言和历代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其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均有固定的特点。流传到现代的文言文书面材料,以甲骨卜辞为最早。春秋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出现了很多有关历史、哲学、政治等方面的作品,这些作品成为后代文言文的典范。由于越到后来与口语相差越远,不为全民族的大多数人所掌握, “五四”以后,终为现代白话所取代。但用它写成的中国古代典籍,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主要依据,它的许多精华今天仍在滋养着现代文化。因此文言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各种语言

各种语言

国家法定使用的语言:国语
汉族的语言:汉语 汉文 华语 华言
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白话(~文)
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口语 言语
未经加工的口语:话胚
只通行于某地区的语言:方言
通行面窄的方言:俚语
小地区使用的方言:土语 土话
方言土语:乡谈
民间的语言和歌谣:街谭巷歌
民间的语言和谚语:街谈巷谚
外族或外国的语言:胡啼番语
外国语言:外语 洋话
异域的语言:译语
经翻译的语言:译语
书面语言:言文
古代、近代的书面语言:文言
文学作品里的语言:雅语 文学语言
诗的语言:诗语
已成格局的语言:套(俗~)
押韵的语言:韵语
佛所说的韵语:金偈
随口唱出无伴奏的韵语:谣(民~;童~)
不同的语言:异言
难懂的语言:鸟音 鸟语
(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交流的工具:语言)

☚ 语言   文学 ☛

文章

文章

文(文字;文言;文笔;文轴;文论;文翰;文辞;文词) 辞(修辞) 翰(羽翰;毫翰;藻翰;觚翰) 藻咏 属辞 风月 鹿触 兔简 道妙 卷帙 卷秩 笔端 纸笔 龙凤 雕篆 纸墨 笔墨 行墨 楮墨 雅章 沉诗任笔 一尺之笔
诗歌文章的总称:诗文 音翰
诗词文章的总称:辞章 词章 词翰
对别人诗文的美称:华章 瑶华 瑶章 瑶句 瑶翰 琼什 雅什 琼音 玉韵 玉章 嘉藻 锦章 锦翰 锦笔 高篇 蜺字 郢中词 云锦章 玉佩琼琚
对他人赠的诗文的美称:兰章
对皇帝诗文谀称:龙章
对别人诗文的敬称:华篇 黄钟
对自己诗文的谦称:陋制 芜词
对别人文字的尊称:麟笔 麟书 麒麟书
对他人文章或书画的赞词:大笔
篇章、文章:篇辞
文章和语言:笔舌
文章与书法:词艺 词翰 诗书
文辞和情思:文情
文章和谋略:文谟
文章的波澜:文澜
文章的长短:篇幅
文章短小而内容单薄:穷迹
文章短而有气势:尺水兴波
文章篇幅长:长篇(~大论) 宏篇巨制 洋洋万言
文章极多:积简充栋
文字众多:累牍
诗篇之多:百篇
美妙的诗文等很多:琳琅满目 琳琅溢目琳琅触目 触眼琳琅 触目琳琅 满目琳琅
(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文章)

另见:作品 文字2 记录2 写作 创作

☚ 文章   文章各部 ☛

文言wén yán

❶虚伪不实的言论。《韩非子·说疑》:“~~多,实行寡。”
❷连缀成篇的文字。梁肃《修禅道场碑》:“纪于~~,刻于金石。”

文言

文言wenyan

又叫做“文言文”,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它是相对于“白话”而言的。
文言是中国古典文学所使用的主要语言,它最初是建立在先秦口语基础上的一种书面语言,与口语很接近。比如《论语》大多是孔子的语录。大体上相当于当时的口语。而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具有词汇丰富、语法精练的特点。但是,由于记录这种书面语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性音节文字,加之书写工具的原始简陋,先秦时代用汉字记录语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而它的文辞迫于种种限制不得不比口语简略。这样,这种书面语与口语就产生了分歧,与口语的距离逐渐拉大。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发展变化中,口语的变化速度要比书面语快得多,文言越来越远离它赖于产生的口语,终究成了只有为少数人掌握的僵化的交际形式。
从先秦以后一直到“五·四”运动,文言一直是官方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但其间也产生了与口语直接相联系的书面语——白话。白话大约从唐末开始便与文言共存,可它不是官方的书面语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为了反对旧思想,提倡新思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口号,从根本上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

☚ 少数民族语言   文言文 ☛
文言

文言Wenyan

“五四”以前通用的书面语言。汉语的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各种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这种书面语不仅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就是与秦汉以后的历代口语也相去甚远。文言具有一定的人为性。这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汉代以后的文人写文章往往喜欢使用秦汉以前书面语里的词汇和语法,但不同的时代语言有所变化。后来的文人一面仿古,一面不知不觉地把当时口语的某些成分用到他们所写的文章里去,这就使后来的文言较以前的文言有所变化。越到后来,这种变化越明显,它不仅积累了一个时期口语里的词汇和语法的某些成分,而且积累了历代各个时期口语里的词汇和语法的某些成分。文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显示出不同的阶段变化,秦汉以前的文言总的来说?质朴、务实,与口语接近。两晋时期的文言追求形式华美,逐渐脱离口语;南北朝的文言主要以骈文的形式出现,继续追求形式和词藻,脱离口语;唐、宋的文言模仿秦汉,与口语的差距拉大;元、明、清时期的文言刻意仿古,甚至“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口语完全分离。文言较之白话有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❶文言的词以单音节为主,如“日”(太阳)“目”(眼睛)等。
❷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最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目”本是指“眼睛”,这里作为动词“使眼色”。除此之外,还有数词、代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词”等等。
❸量词很少使用。文言中往往数词跟名词直接结合,不用量词。如“一车千石”(一辆车值一千石粮食《盐铁论·国疾》),“一车”指“一辆车”。
❹语序表达上,常宾语前置。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此句意思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不了解别人啊。”“不己知”是宾语前置。“五四”以后,人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文言被后起的白话所代替。文言作为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书面语。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如文言的议论酣畅,内容丰富,辞藻优美,技巧娴熟。直到今天,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还在被我们使用。

☚ 古代汉语   古白话 ☛

文言

汉语书面语的一种。代表了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是中国古典文学所使用的主要语言。因脱离口语越来越严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其地位逐渐为白话文代替。

文言

文言

❶汉语书面语的一种,是我国古代书面作品的通用语言,它有词汇丰富、表意精练的特点,语法上和现代汉语也有差别。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与人民大众的口头语的距离越来越大,难以为绝大多数民众所掌握,因而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
❷指用古代汉语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即文言文。

☚ 八股文   白话文 ☛

文言wen yan

classical Chinese

文言wen yan

classical Chinese

文言

classical Chinese


文言

classical style of writing

文言

classical Chinese
~文writ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classical style of writing

文言

《周易大传》注释之一。一篇。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与爻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6: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