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人民性
指文艺作品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人民的历史命运、思想感情、利益要求、意志理想的属性。人民性一语最早见于俄国诗人、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1819年给屠格涅夫的信。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第一次对人民性的概念作了明确界定,他要求文艺表现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愿望和利益,而且要同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对专制政治结合起来。20世纪初,列宁对文艺的人民性作了深刻的论述:“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蔡特金《回忆列宁》)毛泽东在1942年又进一步提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6页)考察文艺是否具备人民性,不能单纯着眼于文艺作品是否出于人民群众之手,是否描写了群众生活题材,而要看其是否在广大劳动群众底层有最深厚的根基,是否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思想、利益、愿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