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文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文章

文章叙说从艺文章——访来沪录制春节节目的台湾歌星文章 李葵南 新民晚报1993年1月9日

文章wén zhāng

❶错杂的色采或花纹。白居易《缭绫》: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元稹《雉媒》:远见尔文章,知君草中伏。
❷独立成篇的诗文。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文章

❶錯雜的色彩或花紋。司馬相如《長門賦》:“緻錯石之瓴甓兮,象瑇瑁之文章。”劉勝《文木賦》:“既剝既刊,見其文章。”
❷文辭。班固《兩都賦》序:“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

文章

文章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它是一个涵盖面极广而与“文”交叉的范畴,几乎总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形式。《诗经·小雅·六月》有“织文鸟章,白旆央央”之语,“文”和“章”并举,用来形容旗帜的图案文采。虽已具一定的审美意识,但还不是现代意义的“文章”。近代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较全面地概括了“文章”的涵义:“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盖君臣、朝廷、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谓之文;八风从律,有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其后转移,施于篇什。太史公记博士平等议曰:‘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文章尔雅,训辞深厚。’……独以五采施五色,有言黻、言黼、言文、言章者,宜作彣彰。然古或无其字,本以文章引申。……夫命其形质曰文,状其华美曰彣;指其起止曰章,道其素绚曰彰,凡彣者必皆成文,凡成文者不皆彣。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彣为准。”章氏本于朴学家的见地,坚持杂文学观念,以训诂之法,考论文学,反对以纯美为标准,沟分文学与非文学的义界,所论有其闳通处,也有其狭隘处。总之,“文章”既是一个审美意蕴十分丰富的范畴,又不是一个纯美的范畴。最初,文章是指由色彩、线条按一定规律错杂交织而成的花纹、图案。这本来是纯属诉诸视觉的审美形式。但是,在远古时代,线条、颜色的错杂排列,却成了物化初民全部“天人”意识——宇宙观念、人生观念及其相互连结、转化规律的符号系统。《周易》中传说包牺氏画八卦以“一”代表阳,以“--”代表阴,阴阳三画排列成八卦,八卦重叠而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象征天地万物阴阳变化的运动规律,所以《易·说卦》称“《易》六位而成章”。高亨注:“章,文章也。”原始初民画八卦而成文章,用线条来象征对天人关系、事物变化的原始认识,这是确无疑义的。而初民创造的线条符号,蕴含着原始的审美意识,也是确无疑义的。线条交织而成文章是如此;色彩交织而成文章也是如此。《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可见,色彩错杂以成图形,也是古人对天、地、人间万事万物所获认识的物化形态。诉诸听觉的审美形式,也称之为“文章”。《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郑玄注:“方,犹文章也。”孔颖达疏:“方,谓文章,声既变转,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谓之音也。”声音高下、清浊、疾徐、刚柔构成的听觉形式,都可概称为“文章”,都程度不同地具有审美意义,但又都是同社会功利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因此,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进步,“文章”便成了实现政治教化目的的审美形式,甚至可以说是文明人组织社会生活的审美形式了。《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 民无能为名焉。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何晏《集解》:“焕,明也。其立文垂制又著明。”“文章”之义,十分明确,就是指带有审美意味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了。应当指出,远在春秋时代,“文章”已经有了纯视觉形式的涵义。《墨子·非乐上》:“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庄子·胠箧》:“灭文章、散五采。”《荀子·非相》:“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荀子·乐论》:“乱世之徵,其服组,其容妇……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文章”则都是指诉诸感觉的审美形式。汉以后,“文章”作为礼乐刑政制度的涵义,逐渐从历史上消逝,而作为纯视觉的审美形式,其涵义却保存了下来。虽然在先秦时,“文章”涵义有时也包括“文辞”,如《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但毕竟没有通行。到了汉代,“文章”则逐渐演变为主要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文辞、篇章乃至史书、论著了。但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文章则司马相如”、“刘向、王褒以文章显”;《两都赋序》:“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文章”似又专指辞赋之作。“文章”之义,又出现了向纯文学过渡的迹象。汉人的“文学”和“文章”之分,说明了“文章”的纯文学意义逐渐加强。但就总体观之,魏晋以后,自觉的文体观念虽然日趋精密,但“文章”依然是作为综括一切文体的范畴而存在,其义相当于文体层次上广义之“文”。参见“文”条。

☚ 文学   文笔 ☛

文章

 包括文与笔,诗与笔。

“文章”的意思,出处,故事 - 可可诗词网

文章

“文”和“章”,在远古时都是指带有颜色的条纹图案。据《周礼·考工记》:“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意思是青色和白色相间的条纹叫作“文”,赤色和白色相间的条纹叫作“章”。后来,把“圣人的言语书辞称之为‘文’”。如《论语·公冶长》:“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文章”则指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如《楚辞·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到了汉代,随着诗赋的兴盛,社会上崇尚词藻之风日益浓烈,人们开始用“文”和“章”这两个美好的单字组成“文章”一词,用以赞美那些文字华丽具有文采的作品。

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随着词语的发展,“文章”的意思也在不断延伸、演变。大约到了唐代,“文章”就用来指辞赋、散文等篇幅不长的单篇作品。如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现在“文章”已成为一个固定名词,一般泛指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有时也用来比喻暗含的意思,如: 话里有文章。有时指关于事情的做法,如: 这里面很有文章可做。意思已经很广了。


文章 - 可可诗词网

文章

 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 一词古已有之,据 《论语·先进》 记载,孔门分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但这里的 “文学” 并非今天作为艺术一门的文学,而是指文献之学,即“博学于文” 的意思。直到两汉,“文学” 仍然指 “学术”,如经学、史学等,朝廷征用的 “文学之士”或 “贤良文学” 并非今天所谓“诗人” 或 “作家”,而是学者。与现代 “文学” 观念相当的是“文章”。文章的本义是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后用来比喻语言的文采。凡是文采斐然可观的篇章,无论是什么文体,都被称为 “文章”,或简称 “文”。这种 “文章”的观念始于西汉,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在西方近代文学观念引进以前,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学就是文章之学。清朝经学家如戴震、古文家如姚鼐都曾有“义理”、“考据”、“文章” 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古人的学科分类,“义理” 指哲学、伦理学等,“考据” 指史学、目录学等,“文章”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文学。“文章” 的界定,是根据表现方式即所谓 “艺”,而 “艺” 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文采。从语言的角度来界定文学,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因此,无论是古人编的文学总集如 《文选》、《古文辞类纂》 等,还是今人所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要将许多书启、碑铭、奏议、论说等应用文字收入,而被古今尊为文坛泰斗的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其实就是古代写应用文的大手笔。他们的本领主要就在于能将奏议、碑铭、论说、书启,甚至便条,写得文采斐然,令人玩味。其实,这种 “文章” 的观念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谁也不可能将鲁迅的“杂文” 排出中国现代文学之林。这些“杂文” 并非文学创作,绝大多数是应用性的文字,如书信、序跋、政论、新闻评论等。有趣的是,今天被视为文学杰作或巨著的 《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等戏曲小说在古代却入不了文学之林,正史 《文苑传》 中有许多写应用文的高手,却没有王实甫、施耐庵、曹雪芹等人的一席之地。这并非古人 “有眼无珠”,而在于古今文学观念不同。今天将 “创作” 定义为文学,古代将 “文章” 定义为文学,而所谓 “文章”,主要指诗文,却不包括通俗小说和戏曲。

文章wén zhāng

错杂的花纹与色彩。文,青赤相配;章,赤白相配。顾况《宜城放琴客歌》:“头髻䰀鬌手爪长,善抚琴瑟有文章。”李白《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

文章wénzhāng

“文”和“章”,在远古时都是指带有颜色的条纹图案。据《周礼·考工记》:“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意思是青色和白色相间的条纹叫作“文”,赤色和白色相间的条纹叫作“章”。后来,把“圣人的言语书辞称之为‘文’”。如《论语·公冶长》:“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文章”则指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如《楚辞·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到了汉代,随着诗赋的兴盛,社会上崇尚词藻之风日益浓烈,人们开始用“文”和“章”这两个美好的单字组成“文章”一词,用以赞美那些文字华丽具有文采的作品。
南北朝时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随着词语的发展,“文章”的意思也在不断延伸、演变。大约到了唐代,“文章”就用来指辞赋、散文等篇幅不长的单篇作品。如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现在“文章”已成为一个固定名词,一般泛指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有时也用来比喻暗含的意思,如: 话里有文章。有时指关于事情的做法,如: 这里面很有文章可做。意思已经很广了。

文章wénzhāng

❶独立成篇的文字;也泛指著作
 △ 发表~。
❷指暗含的意思
 △ 他的话里大有~。

文章

(2次) 文采;花纹色彩。~烂兮《章·桔》蛟龙隐其~《章·悲》
另见[後文][子文][周文]

文章wén zhāng

不同色彩相间形成的花纹。《橘颂》:“文章烂兮。”《悲回风》:“蛟龙隐其文章。”

文章wén zhāng

比喻暗含的意思。如:话里有文章。

文章wén zhāng

❶成篇的文字: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三·67)
❷指知识、学问: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六五·1592)又有一付对联写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五·99)
❸错杂的色彩或花纹: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闪灼,却不见宝玉在那里。(二六·589)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彼之华服兮,闪灼~。(五·102)

文章wén zhāng

比喻事情的做法。1936年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三,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若只顾反攻,不顾反攻胜利后,或万一反攻失败后,下文如何做法,依然未尽得战略指导者的责任。”

文章

❶禮法也。《禮記·大傳》: “考文章。” 鄭玄注: “文章,禮法也。”
❷謂藝之義理也。《論語·公冶長》: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鄭玄注: “文章,謂藝之義理也。” (卜天壽抄本殘卷《論語》鄭注)

文章

文章

按一定章法组织起来的用以宣事明理、表情达意、首尾完整、独立成篇的文字。又称“文辞”、“文翰”、“文字”。王充《论衡·正说篇》:“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数以成篇。”字句是构成文章的基础单位,但文章并不是语言文字的随意堆砌。将若干句子按一定思路组织起来才能成“章”,然后再按一定的体式将章与章联结起来才成文章。所以文章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写文章是人类特有的复杂的高级思维活动。
对文章概念的理解,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周礼·考工记》:“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楚辞·九章·桔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文章最初的意义是对有文采的事物的一种状写。《诗·大雅·荡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春秋战国时期,有将礼乐法度称为“文章”者,有将文采称为“文章”者。专以语言的书面形式解释文章,是汉代人的认识。
文章包含的文体范围,因历史的发展演变而不同。周秦时代,文学作品尚未发展成为独立门类,当时文章和文学不分,文即是学,学不离文,文章既包括非文学作品,又包括文学作品。至汉代文学创作日趋繁荣,文学与文章开始分家。北宋时期,文学与文章在提法上又复而为一。现在有人认为文章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章指一切文字形式,包括诗歌、辞赋、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内,狭义的文章指非文艺性或文艺性不强的日常应用文、各种类型的论说文及散文作品。
文字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用图画及其它工具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历史。在我国,相传黄帝时代的史臣仓颉,造书契以结束“结绳之治”,开始了中华民族用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感的历史新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的记载,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敌人后欢庆胜利的热烈场面,是我国最早的文章雏形。

☚ 总论   文笔 ☛

文章wén zhāng

〖名词〗
一、错杂的色彩花纹(1)。《臧僖伯谏观鱼》:昭文章,明贵贱。——表明车服的文采,分清贵贱的区别。《春夜宴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何况温暖的春天用美好的景色召唤我们,大自然把斑斓色采般的风光提供给我们。
二、法令制度(1)。《苏秦以连横说秦》: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法令制度没有完备的,不能使用刑罚。
三、指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或泛指著作、作品,与今“文章”义同(18)。《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自娱。——经常写文章自我欣赏。《与韩荆州书》: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如今天下都认为您是评定文章的权威。《进学解》: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写起文章来,书籍堆满了屋子。

文章

❶ 错杂的彩色或花纹。《庄子·胠箧》:“灭~,散五采。”
❷ 文辞或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尔雅,训辞深厚。”杜甫《偶题》:“~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❸ 指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改正朔。”(正zhēng:指岁首的月份。朔:农历每月初一。)

文章

文章

文(文字;文言;文笔;文轴;文论;文翰;文辞;文词) 辞(修辞) 翰(羽翰;毫翰;藻翰;觚翰) 藻咏 属辞 风月 鹿触 兔简 道妙 卷帙 卷秩 笔端 纸笔 龙凤 雕篆 纸墨 笔墨 行墨 楮墨 雅章 沉诗任笔 一尺之笔
诗歌文章的总称:诗文 音翰
诗词文章的总称:辞章 词章 词翰
对别人诗文的美称:华章 瑶华 瑶章 瑶句 瑶翰 琼什 雅什 琼音 玉韵 玉章 嘉藻 锦章 锦翰 锦笔 高篇 蜺字 郢中词 云锦章 玉佩琼琚
对他人赠的诗文的美称:兰章
对皇帝诗文谀称:龙章
对别人诗文的敬称:华篇 黄钟
对自己诗文的谦称:陋制 芜词
对别人文字的尊称:麟笔 麟书 麒麟书
对他人文章或书画的赞词:大笔
篇章、文章:篇辞
文章和语言:笔舌
文章与书法:词艺 词翰 诗书
文辞和情思:文情
文章和谋略:文谟
文章的波澜:文澜
文章的长短:篇幅
文章短小而内容单薄:穷迹
文章短而有气势:尺水兴波
文章篇幅长:长篇(~大论) 宏篇巨制 洋洋万言
文章极多:积简充栋
文字众多:累牍
诗篇之多:百篇
美妙的诗文等很多:琳琅满目 琳琅溢目琳琅触目 触眼琳琅 触目琳琅 满目琳琅
(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文章)

另见:作品 文字2 记录2 写作 创作

☚ 文章   文章各部 ☛

文章/文章各部/文章各处/各种文章/各种用途的文章/各种程度的文章/好文章/雅正的文辞/美文/不好的文章

☚ 不好的作品   文章 ☛

法度

法度

度(度轨;度揆;玉度) 程(程度) 纪(纪律;法纪) 矩(蹈~)纲(纲纪;纲目;纲理;纲纽;纲维;纲宪;纲网;纪纲;维纲;大~小纪) 符 维 规(规矩;规矱;规绳;规彠) 范 宪(宪度;宪纲;轨宪) 矱(规矱) 卞 索检(检式;检则) 绳 程(程度)制(制则) 尺(尺度) 则(则度;法则) 彠(彠矩) 辟 法式 法轨 巨获 捡括 捡押
法度,标准:准矱
法度,制度:法器
法律制度体系:法制 宪制 文宪
前人的法度:前度 前图
体制法度:体式
道理,法度:轨节
纲纪法度:纲纽 纲理
准则法度:尺度 柯则
规则法度:规度 规轴
规矩法度:矩矱 规简 矩绳 绳墨 检括 检柙 检押 检格 规检 律度 矩度
风纪法度:风宪 风规
礼仪法度:仪法 仪度 礼典 礼则 礼法 礼防
礼节法度:节法
礼乐法度:文章
教化法度:风轨
政治法度:总纲
常典,法度:典彝
法度以外:度外
简要而有法度:典要
合乎绳墨:应绳
不合法度:不法
越出常轨,不合法度:不轨
无法度:失度 靡腜 靡膴
变更法度:革典
先前留下来的法度﹑规则:遗规
前代与后代的规矩法度完全一样:重规叠矩 重规累矩 重规袭矩 重规沓矩
(法律制度:法度)

另见:制订 法律 准则 规律 制度 实施 执行 遵守

☚ 法度   各种法度 ☛

文章wén zhāng

❶文辞;文采。《史记·儒林传》:“~~尔雅,训辞深厚。”
❷错杂的色彩或花纹。郭震《古剑篇》:“精光黯黯青蛇色,~~片片绿龟鳞。”
❸学术,学问。《论语·公冶长》:“夫子之~~,可得而闻也。”
❹车服,旌旗。《左传·隐公五年》:“昭~~,明贵贱。”
❺指曲折隐晦的内容。《官场现形记》回三十五:“阎二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

文章

文章

❶在汉代,人们将文章与文学对举,文章是指有文采的辞章,如辞赋、颂赞、乐府歌行之类;文学则指文化学术。
❷人们通常将各种叙事明理或表情达意的、独立成篇的文字称为文章。晋人挚虞有《文章流别论》等专著,就涵盖了各体诗文作品。南北朝时颜之推著《颜氏家训》,有《文章篇》,也综述了各体诗文的“源流”,提出“夫文章者,源出五经”之说。
❸近人将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辞赋、散文、骈文及各体应用文字概称为文章,这是从汉语书面文字的实际出发提出的概念。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序言》称之为“汉语文章”。

☚ 文   文学 ☛

文章

literary works;essay

文章

❶article;essay
❷literary works(or compositions);writings
❸hidden meaning;implied meaning;implication;insinuation
今天的报纸载有一篇重要的署名~。Today’s newspaper carries an important signed article./他的选集第一卷共有20篇~。There are 20essays in the first volume of his collected works./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Grasp of mundane affairs is true knowledge;understanding of worldly wisdom is sure learning./他的话里有~。There is much more behind he words.or:There’s a hidden meaning in his remarks./别做表面~。Don’t put on a show./做~make an issue of;make a fuss about;seize upon sth/铁肩担道义,妙笔著~uphold justice with one’s iron shoulders and write essays with one’s ingenious pen

文章

中国古代文论中,这一概念具体所指屡有变化。文、章,原义都指色彩、花纹。文章,指错综华美的色彩和花纹,如《楚辞·九章·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又指粉饰妆扮。《管子》:“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引申到文学领域,“文章”的概念很宽泛,指表现于外的文彩: 如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韩非子《解老篇》:“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先秦时文学观念很模糊,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不分,文学就指一切学术著作,包括文学作品,而文章指表现于语言文字的东西。汉代,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用文章专称文学作品。扬雄《法言·渊骞篇》云:“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文章亦不足为矣。”这个意思在《汉书》中表现得更加充分:“汉之得人,于兹为胜;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司马迁是史学家,所撰《史记》是历史作品,亦是文学作品,相如是辞赋家。以富有文采的两司马之文章,同公孙弘、董仲舒等经学家之文区分开来,可见汉人“文章”的含义。两汉“文章”一词频出,在形式方面,一般要求具有文采,“训辞深厚”,在内容上“或是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略同于今天我们说的“文章”。但西汉并没有为“文章”下定义,足见当时人对“文章”的特征仍不太明确。随着文学观念的发展,魏晋时文学达到自觉,魏晋以后,“文章”的概念继续发展。魏曹丕《典论·论文》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认识到文章的功用和价值,但对文章自身的特征认识还不够。晋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文章者,所以宣上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穷万物之宣者也。”这里从内容方面定义了文章。南齐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言:“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机见殊门,赏悟纷杂。”他从性质、创作和形态方面界定了“文章”,将所有这些都归结为作家的心灵。更完整地概括了文章的特征的是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中所言:“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他以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是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概括了文章的文学性特征。综上可知,“文章”一词内涵的变革,反映了古代文论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展示着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轨迹。因此,深刻地理解“文章”概念的变化,剖析不同时代文论家对其特征和内涵的概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