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学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学社 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11年(宣统三年) 1月30日(春节)借新年团拜成立于武昌。前身为振武学社。推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邹毓霖为会计兼庶务。借“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名,行“推翻清朝专制,反对康、梁保皇政策,拥护孙文的革命主张”之实。社员最多时近三千人(一说五千余人),遍布新军各兵种。以《大江报》为机关报。9月在中部同盟会促进下,与共进会联合,于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 文学社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10年群治学社被破坏后,改组为振武学社,为隐蔽斗争,于1911年1月30日在武汉黄鹤楼开会,改组为文学社,蒋翊武为社长。总机关设在小朝街85号。社员最多时有两三千人。9月14日,文学社与共建会决定联合行动。10月10日共同发动武昌起义,之后集体加入同盟会。 文学社 文学社Wenxueshe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前身是群治学社和振武学社。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12月, 湖北新军士兵钟畸、杨王鹏等十人在武昌发起成立群治学社,准备乘1910年春长沙发生的抢米风潮举义,但不久风潮被镇压,群治学社很难活动,遂于1910年9月改名为振武学社。不久,振武学社又被黎元洪发现, 并将该社社长杨王鹏及庶务兼文书的李六如开除军营, 1911年1月30日又改振武学社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蒋系同盟会会员),以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借 “研究文学”为名,在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各标营队均设有文学社的代表, 社员发展到3000人。詹大悲、何海鸣将《大江报》改为文学社机关报, 发表文章,鼓吹革命。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推动下, 联合成立武装起义的领导机构, 直接领导和发动了武昌起义。1912年5月文学社并入同盟会, 停止活动。 ☚ 保路运动 共进会 ☛ 文学社1911年1月于武昌黄鹤楼由振武学社改组成立的革命团体。蒋翊武为社长,奉同盟会纲领,借“研究文学”名,在湖北新军中发展组织,并发行《大江报》,进行宣传鼓动。是年9月,在中部同盟会帮助下,联合共进会,准备、发动了武昌起义。 文学社清末湖北革命团体。清宣统三年旧历春节(1911年1月30日),原振武学社领导人詹大悲、蒋翊武等,在黄鹤楼举行会议,决定将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举蒋为社长,詹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后又举王宪章为副社长。该社以“研究文学”为名进行革命活动,其宗旨是“推翻清朝专制,反对康梁的保皇政策,拥护孙文的革命主张”。设总机关于武昌小朝街,在汉口、汉阳设分机关。出版《大江报》进行革命宣传,发展社会员五千人。八月(9月)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帮助下,与共进会联合组织领导机关,十九日(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后无形解散。 文学社 文学社辛亥革命前湖北革命团体。1911年1月,同盟会会员蒋翊武、刘尧澄等将振武学社改为文学社,社址在武昌小朝街。蒋翊武任社长,王宪章为副社长,下设文书、评议两部,遥戴孙中山为总理。以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纲领。借“研究文学”的名义在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从而通过新军掌握了一部分武装。文学社的机关报为《大江报》。通过宣传,社员达5000余人,大多数为新军士兵。1911年9月与共进会组成起义领导机关,准备在武昌起义。10月10日,正式发动了武昌起义。不久结束。 ☚ 文字美丽岛危机 文武合一教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